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五

合集下载

“神州五号”

“神州五号”

“神州五号”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和平路小学五年级一班玄晓丽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五日九点钟,
“神五”飞船飞上了太空。

杨利伟叔叔船内坐,
心平气和来操纵。

飞船运行到第七圈,
杨利伟发出了问候声。

亲切的话语空中响,
世界人民齐欢动。

十五日傍晚八点整,
杨利伟的家人聚北京。

每个人脸上都充满着
自豪兴奋与光荣。

父亲、母亲和爱妻,
默默祝福送安宁。

飞船顺利围绕地球十四圈,
杨利伟收到命令速回程。

十六日六点二十三,
“神五”着陆在内蒙。

杨利伟走出返回舱,
五百多人来欢迎。

叫声呼声响一团,
杨利伟被人举上空,
“神五”围绕地球二十一圈,杨利伟航天立大功,
实现国人航天梦。

神州五号

神州五号

1基本信息编辑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v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2003年10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行员:杨利伟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分10秒,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详细介绍“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中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

飞船在轨道运行了1天。

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在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00秒,负载着“神舟”五号的长征2F火箭发射。

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飞船以平均每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8860 mm,总重7840 kg。

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飞船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千米、倾角42.4°初始轨道。

实施变轨后,进入343km的圆轨道。

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神五时表编辑2003年10月15日5时2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在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在此地亲切会见了首飞梯队的3名航天员。

执行首飞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表示,要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2003年10月15日5时30分,身着银灰色太空服的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报告,请示出征。

此前,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公开亮相。

他,杨利伟。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杨利伟表示有信心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新闻5“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检测含解析粤教版5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新闻5“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检测含解析粤教版5

5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几十年前,阿姆斯特朗登月时曾说:这是我的一小步,也是人类的一大步。

几十年后,当杨利伟第一次潇洒走苍穹,那身姿同样代表着中国的一大步。

这一步,是中国几代航天人共同的梦想,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探寻天空的渴望,也象征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这一步,意义重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美字体赏美文青春的呼唤[俄]屠格涅夫啊,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你仿佛拥有宇宙间的一切宝藏,连忧愁也给你安慰,连悲哀也对你有帮助,你自信而大胆,你说:“瞧吧,只有我才(1)飞天英雄,青春偶像。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他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超强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时的从容镇定成就了自己在太空中最光辉的时刻。

在那个光荣的时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或许会感受到他可贵的品质与精神.而正是他这种面对挑战无畏无惧的精神感动着人们,感动着中国,也同样感动着世界![应用角度]“感动”“面对困难”“榜样”等。

(2)《“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地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应用角度]此素材适用于“科技”“发展”“梦想"“传递"“爱国”“自强”等相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

(1)有你在,灯亮着……怎么能忘记,在“神舟五号"搭载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飞向蓝天时,杨利伟聚精会神、一动不动地躺在舱中.虽然孤独,但是他并没有自甘寂寞.他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祝福的话语后,将手中的笔轻轻抛向空中,让人们目睹了一番“失重”下笔在空中飘浮的趣味。

他的这一举动立即在地面控制中心引起一片掌声,一阵会心的笑声……之后他又认真投入到工作中。

他的这种厚重与灵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会给我们多少启示啊。

高中语文必修五《“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高中语文必修五《“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高中语文必修5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

2.学习掌握消息和通讯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熟悉消息通讯体裁。

2.通过对比,了解消息和通讯的区别,掌握消息和人物通讯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英雄杨利伟的精神,做一个努力进取的有责任感的中学生。

【教学重难点】了解消息和通讯的区别,掌握消息和人物通讯的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研习《心随飞翔——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目击》【教学过程】一、导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初战告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下面就让我们来再回睹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二、观看《“神五”升空》视频。

1.请学生模拟记者的身份,报道以上视频的新闻内容。

再对照阅读课文《心随飞翔——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目击》。

2.请学生谈谈课文的新闻报道小记者的报道好在什么地方,明确正规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

三、理解消息文体的特点。

1.这篇课文属于新闻中的消息还是通讯?明确:消息。

2.消息有什么特点?具有真实性、简明性和实效性。

3.根据所学的知识,标出课文中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明确:导语为第1、2、3句。

(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这3句独立成段)其余为主体。

四、本消息主要报道了什么内容?(学生阅读全文,归纳出内容后回答。

)点拨:写事为主,侧重报道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事件发生的进程和社会反响。

五、这则新闻的写作顺序怎样?(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按照“神州”五号航天飞船发射升空的前后时间顺序来写。

