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导读

合集下载

《中庸》解读ppt课件

《中庸》解读ppt课件
《中庸》解读
提纲
• 一,《中庸》的作者 • 二,“中庸”释义 • 三,《中庸》的哲学基础 • 四,《中庸》的君子之行 •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庸》的作者
• 1,孔子的“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
• 2,六经中的《礼》:《仪礼》、《周礼》、《礼 记》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对今天的启发: • 博学:学习的重要性 • 审问:老师、朋友的重要性 • 慎思: •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明辨:是非 • 笃行:知行合一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1,中国教育为什么丢失了传 统文化?
• 1966年的“破四旧”:曲阜师范学 院“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讨孔战士” 的实录:“由红卫兵和贫、下中 农组成的突击队,带着深仇大恨 到了孔林。他们抡起镢头、挥舞 铁锨,狠刨孔老二及其龟子龟孙 们的坟墓。经过两天的紧张战斗, 孔老二的坟墓被铲平,‘大成至 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 碎!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 坟墓被掘开了……孔林解放 了……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 下,获得新生了!
• 慎终追远
• (右图:四序堂祖 先牌位)
• 3,五达道与三达德
•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 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 下之达德也。
• 孟子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人是人伦关系中的存在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 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嘉祥 县城南20公里的玄武山下有曾 庙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庸》。

《中庸》这本书里有好多有道理的话呢。

比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听起来有点难,其实就是说呀,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

就像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就是顺着我们善良的本性,老师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诚实,这就是教育我们走在正确的道上。

还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心里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是“中”的状态;有了情绪,但是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就是“和”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考试考好了,心里高兴,但不会骄傲;考不好,心里难过,但不会一直哭鼻子,这就是“中”和“和”。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呢?《《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中庸》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是说,品德好的人能做到中庸,品德不好的人就做不到。

比如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会和大家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骄傲自满,这就是像君子一样做到了中庸。

而有的小朋友总是捣乱,还不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小人反中庸啦。

再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就是说道就在我们身边,要是有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大家,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

就像我们做好事帮助同学,这就是身边的道,很简单对不对?小朋友们,《中庸》是不是很有趣呀?《《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说说《中庸》。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是说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但不会随波逐流,这是多么强大呀!能够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也是很强大的。

比如说,大家都在说一个错误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君子知道那是错的,就不会跟着说,这就是和而不流。

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偏向自己的好朋友,公平对待每个人,这就是中立而不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就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踏实地行动。

国学经典系列讲座5《中庸》导读

国学经典系列讲座5《中庸》导读
人类自身和谐: 六脉调和; 感寒受热、暴饮暴食、大悲大喜、纵 欲淫乐等。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和而不同
所谓“和”,是“异”中之 “和”,它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 多样性为前提,用今人的流行话语 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 一”,即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 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传统古文化的四个思想支柱: 1.阴阳五行:中国人总是按照阴阳五
行这种消长变化的原理来看待万事 万物的存在和运动。同时,各个文 化领域,也拿这个思想当作它的哲 学依据,所以它是中国人的基本哲 理。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中”即平衡,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庸”即“用”,中庸就把不偏不倚
的方法拿到实践里头来用,拿到实践 中去解决问题。 “庸”还有一中解释,就是“常”, 中庸就是要“经常”要把握“中”, 随时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 好处。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总之,“中庸”即准确把握度,随时 把握住事物动态平衡点,凡事做到不 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尚书》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社会和谐: 家和万事兴、敦亲睦邻、和以处众、 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协 和万邦; 战争屠杀、恐怖威胁、尔虞我诈、毒 品泛滥、艾滋传播等。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 天人和谐; 过度索取、环境污染等。
男女出生比例: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教育均衡:
1.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是否均等; 2.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是否均衡发展、全

五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中庸》

五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中庸》

五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中庸》导读

《中庸》导读

不读《中庸》,不知儒学之尽精微。

朱子曰:“《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又曰:“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为孔门心法,所谓“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而不是一种外在的方法与原则。

