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作业
马哲作业

感想与评价700-1000字,可以加页
二、观看一部主旋律题材影片
片名
《建党伟业》
导演韩三平ຫໍສະໝຸດ 黄建新背景辛亥革命爆发,军阀混战,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观看
途径
通过网络
选择
原因
其实这部电影真正回答了党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什么背景下选择的马克思主义,而我们又是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
主要
情节
讲述了从中国同盟会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而后随着袁世凯的复辟、军阀的混战、北洋政府的对内暴政,对外无能,中国人民的内心一次次地遭受屈辱,挤压内心的愤怒终于由于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而被点燃。就在反复地失败中,俄国十月革命给灾难重重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终于将它理解、运用、传播,最终经过全国各地以及国际共产主义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这一承载着复兴中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终于诞生了。
我懂得的第二点: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第三点便是:它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话
毛润之:“工人的工字怎么写?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结合起来就是个天字,这个天,是天下的天!工农大众就应该是天下的主人。我们中国的工友们,应该起而效仿,推翻我们中国黑暗的、腐朽的、只回欺压、压榨我们的反动政府!”
感想与评价
一感想:翻开历史沉重的一页,重新思考在那个摇摇欲坠的国家生活的四万万同胞,他们每个人都亲身经历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屈辱与悲痛。在那个社会性质发生巨大改变的年代,必然还会留有一部分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保持封建思想的人。记得电影中毛润之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对我影响颇深:“中国的问题,仅仅是因为选错了一个总统吗?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如果说以前的事情罪在袁世凯一人身上,那今日张勋康有为复辟的闹剧又当罪责何人呢?今天中国的中国,绝不是换一个皇帝、一个总统就能改变的。”没错,中国面临的的问题非常复杂,而真正需要人们思考、改变的绝不是哪个人当总统,而是中国究竟该走什么样的路,用什么样的科学思想指导我们向前革命。革命没有永远的摸版,其间总会经历失败。我们必须要好好总结失败之处,走适合我们自己的那条道路。
马哲练习题

马哲练习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2.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体现了()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A. 个人自由的实现B. 社会财富的最大化C.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D.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A. 自我意识B. 社会关系的总和C. 个体的独立性D. 物质需求的满足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二、填空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______。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条件是______。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______性。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______的。
三、简答题1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12.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13. 简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4.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观点。
15.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四、论述题16.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17. 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请结合《资本论》进行论述。
18.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变革和革命的观点。
19.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请结合相关著作进行论述。
20.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指导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21. 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给出你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一单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标志是(D.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3.事物的规律是(D 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5.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实践——认识——实践)6. 杰出人物是(A. 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二、多选1. 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阶级社会形态(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2.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实践决定认识C.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D.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三简答1.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内容答.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内容包括:第一,人必须取得社会的形式才能成为现实的人。
第二,社会规定了人的性质和能力。
第三,社会规定了人的差异性。
2.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第一,新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它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旧事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事物,既是对旧事物消极内容的抛弃,又是对它所具有的积极内容的继承和保留,增加了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忍的新内容,新事物的这种特殊本质,决定了它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必定要立于不败之地;第三,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新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战胜的。
总之,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新事物的本质来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历史的逻辑是,暂时显得弱小的、代表进步方面的新事物,战胜那些表面上强大的、代表保守方面的、趋向灭亡的旧事物。
3. 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的哲学意义答:①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就是指实践,它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
人是唯一没有让自然界来规划其生活的存在物。
自然界无法自发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要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通过劳动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C2.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心主义观点B. 唯物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B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A.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B. 因果律、必然律、偶然律C. 矛盾律、因果律、必然律D. 矛盾律、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答案:A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答案:A5.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科学技术C. 人的主观能动性D. 经济基础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生产中价值的源泉和形成机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2. 解释什么是剩余价值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从雇佣劳动者那里获得的超出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在创造自身劳动力价值之后,继续工作以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来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关键。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
马哲作业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视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变?这一转变解决了什么问题?首先我们说,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其他关系。
而实践对认识则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视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变。
这一转变充分的将人自身价值,人类历史和人类认识活动统一起来,为我们从具体的社会实践的现实出发把握社会价值现象,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2.结合实际分析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以及走出科技异化困境的主要途径。
科学技术异化是指科学技术脱离了本性,失去了原则。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利益矛盾。
不同的社会制度,其目的和宗旨亦是不同的。
掌握科学技术的阶级,国家和社会决定了科学技术的用途,方向和性质。
同样,在利益的诱惑下,科技业会受到摆布和扭曲。
主要途径:以科学发展观为科技发展的价值导向。
辩证的对待科学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首先坚持人本原则,遵循人性的伦理本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人类为基础,而不是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这就是说,是人,而不是技术,必须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化,成为所有计划的标准。
”同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
同时调整生态原则。
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和谐相处,公平对待。
为了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牺牲自然资源是难免的,但应尽量减小这种损害,维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和利用自然。
马哲作业

