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完整版)

合集下载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第1章油气水性质-xie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第1章油气水性质-xie

地层压力进一步降低,影响油气的采收率。
水对油气黏度的影响
02
水的存在会使油气黏度增大,增加采收难度和生产成本。
水对地层渗透性的影响
03
水的侵入会使地层渗透性变差,影响油气的流动和生产能力。
油气水混合物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
油气水混合物的相态变化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油气水混合物会发生相态变化,影响采收 率和生产能力。
水的溶解性
水可以溶解多种物质,包括气体、 固体和液体。溶解物质的种类和数 量取决于温度、压力和水质的纯度。
油气水混合物的化学性质
01
相态平衡
油气水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会达到相态平衡,即气相、油相和
水相之间的比例保持恒定。了解相态平衡有助于油气田的开发和生产。
02
化学反应速度
在油气水混合物中,某些化学反应可能会发生,如氧化、还原、水解等。
水的相态特征
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相态 特征,如气态、液态、固态等

油气水混合物的物理性质
混合物的密度
混合物的质量与所占体积之比 ,取决于油气和水各自的密度
以及它们的体积分数。
混合物的粘度
混合物的流动难易程度,取决 于油气和水各自的粘度以及它 们的体积分数。
混合物的相态特征
混合物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的相 态特征,取决于油气和水各自的 相态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分数。
油气水混合物的流动特性
油气水混合物的流动特性直接影响采收率和生产能力,需要采取相 应的开发措施来改善流动特性。
油气水混合物的处理难度
油气水混合物的处理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来分离和 回收油气资源。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复习备考资料(完整版)成都理工大学专用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复习备考资料(完整版)成都理工大学专用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复习备考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指油气田投入生产后,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开发结束全过程中围绕着计算储量、增加产量、提高油气采收率等为中心而进行的地质研究工作。

二、填空整个石油地质工作可以分为勘探地质和开发地质两个部分;油气田开发地质的认识程度是决定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

第一章、钻井地质一.名词解释:钻井地质是在钻进过程中,取全取准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资料数据,为油气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预探井指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的基础上(复杂区应在三维地震评价的基础上),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及经济价值,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来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录井方法。

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的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迟到时间是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即是岩心的长度与取心的进尺的比值乘以百分数。

%100⨯=取心进尺岩心长度岩心收获率。

岩心录井在钻井过程中用一种取心工具,将井下岩石取上来反映分析地下地质特征的过程。

钻时是指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m。

钻时是钻速(m/h)的倒数。

钻时录井根据钻时的大小,判断井下地层岩性的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帮助工程人员掌握钻头使用情况的录井方法。

二.问答题:1、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答:岩石性质(岩石的可钻性);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

2、确定取心井段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新探区第一批井,应适当安排取心,以便了解新区的地层、构造及生储油条件。