所以“中”决不仅仅是面向事物去求所谓“无过、无不及”,也不能简单把“庸”解释为“用”。

研读《中庸》,应该从“性”“中”“诚”“时”等概念入手,去领悟儒家心性之学的深邃义理。

”一、生知与学知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中庸》二十章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大学》论“心”不论“性”,其中“正心”为《大学》八条目的核心。

格物致知诚意乃正心功夫,阳明先生在《大学古本序》中说:“正心,复其体也”。

修齐治平则是从心“体”发“用”,所谓“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大学》之三纲八目其实又是围绕“学而知之”而展开,“学”体现在内圣功夫,如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学”体现在外王环节,如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大学》之“正心”虽不是一个“动词+宾语”的结构,但“正”字本身为动词,“心”为名词,区分本体与功夫,也有体、用之分别。

《中庸》论“中”与“性”,“中”即“性”,“性”即“中”,本体即功夫(主谓合一),体用不贰(动宾合一)。

《大学》之“正心”是一个不断涵养扩充此心的过程,《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即大本之“中”,不需要扩充。

《中庸》曰“率性之谓道”,“性”即率性,诚者自成,不需要额外再去做正心功夫。

“学”为孔门第一义,但孟子之后,“学”义不明,或“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此为逐物,只有“下学”,没有“上达”;或“非外而是内”,此为著空,不去做格物、集义功夫,悬空守着此心,以为一悟本体,即一劳永逸、一了百了。

《中庸》精品课件

《中庸》精品课件

关键词一 性、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 天不仅化育了万物,而且把天的正理赋予了万物,所以 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 人身上,就是“性”。
率性之谓道
率是遵循的意思。率性,就是遵循上天 赋予的本性去行事,这就是儒家所说的“道”。
从知到定到静到安到虑,最后到得,前者都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这样一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从一条思维主线生发 开去,不断进行挖掘、使思维过程不断深化。
把复杂的问题论述清楚,阐发透彻,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 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 遇事坦然自安,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 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中庸》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 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孔伋(前483-前402),字子思,孔子之孙。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 于子思,后世尊称子思为“述圣” 。
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 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思想所论修道,主要是在“慎独” 上下功夫。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导读

《中庸》导读

《中庸》简介大纲一、《中庸》之作者及成书时代1.传统观点:《中庸》是子思子所作2.对于“子思著《中庸》”的质疑二、《中庸》之升格运动1.源起:《礼记》之《中庸》2.兴起:《中庸》与宋明理学3.升格:“四书”之《中庸》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传统上认为,《中庸》是子思子所作,这种说法从西汉的司马迁开始提出,后来的东汉的郑玄与南宋的朱熹都接受这一说法,“古史辩派”曾质疑《中庸》作者是否是子思,并提出《中庸》成书于秦汉时期,但很多学者还是倾向于接受传统观点,即子思子是《中庸》的作者K02: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在一起,写了一本《四书章句集注》,从此以后就有了“四书”之名。

而元以后,朝廷正式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官方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元、明、清三代,《中庸》以及朱熹的注成了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书正文一、《中庸》之作者及成书时代1.传统观点:《中庸》是子思子所作传统上认为,《中庸》是子思子所作,这种说法从司马迁开始提出,后来的郑玄与朱熹都同意这一说法。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在儒学的谱系中被称为述圣。

从宋代以来,儒家的正统看法就认为孔子之道传曾子(宗圣)、曾子传子思(述圣)、而子思的学生再传孟子(亚圣)。

这是道统传承的谱系。

有一书叫《孔丛子》,记载了子思作《中庸》的经过,据说子思十六岁时,周游列国到宋国,与宋大夫乐朔论学,两人所言不合,乐朔就让人围困住子思,幸是宋国国君救了他,子思因此想到周文王囚羑里而作《周易》,孔子困陈蔡而作《春秋》,于是他就写了《中庸》这本书。

