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静脉麻醉药
麻醉科手术中的麻醉药物选择

麻醉科手术中的麻醉药物选择麻醉科手术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医疗工作,麻醉药物的选择对手术过程和患者的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手术类型、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药物的特性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麻醉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药物选择进行探讨。
一、全身麻醉药物的选择全身麻醉是常见的麻醉方法,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有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常用的有氟烷、异氟醚等,它们具有快速诱导、迅速清醒等优点,但对呼吸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静脉麻醉药物常用的有丙泊酚、芬太尼等,它们具有诱导平稳、效果可控等特点,但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情况。
在选择全身麻醉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手术类型以及麻醉师的经验等因素。
二、局部麻醉药物的选择局部麻醉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麻醉方法,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局部麻醉药物的选择要注意其效果持久性和麻醉深度,避免过度麻醉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局部麻醉药物的选择还应考虑手术部位和手术范围,以确保麻醉效果的最佳并且不影响手术进行。
三、镇痛药物的选择镇痛是手术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镇痛药物选择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并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
在手术中,常用的镇痛药物有吗啡、芬太尼和氯胺酮等。
选择镇痛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疼痛程度和术前疼痛史等因素。
此外,还要注意不同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四、麻醉辅助药物的选择麻醉辅助药物的选择在手术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常用的麻醉辅助药物有肌松剂、抗生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肌松剂的选择要根据手术类型和肌松程度进行选用,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预防术后感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需要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耐药情况。
抗心律失常药物则可以维持患者的心脏稳定,但选择时要注意不同药物的心脏毒性和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麻醉科手术中的麻醉药物选择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因素,需要综合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药物的特性等。
麻醉科通用药物使用指南

麻醉科通用药物使用指南麻醉科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科,主要负责在手术和其他特定医疗程序中使用药物来使患者处于无痛或无意识状态。
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麻醉科通用药物的使用指南。
1.指导原则:-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和程序,包括药物使用、记录和储存等。
-麻醉药物的使用必须由合格的麻醉科医师或有经验的麻醉护士来进行。
-麻醉药物的使用前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在使用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以及可能的过敏反应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2.常用的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等。
这些药物能迅速诱导和维持麻醉效果,并且具有快速清除的特点,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适度调整。
