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良尊德性而道问学

合集下载

卷下·门人黄以方录钱德洪序

卷下·门人黄以方录钱德洪序

卷下·门人黄以方录钱德洪序钱德洪序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末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剎,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

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剎,徒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

先生每临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名者。

每临别,先生常叹日;“君等虽别,不出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

”诸生每听讲出门,未尝不跳跃称快。

尝闻之同门先辈曰:“南都以前,朋友从游者虽众。

未有如在越之盛者。

此虽讲学日久,孚信渐博,要亦先生之学日进,感召之机,申变无力,亦自有不同也。

”门人黄以方录〔1〕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

“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

学有所疑,便须思之。

'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

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

”〔2〕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

《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

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

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

尊德性而道问学关于荀子《劝学》的几点教学思考

尊德性而道问学关于荀子《劝学》的几点教学思考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一方面,尊德性可以为我们 的学问探索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导向。另一方面,道问学则可以为我们的道德修 养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有勇 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尊德性和道问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分 别代表了我们的道德追求和学问探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两个关 键词之间的,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它们的重要性。最后,我们鼓励读者在实际生活 中积极践行尊德性和道问学,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我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 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同样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我引 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 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次,我分析了《劝学》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观点。荀子在文章中强调了自我 反省、改过自新、谦虚谨慎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品质同样 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和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 养和保持这些优秀的品质。
尊德性而道问学关于荀子《劝学》 的几点教学思考
目录
01 一、关于“尊德性而 道问学”的教学理念
02 二、关于《劝学》的 篇章结构和论述逻辑
03 三、关于《劝学》的 语言特点与修辞技巧
04 四、关于《劝学》的 实践意义与现实价值
05 参考内容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在过去的 教学生涯中,我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讲解这篇文章,帮助学生理解其深邃的思想 内涵和精妙的论述技巧。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尊德性而道问学”的 教学理念
“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劝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荀子对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其中,“尊德性”强调的是尊重和保持人的自然秉性,而“道问学”则强调的是 通过不断提问、探求真理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大学中庸集合注音版(1)

大学中庸集合注音版(1)

大dà学xué①大dà学xué之zhī道dào,在zài明mínɡ明mínɡ德dé,在zài亲qīn民mín,在zài止zhǐ于yú至zhì善shàn。

知zhī止zhǐ而ér后hòu有yǒu定dìnɡ,定dìnɡ而ér后hòu能nénɡ静jìnɡ,静jìnɡ而ér后hòu能nénɡ安ān,安ān而ér后hòu能nénɡ虑lǜ,虑lǜ而ér后hòu能nénɡ得dé。

物wù有yǒu本běn末mò,事shì有yǒu终zhōnɡ始shǐ,知zhī所suǒ先xiān后hòu,则zé近jìn道dào 矣yǐ。

古gǔ之zhī欲yù明mínɡ明mínɡ德dé于yú天tiān下xià者zhě,先xiān治zhì其qí国guó;欲yù治zhì其qí国guó者zhě,先xiān齐qí其qí家jiā;欲yù齐qí其qí家jiā者zhě,先xiān修xiū其qí身shēn;欲yù修xiū其qí身shēn者zhě,先xiān正zhènɡ其qí心xīn ;欲yù正zhènɡ其qí心xīn者zhě,先xiān诚chénɡ其qí意yì;欲yù诚chénɡ其qí意yì者zhě,先xiān致zhì其qí知zhī;致zhì知zhī在zài格gé物wù。

_中庸_尊德性而道问学_章疏解_韩星 (1)

_中庸_尊德性而道问学_章疏解_韩星 (1)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韩星*《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正式形成了儒家内部德性与学问的二元张力,延续至今。

“尊德性”与“道问学”原本是统一的,可是后儒在不同时代的诠释中各有创建,也各有偏向,到南宋鹅湖之会达到了高峰,后来一分为二。

宋代“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明代以“尊德性”为主导,清代是“道问学”为主流,百余年来“尊德性”与“道问学”断裂,时至今日,中国学界总体上仍是偏于“道问学”。

笔者认为,应该以中和之道来化解“尊德性”与“道问学”间的张力,寻求二者的整合,为解决今天一些歧异提供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智慧。

一、道与学、道德与学问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就谈到过对“死而不朽”的看法。

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①这里,叔孙豹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种“不朽”。

