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西藏区则是更为典型农牧业模式的经济区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40%,并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解决好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的发展问题,对于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1996年的全国首次农业普查,掌握了大量科学、可靠、可贵的基本数据,搞清了“三农”的基本情况。本文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西藏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发展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到199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38.53亿元,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3.4倍,农牧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为西藏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十分明显,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仍高达40.6%,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西藏区农牧业生产形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农牧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基础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2、农牧业生产攀上新台阶,第一产业的产出快速提高。随着农牧区“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是种植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带动下,全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199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89.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1千公顷,粮食和油料总产分别达到了77.72万吨和3.51万吨。种植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投入的增大和农业科技的综合应用,截止到1996年,全区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了71.4%,机耕面积达7.9%,机播面积、化肥施用面积、农药施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3.9%、68.4%和45.7%,使耕地的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效率得以极大的发挥。1996年,粮食平均单产达4051.13公斤/公顷,油料单产达1916.91公斤/公顷,分别比1978年增长61.7%和1.2倍。从

而使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49.9%。二是畜牧业生产成绩显著。西藏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1996年,畜牧业从业人员38.31万人,牲畜年末存栏达2283.41万头只,出栏(牛、羊、猪)399.98万头只。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畜牧业产出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牲畜(牛、羊、猪)出栏率达17.9%,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肉、奶的产量达到了11.54万吨和16.6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4倍和77.9%。畜牧业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已成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测算,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畜牧业占47.8%,农牧民纯收入中畜牧业占19.6%。三是林业生产稳步发展。西藏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全国均处于前列。1996年,林业从业人员1004人,创造林业总产值超过了八千万元,实现增加值0.61亿元,成为农业经济中的又一重要产业。四是渔业生产开始起步。近几年来,以城市郊区为主要生产基地的渔业生产突飞猛进,极大地繁荣了城市市场供应。

3、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1996年,西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75元,比1978年增长4.6倍,而且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1996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69.17辆、缝纫机41.67架、收音机和收录机69.58台,而且摩托车、电视机、照相机和洗衣机等现代耐用品也已走进农村普通百姓的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已超过10台,这在二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目前,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质量正在逐步得以改善,消费结构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牧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已由1985年的269.60元提高到1996年的733.02元,增长1.7倍,且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食品消费下降3.1个百分点,衣着和日用品等其他非食品消费分别上升了1.1和2.0个百分点,

表面看变化并不很大,食品消费比重虽略有下降,仍占居着较高的比重,但从食品消费的内部构成看,已由主食消费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副食消费占有很高比重,在1996年食品消费中主食仅占30.7%,副食却占到了37.9%。再从实物消费量来看,人均粮食消费量从1994年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蔬菜、肉类、奶品等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农牧民不仅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4、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进步。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必需具备的因素或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都非常重视,投入逐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使西藏区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整体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首先,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文化素质有所提高。1996年,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达95.34万人,比1978年增加14.48万人,规模已明显扩大,能够充分满足农牧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而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1996年农村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业户和农业企业)从业人员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数已达24.5%,其中: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23.0%,接受过初中文化教育的占1.3%,接受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占0.2%。此外,农村各类科技和专业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到1996年已达0.61万人。其次是农业用地的开发利用状况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1996年,全区耕地的复种指数已达100.1,较1978年的96.6已有了明显提高,耕地得到了有效利用。农村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农业用地的浇灌能力大幅度提高,1996年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71.4%,可灌溉的草场面积已有153千公顷。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全区农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7882台,联合收割机36台,机动脱粒机7404台,农用载重和运输汽车5298辆,农业机械化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另外,传统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村住户采用农机耕作、播种、化肥施用和农药施用等技术措施的面积在不断增加,其比重分别达7.8%、13.8%、68.8%和45.9%。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改善,为西藏区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条件,给农牧业生产注入了活力。?

5、农村社区环境有所改善。在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区农村的社区环境极差,给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平解放后的四十余年里,特别近二十年的建设,社区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1996年,全区7198个村委会中,通电、通邮、通公路的分别达114

6、968、4695个,分别占15.9%、13.4%和65.2%,另有5196个村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占到了72.2%。值得一提的是现已有92个村通了电话,有736个村能接收到电视。同时,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到1996年底,建成供水站26个,汽车站7个,邮电所45所,发电站136个,电话装机量达7966部,乡镇的公路总里程达41263公里。此外,乡镇的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乡镇中,分别拥有文化站、中小学校、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医院和卫生院、电视差转台64个、1401所、90个、691个、222座,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变化,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

件,也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西藏区农村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牧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农村的社区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整个农村工作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全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西藏区农村经济四十年的发展情况看,成绩是巨大的,也是在旧西藏三大领主的统治下根本无法实现的,但由于西藏区受自然、历史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同兄弟省、市、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很多,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西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山高谷深,高寒缺氧,地域辽阔,交通十分不便,平均海拔达到了4000米以上,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农牧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