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国债发行规模
我国国债规模的分析

2. 国债政策应与财政政策 (financial policy)、货币政策(moneytary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policy)紧密协调配合。 )紧密协调配合。 3 .完善国债交易市场。国债必须进入证券市场参与交易,这是由商品的基本 完善国债交易市场。 完善国债交易市场 国债必须进入证券市场参与交易, 属性及商品经济的规律决定的。 属性及商品经济的规律决定的。
1 .保持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 保持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 保持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
国债发行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国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GDP)等诸多 因素,而且最重要的是考虑国债余额。当然,国债发行规模的适度性还 必须考虑财政的需要、人民储蓄水平、偿付债务能力等因素。只有合理 适度确定发行规模,才能有效发挥国债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国债供不应求。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日渐好
转,银行存贷款利率连续调低,城乡居民储蓄的热情 有所降低,而国债由于投资风险小收益稳定,变现性 较强等优点而倍受广大市民青睐,人们逐渐把目光转 移到了国债市场,全国各地出现了争相购买国债、销 售异常、供不应求的局面。
2. 个人持有国债的比例过高。在国债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国债的持
①长、中、短期相结合,合理分配短期和长期国 债的比重。 4.国债品种多样化 国债品种多样化 ②专项国债增加。 ③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国债持有 者对国债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不同作用和影 响。
5. 加快国债的立法工作
我 国 国 债 规 模 分 析
PPT制作:谢杭波 制作: 制作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谢杭波 杨 奇 宋伟洲
什么是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 是中央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按 照有借有还的原则,通过借款或 发行债券等方式从国内或国外筹 集资金,而同有关各方构成的债 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 形式,也是政府信用的一种主要 形式。
发行国债对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影响

发行国债对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影响一、国债发行与货币供给1998年和1999年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分别为3808.7亿和4015.3亿,1998年的数字尚不包括面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30年期记账式特别国债2700亿元。
2000年财政部全年累计在国内发行国债4657亿元。
凭证式国债共发行三期,发行1900亿元,占全年国债发行总额的41%;记账式国债全年发行2519.5亿元,其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259.5亿兀,在交易所市场发行260亿元。
而从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开始,至1997年17间我国国债的发行总量是8938.27亿元。
由此可见1998年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之大。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于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刺激有效需求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从长期角度看,由于财政政策本身不会改变社会的货币供给规模,因此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长期拉动效应有限。
这里的长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期限界定,它不是指确定的一年或者三年,而是指政府将发行债券所获得的资金通过投资或购买,使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又全部回到流通领域所需要的时间。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总需求和总供给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相互关系中,总供给和货币需求直接相关,而总需求和货币供给直接相关。
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社会总需求的规模。
因此,我们在分析发行国债对需求的拉动效应时,需要特别关注发行国债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这一基本点。
二、国债发行对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影响受现行法律制度的约束,我国央行不能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
目前我国国债在一级市场上的主要购买者是居民个人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居民个人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会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因此从货币供给决定总需求这一角度考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长期拉动效应有限。
下面我们分析居民个人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对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影D向。
(一)居民个人购买国债对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影响。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及指标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及指标分析保持我国国债规模的可持续性,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逐步调整国债数量和品种期限结构,同时量化和控制其它政府债务,才能真正发挥国债政策的宏观经济调节作用。
一、我国国债规模现状(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一1958年。
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第二阶段:1958—1980年。
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一1993年。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
但国债发行额较小,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一1997年。
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
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
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
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5年以来,成效是显著的。
1998年一2000年国家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
我国超长期国债市场的现状与进展

