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优国债规模实证研究
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金融天地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谢婧芸 梁 虎 项墩伟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摘要:本文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OLS估计,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等一系列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1992-2014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了居民储蓄存款、信贷规模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变化的重要因素,居民储蓄存款对国债发行产生正效应,信贷规模对国债发行产生负效应。
其它因素变化的影响不太明显。
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居民储蓄存款;信贷规模;财政支出;GDP;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6-0297-03一、模型设定(一)变量选取在一定时期内,国债发行规模受政策,经济,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债发行规模主要受两个大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从国债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分别讨论:1.影响国债供给的因素:GDP、财政支出、中央财政债务余额GDP: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衡量指标,GDP越大,说明一国经济综合实力较强,那么一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较为领先,国债的发行规模就越大。
财政支出: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税收和国债,用国债来弥补财政支出是国家经常采用的方法,因此,财政支出的大小直接影响国债发行规模。
理论上来讲,财政支出越多,国债发行规模就较大。
中央财政债务余额:它是国家将来要偿还的债务,国债余额越高,国家债务负担就越重,国家的还债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国家不能在债务余额较大时,增加国债发行规模,但同时,增加发行国债也可以偿还以前的债务,两者共同的作用影响国债发行规模。
2.影响国债需求的因素:国债还本付息额、居民储蓄存款和信贷规模国债还本付息额:它是政府到期时必须偿还的本金和利息。
它越大,国债负担越重,而国家的偿还能力有限,在安全范围内,国债的发行规模越小;但是当财政收入余额不足以偿还本金和利息时,它又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让国家来偿付旧的债务。
我国国债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国债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我国国债需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市场利率、投资者结构和外部环境等。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国债需求呈正相关,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对国债需求有显著影响,市场利率的波动也会影响投资者对国债的需求,而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国债需求产生一定影响。
在总结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国债需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国债需求、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市场利率、投资者结构、外部环境、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国债作为政府发行的债务工具,广泛应用于国家债务融资和货币政策传导。
国债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国债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市场利率、投资者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国债需求受到的影响因素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国债市场的动态变化,有必要对各种因素对国债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本研究对于深化对我国国债市场的认识,提高国债市场运行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国债作为国家债务的主要来源,对国家经济和财政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国债需求的变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对国债需求的实证影响,可以为政府制定有效的债务管理和金融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对我国国债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探究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货币政策因素、市场利率因素、投资者结构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国债需求的影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国债市场的运行规律,为国债市场的发展提供依据。
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国债需求的实证影响,有助于加深对金融市场的理解,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导读:本文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
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
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
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
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一)17年来中国国债的规模及阶段性特征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96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96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
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2000亿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
表1不同时期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56页数据计算。
(2)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九五”时期国债总量调控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第4期。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
第二阶段是1991-1993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
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
第三阶段是1994-1996年,1994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
我国国债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国债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根据年度数据建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长期均衡和动态调整模型,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与相应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国债需求量是由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额两个因素所决定,我国国债实际发行量向需求量进行调整的速度为0.75,即国债需求量与年初发行量之间的缺口有75%的部分在年度内得到调整。
说明我国国债还有一定的发行空间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国债,适度规模,动态调整模型一、引言国债是以国家财政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
自从1981年我国政府重新发行国债以来,每年国债发行的规模从数十亿元提高到数千亿元,国债发行累计余额在2000年就已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已超过2万亿元。
如此大的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国债市场的容量与空间还有多大,是当前财经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国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总体而言,对于国债发行规模的研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研究方法,定性研究(规范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思想,但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数量结论。
现有的几种定量方法(实证研究)试图对国债发行规模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但其方法的采用有待改善,预测的精度有待提高。
本文根据年度数据建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长期均衡和动态调整模型,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与相应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实证分析与结果(一)我国国债的长。
期均衡模型国债规模的大小在客观上受到很多宏观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本文得到与国债规模(C),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的四个影响因素,即财政赤字(FD)、信贷规模(L)、居民储蓄(S)和国债还本付息(PD)。
本文采用这四个因素作为国债规模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根据198 1~2003年的历史数据,运用OLS回归法,建立我国国债的需求模型。
运用Eviews3.1软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如表1所示:从回归系数上看,我国国债规模(C)与财政赤字(FD)、信贷规模(L)、居民储蓄(S)和国债还本付息(PD)都呈正相关关系。
浅析我国国债规模

