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性与道问学

合集下载

尊德性而道问学关于荀子《劝学》的几点教学思考

尊德性而道问学关于荀子《劝学》的几点教学思考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一方面,尊德性可以为我们 的学问探索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导向。另一方面,道问学则可以为我们的道德修 养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有勇 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尊德性和道问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分 别代表了我们的道德追求和学问探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两个关 键词之间的,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它们的重要性。最后,我们鼓励读者在实际生活 中积极践行尊德性和道问学,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我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 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同样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我引 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 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次,我分析了《劝学》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观点。荀子在文章中强调了自我 反省、改过自新、谦虚谨慎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品质同样 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和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 养和保持这些优秀的品质。
尊德性而道问学关于荀子《劝学》 的几点教学思考
目录
01 一、关于“尊德性而 道问学”的教学理念
02 二、关于《劝学》的 篇章结构和论述逻辑
03 三、关于《劝学》的 语言特点与修辞技巧
04 四、关于《劝学》的 实践意义与现实价值
05 参考内容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在过去的 教学生涯中,我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讲解这篇文章,帮助学生理解其深邃的思想 内涵和精妙的论述技巧。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尊德性而道问学”的 教学理念
“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劝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荀子对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其中,“尊德性”强调的是尊重和保持人的自然秉性,而“道问学”则强调的是 通过不断提问、探求真理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_中庸_尊德性而道问学_章疏解_韩星 (1)

_中庸_尊德性而道问学_章疏解_韩星 (1)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韩星*《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正式形成了儒家内部德性与学问的二元张力,延续至今。

“尊德性”与“道问学”原本是统一的,可是后儒在不同时代的诠释中各有创建,也各有偏向,到南宋鹅湖之会达到了高峰,后来一分为二。

宋代“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明代以“尊德性”为主导,清代是“道问学”为主流,百余年来“尊德性”与“道问学”断裂,时至今日,中国学界总体上仍是偏于“道问学”。

笔者认为,应该以中和之道来化解“尊德性”与“道问学”间的张力,寻求二者的整合,为解决今天一些歧异提供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智慧。

一、道与学、道德与学问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就谈到过对“死而不朽”的看法。

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①这里,叔孙豹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种“不朽”。

据注家解释,立德的典范为黄帝、尧、舜,立功的典范为禹和稷,立言的典范则是鲁国臧文仲这样的史官。

在这三种“不朽”中,跟本文所讨论的德性与学问有关的是立德与立言。

孔子对道与学、道德与学问的认识是比较走中道的,是基本兼顾的。

儒家自孔子就非常重视“道”与“学”相辅相成,下学上达、由学致道的道路。

《论语·子张》载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肆”,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官府制造器物的地方;另一解释说,肆是市场中陈列器物之所。

不论哪种解释,我们都认为“肆”是百工学习制作器物的地方,百工在这里面观察、学*①作者简介: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与儒教等。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习、揣摩,最后制作器物,而君子与百工不同,君子之学不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艺以谋生,而是下学上达,进而至于道的境界。

钱穆《论语新解》:“百工居肆中以成其器物,君子之于道亦然。

非学无以明道,亦无以尽道之蕴而通其变化。

学者侈言道而疏于学,则道不自至,又何从明而尽之?致者,使之来而尽之之义。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 “尊德性”和“道问学”是中国传统⽂化中⼀对影响深远的概念。

⽆论是“道问学”还是“尊德性”,从中都可以发展出⼀整套“治学”的理念。

因此,就学风建设⽽⾔,传统学术中最要者莫过于“尊德性”和“道问学”。

⽽历史上有关“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也⽆不与其治学理念息息相关。

这⼀对概念事关治学之根本,对它们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为繁赜,构成了中国学术史上⼀道独特的景观。

往哲先贤对这⼀对概念的艰苦思考,既给我们留下了⼀笔巨⼤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使得这⼀对概念成为⼀种“历史的存在”,它们对于“现实世界”⾄今仍然发挥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厘清这⼀对概念的现实意义不⾔⽽喻。

