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中药不同剂型及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影响的分析

中药不同剂型及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影响的分析作者:黄礼春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28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13-01【摘要】中药是我国的国药,几千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药学技术的发展,药物的提取及制剂也不断更新,中药也一改传统的煎汁口服、外敷形式,发展到针剂、片剂、颗粒剂、输液等多种制剂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也因不同剂型及给药途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为了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及疗效,笔者对中药不同剂型及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
【关键词】中药;不同剂型;给药途径;疗效影响中药的临床使用与西药不同,西药的有效成分可通过检测含量,而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较复杂,一种中药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有效成分,而是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有效成分同时发生作用,而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随着检测仪器的日益先进[2],对中药剂型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检测标准也日益规范。
但各种中药剂型需有明确的检验标准,但由于药材的产地、采集时间及提取工艺及制剂的不同,药物的有效成分及疗效也有很大的差别。
我国的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中药剂型的选择,随着现代制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的剂型在原有的汤剂、丸剂、散剂、膏方的基础上[2],又增加了胶囊、片剂以及注射剂等多种新式类型,这些剂型的开发,一方面方便了患者的使用,另一方面中药经过提取制成注射剂及输液制剂,静脉给药,也使中药的疗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临床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临床使用上,合理选择不同剂型及给药途径是保证和提高药效的关键所在。
笔者就当前中药剂型及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进行探讨如下。
1中药的剂型对药效的影响分析临床治疗的中药制剂中有效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的过程药物是,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释放并溶解于体液中,再通过人体生物膜吸收进入血液系统中。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原理】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药物效应的快慢和强弱,依据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其顺序一般为:静脉注释、吸入、腹腔注射、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本实验我们只选用静脉注释、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这五种注射方式。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因剂量不同而表现出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不同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苯巴比妥相似,可能是由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转入抑制。
为中效催眠药,持续时间约3—6小时,主要用于催眠、镇静、抗惊厥以及麻醉前给药。
【实验材料】动物:小白鼠器材:电子秤、注射器、头皮针、灌胃针头、玻璃钟罩。
药品: 0.5%异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1.取体重接近的小白鼠5只,称重编号,观察其正常活动、翻正反射及呼吸情况。
2.然后以0.5%异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体重分别给药,1号鼠灌胃;2号鼠皮下注射、3号鼠腹腔注射、4号肌肉注射、5号皮下注射。
3.观察并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失(将小鼠放倒,使其四脚朝天而自己不能重新站立)时间及呼吸抑制情况,记录结果,比较分析不用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实验结果】将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注意事项】1.掌握正确的灌胃操作技术,不要误入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
2.实验中严格按照动物体重计算给药量。
3.为消除实验误差,保证各鼠抽取药液及给药分别由同一人完成。
4. 腹腔注射的操作:左手固定小鼠,头低腹高位,右手45°在左或右侧下腹部进针,针尖刺入腹腔时有落空感,然后略抽回针头2mm,贴着腹腔壁轻轻推液。
注射结束后,不宜太快抽回针头,否则漏液过多,对于小剂量的注射影响较大.。
剂量

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实验目的比较药物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加深理解戊巴比妥的作用与药物暴露关系练习小鼠的不同给药途径操作小鼠实验的编号,均衡分组二、实验材料小白鼠,18-22g,雌雄不限;实验前12小时禁食,自由饮水,1ml注射器,小鼠灌胃针,电子秤,苦味酸实验1:8%乌拉坦(水溶液、胶浆液/2.5%CMC实验2:0.25% 0.15% 0.025%戊巴比妥溶液实验3:0.5%浓度的戊巴比妥溶液三、步骤与方法不同剂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①小鼠6只,每组3只,称重编号,观察其正常活动②1组:8%乌拉坦水溶液,2组:8%乌拉坦胶浆液③给药途径与剂量:腹腔注射,0.15ml/10g④观察小鼠反应,记录小鼠出现步态蹒跚、匍匐不动或卧倒、翻正反射消失的时间⑤比较小鼠中枢抑制作用出现快慢和持续时间长短鼠号药物剂型步态蹒跚不动或卧倒翻正反射消失1 乌拉坦8% 溶液剂2 乌拉坦8% 胶浆剂3 乌拉坦8% 溶液剂4 乌拉坦8% 胶浆剂......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①小鼠9只,3只/组,称重编号,观察其正常活动②1、2、3组小鼠分别0.25%,0.15,0.025%的戊巴比妥溶液③给药途径与剂量:腹腔注射,0.2ml/10g④观察并比较三只小鼠的反应,并解释鼠号药物剂量翻正反射消失时间1 戊巴比妥溶液剂0.25%2 戊巴比妥溶液剂0.15%3 戊巴比妥溶液剂0.025%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①小鼠9只,3只/组,称重编号,观察其正常活动及翻正反射活动②药物:0.5%的戊巴比妥溶液0.1ml/10g③1、2、3组分别灌胃、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④观察并比较小鼠的反应,记录翻正反射消失及恢复的时间鼠号药物给药途径剂量潜伏期(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睡眠时间(翻正反射恢复时间)0.5%,0.11 戊巴比妥灌胃ml/10g0.5%,0.1 2 戊巴比妥皮下注射ml/10g0.5%,0.1 3 戊巴比妥腹腔注射ml/10g。
