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巴金文学的作用

巴金,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才华上,更在于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内涵。
巴金的文学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巴金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正义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封建社会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张新文化,弘扬了爱国精神。
他的作品《家》、《春》、《秋》等,以家庭为背景,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呼唤着新的文化和思想的诞生。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邪恶势力的反抗。
其次,巴金的文学贡献表现在他通过作品传达出的真挚情感和爱。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生活的热烈情感。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复杂性。
他的作品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也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此外,巴金的文学贡献还体现在他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推动上。
他的作品对于塑造人的灵魂、启迪思想、传播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巴金的文学作用是深远的。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巴金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现代文学史12第十二章 巴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地位: 一、《激流三部曲》是反映五四运动的 长篇小说。 二、《激流三部曲》是我国现代文学作 品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 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说。 三、《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 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总序》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内容的 时间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主要 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 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 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 的罪恶。宣告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死 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小说多侧面地暴露封建家庭统 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 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封建家庭 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 歌颂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 的叛逆行动,表现青年女性的悲惨 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 的一位中国作家。1999年,国 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 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 的荣誉称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二节
小说创作概况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 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 的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 等属于前者。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 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 名为《激流》,后以单行本发行 时改名为《家》。1938年和1940 年,又先后写成了《春》《秋》, 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写作意图: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 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 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 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 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巴金早期革命小说的特点
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 《新生》《爱情三部曲》等,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 1、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 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 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2、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 内心苦恼而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地位
艺术成就: 一、受中外文学艺术的影响。《红 楼梦》式的家族小说。外国作家 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克鲁泡特 金与廖抗夫。 二、“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 三、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 塑造方法。 四、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连 故事的结构特点。 地位: 一、是反映五四运动的长篇小说。 不直接描写五四却表达了五四 精神。是现代文学中描绘五四 时代的一个杰出的作品。 二、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庭 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制 度的小说。一座丰碑。 三、对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 大的作用,是现代长篇小说创 作的一个蓝本。
巴金的创作风格
1、善于长篇小说创作,写了大量的三部曲。三部曲数量最多。 2、前后的风格不完全相同。30年代作品充满激情,是激情写作, 是青春写作:单纯、热烈,躁动、焦虑。主要以青年恋爱、婚姻、 革命为主要表现对象。40年代作品趋向写实,趋于冷静,甚至呈 现出冷竣的色彩。即使抒情,也是那种婉约式的情感 。 3、巴金最擅长的是写家庭,一是写封建大家庭,一是写小家庭。
思考:结合故事内容,谈谈《家》
和《寒夜》—— 在现实主义风格上 有何不同。
1、由“热”到“冷”,由热情的抒写到冷静 的写实。 2、作品的主题和题材发生变化。 3、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 4、在心理刻画上,改变了《家》中直抒胸臆 的写法,而是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展示其 内心矛盾为主。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书笔记800字

我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书笔记【导言】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一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裙体。
自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前后,这一代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展现出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和理想,他们追求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理想、信仰的追求。
其中既有其时代背景的烙印,也有他们个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以我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为主题,进行读书笔记,透过对其重要作品的分析,探讨其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及意义。
【一、鲁迅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愤懑和无法自拔的精神困境。