-镇痛药物:用于缓解手术和其他疼痛引发的不适,常用的药物有吗啡、芬太尼和酮咯酸等。
镇痛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时间应根据术后疼痛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个体化调整。
-肌松药物:用于放松患者的肌肉,使手术进行更顺利。
常用的肌松药物有琥珀胆碱、罗库溴铵和木库烯胺等。
肌松药物的使用应在密切监护下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镇静药物:用于镇静和安抚患者,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酮咯酸和丙泊酚等。
镇静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3.药物的管理和记录:-在使用麻醉药物之前,必须仔细检查药物的名称、剂量和有效期等信息,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麻醉药物的管理和储存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保证其在适当的环境下保存并预防滥用或误用。
-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必须详细记录所使用的药物、剂量、使用时间以及患者的反应等信息,以备后续参考和评估。
4.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麻醉药物的使用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等。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对患者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常用静脉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与输注控制

常用静脉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与输注控制张兴安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静脉麻醉自动给药系统的兴趣增加,它以单片微机辅助输注系统按药代学参数给药、通过调节血浆或效应室浓度控制麻醉深度,能使麻醉维持和镇静更加容易调整。
这种静脉麻醉给药的方法和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
但并非所有的药物均适用于静脉麻醉控制技术,要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根据药理学特性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1.异丙酚异丙酚常用于麻醉诱导、维持、门诊非住院病人和小儿麻醉等。
异丙酚的效应室平衡速度较快,起效迅速,静脉注射后从脑和其它高灌注组织进入肌肉等低灌注组织,血药浓度下降。
异丙酚在肝脏代谢,半衰期0.5~1.5h。
药效学研究证实异丙酚血浆与效应室平衡速率常数(K e0)0.291~0.456·min-1,单次静脉给药后1.7min即达到峰效应。
异丙酚麻醉时输注速率75~200μg-1·kg-1·min-1,血药浓度2~6μg·min-1。
异丙酚镇静时25~100μg-1·kg-1·min-1,目标血药浓度0.5~1.5μg·min-1,50%意识消失的血药浓度(EC50)2.3μg·min-1。
异丙酚长时间持续给药对输注时间相关半衰期影响小,输注3h输注时间相关半衰期<25min,长时间输注时血药浓度降低一半的时间变化不大,输注时间对术后恢复无明显影响,可能与异丙酚药物代谢与清除迅速有关(见图1)[1]。
麻醉恢复与异丙酚K e0、分布、清除速率、K21等有关,靶控输注时按手术进程调整血浆浓度术毕病人即可唤醒,麻醉过程控制平稳。
影响异丙酚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体重、机体状况、手术类型与合并用药等。
有报道[2,3]恒速输注异丙酚,EEG爆发抑制时停止给药,发现与其它年龄组相比,>60岁年龄组意识消失时间短,用药量小,老年人对异丙酚的敏感性增加,25岁、50岁、75岁意识消失EC50值分别为2.56、2.26和1.75µg·ml-1,意识恢复的EC50值分别为1.76、1.45和1.11µg·ml-1,老年病人对异丙酚的催眠和EEG效应比青年人更敏感,麻醉用药量应减少。
麻醉药品目录

麻醉药品目录一、引言麻醉药品是医疗领域中至关重要的药物之一,它们能够在手术和其他医疗程序中让患者处于无痛或半意识状态,从而帮助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因此建立一个详尽的麻醉药品目录至关重要。
二、常用麻醉药品列表下面列出了一些常用的麻醉药品及其基本信息:1.丙泊酚(Propofol):一种用于静脉全麻的短效麻醉剂,具有快速起效和缓解作用的特点。
2.依替普利(Etomidate):一种用于短期全麻的麻醉药品,适用于心、脑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3.罗库定(Rocuronium):一种非脱敏性肌松药,常用于辅助气管插管和维持肌肉松弛状态。
4.芬太尼(Fentanyl):一种强效镇痛药,通常用于手术前和手术中的止痛目的。