⼀、“尊德性”、“道问学” 原始义的再理解 “尊德性”、“道问学”的提法源于《礼记·中庸》: ⼤哉圣⼈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然后⾏。

故⽈苟不⾄德,⾄道不凝焉。

故君⼦尊德性⽽道问学,致⼴⼤⽽尽精微,极⾼明⽽道中庸,温故⽽知新,敦厚以崇礼。

郑⽞的《礼记注》(以下简称“郑注”)最早对上段话中的“尊德性”和“道问学”作了解释: 德性,谓性之⾄诚者;道,犹由也;问学,学诚者也。

意思是说,“德性”的本质是“⾄诚”;“道”是取径、道路;“道问学”即是指⼈通过⾃⾝修养的途径达到“诚”的境界。

何谓“诚”?《孟⼦·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

”《中庸》解“诚”也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之道也。

诚者,不勉⽽中,不思⽽得,从容中道,圣⼈也。

”“诚”既然是“天之道”,是“性之德”,那也就是说,“诚”是⼈的天赋之“德”。

因此,所谓的“德性”即是指⼈不学⽽能、⽆须“外求”、与⽣俱来的“本能”和“天性”。

郑注系针对“学习”⽽发,“尊德性”就是尊重、遵从⼈在“学习”过程中与⽣俱来的本能和天性。

郑注强调“德性”是⼈的“天性”,这⼀点很重要,因为郑注不仅开启了后世“德性之知”说的先河①,⽽且提出对于“⾄诚”的“德性”应当“尊”,这就昭⽰了尊重、遵从每⼀个⼈的本能和天性的必要性。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多么伟大呀,圣人之道!洋洋大观,发育万物,继天立极。

充足富裕,大的方面有三百,小的方面有三千。

都供后人都实践施行。

所以说如果不能拥有一定的品德,是行不了圣人之道的。

从第二十六章以下,子思一面赞颂圣人之道,一面也继续阐述中庸之道的发挥问题。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

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

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

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慧,以保全其身。

」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朱子注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

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道,由也。

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

敦,加厚也。

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

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

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

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这则是强调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视问学的积累,要求达到最高境界,又要保持中庸的原则。

这里的“致”、“尽”、“极”都是动词,相当于“尽性”之“尽”、“致中和”之“致”。

其实,这里的“道”亦为动词,应理解为“尽由之”。

由“尊德性”而“道问学”

由“尊德性”而“道问学”

由“尊德性”而“道问学”【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历程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有其深刻的内在自生因素,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种种际遇都无法与中国传统社会和学术思想撇清干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存在的“近代”因子是探讨中国社会转型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说清代社会承载着传统中国向近代转变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动因,那么深入探讨清代学术无疑是研究传统学术近代转型的重要路径。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承袭着明末悄然兴起的理学清算运动,其学风出现了深刻变化。

如果说学风转变是社会转型在学术思想上的集中体现。

那么,探讨清初学风转轨就成为深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自发”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清代学风大异于宋明,宋明理学侧重“尊德性”,清学则趋向于“道问学”。

由宋明而清的学风转轨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极为重大,而两种学风之间的转变当以清初为“时代枢纽”。

“道问学”学风的确立反映了传统学术由理学到清学转轨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宋明而清的学风转轨的再梳理,洞晓其间由“尊德性”而“道问学”演化之因缘,从而窥及近三百年来学风整体走向的内在原因便具有了些许现实意义。

清代学术的一大特色是诸子学的兴起,其中又以孟、荀思想研究所蕴含的时代内涵最为丰富。

但是,关于清初诸子学尤其是孟、荀思想研究与学风转轨之间丰富而复杂的联系却尚未得到充分论述。

孟子主“尊德性”,荀子则重“道问学”,清初学界隐然存在着荀子的“升格”与孟子的“降格”运动,清代孟学与荀学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模式正暗合着清初学风转轨的内在逻辑。

