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尊德性”而“道问学”
尊德性而道问学关于荀子《劝学》的几点教学思考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一方面,尊德性可以为我们 的学问探索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导向。另一方面,道问学则可以为我们的道德修 养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有勇 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尊德性和道问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分 别代表了我们的道德追求和学问探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两个关 键词之间的,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它们的重要性。最后,我们鼓励读者在实际生活 中积极践行尊德性和道问学,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我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 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同样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我引 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 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次,我分析了《劝学》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观点。荀子在文章中强调了自我 反省、改过自新、谦虚谨慎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品质同样 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和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 养和保持这些优秀的品质。
尊德性而道问学关于荀子《劝学》 的几点教学思考
目录
01 一、关于“尊德性而 道问学”的教学理念
02 二、关于《劝学》的 篇章结构和论述逻辑
03 三、关于《劝学》的 语言特点与修辞技巧
04 四、关于《劝学》的 实践意义与现实价值
05 参考内容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在过去的 教学生涯中,我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讲解这篇文章,帮助学生理解其深邃的思想 内涵和精妙的论述技巧。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尊德性而道问学”的 教学理念
“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劝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荀子对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其中,“尊德性”强调的是尊重和保持人的自然秉性,而“道问学”则强调的是 通过不断提问、探求真理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https://img.taocdn.com/s3/m/facd9b6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3.png)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多么伟大呀,圣人之道!洋洋大观,发育万物,继天立极。
充足富裕,大的方面有三百,小的方面有三千。
都供后人都实践施行。
所以说如果不能拥有一定的品德,是行不了圣人之道的。
从第二十六章以下,子思一面赞颂圣人之道,一面也继续阐述中庸之道的发挥问题。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
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
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
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慧,以保全其身。
」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朱子注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
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道,由也。
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
敦,加厚也。
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
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
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
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这则是强调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视问学的积累,要求达到最高境界,又要保持中庸的原则。
这里的“致”、“尽”、“极”都是动词,相当于“尽性”之“尽”、“致中和”之“致”。
其实,这里的“道”亦为动词,应理解为“尽由之”。
吴澄传翻译及原文

吴澄传翻译及原文吴澄传翻译及原文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大家分享了吴澄传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吴澄传原文】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
高祖晔,初居咸口里,当华盖、临川二山间,望气者徐觉言其地当出异人。
澄生前一夕,乡父老见异气降其家,邻媪复梦有物蜿蜓降其舍旁池中,旦以告于人,而澄生。