【采油 精品】油田开发地质基础知识

【采油 精品】油田开发地质基础知识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遮挡油气藏
一、油气藏及其油、气、水
3、油气藏类型
(3)岩性油气藏:指油气在岩性圈闭中的聚集,主要有 岩性尖灭油气藏、透镜状岩性油气藏等。
岩性尖灭油气藏
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一、油气藏及其油、气、水
4、油气藏中油、气、水的分布
油气藏中油、气、 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 律,如在单一背斜圈闭 内,由于重力分异作用, 油、气、水的分布规律 是气在上,油居中,水 在油气下面,从而形成 油气界面及油水界面。
3、油气藏类型
(1)构造油气藏:指油气在构造圈闭中的聚集,主要类 型有断层遮挡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盐丘油 气藏和向斜油气藏。
断层遮挡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一、油气藏及其油、气、水
3、油气藏类型
(2)地层油气藏:指油气在地层圈闭中的聚集,一般有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遮挡油气藏、剥蚀隆起油 气藏等。
石油主要由C(83%-87%)、H(10%-14%)元素组成,还含有 少量O、N、S,但含量都不超过1%。
蜡:原油中烷烃C原子个数为15-42时,呈固态,即为蜡。 原油中含蜡的百分数称为含蜡量。
胶质:原油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烃类,并含有O、S、 N等杂质。它溶解性较差,只能溶解于石油醚、苯、氯仿、 乙醚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能被硅胶吸附。
一、油气藏及其油、气、水
2、圈闭类型
(1)构造圈闭: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位移造 成的圈闭叫构造圈闭,包括断层遮挡圈闭和背斜圈闭。
断层遮挡圈闭
背斜圈闭
一、油气藏及其油、气、水
2、圈闭类型
(2)地层遮挡圈闭:由于地层因素造成遮挡条件的圈闭。 包括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和地层超覆遮挡圈闭。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第5章 油气藏形成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第5章 油气藏形成
2011-5-15 13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但沉积岩厚度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但沉积岩厚度大, 圈闭的有效容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 圈闭的有效容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也可形成丰富的 油气聚集。俗称“小而肥”的盆地, 聚效率高, 油气聚集。俗称“小而肥”的盆地,生、排、运、聚效率高,储集 圈闭条件好。 层、圈闭条件好。 例如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 例如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是一个面积仅3900km2的小型沉 积盆地。 中新世晚期到更新世短短的时间内 短短的时间内, 积盆地。在中新世晚期到更新世短短的时间内,就沉积了厚度达 6000m以上的沉积岩,在沉积凹陷的中心部位,泥质生油岩系厚达 在沉积凹陷的中心部位, 2000~3000m,油源极为丰富。在油源区及其附近,砂岩储集层发 ,油源极为丰富。在油源区及其附近, 储集层与生油层互层或指状交错,还有断层连通。 育,储集层与生油层互层或指状交错,还有断层连通。十分有利于 油气运移。且发育有一系列背斜构造,圈闭条件好。因此, 油气运移。且发育有一系列背斜构造,圈闭条件好。因此,形成数 目众多的油气田, 目众多的油气田,该盆地每平方公里发现的石油可采储量近 20×104 m3(总可采储量 总可采储量78,000×104 m3 ), 居世界各含油气盆地 × 之首。 之首。
2011-5-15
1 完全封闭
2 部分封闭
3 不封闭
4
岩性圈闭的闭合面积, 岩性圈闭的闭合面积,按断层岩性尖灭线与储集层顶面 等高线相闭合时所圈定的面积计算。 等高线相闭合时所圈定的面积计算。
闭合面积的确定:三线闭合的原则(构造等高线、 闭合面积的确定:三线闭合的原则(构造等高线、断层 岩性尖灭线闭合)。 线、岩性尖灭线闭合)。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第1章 油 气 水性质-xie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第1章 油 气 水性质-xie
8
(2)含氮化合物 石油中的含氮量一般在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 我国大多数原油含氮量均低于千分之五。 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包括碱性和非碱性两类。
碱性含氮化物多为吡啶、喹啉等及其同系物, 非碱性含氮化物主要是吡咯、卟啉、吲哚和咔
唑及其同系物。其中以金属卟啉化合物最为重 要。
9
金属卟啉化合物
在石油中钒、镍等重金属都与卟啉分子中的氮呈络合状态 存在,形成钒卟啉和镍卟啉 指相原油中卟啉类型与沉积环境有密切关系,海相石油富含钒 卟啉,陆相石油富含镍卟啉。我国原油一般以镍卟啉为主, V/Ni比值都小于1。 有机成因动物血红素 和植物叶绿素都属卟啉 化合物,前者为铁的络 合物,后者是镁的络合 物。它们同石油中这类 化合物的结构相同,所 以,在石油中发现卟啉 化合物,可作为石油有 机成因重要证据之一 石油低温生成卟啉的稳定性较差,在高温(>250℃)或氧化条 件下,卟啉可以发生开环裂解反应而被破坏。说明石油是在相对 10 低温的条件下生成。
23
6.溶解性 石油主要由各种烃类化合物组成,由于烃类难溶于水, 因此,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 若以碳数相同的分子进行比较,溶解度烷烃<环烷烃<芳香 烃。 除甲烷外,各族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度均随分子量增大而减 小。 外界条件对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有不同影响: (1)温度由150℃降低到25℃,石油的溶解度会降低 78~95%; (2)除烷烃中的气态馏分外,压力对烃类的溶解度影响 甚微; (3)水中无机组分含量和含盐量增加时,烃类的溶解度 会降低。 石油尽管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许多有机溶剂,例如氯 仿、四氯化碳、苯、石油醚、醇等等。根据石油在有机溶剂 中的溶解性,有助于鉴定岩石中的石油含量及性质。
馏分 温度℃ 轻馏分 石油气 汽油 <35 煤油 中馏分 重馏分 柴油 重瓦斯油 润滑油 渣油 >530