当然,这一记载大概是不可信的,首先《孔丛子》一书是一本伪书,而子思十六岁写中庸,似乎可信度也不大。

2.对于“子思著《中庸》”的质疑子思一派是先秦儒学的一大流派。

早在韩非子提出“儒分为八”时,就指出有“子思氏之儒”的说法。

但同时我们一直没有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哪些文献是由子思学派所作。

中庸讲解课件

中庸讲解课件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 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 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 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中庸之道是很难 做到的。〞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
中庸
第1章:中中庸庸-之释为义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
中庸至德
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第2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
商也不及。〞曰:“然那么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11•16〕
过犹不及 =折中之道
第8章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 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
应原该那是么用正:直爱来憎报清答怨楚恨!,用恩德来报答恩
德。〞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
恶果敢而窒者。〞
结合第4、6章〔中庸的道德修为〕 联之以实,析“如何中庸〞?
第4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第6章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小结

何谓中庸 ?-释义

中庸如何?-原那 么↓
如何中庸 ?-内涵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诚作为天人合一的路径

通过明诚的方式也就是教育、学习的方式 具体地把“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 是最高境界诚之道人格化的体现,那种看 起来不可捉摸的天道之诚通过为善、行善、 择善的转化过程就可以实现诚。通过这种 方式,主体的人道与本体的天道之间因明 诚而融为一休,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 境界。
中和何意?

《孟子· 离娄上》讲,淳于问孟子:“男女授 受不亲,礼与?”孟子说是礼。淳于又 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说,嫂溺不 援之以手,那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礼, 嫂溺援之以手是权。这就是说男女授受不 亲是“中”,嫂溺援之以手是“不中”, 但不援之以手就会淹死人,援之以手就对 了,这是“不中的中”,这就是“和”, 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权”。
诚:致中和的方法

《中庸》用“诚”来沟通天人关系,“诚” 实际上是中和的实现方法。自诚明.谓之性. 也就是说木身就具有人性或人命。自明诚, 谓之教,乃学也。即后人的修身养性。诚 则明,明则诚.两者互为因果.天性与人性相 合而为一。

《中庸》专一地强调修身.它极大的发展了 儒家的内观之学。讲求内观自身,完全围 绕着修身这个中心。在个人心理、方法上 追求道德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实际是内圣 之道。由内圣而外化育天下。“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 以与天地参矣。
何谓“中”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是人在感情上的四种表现, 这四种表现不是中.都是偏于一个方面。但 是当它们都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无所 偏倚,就叫做中。这句话是解释“中”的 定义。无过,无不及谓“中”
何谓“和”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是“喜怒 哀乐”的“发”。“皆中节”,是说喜也 中节,怒也中节,哀也中节,乐也中节, 喜怒哀乐表现得都对,就是“皆中节”, 这就叫“和”。有一首诗说人生有四喜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傍题名时”。喜不是中,但这时候该喜. 喜得对,那就是“中节”,就是“和”。 怒哀乐也都是一样的。“和”是不中之中
中庸:一种认识方法

“中庸”作为方法论,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 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 (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节”,也 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 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 实现。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 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中庸思想 的实质和核心是要求从矛盾对立的两端中去把握 事物的联系,从这种联系中去找出它的“中道”, 并且认为“中”不是绝对的,是变化的,因时而 中,反对只执一端的偏颇的认识方法。
中庸的性质

《中庸》从表而的意义上解释是认识及处 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从内容上认识.则这种 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忠、孝、礼、义。能够 达到忠孝礼义的方法是“诚”。但是无论 方法也好,内容也好,都是某一集团得天下、 治天下的基木理论。这也就是中庸》的根 本性质所在。

“中”就是中正,“庸’就是平常。实行中庸之 道,就是“执中守常”。所以,“执中正之道, 守恒常之理”就成为执政者的最高原则,也正是 儒家为政的最高标准。在中庸之道的实施上,要 执中,就要公正无私;要守常,就要达理通情。两 者都要求在主观精神上有高度的修养,在客观事 物上有明确的认识。站在中正的立场上,明辨是 非、善恶,要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是非常不易的。 所以在《中庸》篇中,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治) 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的宗旨

《中庸》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哲学阐述.是儒家思想 之精髓。《中庸》探讨天人关系.综述人伦之本. 体达内圣之道.从而阐述了人的最高精神和天人合 一的内圣之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修道之谓教。在先秦在命的含义无论自然 的人还是神的人.其属性即为天命。人不能认识这 种人命属性所发生的原因,只知是不可抗拒的, 是最为神圣的,能够遵循或靠近它.就得到了天下 至高无上的“大道”。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 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 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 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
“诚”的修养方法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 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 中道,圣人也。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 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 外内之道也。故 时措之宜也。
“中庸”的核心思想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中庸之道
中庸的科学内容


