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庸_尊德性而道问学_章疏解_韩星 (1)

合集下载

《答顾东桥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答顾东桥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答顾东桥书[明]王阳明①来书①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

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

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

但吾子②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

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

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注]①书:文中指信②吾子:尊称,您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其B. 然C. 以D. 为23. 根据第①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

A. 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B.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C. 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D. 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24. 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

B. (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

C. (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

D. (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

25. 王阳明回复顾东桥的书信,语气肯定,推理严谨。

请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

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

(三)与会人员
• 朱熹、吕祖谦、陆九龄与陆九渊兄弟、刘 子澄、赵景德与赵景昭兄弟、张安国、陈 时中、钱伯同、朱桴、朱太卿、邹斌。
• 尚有参加之可能者: – 朱子的几位大弟子(余正叔、余方叔及 陈克斋)都家居鹅湖附近的上泸城
– 陆氏兄弟在铅山的弟子也不少
(四)鹅湖之会的过程 • 集会的前一天: 陆氏兄弟为为学之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 第二天清晨(即鹅湖之会的首日),陆九 龄的思想已经统一到陆九渊的思想上了。 – 他作了一首诗赴鹅湖之会。
朱熹:从“性即理”到“道问学”
• 性即理
• “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 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 , 心与理,实亦可谓是一体两分。”
• 朱熹主张应当尽可能的穷尽各种自然知识 与书本知识。 • 只要依照这种学风,就可以把学习知识与 思想打通,从“道问学”而升入“尊德 性”。
• 但“尊德性”也要有“道问学”来扶翼, 否则不免流于空疏。
《论语》: • “学”与“思” • “多学”与“一贯” • “博”与“约”
• 儒家潜在着知识与道德的矛盾,因为在儒 家所参照的知识体系中知识总是在为更高 的道德服务。
• 每位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重点开始有所变化。 • 孟子强调“约”多于“博”。 • 荀子强调“学”多于“思”。
陆九渊认为:
过度私密的推理 ↓ 增加思想的负担 ↓ 妨碍恢复本心以及向善的努力 • 应单刀直入地领悟绝对真理
“发明本心”:建立道德主体的修养方法
• 存:摒弃一切外在的干扰与“牵引”,反对一 切不以尊德性为前提的寻章摘句时的考索 功夫(道问学),认定“万物皆备于我” 心。 • 养:就是“廓然、昭然、坦然、广居、正位、 大 道、安宅、正路”之上的践履、涵养、 完 善, 最终使本心与理同一,与天同 一。

《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

《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

《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作者:李卯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01期摘要: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

《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经典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命教学思想,具有本土生长性,适应本土性,实践操作性等本土教学论的典型特性。

《中庸》的生命教学思想精辟地表达为“尊德性而道问学”,从方法和内容层面简练地展现了儒家生命教学思想的精髓。

深入挖掘《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生命教学思想,对构建我国本土特色的生命教学理论和解决当下我国生命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中庸》;尊德性;道问学;生命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1-0052-05一《中庸》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生命教育宗旨下,明确提出了“自诚明”、“尊德性”与“自明诚”、“道问学”的生命教学路径和方法思想。

这一思想成为传统中国人安身立命、做人为学的指导原则。

生命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是中西方哲学讨论的主要命题。

生命教学是属于人之生命(属人性,即只有人类才有的活动和行为)、出于人之生命(人为性,即是人的生命有意识从事的活动而不是本能的行为)、为了人之生命(为人性,即以发展、完善和扩充人的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主体和对象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意识有情感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生命教学不在生命之外而是内在于生命之中 [1 ],是从生命本质出发、依据生命固有特征、顺应生命天性、遵循生命发展规律、发挥生命能动性、激发生命潜能并最后达成生命完满的活动。

我国当下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舶来品,移植照搬西方色彩较浓,南橘北枳、水土不服现象明显。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生命教学理论面对我国现实生命教学问题时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而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现实中存在的诸多生命教学问题。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多么伟大呀,圣人之道!洋洋大观,发育万物,继天立极。

充足富裕,大的方面有三百,小的方面有三千。

都供后人都实践施行。

所以说如果不能拥有一定的品德,是行不了圣人之道的。

从第二十六章以下,子思一面赞颂圣人之道,一面也继续阐述中庸之道的发挥问题。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

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

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

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慧,以保全其身。

」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朱子注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