三、麻醉药品的分类根据作用方式和药理特点,麻醉药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静脉全麻药品:如丙泊酚、依替普利,通过静脉注射快速诱发全身麻醉。
2.气管插管用肌松药:如罗库定,用于帮助气管插管并保持肌肉松弛状态。
3.镇痛药品:如芬太尼,具有强效止痛作用,在手术中常用于镇痛目的。
四、麻醉药品的副作用尽管麻醉药品在医疗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们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和呕吐等。
因此,在使用麻醉药品时,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五、麻醉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1.医护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正确使用麻醉药品。
2.严格按照麻醉药品的使用说明和剂量给药,避免过量使用。
3.患者在接受麻醉药品治疗前,应告知医生其过敏史和其他相关病史,以确保安全使用。
六、结论建立一个完善的麻醉药品目录对于医疗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明确列出常用麻醉药品及其基本信息、分类、副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有助于医护人员正确选择和使用麻醉药品,确保患者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得到安全有效的麻醉。
静脉麻醉药: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包括:烷基酚类(丙洦酚、磷丙泊酚),苯二氮类(地西泮、咪达唑仑、劳拉西泮和拮抗药氟马西尼),咪唑林(依托咪酯和右美托咪定),与硫喷妥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较见表6-1。
表6-1 非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麻醉诱导后血流动力学变化CI,心指数;HR,心率;LVSW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MBP,平均血压;PAP,肺动脉压;PVR,肺血管阻力;PCWP,肺动脉楔压;RAP,右房压;SV,每搏输出量;SVR,全身血管阻力;—:无数值一、烷基酚类烷基酚类的代表药物是丙泊酚。
它的出现可以说是静脉麻醉药的历史性突破,从其引入临床使用后,静脉麻醉的发展包括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进展非常迅速。
目前丙泊酚已经成为全世界麻醉药中最为常用的静脉麻醉药。
(一)丙泊酚丙泊酚(Propofol)在室温下为油性,不溶于水,但具有高度脂溶性。
丙泊酚注射液中含有丙泊酚和脂肪乳溶剂,目前常用的脂肪乳溶剂有长链的大豆油和中链甘油三酯(即中长链脂肪乳)。
建议储存在25℃以下,但不宜冷冻。
1.药代特性静脉注射后到达峰效应的时间为90秒。
分布广泛呈三室模型,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6-1。
95%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
2分钟后血药浓度达峰值,脑平衡半衰期2.6分钟。
初期和慢相分布半衰期分别为1~8分钟和30~70分钟,消除半衰期为4~23.5小时。
主要在肝经羟化和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解为水溶性的化合物经肾排出。
老年人清除率低,但中央室容积小。
儿童的中央室容积大,且其清除率高。
其代谢产物无药理学活性,故适合于连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
与氯胺酮和依托咪醅药代动力学比较见表6-2。
表6-2 三种非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2.药理作用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丙泊酚可能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发挥镇静催眠作用。
也可能通过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系统产生间接的镇静作用,或者有可能通过调控钠通道门控对谷氨酸的N-甲基-D门冬氨酸(NMDA)亚型产生广泛的抑制,进而发挥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 l o
。
然 而 丙泊 酚 的 抗 氧化 机 制 和其 的分 子 结 构 有一定 的关 系… 】 。 因
为 丙 泊 酚对 脂 质 氧化 的夺 氢过 程 有 很 大 的 干 扰作 用 。 其 最 终 形 成 的 酚基 和脂 质 的 过氧 化 反 应 能 够 形 成一 个 非 常 稳 定 的且 没 有 活性
有 非常 好 的镇痛 效 果… 。 现 在 对该 药 物的研 究情况做 以下介 绍:
1 . 1 . 1 镇 痛 作用 在 患 者 进 行 手 术切 皮 之 前 , 对 患 者 的静 脉 注 射 1 . 2 . 2 镇痛 作用 丙 泊酚 是 一种 超 短 效 的静脉 全身 麻 醉 药 物” 。 目 氯胺 酮0 . 1 5 mg / k g 『 2 。 然 而 对 于 进 行 腹腔 镜 手 术 的 患 者来 说 , 具 有 前在临床上使用的非常多。 但是, 对患者使 用丙泊酚, 对目前伤 害性 超 前 的镇 痛 效 果 】 。 并且 其 没有 明显性 的 血流 动 力 学 改 变 情况 ] 。 刺激 所导 致 的 疼 痛 , 目前 是 否有 很 好 的镇 痛 作用 , 还 存 在 一定 的争
