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农村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一、农村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现代化进展缓慢:由于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传统,效率低下。
另外,农村地区的农民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接受和应用程度较低,导致农业生产现代化进展缓慢。
2.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地区的农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波动大,农民的收入往往受到较大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3.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包括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
道路狭窄、通信网络覆盖不完善、水电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4.农村教育匮乏: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有限,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这使得农村学生的升学机会和就业机会相对较低,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二、改进农村状况的建议1.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和技能,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2.发展农村产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可以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网络和水电供应等方面。
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提高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保障农民的用水和用电需求,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职工的待遇,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对农村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升学和就业机会。
5.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和卫生意识培养,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产品销售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教育医疗水平落后等。
下面将逐一就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在中国,大部分人口仍然依赖农业为生。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或住宅建设,导致可耕种土地减少。
此外,传统的集体所有制和承包制度也限制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流转。
对策:首先,政府应采取措施保护好现有的耕地,并划定红线以减少非法占用现象。
另外,在倡导多元发展基础上改革现有土地管理体制,在确保集体经济稳定发展前提下鼓励流转和合作社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农产品销售困难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物流成本较高等原因,农产品在销售环节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许多农民面临价格低廉、无法及时销售的困境,导致产量不得其利。
同时,市场波动对农产品的价格带来不确定性。
对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建立起更加完善和高效的信息平台以促进信息共享,并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和市场营销支持,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此外,在物流方面也需要优化运输网络、建设仓储中心以降低成本。
3. 社会保障不完善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低。
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导致了一些老人依赖子女维生,并且受病痛折磨时难以承担高额医药费用。
对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来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养老金达到基本生活需求,在偏远地区实行巡回医疗服务以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4. 教育医疗水平落后相比城市地区,农村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明显不足。
基础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同样,农村地区也面临着缺乏专业医生和现代化医疗设备的困境。
对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并鼓励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
各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各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各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面临着诸多问题。
为了更好地改善农村发展状况,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各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1. 缺乏合适的交通网络:乡村地区的交通条件多为狭窄的乡村路,不仅影响了村民的出行,也制约了当地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对策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力度,修建更为宽敞的乡村道路,提高交通效率。
2. 供水和供电不足:许多乡村地区缺乏稳定的供水和供电设施,给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不便。
对策建议:政府应优化供水和供电设施的供应,加快农村供水和供电工程的建设,确保居民和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1.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落后:许多乡村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和高效的农业机械化设备。
对策建议: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科技和农机具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
2.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许多农产品无法及时流通和销售,使得农民的收益受到限制。
对策建议:政府应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工作,建立健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销售机会。
三、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1. 教育资源匮乏:乡村地区的学校普遍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学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对策建议: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完善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确保乡村学生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
2. 医疗资源匮乏:乡村地区的医疗机构普遍缺医少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对策建议: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地区医疗系统的建设力度,提高医疗机构的设施和医疗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四、缺乏创业就业机会乡村人口的流失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萎缩。
由于乡村地区缺乏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造成了人才流失和村庄老化。
村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村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一、问题的背景和分析近年来,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村子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服务、环境保护等角度探讨农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1. 道路交通不便:部分农村地区道路狭窄,路况坑洼,交通拥堵。
这对居民的日常出行造成了困扰。
2. 水电供应困难:某些村庄缺乏稳定的水源和电力供应,限制了当地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带来的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特别是在道路交通、水电供应方面进行重点改善,以提高农村地区发展潜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2. 完善规划:加强村庄规划,合理规划道路交通布局,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
对于缺乏水源和电力供应的地区,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如光伏发电等。
三、教育医疗服务不足1. 教育资源短缺: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老化,课程设置有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 医疗条件落后:相比城市医院,农村医疗资源有限,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稀缺。
因此,在健康问题上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成为一大挑战。
针对教育医疗服务不足这一问题,请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 增加投入:增加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改善农村医疗设施的硬件条件,提升医生和护士队伍的专业水平。
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设备和药品的供给。
四、环境污染问题1. 农村垃圾处理不当:由于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垃圾乱倒乱堆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
2. 水源受到污染:一些农村地区缺少科学环保管理制度,导致水源遭到非法排放废水或化学污染,威胁居民饮用水安全。
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请各级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 指定垃圾处理区域:规划合理的垃圾处理流程,并建立相关设施。
我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化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普遍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发展。
过度依赖传统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经济增长缓慢。
此外,由于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生产效率低下也是问题之一。
2.土地资源流转困难土地是中国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拥有权分散、使用权不明确、流转难度大。
这导致了很多土地被闲置或者低效利用,并且使得规模经营和现代管理无法顺利进行。
3.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年轻人离开了农村迁往城市,导致大量老年人留在了乡村。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影响到了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4.基础设施薄弱相较于城市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的道路、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这给交通运输、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5.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普遍较为薄弱。
很多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偏低;医疗机构资源有限,缺乏优秀的医疗人才。
这不仅导致了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下降,也限制了人才在乡村地区的流动。
二、对策建议1.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并推动特色鲜明产品品牌化发展。