六、文中人物对话有什么特点?对消息本身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点拨:文中人物对话都用短句,节奏短促而有力,增强了这则消息的现场感和真实性,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神舟五号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2003年10月15日10时许,飞船进行环绕地球第一圈飞行。 2003年10月15日10时40分左右,飞船开始绕地球飞行第二圈。 2003年10月15日15时54分,飞船启动变轨程序。 2003年10月15日18时40分许,飞船运行到第七圈。 2003年10月15日19时58分,飞船运行到第八圈。 2003年10月15日21时31分,飞船进入第九圈。 2003年10月15日23时08分,飞船进入第十圈飞行。 2003年10月16日4时19分,飞船进入第十四圈飞行。 2003年10月16日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飞船发送返回指令。 2003年10月16日5时36分,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承担神舟五号发射任务的长征2F运载火箭
航天员杨利伟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联合国旗帜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物品包括: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 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会旗、一面联合国旗帜、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飞行历程
发射入轨 空间飞行
返回着陆 后勤保障
2003年10月15日9时(北京时间),火箭一级发动机和4个助推发动机同时点火;火箭飞行120秒逃逸塔分离, 137秒助推器分离,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200秒整流罩分离,460秒二级主发动机关机,587秒船箭分离,飞 船进入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199.14公里、远地点高度347.8公里的椭圆轨道 。神舟五号起飞至变轨历程
系统组成
火箭系统
飞船系统
搭载物品
神舟五号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附加段组成。其头部是圆柱体,而四号的头部是半球体,飞船舱 内只有航天员,其空间的平面大约为2.2米×2.5米,不足6平方米,可容纳3名航天员。此外,神舟五号飞船还留 有与空间实验室对接的接口 。神舟五号飞船模拟图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为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神舟五号于北京时间(UTC +8)2003年10月15日9时在中国甘肃的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9时10分进入离地面343公里的预定轨道。

航天员杨利伟是中国首批12名航天员之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在发射前一天被挑选为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

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以及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中国是在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的工程的。

神舟五号在完成了14圈绕地球的飞行后,返回舱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离预定着陆地点仅差4.8公里。

轨道舱将继续绕地球运行半年左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

“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 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飞行时间为5天。

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

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

返回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长达3分钟。

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此次神舟六号飞船上搭载的物品共八类六十四种,主要是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如邮品、字画、旗帜和其他纪念品等,还有用来进行科学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和农作物种子。

神舟五号简介

神舟五号简介

神舟五号简介“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道运行了1天。

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负载着“神舟”五号的长征2F火箭发射。

9时10分,船舰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飞船以平均每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8860mm,总重7840kg。

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飞船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200km、远地点350km、倾角42.4°初始轨道,实施变轨后,进入343km的圆轨道。

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五号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行员:杨利伟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分10秒,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神舟五号

神舟五号
杨 利 伟
1、“神五”顺利升空的时间、 地点、主要人物:
• 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 地点: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主要人物:杨利伟
2、“神舟五号”顺利发射和成 功返回的重大意义
• 书P64
说一说:为什么我国首次载人航 天的成功会引起国际上如此强烈 的反响?
神七发射视频
除航天技术外,我国的科技成就 还有哪些?
载人航天发射是不是 仅仅依赖航天科研人员的 努力?如果不是它还需要 那些方面的发挥作用?
时间
重大发明
发明者
邓稼先等 邓稼先等
意义
1964.10.16 原子弹 1967.6.17 氢弹 1965年 人工合成的牛胰 岛素结晶 1979 年 1973年 汉字激光照排系 统 杂交水稻

有的同学认为,新中国取得了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 那么多科技成就,我们国家的科 国家,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 技水平在世界上肯定是领先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你 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路还很 认为我们的总体科技水平在世界 漫长 上处于什么位置?
首先表现在我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
北京大学 世界第一个人 等 工合成蛋白质 王选 袁隆平 中国印刷技术 的再次革命
2003.4.14
完成人类基因组 计划1%测序
中国科学 家
• 辉煌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学 家的辛勤劳动和献身精神。 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了国家 富强和民族振兴,在各自的 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 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的 勤劳、智慧甚至生命都献给 了祖国。
神舟1—7号发射时间回顾
神舟一号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二号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 神舟三号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 神舟四号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 神舟五号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 航天员1名,未开舱 神舟六号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 航天员2名,开舱 神舟七号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 航天员3名,进行太空行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五”发射成功背后的故事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的一飞冲天,使这个原本平常的一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让人铭记的日子。

