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一、国债规模衡量指标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评价国债有不同的内涵。;

;通常来说,国债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1。广义地讲,国债是指政府实际负担的债务,除国家预算公布的债务外,还加上或有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国有银行系统中的坏帐,随着现收现付制逐渐取消而产生的退休金债务,国家担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门的国外借款,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积累的损失)2。在众多学者与评价债务规模时,国债有时指内债,有时指外债,这些差异不他们提出基本一致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但涉及到总的债务规模时,对形势的某些判断则有所不同。;

国债规模即内外债规模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年累计的债务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规模;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我国从1979年开始恢复发行公债,截止到1998年,累计公债发行13755.8亿元,1997年底公债余额为4825.84亿元,年度公债发行额从1979年35.31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310.9亿元,国债规模增加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使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和评价国债规模有不同的角度和指标。有学者认为,判断国债规模适度与否的主要指标有五项:一是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它表明当年财政支出中多少是由债务收入支持,指标越高,说明对债务的依赖性越大。二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GDP,表示国民的国债化程度,指标越高,表示国债对经济的干预越强,而财政收入相对不足。三是国

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到期付息额/GDP,指标越高,表示债务偿还越集中,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四是财政分配率,即当年国债发行额/GDP,比率越高,表示财政通过发行国债集中的财力越大。五是国民应债率,既人均国债量/人均存款,指标越高,表示居民年收入中购买国债的比率越高,而其潜在购买力不足3。按照国际标准,前4项指标的警戒线分别是20%、15%、6%、3%。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国债依存度在1996年已达26%,超过国际警戒线;国债负担率1995年达到5.2%,国债偿还率1994年为7.48%,1995年为13.48%,财政分配率1991年超过警戒线,达到3.3%,1995年末3.8%。储蓄存款的应债比率1995年仅为5.1%,但人均国债量占人均年收入比例较高。由此可见,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是国债偿还率、国民应债率、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其中三项指标超标说明不能对继续扩大国债规模过于乐观。; 毕业论文

也有学者提出这样几组相对指标,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其债偿债率指一年的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居民应债能力指国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或其余额1。有学者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比较国债的增幅与财政收入的增幅,指出国债增幅超过财政收入增幅1倍以上,并在1985、1988、1990、1994四个年度出现跳跃式增长,说明国债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没有密切关系,主要取决于政府需要和国债自身还本付息。二是分析国债依存度,有三个口径:内外债/国家财政支出,反映国债总规模;内债/财政支出,反映内债规模;内债/中央财政支出,反映发行主体的债务负担;从90年代起,

我国国债规模迅速扩大,债务依存度上升,1995年第一口径指标超过国际警戒线,第三个口径1992年就已经超过,1997年达到56%。三是分析国债偿债率(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收入),1997年国债偿债率超过20%,超过警戒线10%一倍,说明国债规模进入了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四是分析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以控制在20%内合适,我国国债余额1990年为19.59%,1996年为20.76%,已到临界点。五是分析债务支出的使用,指出消费性支出所占比率越来越高,大大降低了国债的偿还能力2。;

有学者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从静态的角度可分为国债偿债能力指标和国民应债能力指标,前者有国债占GDP的比重和财政的债务依存度等指标,后者有国债占国民银行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的比重等指标。从动态上看,国债规模应当随国民经济规模变动而变动3。目前我国的国债规模中的应债能力、国债占GDP 的比重均处在安全领域,而且具有扩张的空间;财政的债务依存度特别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远远超越了国际安全线,国债本息支付急剧增长,筹资成本居高不下,说明国债管理体制存在;财政收支占GDP 的比重持续趋低,说明财政规模与其职能很不相称。随着国民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的调整,国债规模应当相应地扩张或收缩。; 毕业论文

;还有学者在探讨中提出,由于国债是一种借贷行为,国债规模同时受到政府财政的偿还能力和资金供给能力的制约,所以考察国债的数量规模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借贷二者中数量较小的一方决定了国债

