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两种电荷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PPT

1C 1.60 1019 C
/
个
6.251018 (个)
五、导体和绝缘体
(你知道吗?):在输电导线外层为 什么有一层塑料?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纯水不导电
一、电荷
课堂小结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A.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 B.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 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
③两种不同物质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质容易 失去电子,显 正 电性;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质容 易得到电子,显 负电性。
元电荷(e): e=1.6×10-19 C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 电荷量是1C?
解析: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为1.6×10-19C,
∴所求的电子个数为:
设计实验: 的塑料吸管,观察实验现象。
②、让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带电 的塑料吸管,观察实验现象。
橡胶棒与塑料吸管相互排斥。
实验现象:
玻璃棒和塑料吸管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它们带电是不一样的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练习:如图是A、B、C三个轻质小球的相互作 用情况,已知A带负电,则(D )
阅读课本P33第3、4段,了解 验电器的构造及其工作过程
1、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2、电子是最小的带电粒子,所带电荷 为1.6×10-19C,摩擦后的玻璃棒带电量 约为10-7C
电荷量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符号是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共29张PPT)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8/102021/8/102021/8/102021/8/108/10/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8月 10日星 期二2021/8/102021/8/102021/8/10
能自由移动——没有自由移动。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cl3zWANGJIE2011/11/22
一、电荷
课堂小结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则说明该物体带 了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102021/8/102021/8/108/10/2021 7:25:36 PM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1/8/102021/8/102021/8/10Aug-2110- Aug-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8/102021/8/102021/8/10Tues day, August 10, 2021
1两种电荷PPT课件(人教版)

学习目标;
思维激发
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 相互作用。
2.认识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实 质。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1.电荷
摩擦过的棒吸引纸屑
用毛皮摩擦过的 棒吸引轻小物体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
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使用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2)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铜线
自由电子与钨原子相撞
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 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 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巩固所学内容:
1、物体具有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我们就说物 体带了 电 ;或者说带了 电荷 。 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所带电荷叫 正 电荷;经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 带电荷叫 负 电荷。
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想一想: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 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一样吗?
(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 摩擦过的 玻璃棒
带
正电荷 +
被毛皮 摩擦过的
橡胶棒
带
负电荷 -
不要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靠近我
++
同种电荷
+ჷ
-
- -
异种电荷 互相吸引
+ 不带电
2.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856-1940)发
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掀
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两种方法:a用摩擦的方法是物体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b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例如用接触的办法,让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物体,则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上了电。
3、两种电荷: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正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负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①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②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③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①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②单位:库仑(C)1e=1.6×10-19C③元电荷 e6、导体①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③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④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7、绝缘体①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③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8、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二、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积淀和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1、验电器的工作;2、原子及其结构。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构成。
但原子也不是最小微粒。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课件: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共23张PPT)

锈钢条,这样做的不原锈因钢是条将摩擦带的电荷导走
;
在加油站,我们看到一些“禁止用塑料桶装运油”等类似的
警示牌,这样做的原因是
防止油和塑料桶摩擦产生的电荷,由于不能导走而发生放电
现象,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
20
三、实验探究题(12分) 19.学习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之后,小乐同学大胆的猜想,电 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否与两电荷所带的电荷量和它们之间 的距离有关呢?于是他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做起了实验。Q是一 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细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 、C三处,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
23
13
11.摩擦产生的带电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多 麻烦。下列各现象中,不是由于摩擦起D 电引起的是( ) A.买食品时,装食品的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 B.印刷机里出来的纸张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 C.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吸附灰尘 D.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容易粘在铁棒上
14
12.(2016·广州)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卡通造型铝箔气球两次 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A触,气球( ) A.不带电 B.带正电 C.带负电 D.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15
13.(2016·重庆)如图所示,小杜同学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D在这个 过程中( ) A.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 B.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 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16
14.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 束缚能力较强。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C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 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
物理第一节两种电荷的笔记

物理第一节两种电荷的笔记一、电荷。
1. 摩擦起电。
-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例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 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2. 两种电荷。
-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 负电荷: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如,两个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会相互吸引。
二、验电器。
1. 构造。
- 验电器主要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部分组成。
2. 工作原理。
-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会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上,使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金属箔就会张开一定的角度。
金属箔张开角度的大小反映了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三、原子及其结构。
1. 原子结构。
-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 原子核带正电,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 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周围绕核高速运动。
-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四、导体和绝缘体。
1. 导体。
-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例如,金属(如铜、铝、铁等)、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在金属中,这些自由电荷是电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自由电荷是正、负离子。
2. 绝缘体。
-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例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都是绝缘体。
- 绝缘原因:绝缘体中的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或分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容易导电。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人教版)

