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关于粽子,无论各人心里有怎样的牵绊,粽子的传说始终是由那位投了汨罗江的屈原开始的。
那么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呢?下面小编搜集整理了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版本一:粽子是给河里的鱼虾吃的,这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楚国百姓哀痛不已,渔夫们则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结果捞了半天都捞不到。
于是百姓们自发地拿出家里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在江中,希望鱼虾蟹们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大夫了。
版本二:粽子是给屈原吃的。
有天晚上,一位渔夫在梦里与屈原大夫相遇了,看见屈原消瘦了许多,就问他:“我们给您送去的食物,您吃到了吗?”屈原摇摇头,说:“你们送去的食物都让鱼虾蟹给吃掉了。
”渔夫问:“那要怎样才不会被它们吃掉呢?”屈原答道:“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有尖尖角的粽子,这样它们会以为是菱角就不会吃了。
”于是第二年端午,人们纷纷向汨罗江里投入了菱角一样的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之后,屈原又托梦给那个渔夫:“多谢你们给我送的粽子,我吃到了,不过多半还是被那些鱼虾蟹吃掉了。
”渔夫问屈原:“那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请把送粽子的传装扮成龙的模样,因为鱼虾蟹归龙王统领,龙王的东西它们是绝对不敢吃的。
”于是从此之后,每年端午,人们都要划着龙舟到汨罗江投粽子以纪念伟大的屈原。
无论确切的版本如何,毕竟M不是研究历史的。
屈原大夫自然也不会托梦给我。
但是不管历史上的粽子最早是给谁吃的,现在都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重要内涵。
无论遇上什么节日,孩子总是最开心的一群人。
M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就要忙个不停。
总是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浸糯米、洗粽叶、晒粽叶、切配料……每一个步骤都特别隆重,都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传统。
而M总是跟在她的屁股后面转个不停。
母亲还一边叨着:“跟着我做什么,厨房那么小。
”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有一年的端午,M便缠着母亲教包粽子。
粽子的类型很多,如果按馅料分,北方多包枣子馅儿,南方的粽子则更加丰富一些,有豆沙的、鲜肉的、火腿的、蛋黄的……M家传统的粽子是包蜜枣和花生,还有蘸糖吃的碱水粽子。
粽子的传说故事

粽子的传说故事端午节有一个吃粽子的习俗,关于粽子的传说也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一些粽子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粽子的传说故事篇一端午节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传说,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夫。
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的人;将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夫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命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人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
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而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地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四周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
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
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夫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奠他。
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
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
这个故事流传已久,所以每年端午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要说包粽子,村里的人都会笑说:“哪个不晓得哟,我们村有个‘粽子王’他包的粽子无人能及,要是不信你去买来一个尝尝,保证你吃完一个还想下一个。
“粽子王”是王仲子的绰号,一是他粽子包得好,每年做出的粽子供不应求。
二是他天生有点驼背,猛一看极像一只巨型粽子。
由于形象欠佳,又穷,根本没有女人看得上他,所以一直打光棍,倒也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在这个悠久的节日中,吃粽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习俗。
粽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食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美食享受,更是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
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爱国人士,也是端午节的始祖。
据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为了反对国王秦穆公的倡导,被流放到汨罗江畔。
屈原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非常忧心,数次上书反对,但秦穆公不但没听从屈原的建议,反而诬陷他有罪,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待遇。
最后,屈原感到了绝望,投身到汨罗江中,船民闻声而至,急切救援却只能在江中寻找他的遗体。
为了避免其尸体被鱼虾啃食,人们就将糯米捏成长条,包入屈原喜欢的香菜、肉等食材,再用竹叶或芦苇叶绑紧形成粽子状,投入江中,以喂饱他的魂灵,防止他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扰。
自此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纷纷制作粽子,投于江中,以表达对屈原的思念之情,其形状和做法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别,但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比如南方人的肉粽以米、肉、菜为主,以象征屈原的后裔生活丰饶,而北方人则以蛋黄、糖、桂花等馅料为主,寓意着人们吃上甜头。
二、驱蛇除瘟另有一种传说称,粽子的形状源于汉朝时期的一位名叫虞舜的西南少数民族首领。
当时,南方的蛇虫肆虐,全国民众都深受其害,而虞舜则独具智慧,发明了一种防蛇神器:箭头呈V字型的筛子和用竹叶包裹的粽子。