“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

“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
【目的】观察小鼠以不同给药途径给予同剂量尼可刹米时引起药理作用的差别。
【原理】药物以不同给药途径给药时,因吸收部位血液循环快慢,吸收过程需透过的生物膜的通透性以及吸收途径中药物代谢酶等因
素的影响而导致药物吸收的快慢和程度不同。
【动物】小鼠3只
【材料和试药】鼠笼天平注射器小鼠灌胃针头注射针头 2%尼可刹米溶液【方法】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3只,以1、2、3编号,分别称重,观察各鼠的一般情况,依次给药。
1号鼠以灌胃法给予尼可刹米4mg/10g(2,溶液0.2ml/10g)。
2号鼠以皮下注射法给予尼可刹米4mg/10g(2,溶液0.2ml/10g)。
3号鼠以腹腔注射法给予尼可刹米4mg/10g(2,溶液0.2ml/10g)。
每次给药后立即记下当时时间,密切观察小鼠的反应。
动物首次出现惊厥时,立即记下时间。
从给药到首次出现惊厥的时间为
药物作用的潜伏期。
比较3只小白鼠结果之差别。
【报告要点】
注:“最后结果”栏记载是否发生死亡及从给药到死亡相隔时间等。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医学和药理学领域,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口服、注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吸入、舌下含服、直肠给药等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机制,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而决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最方便的给药方式之一。
当我们口服药物时,药物首先进入胃肠道,经过消化液的作用和胃肠道黏膜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然而,口服给药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在胃肠道中被破坏或分解,导致吸收不完全;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较慢,起效时间相对较长。
此外,胃肠道的生理状态(如胃酸分泌、肠道蠕动等)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相比之下,注射给药能够更直接、更快地将药物输送到血液循环中。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药物迅速分布到全身,起效极快,适用于紧急情况和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
肌肉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药物通过肌肉中的血管逐渐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效时间相对较慢,但作用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度介于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之间。
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药物以气雾或粉末的形式被吸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肺部病变部位,具有局部浓度高、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小等优点。
例如,哮喘患者常用的沙丁胺醇气雾剂就是通过吸入给药来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
舌下含服是将药物置于舌下,通过舌下丰富的毛细血管迅速吸收。
这种给药方式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使药物更快地发挥作用。
硝酸甘油片常用于心绞痛的急性发作,舌下含服能在短时间内起效。
直肠给药适用于一些不能口服或难以吸收的药物,以及儿童和昏迷患者。
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胃肠道的消化和肝脏的首过效应。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作用影响显著。
以阿司匹林为例,口服阿司匹林通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发热和炎症。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给药剂量是指将药物给予患者的数量。
药物的剂量与其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
通常来说,药物的剂量越大,其效果也越强。
例如,镇痛剂吗啡的剂量越高,其镇痛效果越明显。
但是,药物剂量过高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因此,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非常重要。
药物的剂量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药物剂量通常需要进行调整,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药物的剂量还受到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一些药物可以相互增强或减弱对方的效果,因此在联合使用时需要调整剂量,以达到预期疗效。
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路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和代谢速度。
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剂、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输注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通过口服服用的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需要经过胃肠道的吸收才能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较为缓慢。
因此,口服给药途径适合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然而,口服药物的吸收受到胃肠道的酸性环境、消化酶和肠道蠕动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药物不能完全吸收。
皮肤贴剂是将药物直接贴在皮肤上,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一些局部治疗和长期控释药物。
药物通过贴片逐渐释放,可以达到持续的治疗效果。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绕过胃肠道的吸收过程。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药物吸收较快,通常用于急性疾病的治疗。
