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大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共24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共24张PPT)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上午10时0分21.11.1610:00November 16, 2021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 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年11月16日星期二10时0分41秒10:00:4116
(5)把物体惯性的表现说成是物体受到“惯性力”或者说“物体 受到了惯性”是错误的。
(6)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也大。
投弹前:飞机和炸弹都 一起向前运动。
投弹后:飞机将继续 运动,炸弹由于具有 惯性 仍然保持向 前运动,所以不能到目标上空再投弹。
(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惯性定律是一 条规律,它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 (2)惯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惯性与物体的形状、速度、受 力与否都没有关系;惯性定律中揭示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必须以 “不受外力”为先决条件。
区别
惯性 物体的一种性质 不需任何条件
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运动规律
假设小车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进行证实的吗? 这个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得到的。
推理法
物体的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吗?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
那为什么在没有推力的作用 下,小车最终会停下来?
是因为小车受到了摩擦力作用。
伽利略:如果运 动物体不受力,它的 速度将保持不变。
November 2021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 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上午10时0分41秒上午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单元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单元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单元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优质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问题解决与思考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

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2.进行新课(1)历史的回顾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

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

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

(2)做课本所示实验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

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

画板图)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学生: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师:亚里斯多德认为维持运动必须有力。

现在,小车恰恰是因为受到了阻力,它的运动不能维持。

可见,他的观点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不确切的。

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学生: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知道什么是惯性,了解惯性现象的解释,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3.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方法】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得出来的,所以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转换法及控制变量法。

【教学资源】课件、斜面、木板、棉布、毛巾、小车、粉笔盒、白纸等。

【教学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共20张)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共20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的运动要靠力来维持。
他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运动, 就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 个力被撤掉,运动就会停止。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 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 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定律,而是在大量 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来的。
课堂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阻力越小,物体运 动的距离越大。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 实的基础上推理概括出来的
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受
到的阻力为零,小车的速度将
毛巾
不会减小,它将以恒定不变的
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如果运动
棉布
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将做
匀速直线运动。
木板
二、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
对类似的实验进行 分析并进一步估计
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 就不会减小,它将以恒定不变的 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比较小车滑行的距离
实验记录
表面状况 阻力的大小
棉布 木板 某表面
大 小 更小
小车运动的 距离s /m
小车速度减 小的情况
快 慢
更慢
结论
平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______小__,小车运 动的距离越__长______ ,速度减小得越_慢______ 。
小组讨论
此实验过程中,应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初中物理八下(人教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2)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
就越 远 (选填“远”或“近”),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 改变得越 慢 (选填“快”或“慢”)。
(3)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
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做匀速
直线运动,说明运动的物体 不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
1 牛顿第一定律12(1)四点解读①“一切物体”表示定律的适用范围是所有物体,普遍适用,
没有特例;②“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的成立条件;③
“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状态;④“或”表示两种状态只保持
其一,不能同时存在。
(2)两点说明
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里采取的研 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 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滑行的距离越远; (3)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据此推理可 知,如果水平面光滑,即小车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 动,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 惯性
12
例1 (2022山东微山期中)运输液体货物的槽车静止在地面
上,液体中有一气泡,如图所示,当车向右开动时,气泡向 右
(选填“左”或“右”)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液体 (选填
“液体”或“气泡”)具有惯性。
2 惯性
12
解:当车向右开动时,车内液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
态,故液体相对车向左运动;在此过程中,虽然气泡和液体都有 惯性,但液体的质量大,惯性大,所以气泡的运动会直接受到液 体的影响,故会将气泡挤向右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第一节,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意义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运动和摩擦力等基础知识,对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惯性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惯性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惯性的概念。

2.难点: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惯性的概念。

2.实验法:用于观察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3.讨论法:用于探讨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摩擦力计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公交车的体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乘客需要系安全带。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牛顿第一定律。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以及惯性的概念。

同时,通过一些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下册第八章_第1节_牛顿第一定律(共20张ppt)

