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计算方法
支导线测量计算方法

支导线测量计算方法
支导线测量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 三边测量法:将支导线划分成三条互相垂直的边,使用直尺或测距仪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支导线的长度。
2. 外角测量法:设置一个基准点A,在该点上测量出另外两个点B和C的方位角,并利用外角定理计算出支导线的长度。
3. 基线法:在支导线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测量基线,利用测距仪或测距仪测量出基线的长度,并通过观测到的方位角计算出支导线的长度。
4. 交会测量法:在支导线的两端设置两个测量点A和B,通过观测到的方位角和已知距离计算出A点到B点的距离,即为支导线的长度。
以上是常见的支导线测量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
测量闭合导线计算方法

第二步:计算A:角度闭合与调差1:观测角总和:98。
39,36,,+88。
36,08,,+87。
25,30,,+85。
18,00,, =359。
59,14,,2:闭合差值: 实测值-(N-2)×180=359。
59,14,,-(4-2)×180=-46”(N为测站数)3:闭合调整-(-46)÷4=+(角度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如有小数,按长边少分,短边多分原则)4:改正后角度:B观测角=98。
39,36,,+12”=98。
39,36”C观测角=88。
36,08,,+11”=88。
36,19”D观测角=87。
25,30,,+11”=87。
25,41”A观测角=85。
18,00,,+12”=85。
18,12”5:求方位角:A(待求点)=A(前一边方位角)+观测角(左角取得正,右角取负)±180(实际计算时,如方位角+转角大于是180时应减去180,小于180,应加180,结果为负时应减360)B方位角=(150。
48,12,,+98。
39,48),,-180。
=69。
28,00”(方位角+转角大于180所以要减180)C方位角=69。
28,00,,+88。
36,19”+180。
=338。
04,19”(方位角+转角大于180所以要加180)D方位角=338。
04,19”+87。
25,30,,-180。
=245,30,00”(方位角+转角大于180所以要减180)A方位角=245。
30,00”+85。
18,00,,-180。
=150。
48,12,,(方位角+转角大于180所以要减180)B:坐标闭合差与调差1:△X=边长×COS(方位角) △Y=边长×SIN(方位角)AB边长计算值: △X=×COS(150。
48,12,,)=△Y=×SIN(150。
48,12,,)=BC边长计算值△X=×COS(69。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AB (始 ) 和终止边的方 位角CD (终 ) 为已知,外业观测
资料为导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求其余各导线点坐标。
(1)计算角度闭合差:
f 测 理
如图: 以右转折角为例
计算 。 理
一般公式:
终 始 n 180 理
理 始 终 n 180
同理: 以左角计算 理
理 终 始 n 180
-104.19 563.34 545.81 4
-45.81
500.00 500.00 1
125 30 00
2
2
359 59 10 +50 360 00 00
392.90 +0.09 -0.07 0.00 0.00
辅 助 计 算
f
(n 2) 180 50 测
f 容 60 4 120
f x x测 0.09
1
893630
3 730020
x1 500m y1 500m 12 12530'00
1074830 2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观测角 改
点 号
正 (右角) 数
°´" ˝
改正角 °´"
坐标 方位角
α
距离 D m
增量计算值
Δx
Δy
m
m
改正后增量
Δx
Δy
m
m
坐标值 点
x
y号
m
m
1 125 30 00 105.22
2 107 48 30 +13 107 48 43 53 18 43 80.18
3 73 00 20 +12 73 00 32 306 19 15 129.34
4 89 33 50 +12 89 34 02 215 53 17 78.16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导线测量是地理测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用于测量地面上两个或多个固定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方位角。
在测量现场之后,需要进行内业计算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一般步骤。
首先,在导线测量内业计算之前,需要将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
这包括检查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排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以及进行数据的备份和存档。
接下来,需要进行基线的微调和平差。
基线是指导线测量中测量的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
由于测量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测得的基线长度可能与实际长度存在偏差。
因此,需要进行基线的微调和平差,以确定正确的基线长度。
基线的微调可以使用微调公式进行计算。
微调公式根据已知误差和各个观测值的权重,通过逐差法对基线长度进行微调。
微调公式的具体形式和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基线的平差是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的。
最小二乘法基于误差方差最小的原则,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估计基线的实际长度,并计算误差和不确定性。
平差计算可以使用矩阵法进行。
首先,需要根据每个观测值的权重,构造出误差方程。
然后,使用最小二乘法对误差方程进行求解,得到未知数的估计值。
最后,根据估计值和误差方程计算得到基线长度的估计值,并计算误差和不确定性。
在完成基线的微调和平差之后,可以进行导线的坐标计算。
导线的坐标计算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平差法和观测测量法。
平差法是通过给定的已知点和观测角、距离来计算其他点的坐标。
观测测量法是通过已知点和观测角、距离来对每个点的坐标进行计算。
在计算导线的坐标时,需要注意仪器误差和测量误差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仪器误差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而测量误差则需要进行合理估计,并考虑其在计算结果中的影响。
最后,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和验证。
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检查,例如计算中的辅助程序、坐标平差软件或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关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导线测量方位角计算方法

f 测 理
其中, 理的计算公式如下:
左角:终 始 理(左) n 180 理(左) 终 始 n 180
右角:终 始 理(右) n 180 理(右) 始 终 n 180
48 43 18
539 59 00 540 00 00
理=5400000 = 测理=60 容=405 =89
485.47 +0.09 -0.08 0
xy
= +0.09 =0.08
= x²+ y²=0.120
K = D
0
=
1 4000
<1
2000
例题:
用EXCEL程序进行闭合导线计算
(四)附合导线平差计算
XA=536.27m YA=328.74m
A
1122224
2
1051706
2
1233006
4 1014624
f
f
2 x
f
2 y
4
3
3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relative length closing
error of traverse):
K f 1 / XXX
D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
若K<1/2000(图根级),则将fx、fy以相反符号,按 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
增量。见图有:
X
XAB =DAB cos AB YAB =DAB sin AB
其中,ΔXAB=XB-XA ΔYAB=YB-YA
YAB
XAB AB
DAB
A
0
B
y
3、坐标反算公式
由A、B两点坐标来计算αAB、DAB
DAB
导线测量计算方法及异常误差的探讨