的最大限度,二是在最大限度下综合考虑政府对债务资金的需求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发行量4。有学者认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关于财政赤字/GDP小于3%,国债余额/GDP小于60%的规定,借鉴了的经验教训,可以起到防止赤字在短期内扩大、保持国债的相对稳定、防范经济风险的作用,因而可供我们5。但也有学者指出,以《马》条约中的规定作为警戒线,是一种误解6。文章认为,规定的意义不在于数字本身,而是为了欧共体成员国将财政赤字和债务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3%和60%只是成员国限制线。;

国债期货的“3..27”事件始末

国债期货的“3..27”事件始末 1993年开始的国债期货交易风波,主要是指的 3.27风波国债进入期货市场的始作俑者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当时来说,股票市场是非常冷清的,绝大多数地方都还没有开设证券交易,交易的保证金也要求很高,一般至少5万元,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值。而有钱的人还都沉在商品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是绝对害怕的,所以要改变冷清的状态,创新品种就是活跃市场的最好办法。 1992年底,12个品种的国债标准期货合约被隆重推出,1993年上市交易。随后,北京商品交易所和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十几家交易所也相继推出了国债期货。国债期货如雨后春笋一下遍布主要的期货交易中心。当时国债期货走向火爆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1994年初,一些券商钻实际利率比国债利率高的空子,违规超计划卖出非实物国债,以套用社会资金牟利。当国务院宣布查处这类券商时,他们为了补足计划外卖出的这部分非实物券,纷纷买入流散在社会上的实物券,使国债现货市场人为制造出供小于求的局面。二是为了配合新国债发行,财政部根据当时物价水平较高的客观情况,对1992年3年期和5年期利率比较低的券种实行保值补贴。一时间,国库券炙手可热。 当时,国债期货开户保证金只要1万元,每手保证金只要500元,浮盈还可以再开新仓;一些散户满仓带透支,一路死多头,由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再由几十万元翻到几百万元,那狂热绝不亚于一场豪赌,赌成了就是“王”,赌输了那就另当别论了。随着国债期货虚盘毫无节制的扩大,市场在进入1994年下半年以后,已逐渐沦为超级主力机构堆砌巨资互相抗衡以图投机暴利的赌场。1995年初,市场盛传“财政部将对‘3.27'国债加息”的消息。从2月初起,当时赫赫有名的上海万国证券公司和辽宁国发股份有限公司因对保值贴补率和贴息的错误预估,联手对“3.27"品种在148元左右的交易部位大量抛空,企图操纵市场。2月23日,辽国发及其操纵的几家公司通过无锡国泰期货经纪公司大笔抛空无效,又提前得知“贴息”的确切消息后,率先空翻多。这一行为再加上原本就做多的各种机构的推波助澜,导致期价自148.50飙升,最高至151.98。后知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战略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对国债市场的现状、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立国债发展战略,培育和吸引机构投资者,统一国债市场体系。 债券市场是指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的总称,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一个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可以为我国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资、融资工具;由于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所有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同样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是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 一、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子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1)债券发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与股票发行市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把债券发行市场同股票发行市场相对比就会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差距。2009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就达到94家,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筹集资金,但是其规模远远大于债券发行市场。 (2)我国交易债券市场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多样,供投资者选择的空间很大债券的交易市场按市场层次可分为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场外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的柜台交易市场。银行间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大宗债券交易的主要场所,是场外交易市场,实行报价驱动交易方式。银行的柜台市场,也是场外市场,主要交易品种是国债。其特点是便捷、分散、覆盖面广,是对上述两个市场的有益补充。场内市场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期中作业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摘要] 国债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虽然其在经济运行中有着诸多负面效应,但是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定性分析了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债发行规模;计量分析 一、发行国债的目的 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它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发行国债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筹措军费 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弥补财政赤字 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加通过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名用之于名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