而静脉注射则可以迅速将药物输送到全身,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如急救和紧急手术。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分布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口服给药的药物需要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使得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分布较为均匀。
而经过静脉注射的药物可以迅速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总之,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作用的重要因素。
合理选择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和给药途径选择。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 内服液体制剂 滴剂、口服液、糖浆剂、乳剂、混悬剂、 合剂等。 2. 外用液体制剂 (1)皮肤用液体制剂:洗剂、擦剂等。 (2)五官科用液体制剂:滴鼻剂、滴眼剂、洗眼 剂、含漱剂、滴耳剂等。 (3)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灌肠剂、灌 洗剂等。
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 2
戊巴 比妥 戊巴 比妥
0.5%, 45mg/1kg 0.5%, 45mg/1kg
步骤与方法
小鼠2只,1只/组,称重编号,观察其正常活 动及翻正反射活动 药物:0.5%的戊巴比妥溶液45ml/kg 1、2、3组分别灌胃和腹腔注射 观察并比较小鼠的反应,记录翻正反射消失及 恢复的时间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结果观察与记录
鼠号药物 给药 途径
灌胃 腹腔 注射
剂量
潜伏期(翻 睡眠时间 正反射消失 (翻正反射 时间) 恢复时间)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知识讲解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知识讲解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如何被引入到人体或动物体内的方法。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运行机制。
给药途径可以分为经口给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鼻腔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方式。
经口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口腔直接给予患者,一般为口服药物。
口服药物有明显的优点,如用药方便、易于控制剂量、患者易于接受等。
但是,药物在经过口腔后会被胃酸和胃肠道酶的作用分解,其中一部分可能无法吸收到血液循环中。
因此,经口给药会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药物的作用效果通常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才能达到峰值。
与经口给药相比,肌肉注射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药物可以通过肌肉组织中的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肌肉注射优势在于药物可以更快地被吸收,因为肌肉组织中的血液循环较为丰富。
因此,肌肉注射通常适用于需要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如急救药物。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能够快速进入到血液循环中。
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静脉注射是给药速度最快、效果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立即发挥药物作用的急性情况,如心肺复苏。
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与肌肉注射类似,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度相对较慢,但仍然比经口给药快。
该给药途径适用于慢性药物治疗或需要长时间释放的药物。
常见的例子包括胰岛素注射和头孢菌素注射。
鼻腔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喷雾剂或滴剂喷入鼻腔中,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
这种给药途径的优势在于药物能够更快地进入血液循环,有些药物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到大脑组织。
鼻腔给药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例如止痛药和抗过敏药。
直肠给药是将药物通过肛门插入直肠,使药物能够通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直肠给药通常用于患有肠胃道问题的患者,或者需要对肛门周围局部进行治疗的情况。
总之,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和作用速度有着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剂量剂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不同剂型对其毒性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动物:蟾蜍3只
2( 药品:戊巴比妥钠1%,戊巴比妥钠0.3%,戊巴比妥钠1% 阿拉伯胶溶液。
3( 器材:注射器1副,7号针头1枚,烧杯1只。
实验步骤:
1. 取体重相近的蟾蜍3只,称重,标记。
2. 蟾蜍甲腹部淋巴囊注射戊巴比妥钠1%,0.05ml/10g
3. 蟾蜍乙腹部淋巴囊注射戊巴比妥钠0.3%, 0.05ml/10g
4. 蟾蜍丙腹部淋巴囊注射戊巴比妥钠1%阿拉伯胶溶液, 0.05ml/10g (注射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时,用7号针头,用后应立即清洗以免针管粘牢) 记录注射时间,观察反正反射消失的时间。
实验结果:
蟾蜍体重(g) 药物药量(ml) 翻正反射消失时间
(min)
讨论:
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以下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原理】尼可刹米为中枢兴奋药,可引起动物兴奋,惊厥或死亡。
【材料】小鼠3只,体重18-22克,雌雄不限。
2,尼可刹米溶液。
【方法】与步骤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3只,编号,称重,观察一般活动,然后给药。
甲鼠灌胃2,尼可刹米4mg/10g (即0.2ml/10g)。
乙鼠皮下注射2,尼可刹米4mg/10g (即0.2ml/10g)。
丙鼠腹腔注射2,尼可刹米4mg/10g (即0.2ml/10g)。
给药后,立即记录时间,记录动物惊厥出现时间(潜伏期)。
【结果处理】收集全班结果,比较同剂量药物3种给要途径药物反应程度以及出现时间的差异,最好进行方差分析。
【注意事项】在实验时要注意动物的反应。
用药后动物反应顺序为不安,竖尾,跳跃,强直性收缩(惊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