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 教案

《论语》导读  教案
《论语》导读  教案

《论语》导读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生平及《论语》相关常识;识记《论语》中经典篇章。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解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论语》中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经典篇章,并能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取其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授课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进行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论语》、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2、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

3、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

夫子,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

最为人们所熟悉。

4、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著作。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一所所孔子学院也相继成立,孔子的思想已影响到全世界的人。

(多媒体展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罗大经《鹤林玉露》

5、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圣人的教诲吧。

二、孔子简介

1、多媒体展示: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2、多媒体展示孔子、孔庙、孔府的相关图片

3、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政治主张并未被采用,甚至被时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68岁时,他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学说逐渐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据传,他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传先王之道。

三、《论语》简介

1、《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全书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的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①、语录体(或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②、问答体。

③、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④议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四、关于孔子生平的补充介绍(教师做参考,选讲)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之意,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之意)。孔子三岁时,其父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已非常渊博,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鲜为人知的是,他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他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其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得到不断提拔。到五十一岁时,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

(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部长兼检查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执政仅三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良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刁民纷纷出逃。他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归还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计送鲁哀公美女良马让鲁国君沉溺酒色,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14载不得重用。于是于68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私学先驱。

五、关于孔子的逸事。教师可补充讲述,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像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他进退两难会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但奴隶就不会被拯救,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时,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和父亲合葬的。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不足。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也觉得自己已有一些本领了。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

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名。由于刻苦学习,他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百姓曾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东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点评:学生可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要学习孔子的美德。

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

六、请学生结合自己以前所学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喜

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如: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七、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2、课外阅读《论语》,摘录你比较喜欢的语段,理解并背诵。

3、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由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本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论语》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更深入的了解。

二、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

提问:《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涉及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孔子的思想简介(教师可选讲)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发展儒家学说,使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四、孔子及儒学的命运(教师可选讲)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在当今社会,你是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和观点的?

明确:

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永远不可企及,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当时民间一般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

2、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董仲舒)

4、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这一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其推崇备至,进一步将其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

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罗大经《鹤林玉露》

5、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

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

6、当代,许多文化名人重新重视孔子思想,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万名网民大调查,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五、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的有些观点尽管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虽然“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六、作业:

1、完成《论语》中经典篇章语句的填空。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如: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七、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检查《论语》经典语句的填空情况。简单讲解部分疑难句子。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背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鲜矣仁!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四十不惑,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8、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___________________,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__!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

19、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君子______________,而敏于行。

24、_________________,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____________________。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_,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乐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鸟之将死,______________;人之将死,_________________.

4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______________,无道则隐.邦有道,_______________.耻也;邦无道,_________,耻也.

43.不在其位,____________.

45.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47_________________,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________________.

4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

50.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______________. 58.过犹不及.

59.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非礼勿言,_________________.

60.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死生有命,___________."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63.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_____;小人反是.

65.名不正,则言不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66.其身正,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

67.____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8.言必信,__________________.

69.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71.君子泰而不骄,_____________________.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人无远虑,_________________.

81.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_.

82.小不忍,_________________.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过而不改,____________________.

85.君子忧道不忧贫.

86.当仁,不让于师.

87.有教无类.

88.道不同,________________.

89.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_.

90.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_

91.益者三友,____________.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 95.仕而优则学,__________________.

9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99.不学诗,无以言。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吴玉梅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材分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论语》是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儒家学说之一,这部经典《论语》从它诞生起就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论语片段,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教法设计: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学法指导:诵读、积累与领悟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把握语义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 性。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论语》编订考