据注家解释,立德的典范为黄帝、尧、舜,立功的典范为禹和稷,立言的典范则是鲁国臧文仲这样的史官。

在这三种“不朽”中,跟本文所讨论的德性与学问有关的是立德与立言。

孔子对道与学、道德与学问的认识是比较走中道的,是基本兼顾的。

儒家自孔子就非常重视“道”与“学”相辅相成,下学上达、由学致道的道路。

《论语·子张》载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肆”,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官府制造器物的地方;另一解释说,肆是市场中陈列器物之所。

不论哪种解释,我们都认为“肆”是百工学习制作器物的地方,百工在这里面观察、学*①作者简介: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与儒教等。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习、揣摩,最后制作器物,而君子与百工不同,君子之学不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艺以谋生,而是下学上达,进而至于道的境界。

钱穆《论语新解》:“百工居肆中以成其器物,君子之于道亦然。

非学无以明道,亦无以尽道之蕴而通其变化。

学者侈言道而疏于学,则道不自至,又何从明而尽之?致者,使之来而尽之之义。

“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作者:杨丽娟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3年第02期摘要:朱熹和陆九渊虽同为我国历史上的理学大师,但两人却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理学理论。

朱熹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而陆九渊则更重视“尊德性”。

这种理论上的异同性在二人的教育观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一方面,不论是在教育本体论、教育方法还是德育观上,两人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二人在教育理想和为学手段上又有着共通之处。

关键词:“尊德性”;“道问学”;理学;教育观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2-0055-06“尊德性”与“道问学”最早出于儒家经典《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中庸》认为道之根本在于中庸或曰“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而君子欲达中庸之道,必须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为“尊德性”或称为“自诚明,谓之性”;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在于身心之外的道德知识的追求,并以此为基础从而达到对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被称之为的“道问学”或曰“自明诚,谓之教”。

君子只有将这二者联系起来,才能将天赋的道德之性发扬光大,并最终达到“中庸”的境界。

《中庸》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重在阐释它们各自的内涵及意义,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明确界定,这也就给后世学者们留下了争鸣的空间。

此间,以南宋时期两大理学巨子——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争辩最为激烈也是影响最广而深远的。

两人同为理学大师,却秉着不同的理学研究思路,在鹅湖交汇,畅辩各自的理学之道,成就了学术史上的一段公案。

这次难得的学术交流与碰撞,可谓是承上启下:承孔子以来儒家学术发展之精华,启后世儒学前进之方向。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多么伟大呀,圣人之道!洋洋大观,发育万物,继天立极。

充足富裕,大的方面有三百,小的方面有三千。

都供后人都实践施行。

所以说如果不能拥有一定的品德,是行不了圣人之道的。

从第二十六章以下,子思一面赞颂圣人之道,一面也继续阐述中庸之道的发挥问题。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

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

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

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慧,以保全其身。

」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朱子注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

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道,由也。

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

敦,加厚也。

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

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

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

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这则是强调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视问学的积累,要求达到最高境界,又要保持中庸的原则。

这里的“致”、“尽”、“极”都是动词,相当于“尽性”之“尽”、“致中和”之“致”。

其实,这里的“道”亦为动词,应理解为“尽由之”。

国学经典 姚江学案

国学经典 姚江学案

国学经典姚江学案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

盖】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

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

高忠宪云:「薛敬轩、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

」亦为是也。

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返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

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

然「致良知」一语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

先生之格物,谓「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

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

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

乃后之学者测度想象,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立家当,以为良知,则先生何不仍穷理格物之训,先知后行,而必欲自为一说邪?天泉问答:「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今之解者曰:「心体无善无恶是性。

由是而发之,为有善有恶之意。

由是而有分别其善恶之知,由是而有为善去恶之格物。

」层层自内而之外,一切皆是粗机,则良知已落后着,非不虑之本然,故邓定宇以为权论也。

其实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无恶也。

下句意之有善有恶,亦是有善念恶念耳。

两句只完得动静二字。

他日语薛侃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即此两句也。

所谓知善知恶者,非意动于善恶,从而分别之为知,知亦只是诚意中之好恶,好必于善,恶必于恶,孰是孰非而不容已者,虚灵不昧之性体也。

为善去恶,只是率性而行,自然无善恶之夹杂。

先生所谓「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四句,本是无病,学者错会,(文)【反】致彼以无善无恶言性者,谓无善无恶斯为至善。