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道,由也。

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

敦,加厚也。

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

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

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

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这则是强调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视问学的积累,要求达到最高境界,又要保持中庸的原则。

这里的“致”、“尽”、“极”都是动词,相当于“尽性”之“尽”、“致中和”之“致”。

其实,这里的“道”亦为动词,应理解为“尽由之”。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17页word资料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17页word资料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一、道与学、道德与学问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谈到过对“死而不朽”的看法,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种“不朽”。

在这三种“不朽”中,跟本文所讨论的德性与学问有关的是立德与立言。

孔子对道与学、道德与学问的认识是比较走中道的,是基本兼顾的。

儒家自孔子就非常重视“道”与“学”相辅相成,下学上达、由学致道的道路。

《论语?子张》载,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君子与百工不同,君子之学不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艺以谋生,而是下学上达,进而至于道的境界。

钱穆《论语新解》:“百工居肆中以成其器物,君子之于道亦然。

非学无以明道,亦无以尽道之蕴而通其变化。

学者侈言道而疏于学,则道不自至,又何从明而尽之?致者,使之来而尽之之义。

君子终身于学,犹百工之长日居肆中。

”儒家“学”的范围很广,但这些为学无不以“致道”为指向,所走的无非是一条下学上达、由学致道的道路。

和道与学相联系的是道德与学问的关系。

孔子认为道德是做人的关键与核心,学问为道德修养服务。

《论语?述而》篇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是孔门大纲,不仅强调修道、立德、依仁的形而上追求,更重视游艺的形而下实践。

道、德、仁、艺是不同的层次,其中道、德、仁是形而上的层面,道是做人为学的根本,德者得也,得道也,是通过内在一己修持而获得对道的体悟进而落实为德性。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缺德无从体道,无德必定无道,道不远人,就在德中。

“仁”是道和德落实在人伦日常中带有血缘情感和经验理性的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儒家的理想道德境界。

“艺”是形而下的技能层面,虽然是一个字,然在孔子就是以六艺为主,包含其他百工技能在内的实践性技能、技术。

道、德、仁固然重要,但若无艺也是空悬的,固儒门又非常重视游艺,君子也要游于艺,但不能停留于此,还要由艺的形而下层面上升到道、德、仁的形而上层面。

《论语?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孔子说:“这个道路大概不行了!”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

《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

《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

《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李卯【摘要】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经典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命教学思想,具有本土生长性,适应本土性,实践操作性等本土教学论的典型特性.《中庸》的生命教学思想精辟地表达为“尊德性而道问学”,从方法和内容层面简练地展现了儒家生命教学思想的精髓.深入挖掘《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生命教学思想,对构建我国本土特色的生命教学理论和解决当下我国生命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13)001【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中庸》;尊德性;道问学;生命教学【作者】李卯【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一《中庸》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生命教育宗旨下,明确提出了“自诚明”、“尊德性”与“自明诚”、“道问学”的生命教学路径和方法思想。

这一思想成为传统中国人安身立命、做人为学的指导原则。

生命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是中西方哲学讨论的主要命题。

生命教学是属于人之生命(属人性,即只有人类才有的活动和行为)、出于人之生命(人为性,即是人的生命有意识从事的活动而不是本能的行为)、为了人之生命(为人性,即以发展、完善和扩充人的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主体和对象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意识有情感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生命教学不在生命之外而是内在于生命之中[1],是从生命本质出发、依据生命固有特征、顺应生命天性、遵循生命发展规律、发挥生命能动性、激发生命潜能并最后达成生命完满的活动。

我国当下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舶来品,移植照搬西方色彩较浓,南橘北枳、水土不服现象明显。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生命教学理论面对我国现实生命教学问题时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而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现实中存在的诸多生命教学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韩星*《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正式形成了儒家内部德性与学问的二元张力,延续至今。

“尊德性”与“道问学”原本是统一的,可是后儒在不同时代的诠释中各有创建,也各有偏向,到南宋鹅湖之会达到了高峰,后来一分为二。

宋代“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明代以“尊德性”为主导,清代是“道问学”为主流,百余年来“尊德性”与“道问学”断裂,时至今日,中国学界总体上仍是偏于“道问学”。

笔者认为,应该以中和之道来化解“尊德性”与“道问学”间的张力,寻求二者的整合,为解决今天一些歧异提供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智慧。

一、道与学、道德与学问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就谈到过对“死而不朽”的看法。

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①这里,叔孙豹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种“不朽”。