油田地质基础知识

油田地质基础知识

油田地质基础知识第一章油田地质基础知识1、什么叫油气田?答:聚集物以油为主的叫油田,以气为主的叫气田,既有油又有相当数量的气则叫油气田。

2、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答:世界上的油气田,绝大多数都是在沉积岩里找到的。

它是在古老的地质时期,陆地上的泥沙经河流和风力等搬运,在低洼的海洋或湖泊里沉积下来,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3、什么是生油层?生油层中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演变而成的?答:从广义讲:生油层是指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层。

它原来是在湖泊中沉积的淤泥,这种淤泥中埋藏了大量的有机生物,这些有机生物在淤泥变成泥岩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4、什么是油气的运移?答: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在地下是流动的。

油气的运移是指油气在地壳中的移动过程。

5、油、气运移的外界条件是什么?答:在外力作用下,油气既可随生油层紧结成岩过程,而发生初次运移,也可在生油层紧结成岩后,油气沿着储集层的孔隙,裂隙或其它通道发生二次运移;既可沿着地层层理方向作侧向运移,也可沿着断裂,裂隙穿过地层层面作垂直运移;既可在一个油区内局部运移,也可在沉积盆地范围内进行区域性运移。

但最本质条件是地壳运动引发的油、气运移。

6、什么叫圈闭?答:油气运移至储集层以后,遇到了遮挡,运移不能继续进行,油气逐渐聚集并形成油、气藏。

这种适于油、气聚集并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就叫做圈闭。

7、什么叫油气藏?答:当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

8、油气藏的类型有哪几种?其定义内容是什么?答:油气藏分为四种类型,即: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指由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而形成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指因断层切割而造成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指由沉积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相结合形成的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由于沉积环境变迁,导致沉积物岩性变化,形成岩性尖灭体和透镜体圈闭,由这类圈闭形成的油气藏。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习题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习题

大庆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网上习题(全部)绪论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2 、地质学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殊性?3 、地质学主要研究方法有哪典?4 、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具有什么关系?5 、何谓历史比较法,其具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地球1 .名词解释:软流圈、岩石圈、重力、地温梯度、地温深度、磁偏角、重力异常2 .地球的层圈构造是如何划分的?3 .地壳可划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二者的差异有哪些?4 .试述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差异。

5 .试述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6 .根据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可以分为哪几个层,他们的特征是什么?第二章地质作用1 、名词解释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震源、震中,、震中距、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风化作帮、风化壳、残积物、基岩、露头、剥蚀作用、河谷、水系、分水岭、河流纵剖面、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的平衡剖面、潜水、层间水、落水洞、溶洞、冰川、风蚀城、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横向搬运、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掺和作用、成岩作用、重结品作用2 、论述地质作用的分类及内外地质作用的关系。

3 、简述火山的类型及火山机构。

4 、论述基性熔浆与酸性熔浆的差异。

5 、论述岩浆侵入体的类型及特征。

6 、论述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7 、论述风化作用(类型、方式、产物)8 、论述风化壳的研究意义。

9 、论述河流侵蚀作用。

10 、论述单向环流的成因及地质作用。

11 、论述地下水的水源、存在形式及其类型。

12 、论述岩溶地貌的类型13 、论述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的区别。

14 、论述常见冰蚀地貌和风蚀地貌的类型。

15 、论述基岩海岸的侵蚀地貌。

16 、论述海洋的环境分区。

17 、论述湖泊的沉积作用。

18 、论述滨海的沉积地貌。

19 、论述浅海的沉积作用。

20 、简述风积的原因。

21 、论述风成砂和风成黄土的特征。

油田开发地质学资料(打印)

油田开发地质学资料(打印)

第一章: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荧光性:石油及其衍生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生荧光的特性。

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使偏光面发生一定角度旋转的特性。

油田水:油、气田区域内与油气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水,一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石油主要元素:碳(C)、氢(H)、硫(S)、氮(N)、氧(O)。

微量元素:如Fe、Mg、V、Ni等30多种。

化合物组成: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C、H)、非烃类化合物(C、H、S、N、O)钒、镍地质意义:A、判断沉积环境:海相:V、Ni含量高。

路相:V、Ni含量低。

B、进行油源对比:V、Ni在石油生成、运移成藏过程分布稳定。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地质意义:由于同源石油所含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的类型和含量比较相似,因此可作为油源对比的标志或“指纹”。