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
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
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
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知用力圣贤之学,尝举进士不中。
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
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
未几,以母老辞归。
钜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以资学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录上。
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
行省掾元明善以文学自负,尝问澄《易》、《诗》、《书》、《春秋》奥义,叹曰:“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
”遂执子弟礼终其身。
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
”既入朝,荐澄有道,擢应奉翰林文字。
有司敦劝,久之乃至,而代者已至官,澄即日南归。
未几,除江西儒学副提举,居三月,以疾去官。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
先是,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
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
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
皇庆元年,升司业,用程纯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约之为教法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未及行。
又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
许昌良:尊德性而道问学

教学深有研究 , 享有多种荣誉并有广泛影响的特级 程 , 是潜移默化的感染 , 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灌注。 所 稿 教师 , 他的呼吁决不是空泛的议论或表态 。语言训 以 , 文学 习决不能采取 “ 构式的讲解和非此即 语 解 练指向于应试 的技能 , 标准化考试定为一尊 , 语文 彼式答案” 语文知识应该“ , 靠阅读 、 感悟 、 浸染 、 熏
一
个颇为芜杂的理论体 系, 即使在它的诞 生地也没 夜大悟” 自此 , , 开启了另一条认识路线 。他既反对
有被奉为圣典 。建构主义带有后现 代的色彩 , 它对 在经典文义上深入挖掘 , 也不醉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 自然事物的 而是 由内心体悟入手 , 从知行关 系上逐 于质疑现状 , 打破传统 , 解放思想 , 张扬个性等有积 逐一考察 ,
当前的语文教学确有疏 离道德 的倾 向, 许昌良 为建功立业的军旅统帅 ,他迅速平定了宗室藩王
以“ 回归道德” 定义语文教学 , 显然具有现实的针对 的叛乱 ; 作为开宗 立派的大师硕儒 , 他孜孜不倦于
性。倘若语文教学都不能理直气壮地体现人文性 , 对普通民众的教育。 王阳明为学的个案 , 表明学业
知识累积一途 , 他认为学 不能首尊德性 的养成 , 那么教学的教育性何以体现 长进并非只有刻苦读书 、
呢? 教育服务于人 的成长就是一句空话 。 前段时间 , 习中的知识感悟与思想 飞跃更为重要 ,感悟即是
一
些部委新闻发言人 的不 当言论之所 以受到普遍 灵感 , 灵感源 自生 活实践 , 书本 则是认识 的材料 ,
怀 的职责 , 语文具有工具性的特 点 , 但语文教学 决 法中最重要的方法 ,语文教学不能急就而要等待 , 不能工具化 。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及其教育意蕴

张“道问学”,即通过对天下万事万物穷究其理的深入
探索,达到“格物穷理”的最高境界。“格,至也。物,犹
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2(在朱熹
,“道问学”的五个骤依次是:“博学之,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 之。”(《礼记冲庸》)朱熹的方法
论来自二程(程顾和程颐),而直指《大学》的“格物致
基本理论
“尊
德性”与“道问学”
治学向的差异,并其说
成是儒的智识
识
之,
以说是
“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现代诠释。透过古今学者的
,不
:“尊德性”与“道问学” “为学
之方”,“德性”与“问学”
是《大学》所言的“自
修与“道学”。也就是说,“修道”
:其
一是向 省察,
的
性,
自
我的的,是所谓的“尊德性”。其二是向
,
的体 , 得
性 》》认为,人的认
灵两部
分。感官感知即“闻见之知”,通过耳、目、口、鼻和形体
这“五官”各自感知外界;心灵感知即“征知”,通过审
察五官所感的“闻见之知”,认识事物的真相,并且荀
子认为学习的起点与知识的来源皆始于闻见。人的
学习
于:天 之
”,即 、 、 、
物的
物
后,
习 为 能, 所
9不同的
不
的事
不的,
:闻见之所
上)因此,荀子十分重视后天的学习,认为勤学比苦思
更重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
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为学与为道之辨

、
尊德性而道 问学 ( 秦 儒学 ) 先
先秦儒家 , L 到孟 苟 , 是在肯定人类文化秩序 的 从孑子 都 基础上来论述人生价值 问题 的。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 问题 , 就是使作 为群体人类 的秩序规 范 ( ) 外 与作为个 体人性 的
主观心理 结构 ( ) 内 相互 适应 。孑 子 在对理想人格 的设定 L
止观双行, 定慧双修。 禅宗有 “ 南顿北渐” 之争, 北宗神秀主张渐修 , 南宗慧能提倡顿悟。宋明理学中, 程朱理学 与陆王心学的 “ 尊德性” “ 与 道问学” 的对峙难以调和。
关键词: 为学;为道 ;尊德性;道 问学