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但是赤字国债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3.筹建建设资金 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建设国债。如果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暂时的权益之计,那么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 对国家重点建设和基础产业进行必要的倾斜扶持则是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建设资金的相对不足或短缺往往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在我国市场机制、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发行国债,可以灵活、有效地执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5.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已逐渐演变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国债在现代市场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 素分析 摘要文章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广义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1993年国债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1994年~2003年财政赤字和国债还本付息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国政府要改善财政收支状况减少财政赤字来控制国债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一、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选择 现实经济中影响或决定国债规模的具体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自然受到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国债发行规模还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限制由于居

民投资者目前仍然是国债认购的主体居民储蓄会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从国债自身的运作来看发行的新债有一部分要用于偿还旧债国债余额、国债的还本付息状况也是决定国债适度规模大小的因素为此我们将国债发行规模Dt影响因素的考察范围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GDPt财政赤字FDt财政收入FIt财政支出FEt居民储蓄St国债还本付息PDt上一期国债余额CBt-1 这里国债余额采用上一期数据是考虑到若采用本期数据本期国债余额CBt就包含了国债发行规模Dt国债发行规模Dt和本期国债余额CBt的关联度自然较高不利于找出国债发行规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数据选取期间为1981年~2003年考虑到1994年以后

国债成为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资金来源为了分析出1994年前后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排序变化将数据分成两段第一段是1981年~1993年第二段是1994年~2003年其中国债余额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 由计算结果可知1981年~1993年各影响因素和国债发行规模综合关联度的排序为国债还本付息0.806>财政支出0.756>财政赤字0.742>财政收入0.729>国内生产总值0.674>国债余额0.641>居民储蓄0.5521994年~2003年各影响因素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的排序为财政赤字0.838>国债还本付息0.830>财政收入0.751>财政支出0.745>居民储蓄0.730>国债余额0.728>国内生产总值0.617 上述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1981年~199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一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还本付息、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这一时期由于财政赤字较低弥补赤字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当年国债部分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外主要是用于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还本付息、财政支出的关联度最高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较慢1994年~200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二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994年《预算法》出台规定财政出现赤字不能向中央银

财政学_西南财经大学_11 第十一章公债_(11.1.1) 11.1案例资料: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债发行史

案例资料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债发行史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国债的发行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50年到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种国债。在此后的“一五”计划期间。又于1954年~1958年间每年发行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的发行被终止。 第二个阶段,从1981年至今。中国政府在1981年恢复了国债发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债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 1981年~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且发行日都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这一期间尚不存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即财政部将国债发行任务按一定标准分配给各级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将任务层层分配给具体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或者是财政部委托人民银行将一部分国债分配给各专业银行,在这种行政分配发行方式下,利率杠杆几乎不起作用。而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国债年利率高四个百分点。券种比较单一,除1987年发行了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年~9年的中长期国债。 1988年~1993年,国债年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并增设了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新品种。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额占证券交易总额120亿元的80%以上。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另外发行方式也有了较大的转变,1991年我国开始尝试国债承购包销发行方式,全年以承购包销方式发行国债66.44亿元,占当年总发行额的65%。这种发行方式在1992年~1994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承购包销发行国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在1993年推出了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通过国债一级自营商的承销、分销与零售来发行国债;1994年开始实行柜台销售方式,主要是各专业银行承购包销后利用各自银行的柜台进行凭证式国债的发售工作。 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国债;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购债务链问题等违规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国债期货交易于5月被迫暂停。 1996年国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是财政部改以往国债集中发行为按月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的频度。其次是国债品种多样化,对短期国债首次实行了贴现发