“神箭托神舟,神舟载神龙,神龙游太空……”,2004年10月27日,航天战略研究专家、总参谋部高级工程师孙锦云,以《航天圆梦》为题,给我校师生作了一场精彩报告,讲述了“神五”成功发射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出发”两个字,李继耐练了几小时精美的幻灯片再现了航天城的美丽,弱水河畔,长满被称为“英雄树”的胡杨树。

航天英雄就是在这片“英雄林”出征的。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一身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他坚定地说:“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李继耐只说了两个字:“出发!”孙锦云说,就为这两个字,李继耐练了几个小时。

因为这两个字必须在杨利伟请示的话音落地后,马上干脆、果断地喊出,做到适时、适度。

杨利伟是“天生航天员”?据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作为预备宇航员,一开始是排在第三位的。

发射前夜,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位宇航员太兴奋没睡好觉,体力下降;加加林因为觉得没有希望了,蒙头大睡,状态反而很好,从而成为首飞宇航员。

但杨利伟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也排在第三位,他当时就是首飞宇航员的第一位。

杨利伟是10月14日,也就是发射的前一天晚上才得知自己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的消息的。

当晚8时他就睡着了,一直睡到被医生叫醒。

吃过东西,把工作程序看了一遍,5时20分出发,6时他就进入了长征2号F火箭体内,等待3个小时后的发射。

整个过程中,杨利伟一直非常从容。

杨利伟去年被评为十大杰出新闻人物之首,媒体对他的评价是“以从容感动中国”。

很多人都说杨利伟是天生的航天员:他身高1米66,体重66公斤,心跳每分钟76下,体温36.6度,就连按姓氏笔画为序,他在航天员中也是排在第6位。

孙锦云说:“虽然我们都不迷信,但是当时却真诚地希望这些巧合的6能给他的出征带来好运。

”掏不起十亿元“船票”的英雄父亲孙锦云在报告中还讲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父母。

她说,当我称赞杨利伟的父母是“英雄的父母亲”时,杨利伟的父亲杨德元说:“他是我的儿子,更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

因为打死我也拿不出10亿元人民币来,让他到天上去逛。

这可是最贵的船票啊!”孙锦云感慨地说:“要是我的儿子到了太空,我肯定紧张得不行。

可是杨利伟的父母却显得那样镇定。

从杨利伟的父母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定力,这种定力,在杨利伟身上也能明显地感受到。

这种定力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所具备的素质。

”幕后英雄“语录”“一个人成就不了一个事业,但一个人可以毁了一个事业。

”这是参加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来的工作人员语录中的一条。

谈到中国航天人,孙锦云不禁有些激动。

为了“神五”的顺利升天,他们在幕后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努力,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啊!他们深知要实现中国几千年的“飞天梦”,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他们同时也深知每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使几代人的事业毁于一旦。

——零故障,无缺陷,都放心。

——不存侥幸心理,不准丝毫疏忽与麻痹。

——宇航员在我心中,宇航员的生命在我手中……为航天英雄骄傲的同时,幕后英雄的“语录”也让人无法不为之感动。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又一次零的突破。

当大家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举国欢庆时,我们特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陈祖贵研究员做客北京工业大学,讲述一下“神州五号”背后的故事。

这次大型科技讲座是由北京市科协研究部主办,北京工业大学科协协办,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承办的,定于2003年10月28日(下周二)晚6:00在知新园报告厅举行。

陈祖贵,男,1938年6月1日生于四川(现重庆市)江津县,中国共产党员。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研究员,921工程载人飞船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

1962年大学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导师童世磺教授。

我国著名的航天控制专家,为国家发射成功了11颗卫星,发射并成功回收了五艘“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

其中7颗卫星的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是由陈祖贵及其战友们负责设计的,他任方案组组长。

作为飞船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他负责技术攻关和设计工作,成功地解决了有关飞船返回控制技术的难题,飞船返回控制落点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飞船返回控制技术的国家。

出色地完成了“神舟五号”的控制任务,将飞船安全准确地控制到预定的落区,为我中华飞天圆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多次立功受奖: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和三等功1次。

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96年获航天奖,99年获“神舟一号”突出贡献奖,2002年获全国国防工业系统模范称号,2002年3月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和江主席共进晚餐,2003年1月获部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的时刻,解放军总参谋部某气象中心接到指挥部打来的电话:“现场所有天气实况与气象预报完全吻合,感谢你们为飞船发射和回收提供了一个…金窗口‟……”今天,回忆起“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回收过程中那些有惊无险的经历,气象人员们仍然激动不已。