浅析我国国债规模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国债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筹集资金用以加大公共投资支出。
国债政策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很大作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实施国债政策可能带来的后果,防止国债规模过大所带来的风险,避免陷入财政信用危机。
一、我国国债规模现状(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
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8年。
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小到1%。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80年。
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至1993年。
我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
但国债发行额较小,在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至1997年。
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
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
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
直到2005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923.4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作用1、从目前国债的经济效应来看,我国的国债规模扩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负效应;相反,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
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
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
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
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一)17年来中国国债的规模及阶段性特征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96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96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
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2000亿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
表1不同时期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56页数据计算。
(2)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九五”时期国债总量调控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第4期。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
第二阶段是1991-1993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
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
第三阶段是1994-1996年,1994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
中国国债合理规模探讨

[摘要]国债是中央政府以信用形式有偿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是国家信用的重要体现。
理论上,国债作为政府信用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等多种功能。
自1998 年以来以国债政策为主体的积极财政政策使我国的国债规模又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增长阶段。
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债政策的有效使用要求我们应当对中国的国债规模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客观分析。
[关键词]国债;规模;改革思路(一)我国国债规模1998年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
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0.00亿元, 2009年中国国债实际发行量已达12541.2亿元人民币。
这一规模,接近超过2008全年发行规模的一倍,并将超过2000年以来除2007年之外的所有年份发行量。
2010年国债发行17900.00亿元,2011年国债发行15446.50亿元。
(二)合理规模重要性随着国债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国债政策逐步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作为一项财政性的信用工具,国债既有助于实现财政调控,也有助于实现金融调控我国持续多年不断攀升的国债规模是不正常的,它实际上意味着政府替代了市场、国债替代了税收,折射出财政支出的“越位”、税收的“缺位”,其结果是国债的“越位”。
而这种替代却未必是有效的。
我们知道,国债=财政支出-(税收+收费),这个等式表明政府非债务收入既定时,国债决定于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决定财政支出制度的构建;财政支出=税收+收费+国债,这个等式表明财政支出既定时,国债决定于财政收入制度的构建。
经济学至今还没有给出一个关于最优或恰当赤字和债务规模的理论,有些国家因较高的债务引发了债务危机,但也有些国家在更高债务比率下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债务管理模式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别, 国债发行规模偏大与国债的累积规模不大的现象应当重视。
关于中国国债规模的协整分析

关于中国国债规模的协整分析一、国债发行规模主要影响因素的选择国际上通行的衡量债务规模的指标主要包括国债负担率(=国债累积金额/国内生产总值)、国债依存度(=国债规模/财政支出)、国债偿债率(=国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及居民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主要从应债能力和偿债能力去界定一国的国债规模,是比较科学和客观的。
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其中的影响变量,限制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债还本付息支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居民储蓄存款。
由于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变化更能体现出对国债规模的影响,所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替代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影响变量;国家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也应进入自变量。
因此,以GDI代表国债规模,本文考虑了六个影响因素: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GPPID代表国债还本付息支出、GR代表财政收入、GE代表财政支出、SD代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SBA代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
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分别对它们进行商品价格指数平减。
然后取对数,以排除异方差的影响。
为选出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本文又对国债发行规模及相关影响变量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确定确实与国债发行规模存在因果关系的变量,同时剔除掉由于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所造成的虽与国债发行规模高度相关,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变量。
运用EVIEWS3.1分析软件,利用1979-2003年间的统计数据进行成对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国债发行规模及相关因素的GRANGER因果关系零假设F-StatisticProbabilityLGDP不是LGDI的Granger因LGD不是LGDP的Granger因5.852722.092770.011010.15234LGE不是LGDI的Granger因LGDI不是LGE的Granger因0.462574.877780.636940.02029LGR不是LGDI的Granger因LGDI不是LGR的Granger因0.333603.155780.720680.06686LSBA不是LGDI的Granger因LGDI不是LSBA的Granger因0.464102.773130.08916LSD不是LGDI的Granger因LGDI不是LSD的Granger因3.306730.428110.059830.65820LGPPID不是LGDI的Granger因LGDI不是LGPPID的Granger因5.365910.614620.01561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判定准则,若x是y的GRANGER原因,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能够根据x预测y;第二,不能够根据y预测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优国债规模的实证研究
摘要:国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为筹集资金而公开发行的到期需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是政府用来缓解财政压力、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和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国债的发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方面国债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国债规模的迅速增加,使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进行控制,将会产生很大的风险。
国债规模是我国国债研究的核心问题,并且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当前国家提出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债规模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意义。
本文定义的最优国债规模是在国民感受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总效用最大下的国债规模。
文章对中国1991