中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中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足,对发行人而言,债券市场融资成本总体低于银行贷款,因此能够实现融资是其第一关心的问题,对发行利率并不十分敏感。而承销商有动力提高发行利率,以帮助其在分销过程中赚取差价。也就是说,由于一级市场发行利率偏高(主要在牛市),一、二级市场存无风险套利空间(一级半市场)。 二是丙类账户的风险管理约束不足。丙类账户是拓宽市场广度的重要创新,极大的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丙类账户由甲类机构代理结算,而甲类机构没有动力对丙类账户实施监管,丙类账户从开户到结算基本都在监管的视野之外进行。隐蔽性为利益输送提供了通道。 三是二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还不完善。做市商询价制度尚不成熟,银行间市场大部分成交仍以一对一询价完成,透明度低,成交价格完全可以脱离现券的实际价值。交易机制太过灵活,可以见券付款和见款付券,也可以券款对付,加大了交易风险,给投机套利提供了方便。 一个成熟的债券市场必须有深度(存量大),广度(开放性,多元的投资者结构),高效率(快速交易)和债券市场高安全性等特征。但单纯追求广度和高效率可能会丧失安全性,而保持绝对的安全又会令市场形同虚设,止步不前。这个平衡的把握考验监管层的智慧。预计未来,一级市场发行将愈加市场化,交易的灵活性可能收紧,丙类账户交易透明度将提升。 信用债簿记建档发行效率高,企业债未来也将主要采取薄记建档方式发行。但当前利率决定博弈中,仍采用承销商报价估值机制,发行人等其他利益相关方话语权不够。未来的改革中,新债发行利率参考第三方编制的不同信用等级利率曲线的权重将上升。 丙类账户的安排可能会有大的变动。关键逻辑是要把丙类账户交易纳入监管视野之内,一方面也需要赋予其更多的权利。只是,与此同时,还需增加其内控建设,交易透明等义务。另一方面,还应将其交易纳入代理结构内控体系,比如丙类账户的买卖只能与代理机构自营部门进行;或者丙类账户只能通过做市商交易。 此外,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将统一使用国际通用的券款对付方式。见券付款和见款付券模式虽然可能促成一些风险不对称的交易,但交易的风险太大。 监管对机构投资者内控体系建设将加强。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市场上每只券都有独立第三方估值,部分机构也有自己的内部估值体系。防范利益输送机构应当建立异常交易内控体系,并由监管机构验收。

我国的国债市场

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课程名称:固定收益证券 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数学与统计学院

浅谈我国的国债市场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市场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 、尸■、亠 前言 我国自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 年。该年 4 月,财政部第一次组织了,有70 多家国债中介机构参加了国债承销。1993 年建立了一级自营商制度,当时有19 家金融机构参加,承销了1993 年第三期。 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分类及概念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其基本结构是:以差额招标方式向国债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以承销方式向,如和财政部门所属国债经营机构,不上市的储蓄国债();以定向招募方式向机构和出售。这种发行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种发行方式配搭使用,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发行市场结构。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 我国从1988 年开始,首先允许7 个随后又批准了54 个城市进行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允许1985 年和1986 年的国库券上市,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设立了证券公司参与流通转让工作。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但场外交易的先天弱点:管理不规范,信誉差,拖欠现象严重,容易出现与交割危机;场外市场统一性差,地区牌价差价大,大;不少场外市场有行无市,流动性差,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场外市场交易不断萎缩。与此同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优势却获得稳步发展。目前场内交易主要集中在四家场所:、、(1992 建立,专营国债转让)、。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 我国自1991 年兴起。所谓,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额。如果交易程序相反,则称。国债回购为国债持有者、投资者提供融资,是投资者获得短期资金的主要,也为提供工具。因而国债回购业务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的不规范,也会产生负作用。如买空卖空现象严重,回购业务无实际债券作保证,回购资金来源混乱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都会冲击。我国1995 年国债回购市场进行整顿,整顿后国债回购市场逐步走向正轨。 我国于1992 年10 月还曾一度推出。所谓是相对而言,其特点是买卖双方债券所有权的转让和货款的交割时间分割开来,双方签订交易合同后不是立即和交付债券,只是到了约定的交割时间才进行买方付款,卖方交付债券。 它具有独特的功能: 1. 显示和引导国债价格或国债行市。