《论语》编订考 单承彬 【内容提要】 在前428至前372年间的近六十年中,鲁国都城曲阜活跃着一个由孔子及其弟子的後人、後学组成的“邹鲁学术集团”,他们主要从事与礼乐有关的文化活动。从今本《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及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看,《论语》与这些文献在材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认为,《论语》极有可能出自“邹鲁之士”之手。 【关键词】 《论语》邹鲁之士《仪礼》二戴《记》郭店楚简 一 上文《论语》编订在公元前428年至公元前372年之间的结论,为我们解决《论语》的编订者问题提供了时间方面的重要依据。 从《论语》中不难看出,该书的编订者应该是一些敬仰孔子、笃信儒家学说的人。那么,在前428至前372年间的近六十年中,曾子已逝,孟子未降,活跃在战国中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之中,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辑录孔子言论,弘扬儒家思想的,到底是哪些人物呢? 据《孟子·滕文公上》云:“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儒林列传序》则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都表明孔子弟子在孔子去世后各自星散,难以再集合起来商定汇集夫子言论并编撰成书。而且,在前428至前372年之间,这些亲传弟子们恐怕都已经相继凋零,少有存於世间者。这就排除了孔子亲传弟子参与《论语》编订的可能性。 不过,他们的弟子们是否还有机会再次聚合起来,完成这一事业呢?《韩非子·显学》篇云:“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子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晋陶潜《圣贤群辅录》附会曰:“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恭俭庄敬之儒;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静精微之儒。”可见派别之间壁垒森严。各派由于在具体学说和学术方向方面的差異,肯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斗争,他们能否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汇集资料、编订《论语》呢?这是十分令人怀疑的。那么,在众派别当中,能不能以某一派为主,担负并完成编订《论语》的大任呢? 当时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学术团体,他们既有条件得到孔子生前身后的大量资料,而且居住地域比较集中,又对孔门人物怀有无限敬仰。这一学术团体就是古代典籍中屡屡提及的“邹鲁之士”,他们以鲁国都城曲阜为中心,分散在周围的一些地区,而且多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后人。虽然《史记·孔子世家》曾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但此所谓“远方”,并不像后人所想象的那样,可以涵盖华夏大地的绝大部分地域。清人崔述就说:“孔子弟子,鲁人为多,其次则卫、齐、宋,皆邻国也。”[1]所谓鲁、卫、齐、宋,实际上仅包括今天山东省的中西部和河南省东部

《论语》名著导读

一《论语》 导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不可误解 为孔子所编纂)。它以对话文体语录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理思想等。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共二十篇。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春秋时期,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的言论千古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指路明灯,希望同学们平时抽时间了解《论语》,解读孔圣人,熟悉儒家思想,这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千年古典文化,更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的修养。 走进孔子 孔子(前551 年~前479 年)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fù)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编撰(zhuàn)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 曾经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收的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 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 人。孔子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

了 “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逝世时,享年73 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 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治学态度 在学习的态度上。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乐学,这是关键。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学习的方法上。孔子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在学习的内容上。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 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的目的上。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他还 强调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后世评价 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先驱,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 开的门缝间挤进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

论语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所要遵守的诺言;近,符合;义,《礼记·中庸》:“义者,宜也”,依然是符合于礼;复,实践诺言,朱熹《论语集注》:“复,践言也”,正是此意。“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之意就是: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我们换一种说法就是:言之和义,始可信矣。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是指恭敬、谨慎的态度符合于礼,就不致遭受到耻辱。“远”在此处是使之远离之意,可理解为避免。“耻”、“辱”二字其实是一个意思,按《说文解字》的说法:耻既是辱,辱既是耻。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因”字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此处的“因”通“姻”,那么“因不失其亲”就是“与之婚姻的都是可亲之人”,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字在此应解作“依靠”,“因不失其亲”既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宗”在此处为“宗而主之”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由于)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 宗也。”(《论语学而》)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此句经文,多次诵读,对其意之理解总是不顺。手中书上注解如是说:“所依靠的应当是亲近自己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四书章句集注》中朱子说:“因,犹依也。宗,犹主也。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而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以及刘氏《正义》,皆引《桂馥群经义证》,考据古籍及《说文》,因不失其亲的因字,是婚姻的姻字。可宗的宗字,程氏树德作宗族之宗讲。汉儒解释九族,除直系九族外,又有父系母系妻系共为九族之说。因此,程氏解释:“缔姻不失其亲之人,则亦可等于同宗。”因,姻也。缔结婚姻而不失父母之意,就可以继承宗族。如此理解文字上通顺,可是经不住细思,有子的这句话通义并不在此,儒家理学上的高度也不从来没有在此处做过注解。 “因”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它究竟当如何下注?文中疑,文中找。翻阅《论语》,除了此处用了“因”字,还有两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这里的“因”,做因循讲。“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因,继承。 如果至此,还是无法确定“因”字的文中走向,接下来看亲字。亲,父母?《论语》中其他处指父母时都是直云,如“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父母乎?”(《论语阳货》)“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可见,经文中如云“父母”是直言的,而非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不失其亲”的“亲”在此并非指“父母”。《论语》中其它处的“亲”都做何解呢?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论语子张》)亲,亲人。“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论语尧曰》)亲,至亲。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君子不施其亲”“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这两句的句式与“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经文中意一脉相承。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意图: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