据注家解释,立德的典范为黄帝、尧、舜,立功的典范为禹和稷,立言的典范则是鲁国臧文仲这样的史官。

在这三种“不朽”中,跟本文所讨论的德性与学问有关的是立德与立言。

孔子对道与学、道德与学问的认识是比较走中道的,是基本兼顾的。

儒家自孔子就非常重视“道”与“学”相辅相成,下学上达、由学致道的道路。

《论语·子张》载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肆”,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官府制造器物的地方;另一解释说,肆是市场中陈列器物之所。

不论哪种解释,我们都认为“肆”是百工学习制作器物的地方,百工在这里面观察、学*①作者简介: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与儒教等。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习、揣摩,最后制作器物,而君子与百工不同,君子之学不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艺以谋生,而是下学上达,进而至于道的境界。

钱穆《论语新解》:“百工居肆中以成其器物,君子之于道亦然。

非学无以明道,亦无以尽道之蕴而通其变化。

学者侈言道而疏于学,则道不自至,又何从明而尽之?致者,使之来而尽之之义。

君子终身于学,犹百工之长日居肆中。

”儒家“学”的范围很广,但这些为学无不以“致道”为指向,所走的无非是一条下学上达、由学致道的道路。

和道与学相联系的是道德与学问的关系,孔子认为道德是做人的关键与核心,学问为道德修养服务。

《论语·述而》篇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是孔门大纲,不仅强调修道、立德、依仁的形而上的追求,更重视游艺的形而下的实践。

道、德、仁、艺是不同的层次,其中道、德、仁是形而上的层面,道是做人为学的根本,德者得也,得道也,是通过内在一己修持而获得对道的体悟进而落实为德性。

《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缺德无从体道,无德必定无道,道不远人,就在德中。

“仁”是道和德落实在人伦日常中带有血缘情感和经验理性的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儒家的理想道德境界。

“艺”是形而下的技能层面,虽然是一个字,然在孔子就是以六艺为主,包含其他百工技能在内的实践性技能、技术。

道、德、仁固然重要,但若无艺也是空悬的,故儒门又非常重视游艺,君子也要游于艺,但不能停留于此,还要由艺的形而下的层面上升到道、德、仁的形而上的层面。

《论语·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清楚地表明了道德实践与文化知识的轻重次序。

《学而》篇紧接着又载子夏云:“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本章讲了一个人应该怎么处理四种基本人伦关系:即夫妻、父子、君臣、朋友,这就是四伦。

朱熹《集注》:“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

”如果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修行好这四伦,虽然没有学什么,也是真的有学问了。

应该注意到,与前章比较,子夏此论甚至有以德行代替学问的意思,有走向极端的倾向。

《论语·阳货》载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仁、智、信、直、勇、刚这六个方面的道德如果不通过学习来培养就可能产生弊端,这就肯定了学问在人的道德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概括起来,道德修养是人生的根本,学问知识是实现道德的基本途径。

从逻辑上说,道德重于学问;从事实上说,学问先于道德。

这就为后来儒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二元张力埋下了伏笔。

二、《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明确提出“尊德性”与“道问学”的是《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从《中庸》文本来看,“尊德性”的“性”就是其首章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性”,是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

而“道问学”就是对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概括。

就这五句来看,应视为一体,其中后四句的内容是对于“尊德性”与“道问学”内涵的具体展开,“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都可以视为“尊德性”的内容,“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则可以视为“道问学”的要求。

龚自珍曾云:“孔门之道,尊德性,道问学,二大端而已矣。

”①这是儒家正式形成了儒家内部德性与学问的二元张力的体现,相应地还有诸如“博学”与“一贯”、博与约、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居敬与穷理等。

正如张舜徽先生概括的,“像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便偏重在尊德性方面;荀子偏重在道问学方面。

汉代学者多半是走荀子的路,宋代学者多半是走孟子的路。

而宋代学者之中,朱熹偏重在道问学方面,陆九渊偏重在尊德性方面。

于是两千年间所谓‘孟笱是非’‘汉宋门户’‘朱陆异同’,成了长期封建社会中学术界思想斗争的一个主要内容。

”②张先生讲“尊德性”与“道问学”“成了长期封建社会中学术界思想斗争的一个主要内容”一句反映了曾经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的痕迹,但他的基本判断还是大致不错。

