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期中作业

合集下载

我国国债规模的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的分析

2. 国债政策应与财政政策 (financial policy)、货币政策(moneytary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policy)紧密协调配合。 )紧密协调配合。 3 .完善国债交易市场。国债必须进入证券市场参与交易,这是由商品的基本 完善国债交易市场。 完善国债交易市场 国债必须进入证券市场参与交易, 属性及商品经济的规律决定的。 属性及商品经济的规律决定的。
1 .保持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 保持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 保持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
国债发行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国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GDP)等诸多 因素,而且最重要的是考虑国债余额。当然,国债发行规模的适度性还 必须考虑财政的需要、人民储蓄水平、偿付债务能力等因素。只有合理 适度确定发行规模,才能有效发挥国债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国债供不应求。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日渐好
转,银行存贷款利率连续调低,城乡居民储蓄的热情 有所降低,而国债由于投资风险小收益稳定,变现性 较强等优点而倍受广大市民青睐,人们逐渐把目光转 移到了国债市场,全国各地出现了争相购买国债、销 售异常、供不应求的局面。
2. 个人持有国债的比例过高。在国债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国债的持
①长、中、短期相结合,合理分配短期和长期国 债的比重。 4.国债品种多样化 国债品种多样化 ②专项国债增加。 ③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国债持有 者对国债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不同作用和影 响。
5. 加快国债的立法工作
我 国 国 债 规 模 分 析
PPT制作:谢杭波 制作: 制作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谢杭波 杨 奇 宋伟洲
什么是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 是中央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按 照有借有还的原则,通过借款或 发行债券等方式从国内或国外筹 集资金,而同有关各方构成的债 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 形式,也是政府信用的一种主要 形式。

最新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精品

最新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精品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一1958年。

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国民,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第二阶段:1958—1980年。

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一1993年。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

但国债发行额较小,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一1997年。

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

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

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

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5年以来,成效是显著的。

1998年一2000年国家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到 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

1998年到2002年国债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1.7%、1.8%、1.8%.如果没有国债投资的支持,我国不会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

国债贡献率是从动态上衡量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一个指标,它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表示。

我国国债发行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1986—2012年各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我国国债发行额的主要因素,并得到拟合效果较好的计量经济模型。

由此得出我国国债发行额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赤字、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国债年末余额。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国债发行额;影响因素国债是中央政府发行的主要用于弥补国家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或筹措军费(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用债券,因其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特征又被称为”金边债券”。

这种集中性借贷和有计划的组合分配闲置资源可以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使经济结构的调整顺利进行。

在为国家筹措各种基础设施、经济活动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证券与金融市场的改革,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投资渠道。

在调节货币流通、促进供求平衡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1981年我国重新开始发行国债起,国债发行规模屡创新高,从最初1981年的73亿元已经增长到2012年的16154.2亿元,发行的品种也不断丰富完善。

伴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大,保持一个合理稳定的国债负担率尤为重要,如何将各项对内债务和对外债务维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国债发行额的过快增长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了解影响国债发行额的主要因素,就能够通过更多合理有效的途径控制其过快过热增长。

1国债发行额的影响因素(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衡量国家还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制定国债发行总额的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而国债的发行为经济建设筹集必要的资金,因而国债的发行总量必然会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2)财政赤字。

财政收入是一个国家筹集经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存和生活环境资金最重要的途径。

计量经济学论文研究主题选取

计量经济学论文研究主题选取

1、政府间策略性博弈中的FDI区位选择研究〔1〕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结合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运用Moran指数、Moran 散点图、Moran’I、Geary’C、局部Moran、局部Geary与LISA等指标从全域与局域两个层面考察我国FDI的区域空间及产业空间的关联性,包括FDI的区域分布、FDI的产业分布是否存在地理上的结块效应,以及这种集聚特征的时空跃变规律。

〔2〕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策略性博弈行为分析基于空间经济分析理论,本部分将总结归纳某地方政府支出决策与其它政府支出决策之间的关系,即影响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决策的因素应包括:自身预算约束、其它政府的同期博弈、其它政府的跨期博弈。

在此基础上,拟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地方政府尤其是在财政政策上的竞争和博弈行为,包括同期外溢效应、时间滞后效应与跨期外溢效应。

〔3〕地方政府间策略性博弈行为影响FDI区位选择的理论机制基于“第三方效应”理论,构建由某地方政府、其它政府与外资企业三方参与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试图阐明地方政府间策略性博弈行为影响FDI区位选择的机理:①政府间相对竞争的强弱会影响两区域内外资企业的相对生产成本,影响外资企业的生产决策;②政府间竞争的外溢效应会改变本区域外资企业生产总成本;③不同产业对于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引致的生产成本变化的敏感性差异,会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