临床上能够更好且合理 的选择恰当的麻 醉药物。
【 关 键 词】静 脉 ; 全 身麻 醉药物
[ 中图分类号】 R 6 1 4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6 5 4 ( 2 0 1 3 ) 0 5 ( c ) 一 0 1 8 6 — 0 2
为了使 得临 床上能 够恰 当而合 理 的使 用麻 醉 药物 , 本 文2 0 1 2 年l 1 1 . 2 . 1 对 缺 血再灌 注损 伤 的具有保 护作用 经过 研 究 表 明, 丙 泊 酚 月一 2 0 l 3 年3 月期 间, 对 氯 胺酮 ; 丙 泊酚 ; 依托 咪酯 ; 3 ' - 羟 丁酸 钠一直 以 对 患 者 的 脑 组 织 缺 血 后 再 灌 注 损 伤 以及 心 脏 有一 定 的 保 护 作 用 来 的研究 进 展情 况 , 做 以下详 细的综 述介 绍。 1常用静 脉全 身麻 醉药物 的介 绍
静脉麻醉汇总

静脉麻醉汇总将静脉麻醉药物注入静脉,经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静脉麻醉的给药方式有单次注入法、分次注入法和连续滴入法三种。
本章主要通过几种常用麻醉药物介绍前两种方法,连续滴入法将在本篇第十五章中详细介绍。
第一节硫喷妥钠这是一种超短效催眠药物,无镇痛、无肌松功效,在浅麻醉时甚至痛觉敏感,故不适合大中型手术要求。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1)全麻诱导:较吸入麻醉舒适、快速。
(2)短小手术:切开引流,骨折脱臼复位,血管造影,心脏电复律,烧伤换药,但因有镇痛不全,容易抑制呼吸和有时并发喉痉挛等缺点,今已少用。
(3)辅助麻醉。
(4)控制痉挛、惊厥:可用于局麻药中毒、破伤风抽搐、癫痫、高热惊厥时的解痉作用。
(5)脑保护:巴比妥类药可减低脑氧代谢,常用于心肺脑复苏阶段。
2.禁忌证(1)支气管哮喘患者。
(2)产妇分娩或剖腹产术。
(3)心功能不全者。
(4)休克、低血容量病人。
(5)呼吸道梗阻,如喉水肿、气管内肿瘤或外界压迫而致呼吸道阻塞等病人。
(6)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肝肾功能一般受损者慎用。
(7)慢性肾衰、营养不良、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病人禁用或慎用。
(8)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病人禁用,因硫喷妥钠抑制肾上腺功能;粘液水肿者代谢缓慢,易致过量,故均以不用为宜。
(9)紫质症先天性卟啉代谢紊乱病人,绝对禁用。
(10)高血压、动脉硬化、电解质紊乱、有巴比妥类药过敏史者,慎用或禁用。
二、麻醉方法1.单次注入法新鲜配制。
每0.5g硫喷妥钠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稀释至20~25ml,配成2.0%~2.5%溶液。
选择前臂或肘部较粗大静脉,按3~5mg/kg体重计量,成年男性一般不超过2.5%/15ml,女性12ml,总量以20ml为限。
本法多用于快速气管插管前的静脉麻醉诱导。
2.分次注入法用2.5%硫喷妥钠溶液静脉注射,初量3~4mg/kg(麻醉)或2mg/kg(催眠)剂量,每间隔2~3分钟,注射25~50mg。
老年麻醉药理—静脉麻醉药

老年麻醉药理—静脉麻醉药对于使用静脉麻醉药的老年患者而言,围术期并发症主要源于全身麻醉诱导药物过量、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苏醒延迟、药物代谢缓慢、术后残余血药浓度偏高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发生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等。
因此,有必要全面了解年龄对常用静脉麻醉药的药理学影响,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麻醉质量,尽量减少围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
一、镇静麻醉药静脉镇静催眠药虽然均通过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而起作用,然而不同药物的生物化学及药代药效动力学存在较大差异。
(一)硫喷妥钠硫喷妥钠为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常用于静脉麻醉诱导。
临床推荐的诱导剂量是2~4mg/kg,30秒左右即进入麻醉状态,意识完全消失。
然而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时硫喷妥纳的需求量明显低于年轻人(大约减少30%左右),当年龄从20岁增至80岁时,诱导剂量每10年减少1mg/kg,最大降幅可达60%。
虽然老年人所需的诱导剂量较低,然而有研究发现老年人意识消失时硫喷妥纳的血药浓度与年轻人没有显著差异,这提示年龄对硫喷妥钠的药效动力学无明显影响,而主要改变其药代动力学,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导致麻醉诱导需求量降低。
1.脂溶性高静脉注射后通过血-脑屏障,迅速进入脑内达到麻醉效果,随后再分布到全身脂肪组织中。