我国超长期国债市场的现状与进展超长期国债一般是指发行期限在20年以上的国债,其中还包括永久国债或无期限国债。
国际上发行、流通范围较广的多是30年期的超长期国债,50年期的国债仅有英国与法国发行。
超长期国债通常对于调节政府还款压力、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完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丰硕债券市场品种等具有重要作用。
发行超长期国债的意义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过渡期,利率市场化处于稳步推进过程中,债券市场也处于建设完善之中,超长期国债的发行对于我国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一)可以完善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进一步促进我国利率的市场化当前,中央政府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需要培育中国的基准利率体系。
在发达经济体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中,可以有效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无疑发挥着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作用,它不仅为各种期限结构的金融产品提供定价基准,而且隐含了通胀预期、远期利率等大量信息,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国债基本上是以3至5年期的中期国债为主,长期国债和超长期国债发行较少,使得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中长期利率部分数据失真,导致二级市场长期国债收益率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
超长期国债的发行无疑对完善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可以调节中央财政负债结构,有效后移财政还本付息压力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推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融入大量资金配合中央政策,未来5-10年左右国家财政还本付息压力较大。
再加上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推动七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需要更多配套的财政激励政策与措施,这可能将进一步加大我国的财政压力。
超长期国债作为政府债券,信用级别高,它的发行是国家支持经济战略项目长期稳定资金来源的可靠保证,令政府可以有效后移财政还本付息的压力,有助于中央财政负债结构的合理安排,合理调整政府债券的久期结构,平滑到期资金量,为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支持。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第一篇历经了十三年跨越式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支持了一批国家重点企业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1. 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始于九十年代初,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
自此中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迅速发展了十多年。
截止2002年12月底,境内上市公司从1991年的14家增加到1224家,增长了87倍;市价总值从1992年的1048亿元增加到38329亿元,增长了近37倍;投资者开户数从1992年的217万户增加到6884万户,增长了近32倍;市价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93%增加到2000年的53.77%,2001年证券市场股价大幅度下跌,该比例下降为45%,到2002年末,该比例为37.43%,总市值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和香港证券交易所。
从1991年至今,我国证券市场累计筹资8841.68亿元,其中A股发行筹资4650.25亿元人民币,B股发行筹资46.32亿美元,H股发行筹资204.33亿美元,A股配股筹资2109.2亿元,B股配股筹资3.27亿美元,其他筹资(可转换债券)104.5亿元。
表1:股票市场基本概况年份GDP(亿元) 总市值占GDP比流通市值占GDP比上市公司数(个) 总股本(亿股)199****4524.90%7.33%8512526.7719998206732.26% 10.01% 949 3088.95 2000 89442 53.77% 17.99% 1088 3791.7 2001 95933 45.37% 15.08% 1160 5218.01 2002 102398 37.43% 12.19% 1224 5875.46 图1:股票市场市值占GDP比表2:2002年股票市场的交易、发行情况(1-12 月) 2002年1-12月2001年1-12月同比增幅股市共筹资金额(亿元) 961.76 1199.21 -19.80% 股票成交额(亿元) 27990.46 38305.18 -26.93% 新增投资者开户数(万户)233.67 849.28 -72.49% 印花税(亿元) 111.95 291.44 -61.59% 发行A股家数(IPO)97 88 10.23% 发行H股家数16 9 77.78% A股配股家数22 126 -82.54% 资料来源: 在我国1200多家的上市公司中,按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批发和零售贸易,综合类等;按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其中以上海、深圳最多。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我国国债自1981年重新恢复发行到今天,国债市场已历经了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但在国债期限结构、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国债市场的法律基础与监管体系、规避风险、国债市场之间的连通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完善。
关键字:国债市场问题完善建议一、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国债发行规模较小,发行方式行政化倾向仍然很浓。
一般来说,衡量国债市场大小的主要标志是国债总量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国债依存度。
我国恢复发行国债至今已16年,但国债市场的规模与国外成熟的国债市场相比差距仍较大。
首先,国债总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还很小。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如美日德等国国债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均在60%以上,美国国债余额已达到2万亿美元以上,日本超过150万亿日元。
而我国到1995年底国债余额仅为3300余亿元,占GNP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其次,国债依存度较低。
国债依存度是指国债年发行量与该年财政预算收入的比率。
1981年我国国债依存度为4.4%,1995年已升至27%,规模仍然偏低。
我国国债的发行先后实行了行政分配、承购包销、一级自营商制度三种方式。
开始是按照行政摊派方式,各单位和个人都按一定的比例分配购买数额。
从1991年起我国试行国债承购包销方式,由金融机构组成承购包销团,按一定条件向国债发行主体承担国债发行任务,然后利用各自的分销网点向投资人发售,这已具有了市场化因素。
但由于国债利率仍然是通过行政手段而不是通过市场完成的,承购包销时对于价格谈判只是形式上的,因此国债发行仍难以摆脱行政分配的手段。
1994、1995年引入了国际通行的一级自营商制度,但由于一级自营商实力偏低,发行仍较多地通过各级财政层层下达计划,由各级财政组织承购包销单位承销。
因此国债发行行政化倾向仍然存在,市场化因素偏低。
中国国债规模市政结构分析.ppt

第三,非规范性政府收入的冲击。改革以来的20多年间,在 一系列体制转轨因素的复合作用下,中国各级政府逐步形成 了预算内、预算外和制度外三个层次或者说是规范性和非规 范性政府收入并存的格局。
中国曾经有过一段“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 历史时期。也就是说,在1979年中国政府决 定重新起用国债的那一天,中国国债的累积额 为零。那么,何以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演化到 了今天的情况?
第一,体制改革。中国国债的重新启用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启动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特点就 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改革每向前迈进一步,几乎都要 以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上的减税让利为代价。
130
13.82%
1000 30.97%
960
25.93%
1120 26.96%
1320 29.44%
期限结构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尽管财政部对国债期限结构进行 了调整,但目前的状况是,3个月、6个月和1年期的 国债缺位,超长期国债存量水平非常小,这给中国的 基准利率体系留下了一大片空白。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国债一直采用年度发行规模管理, 该管理模式要求,每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将依当年国债 还本付息额以及当年财政赤字数额而定。这个发行额 度一经人大批准,则成为刚性指标,不得突破也不得 减少,这是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不能协调一致的结果。
4.82%
4483.53 0
0
中期国债
数量
比例
895.95 87.11%
1391.97 92.13%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部分国家1991-1995年国债负担率(中央政府)
国 别 国债负担率 (%)
40.7 34.0 17.6 28.1 8.5 1.2 46.0 5.4 48.2 44.2
经济发达国家: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亚洲国家: 韩国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泰国 印度 巴基斯坦
7、按照债务凭证为标准, 国债可分为有纸国债和无纸国债
有纸国债是指向承购者付给其上印有面额、 利率等内容的债务凭证的国债,也称“证 券国债”。 无纸国债是指通过在专门设立的国债账簿 上记录债权人姓名、金额等事项的方式而 发行的国债,也叫“登录式国债”或“记 账式国债”。
(二)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表12-2 部分国家1991-1995年国债负担率(中央政府)
• (2)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 出*100% 。 • 它表示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
• 1994~2002年我国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分别为: 64.84%、75 .72%、85.89%、95.23%、 121.86%、96.69%、84.37%、84.67%和87.63%.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非常高,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的限制,其中潜在的风 险是不言而喻的。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一、国债概述
• (一)国债的含义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中央政府以债务人的身 份,按照有借有还的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从 国内或国外筹集资金,而同有关各方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也是政府信用的一 种主要形式。
国债一般是指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由地方政府发行的 公债称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在我国,地方政 府无权发行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