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刻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对封建传统和伪君子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展示了浓烈的狂人情结。
这种情结既是对枷锁的反叛,也是浪漫主义的倾向,尤其是对于个体的超越和自由的追求。
作品在揭示社会黑暗的表现了浓烈的个人情感,充分展现了浪漫主义对现实的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茅盾的《子夜》】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长篇小说《子夜》。
作品以二十世纪初我国社会动荡变迁的时代背景为蓝本,深刻描绘了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邢子夜的刻画,展现了一种对现实的不甘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
主人公对困苦生活的现实痛楚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作品中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勾画出了一幅独具浪漫主义情怀的画卷,展现了浪漫一代作家对理想和人性的关怀。
【三、郁达夫的《孤独者》】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散文集《孤独者》。
作品以个体的孤独和心灵的探索为主题,通过散文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在作品中,郁达夫对孤独这一人生命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对孤独者心灵世界的描绘,表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沉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作品批判了社会的冷漠和对人性的践踏,呼吁人们关注人文关怀,表现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
从巴金名言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从巴金名言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瞩目。
巴金的名言既有他对文学创作和写作的理念,也涉及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巴金名言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文学的变革与发展。
巴金曾说:“文学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与社会关系的产物。
”这句名言表明了巴金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作家的定位。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文学作品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命运和生活。
这种社会责任感使巴金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思考。
巴金的另一句名言是:“文学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和创造的个人力量的结合。
”这句名言揭示了巴金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个人的创造力表现,更是民族传统的延续。
巴金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将这些传统元素与个人的创造力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巴金还说过:“作家的历史性责任,在于把人民英雄主义风貌描绘和表现得充分而正确。
”这句名言体现了巴金对作家的历史使命的思考。
在巴金看来,作家不仅要关注社会现实,还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描绘和表现人民的英雄主义风貌。
作家应当用笔墨记录和赞美那些为民族进步和社会正义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们,激励更多的人追求真理和正义。
通过对这几句巴金名言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在巴金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巴金将文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使作家的创作目标更加高尚,更加关注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命运。
他强调作家应当保持历史的责任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描绘和表现英雄主义风貌。
这些观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巴金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创作,他的名言和思想也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借鉴了巴金的观点,将文学与社会关系紧密结合起来。
他们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巴金作品家读后感

巴金作品家读后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
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
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
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
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
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
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
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巴金

• 1923年5月,巴金与7年1月留学法国巴黎,大量阅读了卢 梭、伏尔泰、左拉等人的作品,对平等、 博爱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1929年回国,大部分留在上海,作翻译工作。 并创作第一部小说《灭亡》 • 接受俄国无政府主义,是其文革期间 (1965)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 。
倩儿
喜儿
• 高老太爷: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 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 觉新:清醒而懦弱、顺从以及人格分裂的悲剧命 运,是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 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幼稚而单纯的 “叛徒”的时代特征。 鸣凤 钱梅芬 瑞珏
四、《家》的艺术特色
热情酣畅的抒情 特色和沉郁哀婉的悲 剧风格。
二、创作简介
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 一千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 作品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 广为流传。有《巴金全集》(26卷本) 和《巴金译文集》(10卷本)。
前期小说创作特点
巴金前期的小说数量多,12部中长篇,60多 篇短篇小说。主要写青年反抗者和革命者 可用 “青春的赞歌”来概括巴金的前期创作,其特色是: 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寻求 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情 感汪洋恣肆,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正是“青 春型”的创作。
巴金还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 多的一位中国作家。 1981年获得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的 国际荣誉奖。 1983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奖章。 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 名为“巴金星”。 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了他 “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2003年,九十九岁的巴金获选《感动中国》 人物。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为: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 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 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 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 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 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正文;“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