善一也,而有有善之善,有无善之善,无乃断灭性种乎?彼在发用处求良知者,认已发作未发,教人在致知上着力,是指月者不指天上之月而指地上之光,愈求愈远矣。

得羲说而存之,而后知先生之无弊也。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原文】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

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保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译文】来信写道:“近代的学者,只重视外在的知识和学问,往往忽略了内在的道德修养,虽广博却不得要领。

因此,你着重提倡‘诚意’,借以针砭病入膏肓的学子,其价值不可估量!”你能如此洞察时弊,又准备如何去拯治呢?当然,我的思想你已一语道破,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关于诚意的主张,原本为圣学教人用功的首要大事,但近代学者却把它看成低下的事情,所以,我才把诚意表现出来,并不是我个人独自倡明的。

【原文】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

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译文】来信写道:“但恐立论过高,用功过捷,后学门生递相师传,因而产生谬误,未免堕入佛教明心见性、定慧见悟的机关,您的主张难怪被世人怀疑。

”我的格物、致知、诚意、正身的观点,是针对学者的本心与日常处事中,体会研究、躬身力行、实地用功,这需要经历多少阶段,包含多少积累呀!这正好与空虚、顿悟的观点相反。

听到此说的人,有的根本就没有想成圣人的志向,又没有仔细考察其中的详情,所以才产生怀疑,也不足为怪。

像你这样聪明之人,本当一说即明,却也认为立论过高,而功过捷,是怎么回事呢?【原文】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昌良:尊德性而道问学
作者:叶水涛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1年第10期
语文课程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教育者的共识,但如何统一,长期以来则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中庸》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极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然而“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朱熹认为,认识真理的基本方法是“道问学”,“尊德性”并不直接起认识作用。

陆九渊则认为,“尊德性”是认识真理的根本途径,“道问学”只起辅助作用。

朱陆之争显然关乎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许昌良作为有多方面建树的语文特级教师、学养深厚的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积极倡导“沉静语文”,呼吁语文教学的道德回归。

他认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其对语言所蕴含的生命意义的追寻,这意义就是人文精神、德性素养。

缺乏德性内涵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灵魂的苍白的教学,语文教学应有认识之深刻,思想之厚重,语文应伴随人成长并内化为人的个性、人格和素养。

许昌良对语文教育回归道德的呼唤,基于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成长,学生成长的主要内涵是道德学习。

他认为师生角色都是“道德的学习者”,课堂应是“师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场所。

他主张教学要体现“德性关怀”,呼吁课堂要追求“价值与意义”,学校要重塑“理想与精神”。

作为一所九年制学校的校长,一位对语文教学深有研究,享有多种荣誉并有广泛影响的特级教师,他的呼吁决不是空泛的议论或表态。

语言训练指向于应试的技能,标准化考试定为一尊,语文观摩课沦为媚俗的表演,学生作文的假话、套话盛行,爱心、责任、感恩、正义、真理、奉献等似乎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花絮和装饰,而非内心的渴望和人生的真诚追求,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课程改革的专家说,课程理论的成熟经由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达了建构主义。

然而,来自外域的建构主义其实是一个颇为芜杂的理论体系,即使在它的诞生地也没有被奉为圣典。

建构主义带有后现代的色彩,它对于质疑现状,打破传统,解放思想,张扬个性等有积极的意义,但它的价值多元论,意义非确定论与社会主义教育须体现国家意志,与青少年养成教育所需要的主流价值导向并不相容。

当前的语文教学确有疏离道德的倾向,许昌良以“回归道德”定义语文教学,显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倘若语文教学都不能理直气壮地体现人文性,不能首尊德性的养成,那么教学的教育性何以体现呢?教育服务于人的成长就是一句空话。

前段时间,一些部委新闻发言人的不当言论之所以受到普遍的批评,并非由于文理不通,而是认识的偏颇,境界的狭隘,思想素养的缺失。

即使现代社会如韦伯所言是祛魅的时代,但学校还得要有庄严的美感,教学要有优雅的风采,要让神圣之光照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许昌良的呼吁体现了一位教育学者的理论素养与良知、责任。

许昌良语文教学道德回归的思想,既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基于儿童心理发展与知识自主建构的规律。

他认为教学永远是“人为性”与“为人性”的发展过程,语文学科有其整体性的特点,学习过程有其感悟陛的特点,语文学习是一个不厌其慢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灌注。