纵横 坐标 增量 中去 , 以 、 分别表 示第 i 纵 、 边 横
坐标 增量 改 正数 , : 即
一
一 -
一
首 先计算 角度 闭合 差 , () 按 1式进 行 :
=
∑ 一 ∑p
D- -)1 ( 2 0 n x8
() 1
各边 坐标 增量 计算值 加上 相 各 边 的改正 后 的坐标 增量 :
计算 :
= 差 一一 ∑ 麓∑{ ) 二
23 导线 的坐标 计算 .支
通 过 以下几 步进 行 :
角。
一
= + 吣蔫 篆)
为测 距边 中 点横 坐标 ( ; m)
为测距 边两 端 点横坐 标增 量 ( ; m)
( 1 6 )
式 中D 为测距 边在 高斯投 影面 上 的长度 ( ; m)
零, : 即
∑她 o = ∑ 0
( 5 )
2导线测量 的内业计算原理
导线 测 量 内业 计算 的 目的就 是 计 算各 导 线 点
实际所计算的∑km∑ 不等于零, x、 从而产
生纵 坐标 增量 闭合 差和 横坐 标增 量 闭合差 , 即:
的平 面坐标 x、 计算之 前 , 要全 面检 查 导线测 Y, 先 量 的外业记 录 , 据是 否齐全 , 无不规 范修 改 , 数 有 是
’
i I - ^
律: 如果边 、 同时 出错 , 么从 导线两 端分 别推 算 角 那
(9 1)
…
l 一 ∑ ∑ - ' ∑
l , = l
各 点的坐 标值将 不会 一致 , 并且 同一 点 的两 套坐 标 值有 时还 相 差甚大 。按式 q 留~ ,通过 计算 各 。
导线测量方位角计算方法

计算机软件计算法是通过使用专业的测量软件,输入已知数 据,自动计算出未知点的坐标和角度。这种方法具有快速、 准确、方便的特点,是目前导线测量中常用的方法。
03
CHAPTER
导线测量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利用坐标反算法计算方位角
总结词
坐标反算法是一种通过已知点的坐标和角度信息,反推其他未知点坐标的方法。
在土地调查中,导线测量可用于确定 地块边界、地势变化等,为土地利用 规划和土地登记提供数据支持。
导线测量的重要性
提供基础数据
导线测量能够提供准确的地理坐 标数据,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
资源勘探等领域提供基础数据支 持。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导线测量,可以快速、准确地 确定目标点的位置和形状,提高工 作效率和精度。
实例二测高于一 体的测量仪器,可以直接测量出方位角 。
VS
详细描述
全站仪通过内置的测角系统,可以快速准 确地测量出目标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即方位角。测量时,将全站仪安置在已知 点上,对准另一已知点或目标点,即可直 接读出方位角数值。全站仪测量方位角具 有精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 各种工程测量中。
测量精度的控制
01
02
03
测量前校准
在开始测量前,应对测量 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精 度符合要求。
重复测量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对同 一目标进行多次测量,然 后取平均值。
保持稳定
在测量过程中,应保持设 备的稳定,避免因震动或 移动导致的误差。
测量环境的考虑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天气
在天气晴朗、无风且光线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测量,以提高测量精 度。
详细描述
在导线测量中,利用坐标反算法,根据已知的起始点和终点坐标,以及测量的 水平角度和距离,可以计算出导线点的坐标和方位角。
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导线测量是土木工程或电气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用于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土地边界以及计算地形的变化等。
在导线测量中,有很多常用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或测量师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导线测量计算公式:1.距离计算公式:-垂直平距(垂距):D=SQRT((ΔN)^2+(ΔE)^2)-水平平距:H=SQRT((ΔN)^2+(ΔE)^2+(ΔH)^2)-斜距:L=SQRT((ΔN)^2+(ΔE)^2+(ΔH)^2)- 仰角:A = arctan(ΔH / H)-前视高差:h1=H1-H0-反视高差:h2=H0-H22.坐标计算公式:- 相对平差量:ΔX = (ΔN * cosα) + (ΔE * sinα)- 相对平差量:ΔY = (ΔN * sinα) - (ΔE * cosα)-新坐标X=X0+∑(ΔX)-新坐标Y=Y0+∑(ΔY)3.角度计算公式:- 方位角:I = arctan((ΔE2 - ΔE1) / (ΔN2 - ΔN1))-转角:θ=I2-I1-内角和:∑θ=∑(Ii)-外角和:∑θ=n*180°-∑(Ii)4.高程计算公式:-平均高程:H=(H0+H1+H2)/3-高程改正:ΔHi=Hi-H-净高差:Nh=h1+ΔH5.线性状况计算公式:-输沙率:Q=W/(T*B)其中,Q为输沙率,W为沙子的质量,T为时间,B为河道截面积。
6.面积计算公式:-梯形法计算面积:A={0.5*(a+b)*h}- 辛普森法计算面积:A = {h / 3 * (y0 + 4y1 + 2y2 + 4y3 + ... + yn)}7.建筑斜率计算公式:-百分比斜率:P=(ΔH/L)*100- 度数斜率:s = tan^-1(ΔH / L)这些计算公式是导线测量中常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工程师或测量师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地计算测量结果。
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需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并注意测量文档中的单位和精度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