【人教版】物理八年下册第八章_第1节_牛顿第一定律(共20张ppt)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汽车突然加速
当汽车从停止状态起动时,人的脚底由于摩 擦而随之静止,人的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 慢速行驶的运动状态,所以加速时,人会后仰。
概念解读
1.惯性没有条件。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2.惯性没有方向。物体只是保持之前的运动状态。
我们常常利用惯性。
投篮
掷铅球
跳远
紧固 锤头
也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15、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16、你若坚持,定会发光,时间是所向披靡的武器,它能集腋成裘,也能聚沙成塔,将人生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17、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自己不奋斗,终归是摆设。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
2.一氢气球吊着一重物以1 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 在上升过程中,吊物体的绳子突然断了,则在绳子断
开后物体( D)。
A.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快 B.立即匀速下落 C.由于惯性,物体以1 m/s的速度匀速上升 D.先上升一段距离再下落,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
本课小结

人教版物理八下8.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8.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 8.1《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内容和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的保持原因,即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内容,掌握其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其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内容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它们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2. 概念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保持原因。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牛顿第一定律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内容: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意义: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的保持原因,即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
还是运动,向哪个方向运动)。

(3)在突发情况下,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仍保持静止;原来向前运动的仍向前运动)。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
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
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
巩固掌握。

提升学生的
交流表达能
力。

《牛顿第一定律》同步测试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董慧玲
一、选择题
1.如图1是小明自创的“大炮”示意图。

当瓶内产生的气体
增多时,瓶塞会水平向右冲出,若此时()
A.立即沿竖直方向下落到地面B.向上运动
C.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D.立即静
止案:C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答案:D
3.一杯水放在做直线运动的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情形如图2所示,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A.列车向左匀速运动B.列车向右
匀速运动
C.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 D.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刹

答案:D
4.惯性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下列事例中利用了惯性的是()
A.小型客车驾驶员驾车行驶时必须使用安全带
B.投掷铅球时运动员要先把铅球甩几圈再抛出去
C.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要按限速要求行驶
D.公交车上一般都安装有供站立者使用的拉手答案:B
5.惯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利有弊,下面四种现象有弊的是()
A.锤头松了,把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的套在锤柄上
B.汽车刹车时,站在车内的人向前倾倒
C.往锅炉内添煤时,不用把铲子送进炉灶内,煤就随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
D.拍打衣服可以去掉衣服上的尘土
答案:B
6.如图3所示,铅球由a处向右上方推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后落到地面b处。

铅球在飞行过程中,不断改变的是()
A.惯性的大小B.运动的方向
C.受到重力的大小D.受到力的个数
答案:B
二、填空题
7.如图4,给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毛巾、
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自由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小车在表面速度减小的最慢;伽利略对类似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后来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揭示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答案:木板推理运动和力
8.(2013年安徽省中考题)小强在立定跳远起跳时,用力向后蹬地,就能获得向前的力,这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离开地面后,由于,他在空中还能继续向前运动。

答案:相互惯性
9.交通法规定,乘坐汽车时,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

这是主要防止汽车突然减速,乘客由于,身体向前倾倒而造成伤害。

假如正在行驶的汽车所受的力全部消失,汽车将会处于状态。

(选填“静止”“匀速运动”“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
答案:惯性匀速运动
10.一辆匀速运动的汽车,向右急转弯时,坐在汽车座位上的乘客会感到向_____倒,这是因为乘客和汽车在未转弯时处于,汽车向右急转弯,乘客的脚和下半身随车向右转弯。

而乘客的上半身由于,还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乘客会感觉向倒。

答案:左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左
三、问答和实验题
11.飞机在高空空投物品时,不能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放,而是要适当提前投放才能命中目标,这是为什么?
答案:物品原来随飞机一起向前运动,投放后由于惯性,会一边下落一边向前运动,所以要适当提前投放才能命中目标。

12.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滑到铺有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木板的平面上,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5所示。

问:
(1)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什么?
(2)通过分析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就越,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3)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运动。

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的原因。

答案:(1)让小车进入水平面时有相同的速度
(2)小
(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