老年患者药物初始分布容积通常减小,且中央室向周围室快速清除的速率降低,即从脑内进入脂肪组织的速率降低,因此效应室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后下降缓慢,从而产生更明显且持久的麻醉作用。
2.表观分布容积有学者对硫喷妥钠最大效应时的表观分布容积进行评估,发现20~45岁年龄组和66~80岁年龄组患者间无显著差异。
然而66~80岁年龄组患者脂肪组织所占身体重量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因而增加了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再加上老年人肝肾对药物的代谢功能相应减弱,使得老年患者以较低剂量即可达到麻醉效应。
3.游离药物增加(约为72%~86%)与年轻人相比,尽管其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但血浆白蛋白含量及药物结合力偏低,因此容易导致大量游离形式的药物向大脑转运,从而增强药效,产生更明显的麻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4
经呼吸道吸入、通过肺泡毛
细血管入血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5
5
【体内过程 】
吸收:肺通气量、吸入气中药物浓度和血/气分配
系数的影响。
分布:脑/血分配系数的影响。 消除:经肺原型排出,肺通气量、脑/血和血/气分
配系数的影响。
6
6
吸入性麻醉药的特性比较
特性 血/气分布系数 脑/血分布系数 MAC(%) 恩氟烷 1.8 1.45 1.68 异氟烷 1.4 4 1.15 地氟烷 0.42 1.30 6.00 七氟烷 氧化亚氮 0.69 1.70 2.05 0.47 1.06 100
诱导期 骨骼肌松弛作 用
短
好
15
15
常见复合麻醉用药
用药目的 镇静、消除精神紧张 短暂记忆缺失 抑制迷走神经反射 基础麻醉 诱导麻醉 镇痛 骨骼肌松弛 降温 控制性降压 常用药物 巴比妥类、地西泮 苯二氮䓬类、氯胺酮、东莨菪碱 阿托品类 巴比妥类、水合氯醛 硫喷妥、氧化亚氮 阿片类 琥珀胆碱、筒箭毒碱类 16 氯丙嗪 硝普钠、钙拮抗剂
3. 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评价:目前较为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 10
10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 anesthetics)是将麻醉药
直接输入血液循环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11
11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
丙泊酚(propofol)
硫喷妥钠(thiopental sodium)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理学
第九章 全身麻醉药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第三节 复合麻醉
概
述
全身麻醉药(general anesthetics)简称全麻药,是
一类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抑制,使意识、感 觉和反射暂时消失,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17
16
复合麻醉方法
麻醉前给药(premedication)
基础麻醉(basal anesthesia)
诱导麻醉(induction of anesthesia)
合用肌松药
低温麻醉(hypothermal 17 anesthesia)
神经安定镇痛术(neuroleptanalgesia)
13
13
氯胺酮
1.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
2.“分离麻醉”。 3.有显著镇痛作用,体表镇痛明显,内脏镇痛差。 4.适用于体表小手术,低血压患者的诱导麻醉及复 合麻醉。
14
14
第三节 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
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手术中和术后镇痛及满 意的外科手术条件,同时减少麻醉药的用量而减 少不良反应。
氯胺酮(ketamine)
依托咪酯(etomidate)
咪达唑仑(midazolam) 12
12
硫喷妥钠
为超短效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
特点: 1.起效快(iv, 1 min内起效),维持时间短(5 min)。 2.肌肉松弛不完全,对呼吸、循环抑制强。 适应证:诱导麻醉,基础麻醉,小手术或控制惊厥
短
好7
短
好
短
好
短
很差
7
【麻醉分期 】
一期(镇痛期)
二期(兴奋期)
三期(外科麻醉期)
此期又分为四级。一般手术都在二、三级进行。
四期(麻醉中毒期)
8
8
【作用机制】
脂溶性假说(早期)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假说
9
9
恩氟烷及异氟烷
与氟烷比较:
1. 麻醉诱导平稳迅速,苏醒快。
2. 肌肉松弛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