郝宇20110140106一,..单选ABADCCDBBAACABCDCBBADDABCDCDHCCDBBADBCABCADBBBBCDCADDBABAABA二..多选BCDACEBCEABCDEABCABEBCAB三..简答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2)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的中心线索。
(3)是理解辩证法和其他规律的关键。
2 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影响?(1)现代科技以大量雄辩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2)现代科技革命也给马克斯主义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3 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所犯的错误。
(1)A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C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事物间的区别仅在于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在于有没有运动。
(2) A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
B 一切运动形式都有其相应的物质承担者,因而也没有没有物质的运动(3)物质和运动是密切不可分离的。
因而割裂它们会导致各种唯心宗教神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4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A 认识根源于实践的需要B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过程C 人们的全部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于实践,因而实践出真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 实践不断对人类认识提出新课题,因此决定了认识发展的必要性B 实践不断给人们创造出认识发展的手段,延长人们的改观,由此决定了认识发展的可能性C 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从而使认识发展成为现实(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 从主客体关系,简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2) 真理和价值在二者的统一中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A. 事物内部的矛盾B. 事物之间的矛盾C.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D. 事物的绝对静止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人的意志B. 地理环境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性B. 辩证性C. 革命性D. 神秘性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A. 政治制度B. 法律规范C. 宗教信仰D. 物质生产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下哪项不是阶级斗争的表现?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个人斗争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财富B. 社会地位C. 自我实现D. 社会贡献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C.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问题D.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10.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1-5 B C D D D;6-10 D C D A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具有能动性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科技进步13.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条件?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C. 人的全面发展D. 个人财富的积累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A. 教育B. 劳动C. 社会制度的改革D. 个人努力答案:11 ABCD;12 ABC;13 ABC;14 ABC;15 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20世纪的哪个时期?它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于19世纪下半叶,具体来说是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德国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和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为人类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世界哲学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推动了哲学的革命性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列举并简要解释几个重要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
其中,唯物论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辩证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论的观点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过程。
主体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客体进行直接和间接的认识,从而获取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和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和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的理解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个体的自由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人的自由不是与他人的冲突和压迫相对立的自由,而是通过解放个体和解放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的。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论的根源、基础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实践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对实践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战略思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自我解放和发展。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武洋
学号:0917005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战友,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位重要创始人,两个人在相识及一起工作的几十年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期间的许多事例,都可以为我们体现出两人之间的这种友谊。
首先,我们先说说他们最初的相识。
1842年,恩格斯在科伦《莱茵报》编辑部就与马克思见过面,当时两人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看法和态度不一致,也由于相互缺乏了解,所以见面相当冷淡。
但在《德法年鉴》上他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给马克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从此开始与恩格斯通信。
1844年8月,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过马克思。
这次情况与上次大不相同,他们都无比高兴,互相谈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恩格斯后来回忆说:“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
”他还写信给马克思说:“我还从来没有一次像在你家里度过的十天那样感到心情愉快的人,感到自己真正是人。
” 时代的浪潮将两个年轻人——马克思26岁,恩格斯24岁——推到了一起。
他们的这次会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历史性的会见。
从此,他们共同向旧社会宣战,使反动派惊惶不安;并共同探讨通向理想世界的科学道路,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工人们的响应,逐渐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
他们共同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合写一部书,批判曾经对他们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当时已越来越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日趋保守的青年黑格尔派,并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奠定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这部书后来命名为《神圣家族》。
千里之程,始于足下,如果没有最初的相识和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就不会有之后的诸多成就。
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里,回顾这次合作,恩格斯是这样简要地概括了自己的观点:
“……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
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
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
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
这段话很可能是准确地描述了他们后来的关系,虽然很明显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财政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但就理论来说,人们争论说(有很大的合理性)在恩格斯使他的朋友马克思幸存的13年中,恩格斯竭力(在他所有过于清楚的叙述中)吸取了马克思很多微妙的思想。
虽然如此,1844年夏末,恩格斯带着关于资本主义的实践经验,给予马克思的要多于从马克思那里所接受到的。
从此开始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了马克思生命的结束。
马克思恩格斯都来自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有着相似的出身,都有对诗歌的年轻的热情,都从青年黑格尔派的自由主义转向了激进政治立场,因此有足够的经历形成长久的友谊。
但这种友谊的不同方面要多于它的相似之处:马克思的长处在于他抽象的能力。
他完全吸取了黑格尔的方法,他的辩证方法以一种机智的综合把诸多元素混合在一起。
当马克思在研究黑格尔的时候,恩格斯正在获取实践经验,正在以专职商人的身份亲身考察;恩格斯永远敏于综合,写作快捷、清晰,有时还使用甚至马克思也不熟悉的教义。
他们的生活作风也很不相同。
恩格斯的穿着一定是毫无瑕疵,他的研究永远是有条不紊,他有着商业般的精细,花钱有条理。
马克思疏于衣着,研究很没有条理,毫不关心如何管理钱财。
而且,马克思毫无疑问是个有家庭的人,不管他有时可能对这一点是多么后悔;恩格斯是一位卓越的追求女性的人,虽然他长时间地拥有爱,但一直拒绝婚姻。
不止是在他们合作的40年的时间内,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