〔4〕地方政府间策略性博弈行为影响FDI区位选择的经验检验基于上述模型分析,结合FDI区位选择理论,采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空间计量模型,建立地方政府间策略性博弈行为影响FDI的实证模型,验证地方政府竞争的同期外溢效应、时间滞后效应与跨期外溢效应对FDI流入及FDI产业结构的影响,并结合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不同的“距离”范围,考察这种影响效应的差异性。

〔5〕有效利用地方政府间策略性博弈行为优化FDI的策略研究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就优化FDI从地方政府竞争行为视角提出相关对策:一是如何充分考虑与邻近区域政府在政策上可能存在的冲突,充分运用本区域政策促进区域要素结构提升与环境改善,强化本省政府行为尤其是财政行为的引资效应。

对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相关问题分析

对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相关问题分析
投资理财
对 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相关问题分析
中 国人 民银行 陇 南 市中心 支行 崔保平
摘要: 我 国发行 国债 的主要 目的是为 了更好 的弥补财政 赤字, 帮助 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国债发行规模直接影响着我 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 从
相关数据来看 。 我 国 国债 的 发 行 量 呈 现 出 了逐 年 递 增 的 现 象 , 对 于我 国
本付息 . 就能够持续 的进行借债。 现阶段我国的国债一般都是中期 国债
为主, 长 期 国 债 非常 少 。这 样 的期 限结 构 分 布 缺 乏 一 定 的科 学 性 , 容 易
严格来说 , 国债 的发行规模是和我 国居 民储蓄呈 正比的 , 这 正好说 明我 国居 民应该是 国偾 的购买主体 。国债 资金 的来 源就是居 民的储 蓄 存款 , 而居 民的储 蓄存款也为 国债 的发行提供 了一定 的空 间。另外 。 衡 量一 个 国家 是否拥 有 较强 的 还债 能力 的一个 重要 指 标就 是 该 国的 GD P, 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快时 。 其 国债 的发行 规模也会 相应的有所增 加。 根据一般理论我们认为国债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保持同步的 , 所以国家国债的发行 规模其 中的影 响因素之一应该是 G D P 。同时国债
作。
最后 . 国家发行的国债属于连接财政和金融调控之间的桥梁 。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 断完善 。必然会要求国债不断强化其宏 观功 能, 要求 国债政策更加的灵活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 , 我国的国债 拥 有基本 的政策功能 。但是还有完善的空间 ,尤其是宏观金融调控方 面, 需要发行较多的短期国债 以及二十年以上 的长期国债。 这样才能够 更好的满足金融机构资产管理 需求 ; 另外 。 宏观经济结构 的不合 理 , 技

财政与金融关于我国国债的案例分析作业

财政与金融关于我国国债的案例分析作业

财政与金融案例分析作业(四)财2 郭雷鸣1.我国的国债规模及现状分析一、我国国债规模现状(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年。

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

第二阶段:1958—1980年。

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1993年。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

但国债发行额较小,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1997年。

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

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

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

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5年以来,成效是显著的。

1998年—2000年国家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

1998年到2002年国债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1.7%、1.8%、1.8%.如果没有国债投资的支持,我国不会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

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杨宝臣李彪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要:本文首先对国债发行规模及相关影响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了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协整理论对国债发行规模及主要影响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关系检验,建立了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长期均衡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ECM),依据此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国债发行规模短期变动的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也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Granger因果关系;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ECM)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Scale of Treasury Bonds IssuedYang Baochen Li Biao(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first investigated the main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he scale of Treasury bonds issued with Granger Causality Test, and then we conducted unit root test of ADF and PP tests to time series that explain scales of Treasury issued and cointegration test of Johansen test t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cale of Treasury bonds issued and the explained variables, respectively. We established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equ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 (ECM) to forecast the scale of Treasury bonds issued in China, and the performance showed that our models could provide accurate forecast for scales of Treasury bonds issued.Keywords: Scale of Treasury bond issue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unit root test, 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 error-correction model (ECM)一、引言自从1979年,我国政府重新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的规模从数十亿元提高到数千亿元,国债发行累计余额目前已接近两万亿元。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_参考题目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_参考题目

