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教学难点:解释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和演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一副地球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概念和特点。

3.实物展示和观察(10分钟)通过展示地壳的岩石样本和熔岩流动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地壳的不同类型和厚度。

4.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幔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5.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6.归纳总结(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地球的圈层结构。

7.课堂练习(1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

8.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观赏一段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并鼓励他们深入学习这一领域。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预期范围内可以顺利达到。

但是在实验演示环节,由于实验器材不齐全,影响了学生的实际观察效果,需要改进。

此外,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共11篇)(精简版)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共11篇)(精简版)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共11篇)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共11篇)篇一:地球的内部教案地球的内部教案授课班级:六(3)班课时:1课时实习老师:袁菊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二)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 2.能够制作一个比例合理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猜测暗盒里有什么。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思路猜测暗盒里的物品了解科学家如何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五、教学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块的三个暗盒、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六、教学组织七、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大家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暗盒,里面分别装有不同的物品,你们想知道里面装有什么吗?好,现在大家想想看,如果不打开暗盒,你们有什么方法猜测暗合里的物品?大家说说看。

很多同学都说摇一摇,好现在我就请三位同学上来摇一摇,把你们获得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猜测一号可能是液体、二号是颗粒状固体、三号是块状固体)现在大家再想想,能用什么方法猜测暗合里具体有什么?哎,看来这个问题难住了大家,现在我请三位同学把暗合打开,为大家揭晓答案(一是水、二是细沙、三是小石块)提问:哎,同学们,你们说我们的地球能像刚才打开暗合一样打开吗?对,不能,我们的地球是打不开的。

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

板书课题:地球的内部提问:现在请大家看课本20页下面这三幅图(火山、地震、地热),思考一下,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我们能得到地球内部的什么信息?讲述: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内部有高温、高压的岩浆,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其实,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搜集地球内部信息的讲述:科学家们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大家注意听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曾想过用钻孔的方法推测地球的内部,但很遗憾的是,由于各种技术水平的限制,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的最深深度也只有14 千米,而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只能了解到2表面一薄层的情况,最后这种方法以失败而告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教学内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007年6月第二版。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导学法、对比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的结构特点,其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哪几层?那么地球又有怎样的圈层结构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评: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太阳内部从内向外依次分为—核聚变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导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具有同样的同心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对照下图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教师说明:地球的同心圆圈层结构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却互相渗透相互重叠。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内部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实例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相互关系和作用。

2.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其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图示、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4. 运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奥秘。

四、教学准备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关PPT课件。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图示、模型等直观教具。

3. 实例材料,用于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内部结构。

2.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呢?”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好奇心。

环节二:讲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 利用PPT课件和直观教具,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基本知识。

2.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环节三:小组讨论1. 布置讨论题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表面环境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环节四:实例分析1. 出示实例材料,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3. 教师讲解实例,阐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相互关系和作用。

2. 强调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表面环境的重要性。

环节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示意图。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掌握各圈层的组成、特点和相互关系。

(3)能够运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利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知识,进行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构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各自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各自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模型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关内容。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内部结构。

(2)提问:“你们认为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呢?”2. 教学新课:(1)介绍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讲解各圈层的组成、特点和相互关系。

(3)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真实面貌。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组探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互关系。

(2)提问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互关系。

2. 作业布置:(1)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互动,使学生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3.教学用具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4.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知识拓展)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m。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教学内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007年6月第二版。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导学法、对比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的结构特点,其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哪几层?那么地球又有怎样的圈层结构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评: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太阳内部从内向外依次分为—核聚变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导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具有同样的同心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对照下图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教师说明:地球的同心圆圈层结构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却互相渗透相互重叠。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

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 12~15 题。
12.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 个
B.3 个
C.4 个
13.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12 000 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 1 井上安装调试成
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6~7 题。
6.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7.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D.P 波完全消失,S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 A、B、C、D 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
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 表示横波 较②____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
B 表示纵波 较③____
④______________
变化
b.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代码
名称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
C
⑤________
传播速度⑥____________
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
D
古登堡界面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
探究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相比,有哪些不同?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 气 圈
水圈
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即包裹地球 Nhomakorabea气体层__________、水汽和固体 厚度 2 000~3 000 千米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三.课堂活动: 探究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 2008 年 8 月 12 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 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 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 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14.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度,东经 126.6 度)发生里氏 7.2 级地震,震源深度约 30 千米,震中 100 千米范围内无较大
城市。据此回答 1~2 题。
1.地震波横波(S 波)和纵波(P 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
A.S 波、P 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 波完全消失,P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 波、P 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杂质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

分布于岩石圈上部、大气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 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

圈底部和______中;最
境的总称
非生物环境

______的圈层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2011·南京质检)北京时间 2009 年 2 月 12 日 1 时 34 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 3.9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5.2010 年 3 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
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
B.地壳
C.下地幔
D.软流层
(2011·铜陵模拟)中国经济信息网 2008 年 3 月 25 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地下 2 900 千米处 ⑦________
突然
⑧____
(2)C 以上为⑨______,C、D 之间为⑩______,D 以内为⑪ ______(由 E⑫______和 F⑬______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 8~9 题。
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 ○21 ______的全部和○22 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9.图中 M 和 N 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
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若图中 a 是 d 的一部分,a 和 b 组成 c,则图中 a、b、c 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