近30年国债发行规模

1981-2010年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及GDP一览表单位:亿元 年份发行额当年财政 赤字 当年国债发行 额占财政赤字 比重% 当年财政 收入 当年国债发行 额占财政收入 比重% 当年GDP 当年国债发 行额占GDP 比重% 1981 46.65 51.02 95.37 1175.79 3.97 4891.6 0.95 1982 43.83 34.59 126.71 1212.33 3.62 5323.4 0.82 1983 41.58 83.07 50.05 1366.95 3.04 5962.7 0.70 1984 42.53 43.62 97.50 1642.86 2.59 7208.1 0.59 1985 60.61 20.22 299.75 2004.82 3.02 9016.0 0.67 1986 62.51 106.53 58.68 2122.01 2.95 10275.2 0.61 1987 63.07 80.02 78.82 2199.35 2.87 12058.6 0.52 1988 132.17 161.93 81.62 2357.24 5.61 15042.8 0.88 1989 138.91 176.41 149.60 2664.9 5.21 16992.3 0.82 1990 197.24 115.14 171.30 2937.10 6.72 18667.8 1.06 1991 281.27 217.01 129.61 3149.48 8.93 21781.5 1.29 1992 460.77 228.79 201.39 3483.37 13.23 26923.5 1.71 1993 381.32 298.87 127.59 4348.95 8.77 35333.9 1.08 1994 1028.57 666.97 154.22 5218.10 19.71 48197.9 2.13 1995 1510.9 662.82 227.95 6242.20 24.20 60793.7 2.49 1996 1847.77 529.56 348.93 7407.99 24.94 71176.6 2.60 1997 2411.79 582.42 414.10 8651.14 27.88 78973.0 3.05 1998 6383.6 922.23 692.19 9875.95 64.64 84402.3 7.56 1999 4015 1743.59 230.27 11444.08 35.08 89677.1 4.48 2000 4657 2491.27 186.93 13395.23 34.77 99214.6 4.69 2001 4883.53 2516.54 194.06 16386.04 29.80 109655.2 4.45 2002 5934.4 3149.51 188.42 18903.64 31.39 120332.7 4.93 2003 6283.4 2934.70 214.11 21715.25 28.94 135822.8 4.63 2004 6924.3 2090.42 331.24 26396.47 26.23 159878.3 4.33 2005 7042.0 2280.99 308.73 31649.29 22.25 183217.4 3.84 2006 8883.3 1662.53 534.32 38760.20 22.92 211923.5 4.19 2007 23483.44 -1540.43 -1524.47 51321.78 45.76 257305.6 9.13 2008 8558.21 1262.31 677.98 61330.35 13.95 300670.0 2.85 2009 16280.66 7781.63 209.23 68518.30 23.76 340506.9 4.78 2010 17778.17 6772.65 262.52 83101.51 21.39 397983 4.47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一、国债的概念及分类 国债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运用国家信用产生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法律上表示为一种国家政府与国债的购买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国债的发行主要体现两种形式:借款凭证和债券凭证。其中借款凭证是中央政府向国内的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结构或者国外政府的一种借款;债券凭证是中央政府在金融市场发行认购,面向国内外投资者、特定机构和居民个人发行的债券。我国的国债是国家财政部代表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券,是由中央银行向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对于国债的分类有很多种:(一)按照国债的发行形式不同,分为记账式国债和储蓄国债。其中记账式是以电子记账的形式记录债权,可以记名、挂失、上市和流通转让;储蓄国债是政府向个人发行的债权,不可流通且记名的国债。(二)按照国债的付息方式不同,分为附息国债和贴现国债。其中附息国债是按半年或者一年支付利息,到期还本的方式;贴现国债是以低于票面价值的方式发行的国债。(三)按照国债发行的期限不同,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短期国债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中期国债是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国债;长期国债是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 二、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国债的发行市场