年至2011年的经济财政数据进行了研究,建立相关模型,并利用eviews 软件的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系数进行估计和检验,得出最终的模型。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为:1.在已知最优国债规模和值(税收收入与国债发行量的比值)时,可以简单估算出国家对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的侧重程度;2.在已定的财政收支预算下,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对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侧重程度下,可以大致估算出最优国债规模。
关键词:国债规模;社会公平;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03
一、本模型的理论基础
国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既表现出正面经济效应,又反映出负面经济效应。
如从我国目前国债产生的正面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并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而负面经济效应则表现在国债可能导致的挤出效应、通货膨胀效应等方面。
而正负抵消的结果使得在某一个特定条件下,存在某种适度的国债数量关系,即在该规模下,国债功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对整个经济的正面影响作用最大。
如图1所示,x轴表示国债规模,y轴表示正负经济效应,国债的正面经济效应最终趋向于一条水平线上。
因为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国债的正面经济效应的发挥也不是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无限扩张来实现的,效应的发挥程度还有赖于社会相应配套经济资源的状况。
因而,一定时期内国债的正面效应随着规模的扩大是不断增长并有界线的。
而国债的负面经济效应是一条加速递减的曲线,即国债规模越大,起负面经济效应的作用力度也越强。
结合上述的正负效应得出一条国债规模的综合效应曲线,在达到a点规模之前,表现为上升的曲线,说明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大,其综合效应是不断上升的;在达到a点之后,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大,其综合效应反而下降,因而表现为一条下滑的曲线。
a点代表着国债规模效应的最大点,因而,a点即为理论上最适度的国债规模。
超过a点规模,表示国债的正面经济效应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国债负面经济效应起着主要支配国债综合效应的结果,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与运行受到国债规模的干扰。
当国债规模达到b点时,表明由于国债发行产生
了严重的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和挤出效应,政府债务融资的成本将增大,政府继续举债的合理性也就不存在了,政府举债诱发的财政风险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1.国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
国债的发行,国债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需求扩张效应来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具体来看,国债政策通过需求扩张效应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可通过图2来表示,它说明了在短期内由于政府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支出使得总需求曲线ad向外推;在短期总供给曲线as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将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国债对经济的负面效应
国债的发行,国债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对经济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基本的作用机制可通过is-lm模型进行分析。
按照投资乘数原理,在原有的利率水平上,较高的政府支出水平提高了总需求水平,为满足增加的产品需求,产量必须上升。
若利率保持不变,政府支出的增加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会按照政府支出增加的倍数(政府支出乘数效应)扩大总产出,但是由于产量和收入的增加,资本市场出现了不均衡,收入已经增加,货币需求量因而上升,利率将由于超额的实际余额需求而上升。
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私人的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下降(主要是投资支出下降),总需求也相应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见图3)。
由于挤出效应,部分产出增加的效果可能被抵消。
挤出效应的大小
取决于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弹性。
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弹性越弱,同样数量的政府支出引起利率上升的幅度就越小,挤出效应就越小。
特别是当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从而lm曲线变为水平时,此时利率并不会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增加,因而不存在挤出效应(见图4)。
相反,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lm曲线是垂直的,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影响总产出水平,只能提高利率,此时发生完全的挤出效应(见图5)。
此外,如果政府增加的支出用于投资性支出时,如政府在基础设施、科研开发和教育方面增加投入,这可以为私人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此时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增加,不但不会挤出私人投资,相反有可能促进私人投资的增加。
二、建立模型
1.模型假设
(1)税收对社会公平有促进作用,即税收收入越多,社会公平程度越大
(2)国债发行对社会公平有促进作用,即债务收入越多,社会公平程度越大
(3)国民的总效用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程度
(4)国家国债发行量近似等于一国债务收入
(5)财政收入近似等于税收收入与国债收入之和
(6)国债发行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倒u型
(7)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倒u型
(8)财政收支预算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近似相等
2.变量解释
s:一国债务发行量
t:一国税收收入
f:一国社会公平程度(用财政支出量反映)
e:一国经济状况(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
u:一国国民感受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总效用
m:一国的财政收入预算
k:一国税收收入与国债发行量之比
3.模型的建立
三、数据选择
本文选择了1991年至2011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总支出,国家财政总收入,税收收入和国家国债发行量。
具体的相关数据均做了无量纲化,详见表1。
四、模型求解
1.对式1求解
2.对式2求解
3.求解最优国债规模
五、模型结论及其解释
1.利用模型估算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间的侧重度
2.利用模型估算最优国债规模
六、结论
此模型可以根据式17,在已知最优国债规模和值时,简单估算出国家对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的侧重程度。
当然这样估算出来的值是要有条件的,即在实际国债规模为最优或较优时,值才会比较准确,才能较准确反映国家对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侧重程度。
同样,本模型可以用式22,在已定的财政收支预算下,国家可以根据其对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侧重程度,大致估算出最优国债规模。
当然,由于模型假设财政收支预算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近似相等,而实际上财政收支预算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还是会有差距的,所以根据假设估算出来的最优国债规模可能不够精准,只能大致反映情况。
国债既属于财政范畴,也属于金融范畴,既是一种调控手段,也是一种筹资手段。
国债作为财政性信用工具,既能实现财政调控,促进经济增长和有利于社会公平,又能实现金融调控。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实施过程都同国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国债是政府将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机结合、协调运用,实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国债是政府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公共商品生产的资金来源,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利保证。
在一定时期内,国债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的数量规模,在这一规模上,国债既能大力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够照顾到社会的公平与平等。
本文通过对此模型的建立和实际数据的推演,希望能够从量化理论角度上,为国家在国债发行规模上找出优化的途径。
既要在不挤出私人投资的基础上取得足够的资金以扩大经济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又要有充足资金用于社会福利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社会民生,让全国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财政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郭茂佳.金融市场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卢现祥,陈银娥.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乌跃良.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m].财经问题研究,2007(06).
[7]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m].经济研究,2010(10).
[8]李志辉.中国国债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南开经济研究,1998(05).
[9]魏陆.我国国债规模的可持续性及其风险分析[m].财经研究,2011(09).
[10]朱柏铭,徐利君.公债规模的“度”应当如何把握[j].财经
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