中图分 类号 :D6 8 4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10 - 47 2 0 1 — 15 0 03 8 7 ( 06) 0 0 6 — 3
神境界 ( 为道 ) 的关系 。如何处理学习知识与提高精神境界 的关 系问题 , 为传 统哲 学面临 的难题 , 学与为道 , 问 成 为 学
与人格 , 构成 了传统哲 学所反复讨论 的一个 重要 理论问题 。 对于不 同的学术 流派 和 同一 学术 流派 的不 同发展 阶段 来 说,学” “ 有着不 同的含义 , 所追 求 的人生境界 和理想人格
修养活动。《 论语 》 中博文与约礼并举者有两处。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博我以文 , 以礼 , 约我 欲罢不能… ・ ・ 君子博学于文 , 约之 以礼 , 亦可 以弗畔矣夫 。 [ 6 1
孔 子的博文约礼说有两层含 义 : 其一 , 学习知识与道德 修养是儒家之学的不可缺少 的两个方面 。其二 , 的学习 知识 要在道德原则的指导与统帅下进行 。 “ 文约礼” 的是德 博 讲 性修养 活动与认 知活动的关 系 , 家 “ 儒 以礼约文”, 就是用礼
“尊德性”与“道问学”——朱熹和陆九渊教育观的碰撞

及 意义 , 而 对 于两 者 之 间 的关 系却 没有 明确 界定 ,
鹅 湖之 会
鉴 于朱 陆 在各 自立 场上 的争 论不 断 , 却 又 寻不
到一 个令 双方 都信 服满 意 的结果 , 于是 在淳 熙二 年
( 公元 1 1 7 5 年) 的六月 , 由二 人 的共 同好 友—— 吕
邀 约朱 陆 ( 陆九 龄 、 陆九 渊 ) 双 方在 信 州 就 是被 称 之 为 的“ 道 问学 ” 或 日“ 自明诚 , 谓之教” 。 祖谦牵线 , 君子 只有 将 这二 者联 系起 来 , 才能 将天 赋 的道德 之 ( 今江 西上 饶 ) 的鹅 湖 , 举 行 了一场 公 开的学 术讨 论 朱 陆两 派 争论 的焦 点 问题 就 是“ 为 性 发扬 光 大 , 并 最 终达 到“ 中庸 ” 的境 界 。 《 中庸 》 关 会 议 。在会 上 ,
◎教 育
墟 墓 兴 衰 宗庙 钦 , 斯人 千古 不磨 心。 涓 流 滴 到
二、 朱 熹 与 陆 九 渊 教 育 观 的 差 异
沧溟水 , 拳石 崇成泰 华岑 。
欲 知 自 下 易 简功 夫终 久 大 , 支 离事业 竞浮 沉 。
( 一) “ 变气 复性 ” 与“ 道 器一体 ” —— 朱 陆在 教
“ 尊德 性 ” 与“ 道问学” 最 早出于儒家经典《 礼 理 学 大 师 , 却 秉着 不 同的 理学 研 究 思路 , 在鹅 湖 交
记・ 中庸 》 : “ 苟不 至德 , 至道 不凝 焉 。故 君子 尊德 性 汇, 畅辩 各 自的理 学 之 道 , 成 就 了学 术 史 上 的一 段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

中唐以后,由于国家危机的加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开始反思,这时反智识主义的苗头再次兴起,当然这里面还有儒学本身在义理方面缺陷性的因素,为了与佛、道在理论上争锋和解决现实问题,儒家一方面回归原始经典,开始进入了一个重新解释经典的时代;另外一个方面就借助佛、道两家的理论体系为自己服务,形成了宋代的新儒学。后来宋明理学与心学大盛,他们基本上走的都是“尊德性”的路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尊德性”而“道问学”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历程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有其深刻的内在自生因素,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种种际遇都无法与中国传统社会和学术思想撇清干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存在的“近代”因子是探讨中国社会转型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说清代社会承载着传统中国向近代转变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动因,那么深入探讨清代学术无疑是研究传统学术近代转型的重要路径。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承袭着明末悄然兴起的理学清算运动,其学风出现了深刻变化。
如果说学风转变是社会转型在学术思想上的集中体现。
那么,探讨清初学风转轨就成为深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自发”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清代学风大异于宋明,宋明理学侧重“尊德性”,清学则趋向于“道问学”。
由宋明而清的学风转轨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极为重大,而两种学风之间的转变当以清初为“时代枢纽”。
“道问学”学风的确立反映了传统学术由理学到清学转轨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宋明而清的学风转轨的再梳理,洞晓其间由“尊德性”而“道问学”演化之因缘,从而窥及近三百年来学风整体走向的内在原因便具有了些许现实意义。
清代学术的一大特色是诸子学的兴起,其中又以孟、荀思想研究所蕴含的时代内涵最为丰富。
但是,关于清初诸子学尤其是孟、荀思想研究与学风转轨之间丰富而复杂的联系却尚未得到充分论述。
孟子主“尊德性”,荀子则重“道问学”,清初学界隐然存在着荀子的“升格”与孟子的“降格”运动,清
代孟学与荀学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模式正暗合着清初学风转轨的内在逻辑。
同时,由于孟子在经子之间的地位变化,以及清儒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致使清初孟学中的诸多问题和表现正可解释学风由“尊德性”到“道问学”的转变过程。
思想史研究一般注重对思想家及其著作本身的考察和分析。
随之就产生一个问题:无论是对思想家还是其著作的研究常以孤立的个案出现,缺乏对同一时代环境下思想家.群体的共性以及这些共性所反映的深层次因素的研究。
因此,本项研究拟将学风与时代思潮相联系,致力于将思想史研究与学风研究相结合,以补充传统学术思想史个案研究之不足;着重分析同一时代、同一问题上不同学人在思想主张和学风倾向上的共性特征,揭示这些特征与时代环境和学术发展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凸显时代和社会因素对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本论文以学风转轨为研究视角,将清初孟学——并兼及荀学——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清初孟学研究与学风由“尊德性”到“道问学”转变的内在联系。
