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解析

合集下载

(word完整版)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word完整版)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cóngxiōng。

从:用在称谓前的时候,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比如,当今所说的堂兄,古代称“从兄”。

“从兄”又可以具体分为“从祖兄”“从父兄”。

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

明白了“从兄”,“从弟”也就不必解释了。

“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又具体可以分为“从伯”“从叔”。

年长于父者为“从伯”,也就是如今所称的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也就是如今所称堂叔。

“从子”:伯父/叔父之孙,不是指自己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兄”在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中出现过,“从叔”在2017年新课标卷《宋书·谢弘微传》中出现过)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古同“拒”,抵抗。

)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回头。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谓仇曰:“尔曹(你们。

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若健,远相我。

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即行为动作偏指一方,不同于“相互”,翻译时相当于代词“我”“他”“她”“它”“他们”等。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

2014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杜琼雪屋记》中有过“相从而学问者甚夥huǒ,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跟随他向他学习询问知识的人很多,他的名声悄悄地传遍了吴地。

)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独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浙江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浙江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3分)D2.(3分)B3.(2分)B4.(3分)C5.(3分)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6.(6分)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

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

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10分)7.A 8.D9.(4分)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

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二)(20分)10.(4分)(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5分)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6分)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cóngxiōng。

从:用在称谓前的时候,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比如,当今所说的堂兄,古代称“从兄”。

“从兄”又可以具体分为“从祖兄”“从父兄”。

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

明白了“从兄”,“从弟”也就不必解释了。

“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又具体可以分为“从伯”“从叔”。

年长于父者为“从伯”,也就是如今所称的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也就是如今所称堂叔。

“从子”:伯父/叔父之孙,不是指自己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兄”在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中出现过,“从叔”在2017年新课标卷《宋书·谢弘微传》中出现过)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古同“拒”,抵抗。

)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回头。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谓仇曰:“尔曹(你们。

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若健,远相我。

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即行为动作偏指一方,不同于“相互”,翻译时相当于代词“我”“他”“她”“它”“他们”等。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

2014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杜琼雪屋记》中有过“相从而学问者甚夥huǒ,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跟随他向他学习询问知识的人很多,他的名声悄悄地传遍了吴地。

)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独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端阳初始宜清晨,午晌过半好乘阴,节节高开创佳绩,快笔生辉候佳音。

乐此不疲别更亲,每句首字联独嗅!吾仅以此小诗祝高考期间的所有考生:金榜题名!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原文(一)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一)4.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解析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解析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解析努力就会有回报!高考频道为你带来“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解析”,感谢大家浏览本页面,更多高考资讯尽在高考频道!(一)关于选材从测试材料上看,今年文言文阅读文本《秦废封建》取材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是一篇论述性的文章。

节选文字论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等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汲取古人的思想精华。

这对于学生领略古人智慧、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关于命题从测试题目上看,北京卷文言文阅读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侧重于考查对文言文作品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

试题在积累与运用、综合考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9、10、11、12小题,均对考查了文言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

前两题考查的是词语(实词、虚词),后两题考查的是句子。

第9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与往年一样,对实词的考查不重记忆而重推断,即考查其“在文中”的含义。

第10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

第11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判断题的方式来考查。

第12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翻译作答的方式来考查。

无论词语还是句子,这些都体现出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生平时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运用。

第13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对文意的理解是否正确。

以往曾经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后来这个考点被取消,这一考点的恢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含义的梳理和理解。

第14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作者做出判断的直接依据。

试题素材源于苏轼的一篇议论性文章,比起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它的阅读难度要略高一些。

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上下文内容及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类似的文章,如《过秦论》《六国论》等。

总之,文言文阅读,这些试题都意在引导考生对日常的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限于背诵默写,还要学会积累,重视理解和感悟,能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阅读中,真正理解和体会蕴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厚内涵和优美意境。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目前,备受关注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已开始。

其中高考语文试题有哪些变化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仅供大家参考!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I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凌,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

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冬大陆的梦幻和想象。

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

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

”迢迢旅途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

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

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肆虐凋凌B.集结昼夜兼程C.版图稚嫩D.嫣然抱憾退出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席卷系扩展B.笼罩停扩展C.席卷停扩充D.笼罩系扩充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逢草逢花报发生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似开未开最有情【答案】1.A2.A3.C【解析】1.试题分析:A项“凋凌”应为“凋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