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点精析一、电荷1.物体带电:摩擦过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电。
带电物体(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后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如图所示。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物体带电多少(带电多,金属箔张开角度大)。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量单位是库仑,简称为库,符号是C。
元电荷(e):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元电荷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常数之一,常用符号e表示。
基本电荷e =1.6021892×10-19库仑,是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铅笔芯)、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含杂质的水。
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课件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A
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 (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断( )
A. 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 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
C
C. 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 D. 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
已知A球带负电,如图所示现象可知,则B、C球带电情况为B 球 ______ ,C球 ______ .
知识点总结
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
01 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每种
电荷都能吸引轻小物体。
03
橡胶棒在毛皮上摩擦过 后,橡胶棒带负电
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物
05
体中是否有大量容易自由
移动的电子
02
玻璃棒在丝绸上摩擦过 后,玻璃棒带正电
04
摩擦生电的原因----电子的转移
06
导体绝缘体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转化。
两种电荷
世界上只有两种电荷-正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挤,1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每种电荷都能吸引轻小物体
验电器
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挤,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创造正电
玻璃棒在丝绸上摩擦过后,玻璃棒带正电。
创造负电
橡胶棒在毛皮上摩擦过后,橡胶棒带负电。
正电如何形成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负电荷减少正电荷不变 所以物体现正电
负电 正电或者不带电
如图,将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小 女孩头发会飘起来.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D A. 气球带电,头发不带电
B. 头发带电,气球不带电C. 气 球和头发带同种电荷
D. 气球和头发带异种电荷
-1
负电的形成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 电
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
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 缘体等。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 ,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 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 ,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 , 因此本节课作为初 中电学起始课 , 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 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 过, 初中阶段应在
这个基础上 ,通过实验分析 ,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 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
,挖掘深度 ,
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 15.1-3 所示的演示实验 , 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 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 , 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 告诉学生的 , 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
, 应举例说明 : 一根摩擦过的玻
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 , 大约只有 10-7 库仑, 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 ,大约有几 十库仑。
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 ,此地只要 学生了解即可 ,留待 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 ,此地 主要是让 学生 知道电荷的由来。
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 ,可用演 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
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 , 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 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 •了解原子结构 , 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 , 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 , 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 ,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 , 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 , 激发 学生 主动学习
的兴趣 ;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初步认识 科学及 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 :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
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
用规律 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电荷量及其单位 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器材】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 屑若干。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电荷
1、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 电的?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 ?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方法就叫做摩
擦起电。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 的方法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
(1)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 ,
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 ,看到的
现象:
(2)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 ,
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看到的
现象:
(3)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 ,
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看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 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
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
,必定跟毛皮摩
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 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 斥。
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
法使物体带电。
观察实验说出看到的现
象。
思考、并归纳总
结。
学生利用身边 简易器材动手 做实验,激发学 生主动学习的 兴趣。
让学生自 己实验,以保证 实验的效果。
这 样既能使学生 认识到摩擦起 电现象,
又可为 后面学生探索 性实验的成功 打下良好的基 础。
环节
小
结
与
检
测
环节
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
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教师演示实验:
1)取两个验电器A和Bo用金属杆把连接起
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以看到A和B
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擦起电原因铺下
伏笔,并且使电
荷的概念更具体
化。
A和B
AN
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
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
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
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
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
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师活动
三、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学到
了什么?
四、达标检测:
学生依据目标自查,完成学习之友
检测练习(练习题略),然后师生共同分析
讲评。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学习之友家庭作
业:课本P35动手动脑学物理:2、3。
学生认认真观察实
验现象并思考其中的原
理
自主阅读并认识导
体和绝缘体。
举例说说哪些是导
体,哪些是绝缘体.
学生活动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通
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
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
验结果归纳得出:自然界中只
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
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
习了验电器、电量的概念和中
和现象、以及电荷在导体中的
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教师活动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15.1 两种电荷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摩擦起
电。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H II
- O
设计意图
学生自查并巩固
所学知识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用验电器来检验。
5、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单位:库仑(库), 符号:C。
二、原子结构元电荷
1.原子结构:原子----- 原子核“ +”
原子核
-----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2.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3.中性:原子由于正电荷和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不显电性。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