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 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

各类发言稿汇报稿

宏观:这篇发言基础、内容很好,作了一些修改,供参考。谢谢局领导、谢谢张社院长、谢谢您。请打印200份发与会同志学习。陈乃林8、23 我们走在大路上 徐汇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非常高兴、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交流上海徐汇区近年来开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体会。 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科教优势区的上海市徐汇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从摇篮到拐杖的终身教育体系,而社区教育的课程则是支撑这个体系、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核心。今天我交流的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指立足在区域社区内由政府主办、资助的社区院校(居委会教学点)和老年大学在内的,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目的的,各类公共性、公益类的课程建设。 我们在有组织地进行社区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社区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的关键在教师,活力在需求,载体在教材,推动在评选”。作为一个有着106万常住人口的中心城区,截止2009年8月,徐汇区已经建立了一支10人的专职教育科研的队伍,100人左右的骨干授课教师队伍,1935人的注册开课的教师队伍;区社区学院组织了三届的优秀课程评选,评选出优秀课程;按照市民需求,目前实际开设了课程2596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春季学期,实际到20个实体社区教育机构院校学习人数51226人;截止2009年8月20日,累计在历年到徐汇教育网上注册学习人数391021人,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格局。 下面从徐汇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过程、建设措施和实践思考

体会几方面来做汇报。 一、徐汇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至2005年12月以前,课程建设的自发由发展阶段标志:社区学院的建立 特点:政府支持,群众参与,自发为主,重在活动 徐汇区位优势明显,教育资源丰厚,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教育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云集,较早就建立起成建制老年大学;社区意识强,康健、田林等地区是上海较早开始社区建设的地区,上世纪末就建立起了较为成型的社区类课程班。区社区学院的建立,开始从政府支持的层面,有意识有组织的将过去散落在各街镇、居民区的自发的活动加以课程化的规整。 这个阶段相关课程相对而言各自为政,缺少整合,同类型的班次缺少沟通交流,基本上是“上课靠老师,老师凭经验”局面,社区学校(教学点)间上课的质量和水平差异极大,以老年人自我教育为内容的课程几乎一统天下,活动类的教学占有相当的比重。 第二阶段:2006年1月——2008年3月,课程建设的初步发展初步规范阶段 标志:《徐汇社区教育手册》的编印及普及发放 特点:体系建立、需求了解、分类指导、书册宣传,形成制度 在这个阶段我们以制度化的方式来规范教育部门主管政府类主办(资助)的各类社区教育学校的课程建设,以优秀课程评选引导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区教育创新化特色性课程开发和特色创新发展。 举措一: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已有的社区教育班次全面整合,2006年,梳理建立起七个大类(法政与教育类、文史与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医疗与健康类、体育与健身类、职业培训类、综合类)包括188门课程在内的188门课程体系。

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句子翻译

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句子翻译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翻译: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翻译: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翻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人常乐,有仁德者长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翻译: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9.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翻译: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11.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翻译: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1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译:仁德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翻译: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1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15.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当权者自己品行端正,不发命令,政令也能贯彻自己行为不检点,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17.有教无类 翻译: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1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 1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 《论语》是部怎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 【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君子之道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导读(二)

《孔子世家》导读(二) 文段阅读训练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于是孔子自出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 孔子晚而喜读《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 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 ..矣。”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 没则已焉。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2、趋而去. 3、于是孔子自出反.乎卫 4、韦编三绝. 5、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 ..矣。 6、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7、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8、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翻译下列句子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 ..矣。 3、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