上表所示是2016年我国储蓄国债的发行计划表,可见: 1.国债品种单一,以中期国债为主,是降低了财政政策相机微调的作用。 2.供求不平衡。国债一直以来是投资者偏好的投资债券,目前国债是发行量处于一直供不应求的状态。 (二)国债的流通市场 1.银行间的国债市场和交易所的国债市场严重分割,呈现的状态是银行间的收益率低于交易所间的国债收益率。 2.由于我国发行的国债以中期国债为主,投资者又是以一种储蓄的心态来购买国债,因此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很差。 3.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稀少,流动性低,起不到规避国债利率风险的作用。 (三)市场监管体系 1.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相继颁布了很多关于国债市场的法律法规,但是扔存在不完善、不系统的问题。 2.我国国债市场由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多头管理,但是职责划分不明确,出现了“九龙治水,水不治”的现象。 三、促进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国债发行市场 正所谓水无常形,国债的发行市场更需要因时制宜。提高国债的发行量、增大交易次数、丰富国债种类,这不仅可以增加国债总量的

我国的国债市场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固定收益证券 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数学与统计学院

浅谈我国的国债市场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 前言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年。该年4月,财政部第一次组织了国债承销团,有70多家国债中介机构参加了国债承销。1993年建立了一级自营商制度,当时有19家金融机构参加,承销了1993年第三期记账式国债。 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分类及概念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其基本结构是:以差额招标方式向国债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如商业银行和财政部门所属国债经营机构,销售不上市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以定向招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定向国债。这种发行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种发行方式配搭使用,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发行市场结构。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 我国从1988年开始,首先允许7个城市随后又批准了54个城市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允许1985年和1986年的国库券上市,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设立了证券公司参与流通转让工作。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但场外交易的先天弱点:管理不规范,信誉差,拖欠现象严重,容易出现清算与交割危机;场外市场统一性差,地区牌价差价大,买卖差价大;不少场外市场有行无市,流动性差,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场外市场交易不断萎缩。与此同时,场内交易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优势却获得稳步发展。目前场内交易主要集中在四家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武汉国债交易中心(1992建立,专营国债转让)、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中心。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 我国自1991年兴起国债回购市场。所谓国债回购,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额。如果交易程序相反,则称国债逆回购。国债回购为国债持有者、投资者提供融资,是投资者获得短期资金的主要渠道,也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工具。因而国债回购业务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国债回购市场的不规范,也会产生负作用。如买空卖空现象严重,回购业务无实际债券作保证,回购资金来源混乱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都会冲击金融秩序。我国1995年国债回购市场进行整顿,整顿后国债回购市场逐步走向正轨。 我国于1992年10月还曾一度推出国债期货市场。所谓期货交易是相对现货交易而言,

试述国债发行量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试述国债发行量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债是以国家财政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从1981年我国政府重新发行国债以来,每年国债发行的规模从数十亿元提高到数千亿元,国债发行累计余额在2000年就已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已超过2万亿元。如此大的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国债市场的容量与空间还有多大,是当前财经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财政赤字的重要性 在经济萧条时期,赤字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应该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因此,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 第一,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 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 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财政赤字。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公债哲学”。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公债来进行的。公债并不是直接卖给公众或厂商,因为这样可能会减少公众与厂商的消费和投资。使赤字财政政策起不到应有的刺激经济的作用。当经济恢复发展起来后,就可以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收,从而偿还政府债务。 二财政赤字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运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项短期政策。在短期内,经济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的闲散资源并未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回升。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从这个角度说,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实际上财政赤字是国家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依靠国家坚实和稳定的国家信用调整和干预经济,是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 (二)消极作用

从国债市场的建立、发展历程及一、二级市场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

从国债市场的建立、发展历程及一、二级市场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国债市场,是国债发行和流通市场的统称,是买卖国债的场所。国债是国家以财政收入作担保, 凭借国家信用发行的债券,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主要用于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和实施反周期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阶段市场特征 1950-1958 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计划经济体制) 1959-1980 国债市场“空白期” 1981-1987 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 1988-1991 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 1991-1996 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 1997-2001 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兴起2002- 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A、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 (一)1950-1958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针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2、不流通3、完全政府行为(二)1959-1980年,“空白期”,无国债发行 B、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债市场 (一)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1、经济改