含硫化合物—评价石油质量的指标、含氮化合物-研究石油成因、含氧化合物-找油标志石油颜色:石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相对密度:美国API度,西欧波美度,同d420成反比。

粘度:溶解气含量↑,粘度↓。

温度↑,粘度↓。

压力↑,粘度↑。

温度对粘度的影响较压力大。

天然气产状:聚集型(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型(煤层气、溶解气、固态气水合)天然气相对密度:相对密度一般随重烃、非烃气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粘度:气体组成:分子量↑,μ↓。

温度、压力:T、P↑,μ↑第二章:油气成因及生油层沉积有机质: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在还原环境中伴随其它矿物一起沉积、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

(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的环境条件是:浅海,半深湖、深湖,前三角洲)来源:分解产物的一部分通过生物作用进行再循环,另一部分通过生物化学作用转换为简单分子而逸去,仅有很少一部分有机质,逃脱了生物再循环和物理化学分解作用,在外力地质条件下,伴随其他矿物一起沉积保存下来,这部分就是沉积有机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刘吉余主编黎文清主审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章、地球概述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水圈的循环作用:(1)净化空气和大自然;(2)源源不断的制造淡水供给陆地;(3)通过河流将陆地表面的松散泥沙及溶解物送入海洋。

2.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分解面试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

3.地球的物理性质:重力、密度、压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4.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

一般为0.98~5.2℃,平均为2.5℃。

5.地温深度(地热增温级):在内热层中,温度每升高1℃所需加深的深度,以米表示。

6.地磁场由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来表示。

7.固体潮:日月引力可以摄引地壳升降7~15cm,叫固体潮。

第二章、地质作用8.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9.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力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

10.内力地质作用11.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或者构造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系指地壳或岩石圈沿地球半径方向或者垂直于大地水准面的方向发生的大规模的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可以引起海陆变迁、地势高低的改变、岩石的垂直位移以及层状岩石形成大型平缓弯曲。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沿着大地水准面的切线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水平位移,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张(大洋中脊的扩张)、挤压(板块的消减、碰撞)、平移甚至旋转,从而使岩层发生弯曲和断裂,地形上则形成山脉和盆地。

12.岩浆作用: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称为岩浆。

当地下平衡破坏或者局部压力降低时,岩浆就会向着压力低的方向流动,侵入地壳上部或者喷出。

在这个过程中岩浆与周围的岩石相互作用,改变着围岩和自身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

这种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到达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用称为侵入作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直至溢出地面,或者喷到空中,称为喷出作用或者火山作用。

喷出地表后大部分挥发组分逸散后的熔融体,称为熔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

13.变质作用:是指原岩处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1)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

(2)接触变质作用: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上,由岩浆散发的热量和流体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可以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作用。

(3)动力变质作用:由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引起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和重结晶等的一种变质作用。

在变质过程中化学效应微弱,主要为机械过程。

(4)区域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大范围内,区域变质带长达数百甚至数千千米,宽数十至数百千米。

(5)混合岩化作用:当变质温度逐渐升高,在接近高温极限时,岩石产生部分熔融现象,这种原岩与熔融岩石相互交叉混合的作用,称为混合岩化作用。

14.地震作用:震源: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

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称为震源区。

震中:震源垂直投影到地面的点。

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称为震中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按震源深度不同可以分为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km),中原地震(深度介于70-300km)和深源地震(深度大于300km)。

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离: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源的距离。

地震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

震源发出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2级,人们感觉不到;2-4级有感地震;5级以上强震;7级以上为大震。

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

15.外力地质作用16.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沉积物的过程。

(1)物理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以及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

其特点是成分不变,仅体积、形态发生变化,即岩石、矿物由大变小。

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有:岩石释重、温差风化、冰冻风化、结晶撑裂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由于氧、水和水溶液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生成新矿物的过程。

化学风化的方式:氧化作用、水溶液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泌物质对岩石、矿物的破坏作用。

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时化学的。

生物风化的方式: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三种。

17.剥蚀作用:地表的矿物、岩石由于风化作用使其分解、破碎,在运动介质作用下,被剥离原地的过程。

根据产生剥蚀作用的营里特点不同,剥蚀作用可以划分为:河流、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风等剥蚀。