”------【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的《家》奠定了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开始学会把先锋意识与“五四”精神,通过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大众当中去。
换言之,是巴金为新文学培养了第一批市民读者,巴金的小说开始使新文学走向社会,也就是使“五四”新文学得到了普及和张扬。
这才是巴金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今天讲的是把一个作家放到中国这一百年的现代文学史中,考察他为这一百年的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经验。
这样一个考察范畴,不仅涉及巴金本人的创作,还涉及他的文学活动、人格、写作以及他的人生道路跟我们这一百年来的文学有什么关系。
我写过一篇探讨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论文——《巴金与无政府主义思想》,还有一篇论文叫《巴金与西欧恐怖主义》。
巴金早年见过恐怖主义,他也写过很多恐怖主义的人物。
所以,巴金给我印象是,他不是一个整天在书斋里编故事的作家,他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希望改变中国命运的人。
他很早就受到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然后又积极投身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当中去。
1927年,巴金23岁,家里送他去法国学经济,结果他去了以后只在语言学校学习了半年法语,他家里知道后就停止给他寄钱。
那个时候巴金非常失望,他又要养病,只好从巴黎搬到了一个小镇上,在那儿一面补习法语,一面研究无政府主义。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发生了一件事,美国政府抓了两个意大利的移民,这两个人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在美国搞工人运动。
当时大家觉得,大概这两个人是不至于被判死刑的。
没想到两个月后,美国政府还是把这两个人杀掉了,并且用的是残忍的电刑。
这件事情对巴金的刺激非常大,他在书里写到,他知道这件事的那天,一整天坐在家里写信倾吐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他脑子里还出现了那两个工人被电死的场面。
于是他把他想到的都写下来,慢慢就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这本小说就是巴金的处女作——《灭亡》。
这本小说是一个典型的鲁迅式的启蒙小说,写于1927年,写完之后巴金就把小说印出来寄回国。
这本书在偶然的机会下恰好被上海开明书店的编辑叶圣陶先生看到。
当时叶先生正在编《小说月报》,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没有征求巴金的意见就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了,连载是从1929年的1月到4月。
1929年的中国是什么时代?正是白色恐怖的时代。
巴金在书里写出的痛苦、绝望,他对社会的诅咒,完全契合了当时中国屠杀革命者的环境,所以这部小说一下子就流行起来了。
巴金在1928年年底回国,回国后才知道“巴金”已经很有名了,但是他对此一点也不感到高兴。
因为他本来追求的是实践无政府主义,可是当他回国以后发现他所信仰的理想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
无政府主义组织在那个时代本来影响很大,到了1927年国民党镇压革命以后无政府主义组织就瓦解了。
巴金回国以后发现他的理想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一个满腔热情希望改变社会的社会活动家、一个青年民主战士,回到中国这么一个沉默的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里,他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
这个时候他非常绝望,巴金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这种政治欲望、这种强烈的激情实现不了的时候,慢慢就转化为一种艺术想象力,促使他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小说。
结果在短短三四年里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就非常大,就像我们现在的畅销作家。
可是,这种畅销对巴金来说又非常痛苦,因为他本来希望自己能够从事社会运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个矛盾的悖论。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当中他处于什么地位?“五四”新文学运动本来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运动,一个大学——北京大学,一份杂志——《新青年》。
鲁迅当时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帅,可是当年鲁迅自己也感觉到,新文学运动的改革基本上只限于精英层次,他的小说都发表在《语丝》《创造》《文学研究》等杂志上,这些杂志基本上都是他们几个朋友自己办的,读者大多数也是大学生,而社会上看的东西还是鸳鸯蝴蝶派。
到了二十年代的时候,新文学作家发现如果作品写出来只给自己看,终归是普及不到大众的,对群众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觉得一定要走向通俗、走向大众。
在这个过程中,巴金取得了成功,他的小说内容全是先锋意识的东西,可是他获得了大众读者。
特别
是巴金的《家》,《家》最早发表在上海的《时报》上,这个报纸原来主要发表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时报》的一个编辑看到巴金那么有名就向他约稿,巴金从来没写过连载小说,但那个时候巴金觉得他应该写一部言情小说。
为什么呢?因为巴金早期的小说都是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结果那些书出来以后都被国民党禁了,所以《家》其实是影射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一个压制年轻人、压制人民的政府。
因此《家》有着巨大的典型意义,就是说,巴金根本不是在写自己的家庭,他写的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抗议。
巴金的《家》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开始学会把先锋意识、“五四”精神,通过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大众当中去。
换句话说,是巴金为新文学培养了第一批市民读者,巴金的小说开始使“五四”新文学得到普及和张扬。
我觉得,这才是巴金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四”时期那种充满先锋意识的、知识分子精神的书,就这样通过巴金的努力普及开来了。
举一个例子,《狂人日记》。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面的一个主要意象就是“吃人”,鲁迅说得很清楚,这个“吃人”是人吃人,什么人没有吃过人呢?孩子,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参与到这个吃人的行列中。
所以小说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作者是要把人内心深处的黑暗揭露出来,让大家警觉,这样才可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再吃人,这是鲁迅的思想。
但鲁迅太精英了,每个人都不愿承认自己吃人,所以大家都不能接受他的思想。
就在《狂人日记》发表的第二年,四川的一个学者吴虞写了一篇文章评论《狂人日记》,叫《吃人与礼教》。
他在文章中把鲁迅写的“人吃人”的主题变成了“封建礼教吃人”,并列举了历史上很多的故事说明封建礼教是如何吃人的。
经过这样一改,《狂人日记》的意思就变了,人吃人是能引发人忏悔的故事,现在故事则变成了社会吃人,这样人就变得纯洁无辜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把鲁迅的精英的思想完全改成了一种能够被大众接受的流行思想。
那么我们再看巴金,巴金在《家》的最后写到瑞珏难产,瑞珏在房间里痛苦地喊她丈夫觉新进来。
觉新已经来了,但他在门口就是不敢进去,因为礼教规定男人不能进产房。
最后,觉新始终没有跨进那道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去世了。
那两扇薄薄的门就是几千年礼教的一个象征,巴金用两扇门象征封建礼教就是要表达,这几千年的礼教已经沉重得让觉新再也冲不破了。
巴金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出封建礼教的沉重,礼教吃人的可怕性。
我们可以看到,从鲁迅的“人吃人”,到巴金《家》里的“礼教吃人”,这不正是精英思想一步一步演变成大众能接受的流行思想的过程吗?这种流行思想,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失去了精英思想里面一些宝贵的东西,但反过来它使精英思想得到了普及。
这样就使新文学的主题变成了反帝反封建,从鲁迅的“人的忏悔”,变成了“忏悔的人”。
觉新就是个总是忏悔的人,他不是对人自身的本性进行忏悔,而总是对别人忏悔。
这是新文学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一方面使新文学本身的内容不断地流失,另一方面新文学在丧失一部分精英思想的过程当中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获得了成功、走向了普及。
所以,我认为巴金在这种转变当中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
这是我要向大家说的从鲁迅到巴金的一个方面的问题。
从鲁迅到巴金这个话题中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巴金是怎么继承鲁迅的精神而成为一面代表知识分子良知的旗帜的?巴金是怎么从一个流浪型的知识分子转变成一个有岗位意识的知识分子的?这些也都是“五四”新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