他认为蛇会钻入粽子中,并被箭头钉死于筛子之上。
而且人们这样吃,一方面可以避免吃到有毒的蛇虫,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去疫驱瘟的作用。
于是,这种神奇的食品很快传播开来,成为了一种食用习俗,人们开心地用粽子来庆祝端午节。
三、纪念孝顺女儿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与孝道有关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家庭里有一位寡居的母亲和她的女儿,母亲身体日益虚弱,希望女儿尽到自己的孝道责任。
端午节关于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关于粽子的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粽子是端午节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粽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品,还代表了人们对于健康和平安的祈愿。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也有许多关于粽子的故事,下面我将一一为大家介绍。
第一个故事: “屈原投江”“屈原投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是最有名的端午节起源传说之一。
相传,距今2500多年前,中国的楚国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名叫屈原。
他曾经担任过楚国的大夫和左徒的职务,但是由于被陷害而被贬为普通百姓。
在屈原被贬之后,他写了很多作品来反映当时国家的治理方式以及民众的生活。
后来,屈原看到楚国内部无法达到和谐,政治黑暗而痛苦万分。
于是,他在五月五日这个节日跳到了一条河里,令人惋惜的是,他最终没有获救而死去了。
后来,人们发现,屈原的死亡原因是因为河中的水妖太过可怕,于是人们捧出食物供养水妖,从此河中没有再发生过深水悲剧,这便成为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就在五月五日吃粽子,并且在河边放小船,用粽子装载的香料来骗取水妖,于是端午节就传承了下来。
第二个故事:“吴起的故事”吴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在他死后,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其中有一则故事也与粽子有关。
相传,吴起在一个战场上感受到人口饥寒,于是他便下令粮食应该煮成粽子分给士兵。
之后,这种吃法也传承到了民间,民间因此把粽子叫做“起饮食”。
第三个故事:“蒿草礼祷”这个故事讲述了我们的祖先如何通过祈祷来保护自己。
在古代,人们为了避免瘟疫等疾病的传播,会举行一些祈祷仪式。
其中一个就是采集新鲜的蒿草,挂在门前,燃点蒿草,并以粽子作为祷告的“迎神”饮品。
相信这样可以保佑田地的丰产,家庭的幸福,同时也能祈求瘟疫不至。
这种文化在汉族人民中传承过去,直到今天,粽子成为了这种仪式的代名词。
第四个故事:“龙舟竞渡”“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项目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
在龙舟竞赛中,人们会载高人龙舟上,游向公共区域。
端午节有关粽子的故事简短一点

端午节有关粽子的故事简短一点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吴国的大夫屈原由于忠诚坚定但受到政治排挤,最终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民众得知后纷纷划船搜寻,并投放米粥以防鱼虾鱼噎到他,并在这一天划龙舟以示哀悼。
而关于粽子,则有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简短的粽子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屈原的,相传在江中寻找屈原尸体时,人们发现江水中有不少鲤鱼在咬东西,于是他们将粽子扔到江里,并在水面上划龙舟,以防止鱼噎到屈原的尸体。
此后,屈原流传成神,人们便在五月五日划船、吃粽子来纪念他。
第二则故事是与乱世有关,西晋时期,南阳县发生了一场叛乱,人民饱受煎熬。
一天,人们在家中炸粽子,当粽子炸开时,炮响声大作,令人震耳欲聋。
这声音鼓舞人心,使人民重新振作精神,奋发向前。
从此,吃粽子成为南阳县的习俗,人们在五月五日庆祝端午节时,也会炸一些粽子,以表达对英勇抗敌的致敬之意。
第三则故事与辟邪有关,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有一位叫做孙思邈的医生,他发现很多人在端午节这一天生病,经过寻找发现是因为粽子上的香叶过期变质,导致霉菌爆发。
因此,孙思邈便在粽子中加入雄黄、艾草等药材,使其具有辟邪的功
效。
人们吃了这样的粽子,不但不会生病,还能避邪驱邪,因此这样的粽子也成为一种流行的口福。
以上就是三个粽子的传说故事,它们展示了人们对于维护家国和平、远离疾病、避免邪气等愿望的共同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传统文化和节日风俗的精神内涵。
现在,无论是传统的肉粽、蛋黄月饼还是创新的奶油芝士粽、红枣豆沙粽等,都成为了端午节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寓意着团圆、祈福和美好生活。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我要给你们讲讲端午节吃粽子背后的传说,这故事可有趣了呢。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屈原的大诗人。
屈原啊,那可是个特别爱国的人。
他一心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又美好,可是呢,当时的楚王却听信了那些奸臣的话,根本不把屈原的话当回事儿。
屈原心里那个着急啊,他整天愁眉苦脸的,想了好多办法来劝说楚王,可就是没有用。
最后,楚国被敌人攻打,变得越来越糟糕。
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变成这个样子,伤心极了,他觉得自己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就跳进了汨罗江。
当屈原跳江的消息传开后,住在汨罗江边的老百姓们可着急了。
有个叫阿福的渔夫,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放下手里的渔网,大声说:“屈原大夫是个好人啊,他经常帮助我们,我们不能就这么让他被江里的鱼啊虾啊吃掉。
”旁边的几个村民也纷纷点头称是。
于是,阿福就划着他的小船,在汨罗江上找屈原的尸体。
其他村民呢,就在岸上想办法。
有个老奶奶说:“我们得做点东西扔到江里,把那些鱼虾喂饱,这样它们就不会去伤害屈原大夫了。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可是做什么好呢?这时候,有个年轻的媳妇站了出来,她说:“我家刚包了些糯米团子,这东西又香又糯,鱼虾肯定爱吃。
”大家一听,都说好。
于是,村民们纷纷回家拿糯米团子,然后跑到江边,把团子扔进江里。
我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呢。
江边站满了人,大家手里拿着糯米团子,嘴里念叨着:“鱼虾鱼虾,你们吃这些吧,可别去碰屈原大夫啊。
”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把团子扔进江里。
阿福在江面上划着船,也在四处寻找屈原的身影,他看到村民们扔东西,就大声喊:“多扔点,把鱼虾都喂饱喽。
”可是,问题来了。
那些糯米团子一扔到江里,就被江水冲散了,有些还被江水冲走了。
这可怎么办呢?有个聪明的小伙子想了个办法,他说:“我们可以用叶子把糯米团子包起来,这样就不容易散开了。
”大家一听,觉得这个主意妙极了。
于是,村民们就找来了粽叶,把糯米团子包在粽叶里,再用绳子系得紧紧的。