同时,由于孟子在经子之间的地位变化,以及清儒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致使清初孟学中的诸多问题和表现正可解释学风由“尊德性”到“道问学”的转变过程。

思想史研究一般注重对思想家及其著作本身的考察和分析。

随之就产生一个问题:无论是对思想家还是其著作的研究常以孤立的个案出现,缺乏对同一时代环境下思想家.群体的共性以及这些共性所反映的深层次因素的研究。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南宋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在孝宗年问的鹅湖之会上就如何认识事物及治学的问题展开了辩论。

其辩沦焦点可归结为尊德性与道问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强调心学的主旨是明理、立心、做人。

其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

孝宗淳熙二年(1175),陆九渊应吕祖谦的约请,与朱熹相会于江西信州铅山鹅湖寺,就如何认识事物及治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尊德性”与“道学问”,即是朱、陆在鹅湖之会辩论后形成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陆九渊从发挥儒学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点的途径,提出“心即理”,得出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万物皆自心发。

由此出发,他认为治学用不着去读很多的书,去“格很多的物”。

只要人人都有颗善良的“心”,“道”(“天理”)便在心中。

因为“心即理”,所以要“发明本心”,即以本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等为根本。

他认为朱熹的方法“教人为支离”,太繁琐,应“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熹则从吸收佛家“体用合一”观点的途径,提出“性即理”,认为人性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得出客观唯心主义的结论:万物皆是理的体现,人心只是其一。

由此出发,他认为治学应多读书,多格物,从万物各具之“理”中推出与“天理同出一源”之“理”,认识和掌握“天理”。

即格物、读书,然后达到对“理”的体认。

因为“性即理”,所以要“格物穷理”,“格物致知”。

他认为陆九渊的方法太简约,应“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朱熹和陆九渊在其上的分歧和争论,向来被视为朱、陆二学在学术上的差异的标志,由此也可以发现他们分歧的根源在于本体论的差异上。

正是因为他们在本体论认识上的差异,才导致了认识方法上的分歧:朱熹谈“穷理”(“道问学”),陆九渊谈“明心”(“尊德性”)。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对这场争论的评价为: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朱熹则以道问学为主。

《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

《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

《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作者:李卯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01期摘要: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

《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经典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命教学思想,具有本土生长性,适应本土性,实践操作性等本土教学论的典型特性。

《中庸》的生命教学思想精辟地表达为“尊德性而道问学”,从方法和内容层面简练地展现了儒家生命教学思想的精髓。

深入挖掘《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生命教学思想,对构建我国本土特色的生命教学理论和解决当下我国生命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中庸》;尊德性;道问学;生命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1-0052-05一《中庸》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生命教育宗旨下,明确提出了“自诚明”、“尊德性”与“自明诚”、“道问学”的生命教学路径和方法思想。

这一思想成为传统中国人安身立命、做人为学的指导原则。

生命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是中西方哲学讨论的主要命题。

生命教学是属于人之生命(属人性,即只有人类才有的活动和行为)、出于人之生命(人为性,即是人的生命有意识从事的活动而不是本能的行为)、为了人之生命(为人性,即以发展、完善和扩充人的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主体和对象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意识有情感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生命教学不在生命之外而是内在于生命之中 [1 ],是从生命本质出发、依据生命固有特征、顺应生命天性、遵循生命发展规律、发挥生命能动性、激发生命潜能并最后达成生命完满的活动。

我国当下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舶来品,移植照搬西方色彩较浓,南橘北枳、水土不服现象明显。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生命教学理论面对我国现实生命教学问题时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而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现实中存在的诸多生命教学问题。