后也用来比喻人的死伤离散。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延续了2015和2016年高考题型,让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字形的辨析。

2017年全国3卷高考文言文《宋史·许将列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3卷高考文言文《宋史·许将列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3卷高考文言文《宋史·许将列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授予官职)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选拔调动人才),先南曹(唐朝尚书省吏部、兵部下属机构。

宋初沿置,设判曹事一人,以朝官充任),次考功(官署名。

三国时期魏国官署尚书中有考功、定课两个部门,隋朝时候设置有考功郎,属吏部,掌管官吏考课之事,历代沿袭,清末时废除。

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照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综核无法(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吏得缘文为奸(官吏得以根据呈文作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被选拨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

将奏(上奏)罢(罢免,取消)南曹,辟(开辟,设置)公舍(公堂)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liúnàn,阻留刁难。

这里指被阻留刁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这里指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之使不敢行,以(相当于“而”,就)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泛指充任,任职)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文言中的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荆轲刺秦王》:“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办法报答太子了。

”与“有以”相对的固定结构是“无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在军帐中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娱乐的,我请求用剑来表演舞蹈。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
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参考译文】
谢弘微,师陈郡阳夏人,他的父亲谢思,是武昌太瘦。

叔父谢峻,是司空琰的第二个儿子,没有后代,就把谢弘微过继为他的儿子。

弘微本名谢密,由于避他过继的母亲(司空琰的夫人)的讳,所以他的字就得以通行。

幼年时,他神情端庄审慎,在合适宜的时机才说话。

他过继的叔父谢混善于识人,看到他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对他的父亲谢思说,这个孩子十分早慧,将成大器。

有个这样的孩子,(此生)足矣。

谢弘微家境向来贫寒简朴,可是他所过继的人家则很富裕。

只给他几千卷的书籍,分发钱财俸禄,完全不关心(钱财的多少)。

谢混风度高峻,年轻的时候很少与人结交,只与同族的子弟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一道以诗文吟赏雅聚。

他们曾经共同宴集,居住在乌衣巷,因此称之为乌衣之游。

谢瞻等人文采出众,富于雄辩,谢弘微常常用简约的语言说服他们,谢混特别赏识他,称他为约微先生。

义熙八年,谢混因为刘毅的党派之争而被杀。

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把家中的事情委托给谢弘微管理。

谢弘微管理经营家业,办事就如同谢混在世时一样,每一文钱每一尺布帛的进出都记录在册。

高祖继任,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从谢混去世,到这个时候九年,而房屋的修葺整饬,粮仓充实,门徒学业任用,与平日没有什么不同,天地的开垦,比以前还多,家中的姻亲关系,礼仪风俗,来的人没有谁不感叹,有的人因此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深深感佩谢弘微的大义。

谢弘微秉性
严正,举止必定遵循礼仪法度,侍奉继父的同僚好友,十分恭敬谨慎。

太祖镇守江陵,谢弘微担任文学一职。

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

守丧期间以孝而著称,服丧超过一年的时间,仍然不改吃素菜的礼俗。

哥哥谢曜担任御史中丞,在元嘉四年去世。

谢弘微长时间只吃蔬菜,悲伤哀痛超过了礼俗,即使是在服孝结束后,还不吃鱼肉。

谢弘微少年丧父,侍奉兄长就想对待父亲一样,兄弟和睦到了极点,世上没有谁能超过他。

谢弘微不议论他人的缺点,而谢曜喜欢褒贬他人,谢曜每次说的时候,谢弘微常常用其他的事情来岔开话题。

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家中钱财数万,庭院住宅十多所,家中童仆达到几百人。

谢弘微没有拿走任何一样东西,用自己的俸禄(给东乡君)下葬。

他说:“亲戚之间争夺钱财,是十分鄙陋的事情。

现在分多少财产,不至于不足,人死过后,难道还能守住(这些财产吗)。

”元嘉十年,谢弘微去世,当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悲痛可惜,派左右卫将军率千人举行葬礼完毕,追赠他为太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威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答案】
(1)谢弘微秉性严正,举止必定遵循礼仪法度,侍奉继父的同僚好友,十分恭敬谨慎
(2)而谢曜喜欢褒贬他人,谢曜每次说的时候,谢弘微常常用其他的事情来岔开话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