计量经济学论文参考题目1.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2.关于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3.关于司机年龄与发生车祸次数关系的分析4.改革开放以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变化因素分析5.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6.关于GDP与其他经济因素关系的计量分析7.吉尼系数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8.我国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9.试探交通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10.我国**年-**年的财政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量分析11.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12.投资额与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13.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14.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15.我国人均GDP与消费的计量分析16.有关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17.新中国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18.影响股价指数的因素分析19.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20.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21.中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22.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23.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24.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计量分析25.对上市公司利用新四项计提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26.对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诸因素的计量分析27.餐饮业区域市场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28.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29.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的多因素分析30.关于影响我国南方几省市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31.关于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分析32.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33.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关系分析34.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与分析35.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36.外资利用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37.我国采矿业龙头企业利润因素分析38.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39.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40.**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41.我国汽车需求的因素分析42.影响GDP增长的经济因素分析43.影响保费收入的因素分析44.影响寿险保费收入的因素分析45.影响**省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46.影响我国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47.影响中国汽车产量的多因素分析48.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49.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析50.中国农业总产值问题的计量分析51.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影响因素分析52.在校学生总数变动的多因素分析53.GDP与进出口总额的计量分析54.城市住房均衡价格供求模型55.城镇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分析56.城镇人均收入与人均通讯消费分析57.**省城镇居民消费模型分析58.工业产值与能源耗量的实证分析59.发展中国家货币需求模型60.货币政策与GDP关系的计量分析61.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62.**国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63.**省居民消费结构计量分析6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关系分析65.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66.我国外汇储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67.我国涉外旅游业收入的实证分析68.西方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分析69.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影响因素分析70.影响GDP的因素分析71.有关我国进口商品消费的计量分析72.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诸因素分析73.影响新股上市定价的因素分析74.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分析75.影响银行卡交易量的因素分析76.中国股票内在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77.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78.中国粮食总产量多因素分析79.**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计量模型分析80.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81.加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多因素分析82.我国钢铁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83.影响电信业的因素分析84.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85.税收收入与进出口总额的关系分析86.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87.关于**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率的计量分析88.中国进出口相关因素的数量与实证分析89.**省就业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90.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91.**年~**年中国失业多因素分析92.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93.外国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分析94.**省农业生产函数建立与分析95.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企业因素实证分析96.影响IPO公司上市前后的绩效分析97.中国期货市场与相关市场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98.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交易金额变动的关系99.我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00.财政支农与中国农业产出及增长的关系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摘要] 国债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虽然其在经济运行中有着诸多负面效应,但是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章定性分析了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关键词] 国债发行规模;计量分析一、发行国债的目的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它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发行国债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1.筹措军费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弥补财政赤字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

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加通过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名用之于名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

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

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

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

但是赤字国债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3.筹建建设资金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建设国债。

如果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暂时的权益之计,那么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 对国家重点建设和基础产业进行必要的倾斜扶持则是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

建设资金的相对不足或短缺往往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调控宏观经济运行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在我国市场机制、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通过发行国债,可以灵活、有效地执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5.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已逐渐演变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国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借助于公开市场操作而间接地发挥出来的。

6.为偿还到期国债而发行借换国债。

在偿债的高峰期,为了解决偿债的资金来源问题,国家通过发行借换国债,用以偿还到期的旧债,这样可以减轻和分散国家的还债负担。

当然我们在看到国债在经济运行中所具备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诸如:“排挤效应”、资金利用率低,等等,特别是目前普遍出现的“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等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合理规划国债的发行规模。

国债规模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年累计的债务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规模;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指标主要有:(1)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GDP,即国民经济的国债化程度, 指标越高, 表示国债对经济的干预越强;(2)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表明当年财政支出中多少是由债务收入支持,指标越高,说明对债务的依赖性越大;(3)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该指标反映由于国债而引起的财政负担,数值越高,表明偿债能力越差,发达国家该指标一般低于10%。

二、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现实经济中, 影响或决定国债规模的具体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GDP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从国际范围看,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国债的发行规模一般越大。

因为一国的国债规模主要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应债能力越强,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也越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公共物品的需求增长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国债规模保持相应增长2. 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众所周知,国债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弥补财政赤字。

当财政收入越多,财政支出越少时,用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压力就越小。

由于在实证分析中,赤字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不显著,我们于是选取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两个变量来综合考虑其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3.预算内投资规模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债的另一目的是筹集资金,近几年我国国债资金主要用于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建设。

一国预算内投资规模越大,其对资金的需求越大。

当财政收入不足于财政支出时,政府的投资缺口一般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

因此,从经济意义上分析,两者存在正相关性。

4.还本付息支出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债是政府发行的信用凭证,到期必须还本付息。