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

(五)讨论的内容 • 陆氏兄弟的两首诗: – 反映了朱陆两派哲学的差别。
• 所讨论的内容包括: – 简易与支离 → 博与约 – 九卦之序 – 解经 – 子寿新篇 – 称曹立之 – 简易之辩
• 陆氏兄弟的诗基本上都是阐述了他们的本心之学。 • 陆九龄的诗源自于孟子之学。 – “此心”=孟子的“仁义”之“本心”(一切 的基本和本源,任何意识、行为、视听都是由此 出发,才能发扬光大,否则不能不能发扬光大。) – 求本心的方法: 不留情于纷纭繁杂的传注,亦不着意于字句解上 的辨析精微,只有超脱于榛塞和陆沉,才能直指 “本心”。 • 陆九渊的诗: 易简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而 旁求他索不着的支离 之学就只能浮沉定。
• 朱熹为学的最终目的乃是以培养心性的涵 养、获得自身德性的觉醒为主。
陆九渊:从“心即理”到“尊德性”
• 心即理 •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 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 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 即理也。”
• 他认为学问的方向应该向内 体察,而不是向外寻求。 • 就算没有朱熹所强调的学术 研究与道德训练,心中的 “四端”也已足以自立自足。
• 但“尊德性”也要有“道问学”来扶翼, 否则不免流于空疏。
《论语》: • “学”与“思” • “多学”与“一贯” • “博”与“约”
• 儒家潜在着知识与道德的矛盾,因为在儒 家所参照的知识体系中知识总是在为更高 的道德服务。
• 每位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重点开始有所变化。 • 孟子强调“约”多于“博”。 • 荀子强调“学”多于“思”。
题目:尊德性与道问学 视角:鹅湖之会的意义:宋儒与清儒知 识主义的渊源
前言
“尊德性”与“道问学”源出于《中庸》: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与会人员
• 朱熹、吕祖谦、陆九龄与陆九渊兄弟、刘 子澄、赵景德与赵景昭兄弟、张安国、陈 时中、钱伯同、朱桴、朱太卿、邹斌。
• 尚有参加之可能者: – 朱子的几位大弟子(余正叔、余方叔及 陈克斋)都家居鹅湖附近的上泸城
– 陆氏兄弟在铅山的弟子也不少
(四)鹅湖之会的过程 • 集会的前一天: 陆氏兄弟为为学之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 第二天清晨(即鹅湖之会的首日),陆九 龄的思想已经统一到陆九渊的思想上了。 – 他作了一首诗赴鹅湖之会。
朱熹:从“性即理”到“道问学”
• 性即理
• “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 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 , 心与理,实亦可谓是一体两分。”
• 朱熹主张应当尽可能的穷尽各种自然知识 与书本知识。 • 只要依照这种学风,就可以把学习知识与 思想打通,从“道问学”而升入“尊德 性”。
• 但“尊德性”也要有“道问学”来扶翼, 否则不免流于空疏。
《论语》: • “学”与“思” • “多学”与“一贯” • “博”与“约”
• 儒家潜在着知识与道德的矛盾,因为在儒 家所参照的知识体系中知识总是在为更高 的道德服务。
• 每位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重点开始有所变化。 • 孟子强调“约”多于“博”。 • 荀子强调“学”多于“思”。
陆九渊认为:
过度私密的推理 ↓ 增加思想的负担 ↓ 妨碍恢复本心以及向善的努力 • 应单刀直入地领悟绝对真理
“发明本心”:建立道德主体的修养方法
• 存:摒弃一切外在的干扰与“牵引”,反对一 切不以尊德性为前提的寻章摘句时的考索 功夫(道问学),认定“万物皆备于我” 心。 • 养:就是“廓然、昭然、坦然、广居、正位、 大 道、安宅、正路”之上的践履、涵养、 完 善, 最终使本心与理同一,与天同 一。
• 史称鹅湖之会。
• 鹅湖之会的目的: – 想通过朱陆二人的相会论交,疏达沟通他 们的义理之学,从而促进当时学儒融融相 和的气象。