革引发的国债发行(国有企业改革)2、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3、国债发行采取行政分配方式4、具有一定的市场化表现,适当提高国债利率并缩短国债期限5、开始面向个人发行国债 (二)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1、1988年,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年,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2、1991年,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3、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 4、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三)1991-1996年,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1、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2、国债期货交易开设与关闭3、1995年8月,国家停止一切场外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国债交易市场4、国债逐步全部采取招标方式发行5、实现了国债发行从零售市场向批发市场的转变6、实现了国债期限品种多样化(四)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1、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入银行间市场 3、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国债市场主要组成部分 (五)2002年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债券发行说明书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08年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 一、债券条件 (一)发行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 (二)债券名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债券(以下简称债券); (三)发行时间: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四)利率/价格/数量: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五)期限种类:每期债券期限品种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六)发行方式:采取竞标方式通过承销团承销发行,或采取经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方式发行; (七)发债的批准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达2008年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计划及政策性金融债发行计划的通知》(银发〔2007〕494号)批复同意,农发行全年发行债券2600亿元; (八)托管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 (九)债券资金用途:农发行贷款发放; (十)承揽费: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十一)兑付手续费: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二、债券描述

(一)发行对象:承销商及人民银行认可的分销对象。 1、承销商:人民银行认可承销资格,并与农发行签订《2008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债券承销主协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农村信用联社、证券公司和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机构(详见附件一); 2、分销对象:人民银行认可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等。 如承销商和分销对象有所变动,将另行公告。 (二)发行方式:通过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采用记账方式(无纸化)网上发行。由承销商通过竞标认购,分销对象可以通过承销商分销认购。债券持有人在中央结算公司办理债券登记和托管手续。如有其他发行方式,需经批准并另行公告。 (三)缴款日: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承销商应在规定的缴款日之前(含缴款日),将承销款项汇入发行人指定的银行账户。 (四)起息日: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五)到期日: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六)利息计付: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七)兑付方式:发行人通过托管人向债券最终持有人兑付债券本息。在债券到期日前如兑付路径有变动,债券最终持有人应及时将新的兑付路径通知债券托管人。债券托管人在债券到期日,将本息直接汇至债券最终持有人指定的银行账户。因债券最终持有人未及时通知兑付路径造成的延期支付,发行人及债券托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国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累计发行国债近32927亿元。随着国债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债政策正逐步成为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工具,也日益成为维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98年的千亿元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1999、2000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2002年我国建设国债有效地带动了各方面的投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国债余额增长速度过快,偿债能力和国债依存度指标都已处于高位,所以我们认为:应当适度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一、理论基础 要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就要研究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微观上国债的管理水平与结构、筹资成本、期限安排、偿还方式等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个别的,并且难以计量,我们只考虑宏观上的经济指标。 首先很直观地我们可以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国债累计余额超大,国债的负担率就越高,增发国债就应

越要引起警惕。而且政府的偿债能力也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它衡量了一国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越高,政府的偿债能力就越强,国债的可发行规模就越大。 其次是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是由中央财政支出减去中央财政收入计算所得。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一般认为低的财政收人需要国债的发行来弥补,但高的财政收人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减少国债的发行,这要根据国债发行的目的来定。如果发行国债仅仅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高的财政赤字将减少国债的发行;如果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为了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分配,进行国家大规模项目的建设,那么高的财政收入还可能要增发国债。所以,我们在定量分析的时一半以上依赖于债务收入,这对财政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偿债的沉重压力和逐渐积累的高风险。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即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份额太少,财政收入的基础十分脆弱,从而造成在财政依存度不断扩大的同时,国民经济的债务应债能力却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原因是受财政收入规模限制,财政支出的增加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实现,而财政赤字的弥补,又造成了国债规模的扩张,进而又导致国债依存度的加大。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平均增长率,由此形成了支出膨胀-赤字加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大这样一种连锁反应。由此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