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
同时引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结构,并鼓励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非传统产业。
2.土地制度改革与流转便利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确立明晰的土地产权和使用权。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简化手续、降低成本,鼓励规模经营和合作社发展。
同时加强农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3.引导年轻人返乡创业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创业支持,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从事新型经营活动。
帮助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在乡村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形式也有利于吸引人才返乡。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改善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条件。
农村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农村现存问题1.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以传统农作物为主的粮食种植方式过度依赖化肥农药,不仅给土壤带来危害,还加重了环境污染。
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地区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土地贫瘠和生态失衡。
1.2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尽管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就业渠道有限,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增加劳动收入。
此外,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与生产成本不匹配等因素也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
1.3 乡村基础设施滞后在城市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下,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交通、水电供应、网络覆盖等问题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限制了当地居民的发展机会。
二、对策建议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了解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应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型农业业态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同时,应加强土壤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培养多元化作物种植能力,减少对传统粮食种植的依赖。
2.2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另一方面,在保障耕地质量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并改善土地利用效率。
2.3 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应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交通、水电供应、网络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配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
同时,为了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还需要加强乡村规划和管理能力。
2.4 发展农村产业扶贫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重点发展农村产业扶贫。
政府可以制定长期稳定的扶贫产业计划,重点支持有潜力、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产业发展。
农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农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一、引言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多数人口居住的地方。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一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现实情况,探讨农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二、教育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相对于城市,乡村地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在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上明显落后。
2. 学生辍学率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逐利心态影响下,很多孩子被迫辍学务工。
三、改善教育状况之举措1.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在乡村地区建设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力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2.改进师资队伍: 增加对乡村学校教职员工薪酬和福利待遇的投入,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四、医疗卫生问题1. 缺医少药: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紧缺,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条件落后。
2. 基层卫生人员素质较低: 医护人员数量不足且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无法满足基本健康服务需求。
五、解决医疗卫生问题的途径1. 政府政策支持:增加对乡村地区的卫生事业投入,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和设备.2. 加强培训与知识普及: 组织职工学校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乡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素养.六、农田管理问题1. 耕地减少:由于城市扩张、工业发展等原因,大量耕地被转为建设用地。
2. 农民收入不稳定: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导致种植收益波动大,农户脱贫难度加大。
七、改善农田管理之对策1. 完善土地保护制度: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监管, 确保耕地面积稳定,遏制非法占用现象的发生。
2. 强化农业科技支持: 提供农技指导和示范案例,推广高效种植模式,提升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八、乡村环境问题1. 农村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污染、农药使用和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 农村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 生活条件落后:缺乏基本生活设施(如安全饮水)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困难重重。
九、改善乡村环境之措施1.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对环保的意识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力度。
2.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修建供水系统及垃圾处理设施等。
村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和建议

村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和建议村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及建议一、村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不足1. 经济发展滞后许多农村地区经济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陈旧落后,效益有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富裕生活的需求。
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道路狭窄破旧、交通安全隐患严重。
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与工作。
3. 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教师队伍规模小、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们缺乏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
4. 卫生条件欠佳农村卫生设施普遍较弱,部分地区甚至缺乏基本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
这导致了就诊难度大、就医成本高等现象的出现。
5. 环境保护不力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乱倒垃圾、乱放化肥等问题屡禁不止。
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解决村庄问题和不足的建议1. 加强经济多元化发展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并提供必要的扶持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引入新兴行业和服务业,培育壮大乡村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致富机会。
2.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同时加强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偏远地区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居民正常生活所需。
3. 加强教育资源支持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待遇,并注重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学校建设的完善。
同时,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机会。
4. 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水平,并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
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到农村工作,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5.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加大对环境监测、执法力度,在发现违法行为时依法进行处罚。
还可以引入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而西藏区则是更为典型农牧业模式的经济区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40%,并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解决好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的发展问题,对于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1996年的全国首次农业普查,掌握了大量科学、可靠、可贵的基本数据,搞清了“三农”的基本情况。
本文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西藏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发展成就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
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较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
到199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38.53亿元,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3.4倍,农牧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为西藏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同时,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十分明显,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仍高达40.6%,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西藏区农牧业生产形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农牧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基础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2、农牧业生产攀上新台阶,第一产业的产出快速提高。