发射场:冷雨突降万事俱备,巍峨的火箭高耸戈壁滩。

然而,就在飞船发射前夜,常年干旱无雨的戈壁地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用来测风速的充气飞艇刚刚升上天空,就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

降雨和大风,都是火箭发射的死敌。

一场为气象而专门召开的紧急会议正在进行。

会上,指挥部领导对气象水文保障专家组组长、总参某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潘剑翔说:“老潘啊,现在箭在弦上,能不能发射,什么时候发射,就听你们气象指挥了。

”潘剑翔肩上的担子如有千钧。

前些日子里,这位全国有名的军事气象专家辗转发射场、着陆场、北京和各个气象台站,早已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关键时刻,偏偏出现了异常气象情况,确实让人感到棘手。

潘剑翔和专家组成员们再一次把所有的气象资料摆上桌面,逐一进行分析。

卫星云图显示:一个高空低涡正位于发射场以北的中纬度地区,其涡后冷空气不断侵入发射场区,且速度难以预测。

能不能按时发射?气象保障组内部意见也不统一。

有人认为,为了稳妥起见,应该推迟火箭的燃料加注时间。

潘剑翔没有说话,推迟固然稳妥,但这就意味着飞船发射将无限期推迟,着陆时间和场地也要重新选择。

目前的情况,还不至于做这样最坏的打算,只要能对涡后冷空气的移动方位和速度做出正确判断,按时发射完全可能。

自信,来自过硬的业务素质。

看完气象水文分析研究报告和天气水文预报,潘剑翔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当前气象条件恶劣,但在未来的某两个时段内,酒泉地区将出现良好天候,如果在这一时段完成火箭燃料加注,火箭就可以按时发射。

不出所料,10月15日9时整,飞船如期升空。

海上测控区:浪高难测10月14日10时,飞船发射已进入倒计时。

北京,总参某部气象局。

局长刘建发双眉紧锁——海上发回的消息表明,根据实地观测,测控海区浪高可能会超过6米,远远高于气象中心预报的3米。

这次飞船发射,共有10条测控船只活动在大洋之中,负责接收飞船发送回来的信息。

真要是6米高的大浪,不但飞船发射要推迟,全部计划被打乱,测控船只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刘建发给气象中心下了一道死命令:“事关重大,13时前,你们必须为指挥部拿出科学、精确的水文预报来!”不同时期的卫星云图迅速调用,各地的资料情报通过远程系统实现异地资源共享,远在发射场和着陆场的技术骨干坐在电脑终端前联网会商。

数值预报系统运行正常。

卫星云图清晰。

各地汇集的情报资料准确。

在大型计算机的辅助下,再次会商与前次预报结果完全一样:飞船发射期间,测控海区浪高基本小于3米,可以满足测控船对飞船进行实时测控的要求。

12时45分,最后的预报结果送到了刘建发面前。

13时整,中心《重要气象水文情况》向指挥部建议:“……根据我中心分析,15日气象水文条件符合测控要求……建议飞船按计划发射……”事实证明,千里之外观风测浪的预报结果完全正确。

着陆场:急风间隙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天空划出一道橘红色的光芒后,安全回到地面。

就在几个小时前,人们还心急如焚。

着陆场风速持续走高,按这样的风速,难以想象飞船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

15日22时34分,着陆场风速13.2米/秒,瞬间风速17米/秒,远远高于飞船回收的最高极限风速。

16日零时40分,着陆场风速13米/秒,风向不定,仍然高于最高极限风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指挥部的同志不安地走动起来,纷纷向气象人员询问情况。

气象中心却稳如泰山。

尽管当时风速持续偏高,他们仍冷静地向指挥部提交了气象报告:16日5—7时着陆场风速会明显减小,符合飞船回收标准,可以按计划回收。

时针指向2时整,大风还没有减弱的趋势。

这个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再加上对近地面的浅层风预报是气象领域的一个全新课题,难度很大。

有关气象部门曾对这一地区前一段时间的浅层风做过预报,准确率只有30%。

难道中心的预报真的出了问题?奇迹出现了。

16日凌晨4时,刚才还呼啸而过的寒风像个玩累了的孩子,开始沉沉地睡去。

凌晨5时,气象探测车的显示屏上跳动着一连串让人喜悦的数字,风速“按计划”乖乖地降至标准范围之内。

7时许,飞船着陆半个小时之后,草原上的寒风重新凛冽起来,达到12米/秒。

联合指挥所里,人们拉着气象人员的手说:你们真是神机妙算、呼风唤雨!(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