(一) 地点 • 江西广信府铅山县之鹅湖寺。 • 对于朱吕、陆来说,鹅湖皆是个方便抵达的理想集 会之地。 (二)日期 • 吕祖谦与朱熹五月末启程到鹅湖,二三日后才抵达 鹅湖。 • 因讨论记录之缺乏,加以朱陆话不投机,鹅湖之会 只进行了大概五六日,六月八日便分手而归。
• 三年后(1179 年),朱熹在铅山之会作了一首诗追和陆 九龄在鹅湖之会所提出的诗,诗云: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蓝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说出了自己与诸友商量旧学,培养新知,在为学方 面,又有了新的精进。 表达了他担心陆氏若是一味追求本心,明心见心, 不力于致知格物的话,就难免空疏简易,堕入佛禅 的窠臼。
题目:尊德性与道问学 视角:鹅湖之会的意义:宋儒与清儒知 识主义的渊源
前言
“尊德性”与“道问学”源出于《中庸》: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儒家传统中“尊德性”与“道问学”之关系
“尊德性”:以道德修养为主 “道问学”:求取实在的学问知识 • “尊德性”之学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已有 的,但不免为物欲所蔽,因此要时时在这 方面做功夫,以保持德性于不坠。
• 朱熹为学的最终目的乃是以培养心性的涵 养、获得自身德性的觉醒为主。
陆九渊:从“心即理”到“尊德性”
• 心即理 •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 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 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 即理也。”
• 他认为学问的方向应该向内 体察,而不是向外寻求。 • 就算没有朱熹所强调的学术 研究与道德训练,心中的 “四端”也已足以自立自足。
(五)讨论的内容 • 陆氏兄弟的两首诗: – 反映了朱陆两派哲学的差别。
• 所讨论的内容包括: – 简易与支离 → 博与约 – 九卦之序 – 解经 – 子寿新篇 – 称曹立之 – 简易之辩
• 陆氏兄弟的诗基本上都是阐述了他们的本心之学。 • 陆九龄的诗源自于孟子之学。 – “此心”=孟子的“仁义”之“本心”(一切 的基本和本源,任何意识、行为、视听都是由此 出发,才能发扬光大,否则不能不能发扬光大。) – 求本心的方法: 不留情于纷纭繁杂的传注,亦不着意于字句解上 的辨析精微,只有超脱于榛塞和陆沉,才能直指 “本心”。 • 陆九渊的诗: 易简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而 旁求他索不着的支离 之学就只能浮沉定。
• 鹅湖之会的结束并不代表朱陆之辩的中断,
– 继鹅湖之会后,朱陆之间还有铅山相会、 南康之会。
– 所辩论的问题也扩展到无极太极辩、人 心道心辩、天理人欲辩、为学之方辩、 虚实义利辩、告子辩、禅学辩、道统辩。
• 在吕祖谦问陆九龄“别后新功”后,他便吟 诗说明了他的观点,诗云: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聖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友朋相切磋,须知至乐在于今。 • 诗念到一半,朱熹就对吕祖谦说: “子寿早已上子静舡了也。”
• 举诗完毕后,朱熹便与陆九龄等展开了论辩。此 时,陆九渊也把他在途中合得陆九龄的诗说了出 来。诗云: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 陆象山并没有肯定“问学”在追求“道”中的 重要作用。 • 德性的觉醒不会因通过“道问学”获得的知识 的积累而产生。 • “德性”的觉醒是非理性的“跳跃”。 • 坚持只有经历了德行的“跳跃”才有理由谈论 “问学”。 • 没有“尊德性”,“道问学”就像没有舵的船。
鹅湖之会
• 发起者:是吕祖谦。
• 由于发现朱陆两人的论学宗旨有所不同, 于是便安排了朱熹与陆氏兄弟在鹅湖寺见 面,以讨论彼此的学问与思想的异同。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只今。
• 当朱熹听到第五、六句时,脸色就已“失色”了, 听完全诗,朱熹就“大不怿”。 • 于是大家就各自休息了,结束了第一天的集会。
• 第二天,朱熹与吕祖谦则提出了数十折问题 来议论,然而却被二陆一一驳倒了。 • 六月八日正式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