随着农牧区“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是种植业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带动下,全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199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89.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1千公顷,粮食和油料总产分别达到了77.72万吨和3.51万吨。
种植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投入的增大和农业科技的综合应用,截止到1996年,全区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了71.4%,机耕面积达7.9%,机播面积、化肥施用面积、农药施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3.9%、68.4%和45.7%,使耕地的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效率得以极大的发挥。
1996年,粮食平均单产达4051.13公斤/公顷,油料单产达1916.91公斤/公顷,分别比1978年增长61.7%和1.2倍。
从而使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49.9%。
二是畜牧业生产成绩显著。
西藏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1996年,畜牧业从业人员38.31万人,牲畜年末存栏达2283.41万头只,出栏(牛、羊、猪)399.98万头只。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畜牧业产出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牲畜(牛、羊、猪)出栏率达17.9%,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肉、奶的产量达到了11.54万吨和16.6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4倍和77.9%。
畜牧业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已成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测算,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畜牧业占47.8%,农牧民纯收入中畜牧业占19.6%。
三是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西藏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全国均处于前列。
1996年,林业从业人员1004人,创造林业总产值超过了八千万元,实现增加值0.61亿元,成为农业经济中的又一重要产业。
四是渔业生产开始起步。
近几年来,以城市郊区为主要生产基地的渔业生产突飞猛进,极大地繁荣了城市市场供应。
3、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1996年,西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75元,比1978年增长4.6倍,而且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1996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69.17辆、缝纫机41.67架、收音机和收录机69.58台,而且摩托车、电视机、照相机和洗衣机等现代耐用品也已走进农村普通百姓的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已超过10台,这在二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目前,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质量正在逐步得以改善,消费结构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农牧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已由1985年的269.60元提高到1996年的733.02元,增长1.7倍,且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食品消费下降3.1个百分点,衣着和日用品等其他非食品消费分别上升了1.1和2.0个百分点,表面看变化并不很大,食品消费比重虽略有下降,仍占居着较高的比重,但从食品消费的内部构成看,已由主食消费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副食消费占有很高比重,在1996年食品消费中主食仅占30.7%,副食却占到了37.9%。
再从实物消费量来看,人均粮食消费量从1994年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蔬菜、肉类、奶品等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农牧民不仅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4、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进步。
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必需具备的因素或条件。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都非常重视,投入逐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使西藏区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整体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
首先,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1996年,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达95.34万人,比1978年增加14.48万人,规模已明显扩大,能够充分满足农牧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而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1996年农村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业户和农业企业)从业人员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数已达24.5%,其中: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23.0%,接受过初中文化教育的占1.3%,接受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占0.2%。
此外,农村各类科技和专业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到1996年已达0.61万人。
其次是农业用地的开发利用状况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
1996年,全区耕地的复种指数已达100.1,较1978年的96.6已有了明显提高,耕地得到了有效利用。
农村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农业用地的浇灌能力大幅度提高,1996年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71.4%,可灌溉的草场面积已有153千公顷。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全区农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7882台,联合收割机36台,机动脱粒机7404台,农用载重和运输汽车5298辆,农业机械化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另外,传统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村住户采用农机耕作、播种、化肥施用和农药施用等技术措施的面积在不断增加,其比重分别达7.8%、13.8%、68.8%和45.9%。
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改善,为西藏区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条件,给农牧业生产注入了活力。
?5、农村社区环境有所改善。
在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区农村的社区环境极差,给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和平解放后的四十余年里,特别近二十年的建设,社区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1996年,全区7198个村委会中,通电、通邮、通公路的分别达1146、968、4695个,分别占15.9%、13.4%和65.2%,另有5196个村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占到了72.2%。
值得一提的是现已有92个村通了电话,有736个村能接收到电视。
同时,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到1996年底,建成供水站26个,汽车站7个,邮电所45所,发电站136个,电话装机量达7966部,乡镇的公路总里程达41263公里。
此外,乡镇的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乡镇中,分别拥有文化站、中小学校、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医院和卫生院、电视差转台64个、1401所、90个、691个、222座,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所有这些变化,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西藏区农村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牧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农村的社区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整个农村工作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全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西藏区农村经济四十年的发展情况看,成绩是巨大的,也是在旧西藏三大领主的统治下根本无法实现的,但由于西藏区受自然、历史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同兄弟省、市、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很多,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西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山高谷深,高寒缺氧,地域辽阔,交通十分不便,平均海拔达到了4000米以上,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农牧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是可利用的耕地较少。
全区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地面积仅有223.6千公顷,人均只有0.09公顷。
二是农牧业用地的产出率较低。
因高寒缺氧,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期较长,且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耕地的复种指数和粮食平均单产分别比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低18.4个百分点和431.71公斤;草场面积虽然较大,但劣质草场比重高,全区有半数以上的草原植被覆盖率不足50%,产草量达到1800公斤/公顷以上的较好的草场不到10%,极大地影响了畜牧业生产。
因此,农业用地的产出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据测算,1996年每千公顷耕地实现种植产值781.1元,每千公顷草场实现畜牧业产值却只有3.0元。
三是城镇化水平低。
地广人稀是西藏的基本特征,人口密度只有2人/平方公里,全区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仍占83.1%,而且人口居住十分分散,农村中每个村的平均人口数只有263人,在一些纯牧业区,多数牧民仍过着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原始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来灾无法抗预,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农牧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劳动力的素质较差,劳动生产率低下。
劳动力素质是农牧业生产的决定因素。
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农村住户中共有从业人员121.79万人,其中文盲高达92.20万人,占75.7%;小学文化27.93万人,占22.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65万人,仅占1.4%。
即使在农业企业和非农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中,文化水平也不高,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6.2%,初中文化程度占17.2%,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却高达76.6%,其中农业企业中文盲半文盲却占到了28.5%。
由此可见,西藏区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普遍较差,大大影响了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应用和科技水平的发挥,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