旨在深化学界对清代学术思想和清初学风转型的认识,揭示宋明到清代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
本论文将考察重点放在清初“道问学”学风的形成过程。
这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风起于青萍之末”,“前考证时期”的思想倾向更能透露时代环境的制约性影响怎样“悄而无声”地推动着学术思想的变化,从而使我们更容易把握学风发展的脉络。
二、“过程研究”能够凸显学风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有助于克服学风研究中的主观臆断。
本论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理学清算运动与清初孟学研究的内在联系。
理学清算是
清初孟学研究的学术语境,反思理学是清初孟学研究最初的“动力”。
“弃虚蹈实”和“辟二氏”作为理学清算运动之两轨构成了清初孟学研究的基本框架,经学附庸和义理阐发则是清初孟学研究的两种思路和方向。
在经世、实学之风的影响下,清初诸儒着意挖掘孟子思想中的“实学”内容,自觉地将孟学降为经学的附庸,将孟子诠释成一个“道问学”的君子。
同时,清初诸儒以诠释性的语言凸显孟子的实学思想,并藉以表达自己的治学主张,显示出孟学研究的义理探讨路径。
清初孟学研究由“虚”而“实”的转变与清初学风由“尊德性”到“道问学”的转轨过程息息相关。
第二、三章,从人性论和情欲论两个焦点问题入手,深入分析不同学人在人性论、情欲论问题上的观点,从而揭示他们共同的学风倾向。
对于人性善恶,清初学人给出了不同于理学家的新诠释。
清初对人性的讨论出现了由二元论到一元论、由重视主体道德到重视客观知识的转变,这一变化反映了清初学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学术路径转向的内在规定性。
清初人性论由二元性论转变为一元性论的根本动因就在于清初学风中对“实学”、“实践”、“实行”的追求;由重视主体道德到重视客观知识的转变则反映出孟学研究中荀学思想的渗透。
在情欲论上,清初诸儒从两个方面肯定人之情欲:一是以严格的道德自律来把握正当情欲;一是重视外在因素对人之情欲的规约作用。
清初情欲论中强调“礼”对现实社会的规范作用是清儒借鉴和吸纳荀子思想的反映,清初情欲论中表现出重视礼学的现象与学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转变密切相关。
第四章,以清初孟学研究中蕴含的荀学理路为切入点,考察不同学人孟学研究中所隐涵着的具有共同性的
荀学特征,并探析此种学术现象与“道问学”学风形成之间的关系。
本章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是分析清初孟学研究中的重“学”表现与荀子《劝学》思想的联系;二是探讨清初孟学研究的重“礼”与荀子重“礼”思想的关系。
将“以礼代理”思想作为分析重点,揭示荀学思想已经渗入孟学研究,清初学术方法的转变、清代新义理观的出现以及孟、荀思想在清代学术地位的变化,印证清初学风由“尊德性”到“道问学”的转变轨迹。
第五章,以戴震、焦循的孟学研究做结,从戴学精神和戴学方法两个层面来分析以戴震孟学为标志的“道问学”学风的形成,揭示戴震后学对其精神的传承和方法论的补充、完善。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在清初孟学研究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开启了晚清乃至近代诸子学研究的复兴,重新定位了孟、荀思想在清代学术思想中的地位,并最终确立了“道问学”的治学路径。
戴震的重知思想、求实的学术研究方法以及求真的研究精神为乾嘉以降学人继承和完善。
重知思想上的“去道德化”与重礼思想的“制度化”走向则是时代赋予的新内涵。
焦循的《孟子正义》实践着戴震“训诂明而后义理出”的治学方法,并提出“贯通观”以补充、完善之。
至此,传统学风由宋明之“尊德性”而清之“道问学”的转轨基本完成,清代学风又即将走上新的发展、演变之路。
本论文通过对清初学风转轨视野下孟学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从中发现:清初孟学研究与时代思潮及学风转轨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高度互动;清初孟学研究的特点和倾向正是学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转轨的典型例证;子学研究是学风研究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清初学风转轨孟学尊德性道问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09
【目录】:论文摘要6-9ABSTRACT9-13导论13-25第一节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13-19第二节清初孟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及反思19-25第一章理学清算与清初孟学研究25-61第一节理学清算:清初孟学研究的学术语境26-39第二节经学附庸与义理阐发:清初孟学研究的两种路径39-49第三节由”尊德性”而”道问学”:清初孟学研究的学风趋向49-61第二章理想与现实:清初孟学研究中的人性论61-93第一节善恶之辨:清初人性善恶的新诠释62-74第二节由内而外:清初人性论转变的倾向74-86第三节弃虚蹈实:清初人性论折射的学风特点86-93第三章自律与他律:清初孟学研究中的情欲论93-131第一节直面与思考:清初学界对情欲的理解94-109第二节践履与重礼:把握情欲正当性的两个面向109-121第三节阳孟与阴荀:清初情欲论中的荀学因子121-131第四章清初孟学研究中的荀学理路131-165第一节重”学”与荀子的劝学思想132-141第二节道德之”实”论与荀子的重礼思想141-154第三节”以礼代理”:清初孟学研究中荀学理路的彰显154-165第五章”道问学”的确立与流衍:从戴震到焦循165-206第一节继往开来: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166-182第二节戴学精神的传承:知识与制
度182-192第三节戴学方法的流衍:焦循的《孟子正义》192-206结语206-210附录210-211参考文献211-226后记226-22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