4、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5、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补充资料: 实话孔子(节选) 易中天 孔子想做官吗?想。多想?很想,非常想,想得不得了。有一天,子贡去问孔子:老师啊,现在有块美玉,非常好的玉,咱们是找个地方把它藏起来,还是把它卖了呢?我们前面讲过子贡这个人是会做生意的,是孔子学生当中最有钱的,一说就说到做生意了,在商言商。但是我们要知道孔门弟子和老师,或者说孔门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不能就事论事的,你不能做字面上的理解,它往往有别的意思。 有一天,子贡问老师说,老师啊,“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什么叫贫而无谄呢?就是很贫穷,没有钱用,但是不谄媚,不巴结讨好那些有钱的人。富而无骄,就是自己非常有钱,但是不会瞧不起没钱的人。那么用今天的话来解释“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钱的不傍大款,有钱的不耍大牌。子贡问:老师,这样行不行?孔子说可以。但是“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还比不上更高一个层次的,虽然自己没钱,但是很快乐,穷开心。虽然自己很阔气,但是非常有礼貌。子贡下面就问了一句话,说老师啊,我记得《诗经》上有一句,“《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什么叫如切如蹉,“切磋”就是指加工象牙类的工艺品。这个象牙拿来以后要把它切开,然后仔细地把它磨一磨,这叫切磋。玉石拿来要把它凿一凿,然后再把它磨光了,这叫琢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就是要像对待象牙和玉石一样精益求精,老师刚才就是这意思吧。 我们听了一头雾水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做人也要像对待工艺品一样精益求精,切了又切,磋了又磋,琢了又琢,磨了又磨。孔子对子贡这个教导就是在切磋、琢磨。因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只是做到避免不应该的,不应该做的事你别做,而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做了应该的,应该的比避免不应该的要难一些,又上了一个层次。所以子贡说,老师,你对我这番教导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了。孔子一听,非常高兴,哎呀,赐啊,你太有才了。所以孔门师生之间的对话你不能就事论事,要看它后面的意思。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子贡的问题,老师啊,现在有块美玉,非常好的玉,咱们是找个地方把它藏起来,还是把它卖了呢?“有美玉于斯”,我们现在有一块美玉,你就不能照字面理解就是一块玉了,是什么比喻呢?人才,士人,君子。我们君子,士人,人才,知识分子,就像一块美玉,我们是应该做隐士,藏起来,还是应该做官,卖了它呢。孔子怎么回答呢?“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卖了啊,卖了啊,我正等着买呢。一口气说了两个卖了吧!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我们看是贾宝玉的这个“贾”字,到底应该读什么?一般的解释说读“贾”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要点及练习、答案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及练习题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乐》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 翻译: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翻译: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得仁心就很少了。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与》) 翻译: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6、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翻译: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翻译: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人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9、“克己复礼为仁。” 翻译: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翻译: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做。 10、“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 翻译:为仁完全由自己,哪能依靠外人呢? 1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名著导读教案完美版

《论语》——名著导读教案 山西原平一中张锦丽sxypyzjl@https://www.360docs.net/doc/065104650.html,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二)、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一论语素材(含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素材: 一《论语》 导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不可误解 为孔子所编纂)。它以对话文体语录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 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理思想等。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共二十篇。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春秋时期,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 纂(zuǎn)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 语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 的言论千古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指路明灯,希望同学们平时抽时间了解《论语》, 解读孔圣人,熟悉儒家思想,这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千年古典文化,

更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 的修养。 走进孔子 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春秋时期鲁国陬 (zōu)邑(今山东曲阜 fù)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编撰(zhuàn)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 曾经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收的学生不分贫 富贵贱,据说有 3000 弟子,其中优秀的有 72 人。孔子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逝世时,享年 73 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 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治学态度 在学习的态度上。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乐学,这是关键。子

名著导读——《论语》优秀教案

名著导读——《论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3) 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2)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思想:

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

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 导语: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产生过具有巨大影响的世界名著。世界名著不仅带给我们阅读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在名著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个伟人,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然而,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普遍存在对名人名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而名著,是人类进步的阶石,它在与物质世界的比照中,体现了精神的价值和力量,这是当代人最需要的精神食粮,也是最深层的素质培养。 今天,我们提倡阅读名著,是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通过通俗、生动、简明的导读,使青少年对于中外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著名人物有更加切实的了解,对于曾经并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名著有一定的领会,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下面请随我们一起走进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人看孔子: 1、百代馨香, 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 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高中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高中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论语》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着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

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已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孔子及《论语》的影响展示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