按方式不同又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剥蚀作用三种。

河谷三要素:谷底、谷坡、河床(河槽)。

分为:V形谷、U行谷和碟形谷。

18.喀斯特地形(岩溶地形):通常把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兼有部分地表水的作用)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或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形称为岩溶地形或喀斯特地形。

19.风的剥蚀作用:是指风以其自身的动力及其所携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它是一种存机械的破坏作用,按作用方式可分为吹蚀(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20.冰川搬运特点: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很大;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和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之间的摩擦;具有较大的压力。

21.成岩作用:由松散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由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成岩作用方式有三种: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压实作用: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作用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的过程。

压实作用是使碎屑物质,特别是粘土沉积物成岩的主要因素。

胶结作用: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即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

是使碎屑沉积物成岩的关键。

重结晶作用:是指在温度、压力的影响下,沉积物中矿物组分部分发生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晶粒变为粗晶粒,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第三章、造岩矿物22.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从而具有一定的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它们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条件下稳定,时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23.晶质矿物:矿物的内部质点(分子、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而构成格子状构造,且反映出固定的几何外形。

非晶质矿物:矿物的内部质点排列无规律(不具有格子状构造),也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晶体:凡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称为晶体。

非晶质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不作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24.双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种晶体按一定的对称规律形成的各种规则连生体,称为双晶。

接触双晶、穿插双晶、聚片双晶。

25.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1)光学性质:颜色:矿物吸收可见光后呈现的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线的能力(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和土状光泽)透明度: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透明矿物、半透明矿物、不透明矿物)。

其透明程度与矿物的大小厚薄有关。

(2)力学性质:矿物受外力作用(敲打、刻画)后所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硬度、解理与断口、延展性、弹性和脆性等。

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解理与断口: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裂成的光滑平面叫做解理面。

沿任意方向破裂后所出现的各种不规则的断面叫做断口(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

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脆性:极易破碎,不易弯曲。

用刀尖刻画产生粉末。

如:方解石等延展性:易发生塑性变形,用刀尖刻画产生划痕,不产生粉末,如自然金、自然铜。

弹性:受外力变形,外力取消后恢复原状的性质。

如:云母,屈而能伸挠性:受外力变形,外力取消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如:绿泥石,屈而不伸。

(3)矿物的其它物理性质:相对密度(轻级<2.5、中级2.5-4、重级>4)。

磁性、电性、发光性26.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及其它类似化合物矿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含氧酸盐矿物、卤化物矿物(1)石英:柱状或锥状晶体,柱面上有横纹,集合体有晶簇状、粒状、致密块状,无色或乳白色、紫、烟灰、黑等色,晶面为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7,无解理,贝壳状断口。

较稳定,不溶于酸(氢氟酸除外)可以分为显晶质和隐晶质,显晶质有紫水晶、烟水晶、黄水晶、蔷薇石英、蓝石英、乳石英、砂金石等。

隐晶质有石髓(玉髓)、碧玉、蛋白石鉴定特征:六方柱及晶面横纹,典型的玻璃光泽,很大的硬度,无解理,贝壳状断口及端口上有油脂光泽。

(2)长石:正长石:肉红、褐黄、浅黄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6,两组完全解理,解理面之间呈直角。

产于岩浆岩和变质岩中。

微斜长石: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与正长石相同,晶体形态也类似,但是两组解理面之间的夹角为89°40′,因其近似于90度而得名。

产于岩浆岩和变质岩中。

斜长石:细柱状或板状,白到灰白色,解理面上具双晶纹,小刀刻不动。

(3)方解石:锤击呈菱形碎块,小刀易刻动,遇稀盐酸强烈起泡。

(4).白云石:与方解石相似,遇热的或浓盐酸才起反应。

(5)白云母:假六方柱状或板状或片状,无色透明,含杂质则带他色,玻璃光泽,解理面为珍珠光泽,有一组极完全解理,可劈成薄片,薄片有弹性。

绝缘及隔热性很好。

,(6)黑云母:褐色或黑色,有时微带浅绿至深绿色,不具绝缘性,其它与白云母相似。

较白云母易风化形成氢氧化物和粘土物质。

(7)绿泥石:晶体呈片状或板状,集合体呈鳞片状,也有鲕状和致密块状。

颜色为浅绿至深绿色,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解理面上为珍珠光泽。

具及完全解理,能使晶体裂成薄片,薄片具有挠性。

(8)海绿石:绿色、细小圆粒状、沉积岩中的共生矿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