这样包好的东西就像一个个小三角包,看起来还挺可爱的呢。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小故事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小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始于战国时期,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因失势而身陷囹圄,最终在端午节这一天选择投江自尽,被后人尊为中国民间英雄。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挂艾草、穿香囊和吃粽子等。
其中最为广泛的习俗便是吃粽子了。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小故事。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流传着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屈原投江”。
有一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一位贤惠的妇女卡路里体重很高,她发现屈原的爱人怀着急病,在河边焚香祭拜,因为纪念屈原要临近了。
这位妇女心怀同情,也在旁边祭拜,但发现焚香时屈原的爱人无法承受香烟,便开水煮了一些糯米粉,用竹叶包了起来,送给屈原的爱人,当做医治病痛的药物。
据说屈原的爱人在吃完后便立即康复了。
从此以后,这种糯米粉和竹叶包裹的食品便流传至今,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另外一个讲述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是一个与南楚有关的故事。
相传南楚国的国王每年都会命令百姓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下河放龙舟,以纪念屈原。
从上到下,每个城镇都要设立几个赛龙舟的地点,可是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出现一些龙舟腐败变质的情况,为此城镇之间互相指责,导致间隔些都要扯起争端。
后来,有一群年轻人观察到这一点,他们利用竹子和草叶制作了一些粽子,用来替代腐败的龙舟,让大家不再争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用糯米粉和竹叶包裹的食品就成了端午节的特色和代表,与龙舟比赛一起成为了端午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人们还有一些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有的人在吃粽子时,会边吃着粽子边敲着碗,然后仰头向天,面向祖先,希望祖先能给予他们保佑。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的老人会在粽子上刻上福字,希望整个家庭在端午节这一天里能够平平安安。
这些习俗都流传了很多年,承载着人们的敬仰和记忆。
总的来说,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有很多,这也说明了粽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不可替代性。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50字

《端午节吃粽子》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这里面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在楚国,有一个叫屈原的大诗人。
屈原特别爱国,一心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强大、更美好。
可是,楚国的国王不听屈原的建议,还把他流放了。
屈原心里特别难过,但他还是很关心楚国的百姓。
他一边走,一边写了好多好多的诗,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爱。
后来,楚国被别的国家打败了。
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心极了。
他来到汨罗江边,望着江水,心里想:“我的国家没有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他就跳进了江里。
楚国的百姓们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很难过。
他们纷纷跑到江边,想要救屈原。
渔夫们划着船,在江里找啊找,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屈原。
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就想了一个办法。
他们把米装进竹筒里,扔到江里,希望鱼虾吃了这些米,就不会去吃屈原了。
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投江的日子,百姓们都会包粽子,扔到江里。
慢慢地,这就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我们吃粽子的时候,可别忘了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哦。
《端午节吃粽子》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有趣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伍子胥的人。
他特别聪明,也特别勇敢,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出了很多好主意。
可是,当时的国王不喜欢他,还听了坏人的坏话,把伍子胥给杀了。
伍子胥死的时候,心里很难过,他对身边的人说:“等我死了以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我要看着敌人打进城来。
”没过多久,敌人真的打进来了。
百姓们想起了伍子胥说的话,都特别伤心。
到了每年的五月初五,为了纪念伍子胥,百姓们就会包粽子。
他们把糯米和各种好吃的东西包在粽叶里,煮得香香的。
传说,伍子胥的灵魂会闻到粽子的香味,知道百姓们没有忘记他。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人呀?《端午节吃粽子》让我来给你们讲讲端午节吃粽子的古老传说。
在很久很久的古代,有一个善良的医生叫曹娥。
她的爸爸在江里打鱼,有一天不小心掉进江里不见了。
曹娥特别着急,她沿着江边一直找啊找,找了好多天也没有找到爸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
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
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
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
当时包粽
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
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
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
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
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端午节推荐阅读:端午节祝福语
端午节推荐阅读:端午节祝福短信
端午节推荐阅读:端午节相关内容汇总
端午节推荐阅读:端午节放假安排
端午节推荐阅读:端午节祝福语大全(一)端午节推荐阅读:端午节祝福语大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