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奇在哪里二年级

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 黄山奇松“奇”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长环境“奇”。
黄山松不管是在山顶,还是陡崖边,处处都能生长,生命力强。
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黄山北坡在1500-1700米处,南坡在1000-1600米处。
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
二、长相“奇”。
黄山松千枝百态,它们姿态不同,动态不同。
正是因为地理环境和阳光、云雾、风霜等气候条件的影响,造化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奇状。
或倚岸挺拔,或盘曲虬劲,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黄山松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
黄山松长得像人,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长得好像欢迎宾客到来的人;陪客松长得像站着陪同客人观赏的客人;客松长得像伸出手臂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的人。
关于黄山奇松的好词

关于黄山奇松的好词有:
1.翠绿欲滴:形容黄山奇松的叶子颜色鲜艳,宛如翡翠般的光泽。
2.挺拔俊秀:形容黄山奇松的树干高大、笔直,形态优美。
3.奇形怪状:形容黄山奇松的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给人以惊奇
之感。
4.盘根错节:形容黄山奇松的树根盘旋交错,枝节繁复,富有生
命力。
5.迎客松:一种著名的黄山奇松,枝叶向游客倾斜,如同欢迎宾
客的姿态,象征着好客与友谊。
6.送客松:一种著名的黄山奇松,枝叶向下弯曲,如同送别游客
的姿态,象征着惜别与祝福。
7.蒲团松:一种形状独特的黄山奇松,枝叶茂密,顶部平展,如
同蒲团般圆润。
8.竖琴松:一种形状独特的黄山奇松,枝叶向上弯曲,如同竖琴
的形状,富有艺术感。
9.麒麟松:一种形状独特的黄山奇松,枝叶茂密,树干挺拔,形
态奇特,如同麒麟一般。
10.黑虎松:一种著名的黄山奇松,树干粗壮,枝叶茂密,形态威
猛,如同一只黑虎。
《黄山奇松》语文教案优秀5篇

《黄山奇松》语文教案优秀5篇《黄山奇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又想去哪些地方?(板书:黄山)2、你对黄山了解多少?谈你的感受?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的松树。
(板书:奇松)3、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三)检查学习情况: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略)2、指名朗读课文,即时评价。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第一段: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段: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四)学习第一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五)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篇二《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绘了黄山松的奇美,在记叙时又是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来让我们感受黄山松的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必须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北师大版五年级《黄山奇松》课文及教案

小学北师大版五年级《黄山奇松》课文及教案小学北师大版五年级《黄山奇松》课文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决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 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有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的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小学北师大版五年级《黄山奇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
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
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
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
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
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重难点: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黄山奇松》说课稿15篇

《黄山奇松》说课稿15篇《黄山奇松》说课稿1一、说教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
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__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
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句子里理解描绘黄山奇松的词语,通过学习能够背诵第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完成问题训练,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__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感受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⑵、感受黄山松的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上的总体构想上,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教案《黄山奇松》(优秀4篇)

语文教案《黄山奇松》(优秀4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理念《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
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
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
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读一读信誉情有独钟陡坡饱经风霜屏幕充满生机来宾屹立卧室卧龙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旧志列为九大名松之二。
原先的卧龙松在文殊院道上,不知何年“破壁飞去”。
现指卧龙松,横生于卧云峰悬崖石壁中,树干分两叉盘曲生长,角崭髯张,似苍龙卧坡。
树高2米,树龄约300年黄山姿态秀丽各位同学们形容一下黄山吧~游黄山•宋焦炳炎•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
•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
•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
•粥鱼敲动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结庵。
•唐释岛云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望黄山诸峰•唐释岛云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望黄山诸峰•唐•释岛云•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唐•释岛云•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欢迎指教。
黄山奇松——描写黄山松树的作文_小学三四年级状物

黄山奇松——描写黄山松树的作文黄山奇松千姿百态。
且不说那饱经风霜的迎客松,如同巨人的陪客松,也不说那酷似天然盆景的送客松,单是那无处不有的普普通通的叫不出名的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正因为有了遍布山林的黄山松,于是黄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
黄山有许多奇松,如: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蒲团松、凤凰松、棋盘松、接引松……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孔雀松。
孔雀松形似孔雀,有一根松枝单个伸出,可不知道为什么,被磨平了,更神奇的是,几年后,被磨平的地方居然直接长出了松针,似孔雀高昂的头;其它松枝上的松针,就犹如开着屏的孔雀。
龙爪松姿独特,每一根枝条都饱经风霜,可仍然十分挺拔,它多像一条被砍下巨手的蛟龙,每一只“爪子”都十分遒劲,像刚刚被砍下,还在垂死挣扎呢!游人看了无不啧啧赞叹。
黑虎松位于北海宾馆和始信峰之间,主干粗壮,针叶苍翠,气势雄伟,虎虎生威,而且高处部分浓绿,近于黑色,犹如一只黑虎卧在坡下。
胆小的人见了,必定闻风丧胆。
正因为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所以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们也把黄山装点得更神奇、更秀美。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教案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内容:
第五单元课文是一组写景的美文。
《黄山奇松》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黄果树瀑布》体会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瀑布,各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与美妙。
《莫高窟》重点也应放在作者的表达上,就如课后作业第四题一样,要求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
《习作五》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材画了四幅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内在的感受。
练习五中语文与生活要把句子写具体,其实,这样的练习应该提前。
诵读与积累是一首小诗,让学生学会朗诵。
设计一条公益用语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电视、广播中去发现公益用语,然后再设计。
单元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
项语言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5.要有顺序地去观察动物,观察中要善于捕捉到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特点;练习写好过渡句。
单元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表达的效果。
教学难点:感悟描写景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
课时安排 :
教学内容课时
《黄山奇松》 2
《黄果树瀑布》 2
《莫高窟》 3
《习作五》 2
练习五 2
16 黄山奇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5)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
立”、“饱经风霜”造
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时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
地?
2.板书:黄山奇松
3.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开始)
2.交流,看“四绝”图。
“奇松”——松树在悬崖上争奇;“怪石”——怪石在山峰上矗立;“云海”——云海在峰壑中弥漫;“温泉”——温泉四季常暖。
3.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出示卡片“情有独钟”,什么意思?
4.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指名读第二句话,评议,把“处处”、“潇洒”、“挺秀”这几个词读好,齐读。
第二课时(56)
课时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3.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思考: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5.指导朗读,说说体会。
三、升化情感。
1.教师范读第三节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
(齐读)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教学反思22:
《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
法。
”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
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
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
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