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一轮复习学案共24页文档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烛之武的智勇双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的言行,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智谋;2.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回顾导入:简要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句式结构,分析烛之武的智勇双全;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分析烛之武如何运用智谋退秦师;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选取其他历史典故,分析其中人物的智谋,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能力;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合作探讨的能力;4. 学生对历史典故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文言文的环境;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进课堂互动;4. 案例教学:以历史典故为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5.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句式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2.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3. 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探讨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典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5.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轮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一轮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
• (二)动词的活用
• 1.动词作名词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 2.动词的使动 • ①若不阙秦 • (使动用法,使……削减)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使动,使……灭亡) • ③烛之武退秦师 • (使动,使……退却(撤兵))
.
(三)形容词的活用
• 1.形容词作名词 • ①越国以鄙远 • (远,远地) • ②臣之壮也 • (壮,壮年人) • ③今老矣 • (老,老年人) •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 • (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 ⑤共其乏困 (乏困,. 缺少的东西)
.
• 2.名词作动词
•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 •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 ②与郑人盟 •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
•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 ①既东封郑 • 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 ②阙秦以利晋 • 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 ③越国以鄙远 • 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
重点词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假如没有。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失其所与 与:结交。
.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
古今异义 (古/今)
1.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2.行李之往来 (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A.以其无利于晋连词、因B为.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D把.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用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

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之《烛之武退秦师》

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之《烛之武退秦师》

检测同学们掌握实词、虚词情况
要求:回答下列句子中红色字体的含义,如果是虚词,说明含义及 用法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疆界
2.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皇家建筑前的高台
屑碎
3.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一定
4.汝其善抚之。
对人的敬称
5.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课文复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 军(驻军 )函陵,秦军氾南。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 对楚国有二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
带封的成语
•李广未封: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 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因以“李广未封”、“李 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计劳纳封:计:计算;劳:功劳;纳:接受;封:封赏。指按功 劳大小接受封赏。 •比屋而封: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 。后泛称风俗淳美。
成语助记-----鄙
•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 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同 “贵远贱近”。 •鄙俚浅陋:鄙俚:粗俗;浅陋:见闻不多。多形容文章或言谈粗 俗浅薄。 •鄙吝复萌:鄙吝,庸俗;萌,发生。庸俗的念头又发生了。 •北鄙之音: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烛之武退秦师》一轮复习
学习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学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发展,概括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位人物的形象特点,总结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4. 写作手法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描写、对话、叙述等,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5. 难点词语解析: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战争、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某个方面,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文章的难点和重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3、熟记课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二)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一、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

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史书的类别简介编年体按_______________编写的史书体裁。

_______________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_______________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国别体: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三国志》等。

4.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由晋侯、秦伯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5.子(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

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6.寡人:,意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帮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梳理主要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烛之武、秦师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 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如忠诚、智勇、团结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深入理解课文所反映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进行分析解读。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梳理主要观点和思想。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思考与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言辞技巧,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 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三、文本解读1、字音字形汜(fàn)南佚(yì)之狐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2、实词积累(1)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3)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4)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5)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6)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9)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3、虚词积累(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②敢以烦执事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3)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到4、句式积累(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省略句①(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复习过程1. 作者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 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 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 ,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 ,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

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 “经臣史祖” ,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

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3.相关知识《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

《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