因此,每年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必须有一部分是用来支付到期国债的本息的,且这一部分具有刚性的特点。

一方面,国债规模越大,还本付息支出越多,当其支出额达到无法以当年财政收入来偿还时,不得不以发行新债来还旧债;另一方面,如果一国国债的还本付息支出过多,就必须会使国家减缓国债的发行,以减轻还债压力。

三、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实证分析影响国债的影响因素其实还有很多,但是限于篇幅,文章不可能就所有的影响因素做一一分析。

因此本文只是以上对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进行的定性分析,以此为基础,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各因素对国债的影响程度。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取了1985年到2005年21年的数据,具体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模型设计由于有多个变量对于国债的发行规模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采用了多元线性模型。

在这里我们用Y表示国债规模,分别用X1、X2、X3、X4、X5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内投资、还本付息支出。

用EVIEWS进行OLS估计、多重共线性分析、异方差检验。

然后对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下面运用Eviews软件实证分析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诸因素。

以下为我们得到的最初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以下是用EVIEWS做出的回归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回归模型:Y=-98.38878+0.001156X1-0.638216X2+0.721327X3-0.006348+0.8 54328X51.多重共线性检验与处理可以看到,回归系数R2=0.997274,很接近1,调整的判决系数也很大,为0.996365。

同时我们看到F=1097.494显著拒绝原假设,但C,X1,X4不显著,多重共线性会造成参数估计量方差增大,导致t 检验统计量的值变小,造成检验结果不显著的后果。

但R2和F检验受解释变量共线性影响不大。

因此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为此我们做以下的处理。

又其相关系数矩阵为:可以看出,变量之间相关性很大,因此做了多重共线性处理:将X1对其他变量做回归:由回归结果得知,X1和X5之间存在相关性。

且方差膨胀因子大于10将X4对其他变量做回归:由回归结果:X4与X2、X3存在相关性。

且方差膨胀因子亦大于10。

对多重共线性的处理:去掉变量X1、X4对模型再做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Y=-76.45223-0.681537X2+0.750423X3+0.859386X5模型的R-squared为0.997257。

拟合效果很好。

且去掉变量后,X2、X3、X5的系数变化不大,因此不会引起内生性问题。

2.异方差检验和处理:异方差检验:由异方差检验,存在异方差。

因为样本量较小,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异方差处理:对处理后的模型再次进行异方差检验:(三)序列自相关的检验与处理:剔除变量后,考察多元线性回归:DW=1.783748,k=3,n=21,查表得dL=1.03,du=1.67, du<DW<2,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因此得到的方程为:y=-57.78303+0.859312x5+0.790330x3-0.727957x2(四)结论通过对以上变量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国债规模随着经济的增加而不断上涨,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有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还本付息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是鉴于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预计在以后的一定时间里,我国仍然会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

四、相关建议尽管我国的国债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和问题,如市场的法律基础薄弱,市场的监管体系力度不够等。

所以,应结合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

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1. 控制国债发行规模要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减少财政赤字入手。

财政收入方面, 随着1994 年我国开始对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实行了分税制和新的工商税制,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有了大幅提高。

2003 年,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已由1993 年的12.56%上升为18.52%。

2005 年, 我国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由800 元提升到 1 600 元, 这虽然会流失一部分税收, 但有助于增加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 让普通老百姓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 促进消费进而拉动内需。

与此同时, 鉴于我国当前高收入阶层自主纳税意识不强的状况, 政府有必要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纳税监管, 只要提升高收入阶层的自主纳税额, 国家财政收入也能保证稳步增长。

财政支出方面, 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 2003 年已跃居财政支出第二的位置, 仅次于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政府需要加以控制。

2. 要重视国债还本付息的影响。

首先, 政府发行国债时应注意期限结构和品种结构的平衡。

我国当前国债发行仍以 3 年~5 年的中期国债为主, 期限偏集中。

以2004 年内债为例, 期限在1 年及1 年以下的短期国债发行额占全部内债发行额的9.17%, 期限在10 年以上的长期国债没有。

这样的发行期限结构会使得国债偿还期过于集中, 尤其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 国债的大量发行很快就转化为偿债压力, 减少了国债的自主支出。

在国债品种的选择上,政府可考虑逐步将附息国债作为主要品种, 使国债的利息偿付能够在待偿期内均匀分布, 避免国债还本付息集中在某一时段从而可能引发偿债风险。

其次, 政府可以酌情利用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开发性金融, 替代长期建设国债。

近年来, 我国的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主要投向了四大领域: 公共产品领域、准公共产品领域、部分竞争性领域、完全竞争性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