三、汉唐对“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诠释郑玄的《礼记注》(以下简称“郑注”)最早对上段话中的“尊德性”和“道问学”作了解释:“德性,谓性至诚者;问学,学诚者也;道,犹由也;广大,犹博厚也;温,读如燖温之温,谓故学之孰矣,后时习之谓之温。

”意思是说,“德性”是“至诚”之性;“道”是取径、道路;实现此“至诚”之性的途径是“道问学”,修习“诚”的境界。

何谓“诚”?《中庸》解“诚”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既然是“天之道”,人效法此天道,是乃人之“德性”,那也就是说,“诚”是人的天赋之“德”。

具有这样一①②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3页。

张舜徽:《张舜徽集·清儒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262页。

种“至诚”德性的就是圣人。

所以,君子要尊重、遵从这样的德性,以修习“诚”为学问之道。

这里用了“问学”,是从人的主动性上强调要成为圣人,就要修习这种“至诚”的德性。

孔颖达《礼记正义》发挥郑玄注解说:“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而道问学者,言贤人行道由于问学,谓勤学乃致至诚也。

致广大而尽精微者,广大谓地也,言贤人由学能致广大,如地之生养之德也。

而尽精微,谓致其生养之德既能致于广大,尽育物之精微,言无微不尽也。

极高明而道中庸者,高明,谓天也,言贤人由学极尽天之高明之德。

道,通也,又能通达于中庸之理也。

温故而知新者,言贤人由学既能温寻故事,又能知新事也。

敦厚以崇礼者,言以敦厚重行于学,故以尊崇三百、三千之礼也。

”是说“德性”就是指人的道德性,具体体现为圣人之性,是君子贤人应当尊敬的,从而进达至诚境界,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样的境界。

“道问学”则是指君子贤人如何通过(由)问学、求知的途径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

尊德性其实是尊道,重在道德的坚守;道问学是行道,重在下学上达,实现道德境界,成就圣人人格。

所以人生的根本目标是圣人至诚的道德境界,而实现此道德境界的途径是读书致知。

汉唐儒者的解释显然是以“尊德性”而成圣为目标,以“道问学”而至诚为途径,所讲清晰而朴实。

四、朱熹对“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诠释宋儒对《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注释以朱熹为代表,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云:“尊者,恭敬奉持之意。

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道,由也。

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

敦,加厚也。

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意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

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

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

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呼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朱熹把这五句话代表的五个方面看成是一体的,又以尊德性而道问学为纲分成两列: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只是“尊德性”,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只是“道问学”;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此是大者五事,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此是小者五事。

“‘尊德性而道问学’一句是纲领。

此五句,上截皆是大纲功夫,下截皆是细密功夫。

”①。

在《玉山讲义》中朱熹又说:“盖道之为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一物之不在焉。

故君子之学,既能尊德性以全其大;便须道问学,以尽其小。

其曰致广大,极高明,温故而敦厚,则皆尊德性之功也。

其曰尽精微,道中庸,知新而崇礼,则皆道问学之事也。

学者于此固当以尊德性为主,然于道问学亦不可不尽其力。

要当时时有以交相滋益,互相发明,则自然该贯通达,而于道体之全无欠阙处矣。

”②将尊德性解释为“存心”“道体之大”,与《大学》中的“正心诚意”对应;将“道问学”解释为“致知”“道体之细”,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对应。

朱注把“德性”诠释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之正理”,把德性与问学分别界定为道体之大和道体之细,一大一细,一大一小,其实也是一纲一目,要通过修德而凝道来实现人与道体即天理的合一,即他所说的“入德之方”。

这样看来,朱熹认为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完整的道体。

此二者当然也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有先后轻重之别的,因为他又说:“然不先立得大者,不能尽得小者。

”“盖能尊德性,便能道问学,所谓本得而末自顺也。

”③可见,他还认为二者是本末关系。

朱熹的注释显然是理学的进路,以道体即天理为依归,具有哲学的形而上意蕴,比起汉唐来就更为精细,但与汉唐以圣人为目标不同。

朱熹之所以这样诠释,是为了救正当时学界流弊。

他说:“今时学者,心量窄狭不耐持久,故其为学略有些少影响见闻,便自主张,以为至是,不能遍观博考,反复参验,其务为简约者,既荡而为异学之空虚,其急于功利者,又溺而为流俗之卑近,此为今日之大弊,学者尤不可以不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