“学”是获取信息,“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思”是处理信息,用各种方法进行推理,得出 结论。结论是否正确,那就需要进行“辨”。辨 明了,如果是真理,就一往无前地去执行,是谓 “笃行”。 《论语· 子罕》中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就是要求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 我独尊。这是一种“无偏见性”和“虚怀若谷” 的科学精神。《论语· 为政》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其实便是提倡“怀疑性”和 “不盲从”的科学精神相一致。
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今人所指的“教育’,《中庸》所说的“修道之谓 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说文解 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 也’,“教”字都是“教育’. “诚’,即万物之本然.是万物在其展开中呈现其 “所是”。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诚’,即存在 去掉遮蔽的自身开显(呈现)。“诚”是存在之敞 开、澄明状态.因此《中庸》说:“诚则明矣.明则诚 矣。”

《中庸)中“诚”有两重涵义:一重是指天地 生养化育万物之德,而君子自觉地效仿天 地之德;另一重则是指内心的真诚、毋自 欺如“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诚则 形”等都必须取真诚之义才能解释得通。

“诚’,是明善的修养过程在德性的形成和 维持过程中,“诚’,发挥着重要作用, “诚’,是道德的心灵根基它既是万善之 源,又是择善的根木前提和守善的基木保 证,更是乐善的心理依托人道之诚存于人 心,人必修身方显其诚。因此,在道德意 义上,“诚’,是明善的修养过程,也就 是内在德性的开显过程
不偏不易,天下之正道
——《中庸》思想概述 谢清果 主讲
《中庸》的创作


朱熹:“《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 道学之失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 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由子思记录 下来并传播给孟子的。
“中庸”解



《说文解字》“中,正也”“庸,用也”, 中庸即为可以正确应用的法则。 二程:“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 久矣。”(《论语•雍也》)

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人之本然常为外物所蒙蔽.人 常常悖离他那个“所是”。因此.对人来说.“诚’, 是“应其所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使人更像 人.使人成为完善的人。那么.如何使人恢复自己的 本真状态?如何使人更像人?如何使人成为完善的 人呢?教育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中庸》看来. 教育即在于引导、帮助人去除外物的遮蔽.使自己 明察自己的本然状态认识自我之木性即“明诚”。

大千世界庞芜繁杂.不是任何一个人所能够 认识的.“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万物万事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显 露于世.表露其自然之本性。人做为自然的 一部分.自也有其自然发展的本性.它与万事 万物的本性有其本质上相同之处这即天下 之达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 弗学,;有弗辩,辩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 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学、问,思,辩,行是由愚入明、从凡成圣的根 本途径。
由天性到人性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 道。”君子圣人不懈地体察自己,“如切如搓, 如琢如磨。”中和之道,以忠孝为本,能够谐和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以知、仁、勇 二者行之。“知斯二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 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 国家矣。”《中庸》的儒家思想,返回到政治思 想和实践中,由内圣转向外王。把人性回转到天 性,实现了天人合一。

《中庸》曰:“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行则世为天下法,言世为天下则’

朱熹所注《中庸章句》第一句话是“中者,不偏 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程颐在开 篇提示中写到“不偏之为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为方 法,庸,用之理. “理”就是传世典籍所记录圣人 的各种言论及思想。中庸,即可解释为用中的方 法来实现圣人之道。程子认为《中庸》乃孔门心 法”。“心法”乃佛家术语.意指修习佛法的一种 特殊的方法或途径.我们认为.程朱将《中庸》作 为“至善”的一条特殊的途径所以《中庸》重 “行”。
修道之谓教

金岳霖先生在《论道》中指出:“每一文化区都有 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的最崇高概念. 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 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 终的日标。” 因此.孔子才说:“朝闻道.夕 死。”(《论语· 里仁》)《中庸》认为:“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么.何谓道?“道” 原指人行的路.《说文》曰:“道所行道也。’,后 来才渐渐发展出了道作为规律性和万物本原的意 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