浅谈我国国债规模(一)

浅谈我国国债规模(一) 摘要:本文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对衡量国债规模的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居民应债力四大指标的分析,结合现实提出了合理控制国债规模的建议。 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主要衡量指标 在信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某种需要而举债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债是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以人民币支付的国家公债。发行国债对拉动内需、筹集建设资金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宏观调控工具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反之就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加重国家和群众的负担。因此,合理的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世界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恢复了国债融资。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国债规模日益扩大,国债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无限制地发行国债是有风险的,也会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在此,本文拟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二、中国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评价 国债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它的限度导源于国债的负担。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国债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积累债务的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衡量一国的国债规模是否合理,国际上常用的指标有四个:即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居民应债力。现分别作以分析: (一)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国债积累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政府债务存量的总规模,是衡量国债风险积累情况的基本指标。用公式表述为: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100%。各国债务规模的警戒线是60%,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在6%左右的水平。这就说明我国的国债规模还有很大的拓展余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国债的累计规模是上百年累计下来的结果。而我国举债的历史不长,如果按目前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就很可能会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二)债务依存度 国债依存度是指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国债依存度=国债年度发行额/财政支出。国债依存度从流量上反映了财政支出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债务收入。政府举债过多,债务依存度高,表明财政债务负担重。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是15%-20%,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25%-30%左右。在我国使用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地方公债。我国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体格局的中央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一半以上要依赖发行国债,长此以往,恐怕难以维继。 (三)国债偿债率 国债偿债率是衡量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可用公式表述为: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支出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是8-10%。我国国债偿债率从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9年我国国债偿债率继续上升,主要原因是在于我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很低,未能有效地收缩财政支出的范围。 (四)居民的应债力 居民应债力是指国债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这是考察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指标。居民是我国认购国债的重要主体之一,而城乡居民存款和手持现金是居民购买国债的主要来源。自1981年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到1999年已高达71.29%。我国

第九章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我国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方式

201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2015证券发行与承销 第九章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知识点:我国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方式 ● 定义: 承购包销方式是由发行人和承销商签订承购包销合同,合同中的有关条款是通过双方协商确定的。 ● 详细描述: 承购包销方式是由发行人和承销商签订承购包销合同,合同中的有关条款是通过双方协商确定的。对于事先已确定发行条款的国债,我国仍采取承购包销方式,目前主要运用于不可上市流通的凭证式国债的发行。 例题: 1.储蓄国债不可流通转让,但可办理提前兑现、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等。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债的发行与承销。 储蓄国债,是指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试点商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销售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人民币债券。储蓄国债发行对象为个人投资者,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机构投资者不得购买。储蓄国债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通过投资者在试点商业银行开设的人民币结算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储蓄国债不可流通转让,但可以办理提前兑取、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等。储蓄国债个人债权托管账户实行实名制,具体办法比照《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执行。 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2.目前,凭证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记账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 A.承购包销方式;公开招标方式 B.承购包销方式;承购包销方式 C.公开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

D.公开招标方式;公开招标方式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 目前,凭证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承购包销方式,储蓄国债发行可采用包销或代销方式,记账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公开招标方式。 所以,本题答案为A。 3.储蓄国债是指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商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可流通的人民币债券。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债的发行与承销。 储蓄国债,是指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试点商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销售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人民币债券。 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4.目前,我国国债包括()。 A.记账式国债 B.凭证式国债 C.储蓄国债 D.基础建设国债 正确答案:A,B,C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债的发行与承销。 目前,我国国债包括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3类。 所以,本题答案为ABC。 5.国债发行申请人应当在申请截止日期以前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A.申请书 B.本机构概况,法人营业执照和金融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C.上一年度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复印件 D.前一年国债承销和交易情况 正确答案:A,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