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采取“解构式的讲解和非此即彼式答案”,语文知识应该“靠阅读、感悟、浸染、熏陶等方式习得,积累、内化从而自然转化为表达能力,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晚年的朱熹坚持德性当尊,又认为舍却求问学别无他途,对此,明代王阳明决然反对。

青年时代的王阳明也曾刻苦用功于读书求学、格物致知,但收效甚微。

后来流放边陲,谪居龙场驿站,他忽然“中夜大悟”,自此,开启了另一条认识路线。

他既反对在经典文义上深入挖掘,也不醉心于对自然事物的逐一考察,而是由内心体悟入手,从知行关系上逐步达到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境界b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程朱迷信书本,寻章摘句,顶礼权威的教育思想的批判。

作为建功立业的军旅统帅,他迅速平定了宗室藩王的叛乱;作为开宗立派的大师硕儒,他孜孜不倦于对普通民众的教育。

王阳明为学的个案,表明学业长进并非只有刻苦读书、知识累积一途,他认为学习中的知识感悟与思想飞跃更为重要,感悟即是灵感,灵感源自生活实践,书本则是认识的材料,而非现成的结论,悟性的学习才能成就灵性的学生,成就非凡的人物。

许昌良“沉静语文”的主张与此多有相通之处。

许昌良既然力主语文教学的道德回归,也就意味着他对语文教学中的物质主义与科学主义保持充分的警惕,他说语文是“需要用心濡染而非推理计算”。

科学以可实证、可量化、可计算、可在同样场景条件下重复演示作为表征,语文显然不具有这些标志性特征。

雅斯贝尔斯说:“科学无法直接面对存在本身,科学的意义需要经过人生的评价才能赋予。

将知性的感知提升为智慧的洞察,让人们的行为既体现知性也合于德性,这应该是教育坚定不移的宗旨与目标,语文承担有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职责,语文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但语文教学决不能工具化。

与道德回归相匹配,许昌良提出了“沉静语文”的主张。

何谓沉静?许昌良的解释:沉为实质,静为表象。

深沉而不肤浅,切实而不表面,丰富而不单薄;相对应的是清净而不芜杂,安静而不喧嚣,安详而不焦灼。

沉静的价值追求是“道法自然”,许昌良对自然的理解不只是中国传统老庄的哲学,也包括西方从卢梭到梭罗的自然主义,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对繁华喧闹、浮躁的拒绝,是以宁静之心对待心智成长,是积淀培育、潜移默化。

许昌良所向往的自然是顺乎本性,而非简单生硬、急功近利,当然也不是放弃知识、否认语言训练之必要。

由天然到自然,由知识的领悟再到智慧的生成,具体的教学过程伴随思索与等待,而非快节奏、高难度、太容量的应试训练,不毕其功于一役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这是许昌良对语文本质的理解,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自信。

许昌良所向往的自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东西方自然主义都是基于对物质化、功利化的拒绝,但西方表现为对征服自然的放弃,东方则表达为与自然的和解与融合,使人有高度的精
神自觉,明达生命的本根大原,做到合乎道德的生活和生存。

许昌良所向往的自然正是一种有节制的进取,有分寸的放弃,有目标的改良,充满辩证思想。

许昌良引吕叔湘先生的话“语文的使用是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表明了他对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视。

只是他并非就语文知识谈语文知识,而是提倡“以宁静之心对待心智成长”,他强调“悟”是语文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语文教学不能急就而要等待,不能急切而要恬静,不能燥热而要冷静。

他所理解和主张的“静”与“自然”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物我的心灵超脱”,是一种“宗教情怀”。

所以,许昌良的“沉静语文”,方法简朴,手段务实,流程自然,平静的理智下包容着奔腾的激情,这是让人沉醉的课堂而不是让人狂躁的课堂,或许它不那么热闹,但这正体现了返璞归真、宁静致远的文化追求。

“读
读”“议议”“品品”“讲讲”这茶馆式的语文课堂,正是当年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先生所捌昌的模式,但许昌良给予了自己的诠释。

杨绛先生百岁寿辰,《文汇报》社记者周毅与杨绛先生有这样一段采访对话:
问: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答: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

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钱锺书、杨绛伉俪是学术大师、文坛泰斗,杨绛对“好教育”的解释是这样质朴与浅近,德性方面强调培养“上进心”和引导于人格的“完善”,知性方面强调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教学的方法上倡导“潜移默化”,如此而已,只字不提各种工具性的训练,这是一种疏忽或是一种遗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