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与应对分析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谣 言也是不 可能 的。 一方面 , 我们 不能对这 种完全可 以避 免 的危害社会 服务的根本宗 旨。 安 全和稳定 的舆 情危机 置之不 理 , 另—方面 , 我们也必 须尊 重基 于基本 ( 三) 缺 乏应 对技巧 。 处理 不恰 当 人性 的传播 学规律 l 包 容 的心态对 待。 在这个 复 杂 的世界里 , 真相 在公 众 之 间难 以被 澄清 , 而某 些负 面 ( 二) 突发公共事件 中地方政府的定位和职 责 因素 常常被 随意 放 大 。 有关政 府 的负面舆论 总是 比正面舆论 更容易 激 政 府在 应 对突 发公共事 件 中的地 位毋庸 置疑 , 但是 需要 注意分清 起公众 的响应 , 大量 的非 理性 的发 泄性言论 由此产生 。 负面舆论 出现 之 不 同层级政 府 的属性 、 角色和关 系。 政 府 角色具有 三重维度 , 包括基层 时, 我们惯 常的做 法不是 第一时 间通报 消息 , 让 民众 知 道真 相, 而是 封 政府 , 地方政 府和 中央政府 。 应对 重大突发公共 事件 中的政府 角色具有 锁消息 。 政 府 不能真诚公布信息 , 满足并维 护公众 的知情权 。 在危机 面 多样性 和多层次性 。 抗击 非典危机的实践表 明, 不 同层 级政府 的行为和 前, 认 识不到 问题 的严 重性 , 更 缺乏应 对经验 , 让 许多 事情 的真 相得不 到 策 略攸 关政府 应急管 理的效 果 。 起初 阶段北 京政 府应对 非典危机 的行 媒体 的正面 引导 , 引起 不明真 相事 实的 网民在 网上高度 关注 甚至炒 作 , 为 和策略 是消极被 动的, 思想 的不 重视导致 “ s A RS ” 的大面积传播 , 信 从而放大了负面影响。 息 的瞒报贻 误了最佳 的应对 时机 , 也严 重损害 了政 府的公 信力。 后来 中 纵观 历年来 的突 发事件 , 可 以看 出政 府 部 门在 对于 攸关群 众人 身 央政 府通 过 “ 开 会” 、“ 视 察” ,“ 讲 话” 等形 式, 不 断向地方政府 和社会 财产安 全的事件 , 缺乏科学 的传播策 略和舆情应对 技巧, 信 鼠披露 不够 传递 信号, 逐渐形成 对于北京政 府的压力 , 特 别是通过 直接实 行政府 问 彻底 、 及 时, 漠视网民的知情权 。 应对 网络舆 隋危机 , 没有足够 的准备 而
浅谈我国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与管理

浅谈我国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与管理摘要: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频发生,本文通过介绍中国政府应对、治理汶川地震及三鹿奶粉的公共突发事件,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公共突发事件应对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与成熟,最后结合实际阐述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当前,由于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现有状态的每一个领域哪怕是很小的领域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以至于在任何地点发生的局部危机在电子技术网络的扩散效应下,都很快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转化为公共危机,由此而带来社会秩序的巨大震荡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
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危机事件不断发生,“非典”的沸沸扬扬才渐渐淡去,各种小煤窑的坍塌事件和瓦斯爆炸又暴露出新的问题,苏丹红一号火速登场,猪肉球杆菌紧随其后,汶川地震、三鹿毒奶粉举世震惊,最近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蔓延又让人们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发生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我国GDP的6%。
可以说,公共危机已成为现代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的常态环境,能否迅速、有力、有效地在危难中寻找契机、谋求更大的发展已成为检验政府应对危机能力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一、公共危机概述公共危机是指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突然引发的,严重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价值规范和共同利益,在极短的时间内必须做出果断决策的破坏性事件,又称突发、敏感、灾难性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大体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由于危机事件波及面广、破坏性大,往往威胁到公民的人身安全,引发社会恐慌,造成严重后果。
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提出了著名的4R模式,认为管理公共危机是由缩减、预备、反应、恢复四个环节构成的。
缩减就是减少危机情景的攻击力和影响力,强调风险评估,注意破坏性因素的整合,力图排除危机发生;预备就是做好处理危机情况的准备,包括建立预警机制和培训计划,增强人们的自我防范能力;反应即尽力应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影像分析、制定处理计划、开展技能培训和审计等。
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策略

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策略摘要微博已成为我国社会舆情的重要来源。
微博舆情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政府必须要正确面对微博舆情,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舆论正确走向,以有效化解突发事件,提高执政公信力和政府形象。
关键词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监管基金项目:2012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网络微博舆情对保定市的负面影响及其政府引导机制研究”(201201047)。
作者简介:于禄娟,河北保定学院政法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法学与政治学研究;张鸷远,河北保定学院政法系副教授,政治学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160-02微博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舆情来源。
在公共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微博扮演着重要角色。
微博舆情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有效推动突发事件快速解决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如微博谣言直接引发公共突发事件,放大谣言或传播负面信息使公共突发事件迅速蔓延等,这无疑对政府的微博舆情处置提出了全新考验。
在微博时代,政府必须要正确面对微博舆情,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引导舆论正确走向,才能有效化解公共突发事件,提高执政公信力和政府威信。
笔者认为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微博舆情问题上,政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树立主动应对的理念微博高效的社会信息交流,使其成为官民沟通的重要平台。
在公共突发事件的引发和发展过程中,微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可能引发公共突发事件的敏感问题或已发生的突发事件,政府主动应对还是被动应付或集体失语的后果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政府主动应对,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通过各种媒介发布权威信息,谣言将不攻自破,微博舆情危机将迅速消解;通过对敏感问题的关切及正确引导,微博舆情走势会瞬时转向,事态将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2011年“全国抢盐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反之,如果政府集体失语,或反映迟缓,或闪烁其词,微博谣言或负面信息的无障碍传播将瞬间引发社会舆情,引爆公共突发事件或使突发事件迅速扩大,这无疑将增加事件处置难度,浪费公共资源,并严重损害政府威信。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构建及治理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构建及治理研究一、绪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发事件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构建及治理对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治理。
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明确了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公共安全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包括正面、负面和中性观点。
突发事件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构建及治理对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构建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揭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空间结构;三是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时间演变规律的研究,揭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时间演变特征;四是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多源异构性研究,揭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多源异构特征。
本文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治理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采集和管理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二是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分析和研判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应用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四是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监管和管理,防止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构建及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

31政府公关理论版一.前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影响严重公众健康的事件。
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线上舆情交织,易导致事件的失控,形成复合型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旨在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是深入理解公共危机的内在要求,是政府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力保障。
因此,强化公共危机管理,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要正视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处理、驾驭危机的能力。
本文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尝试性建议,希望对政府政策制定及公众意识有所启示。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公共危机管理意识较为缺乏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公共危机防范意识薄弱,危机预警工作准备不足。
一方面,公共危机的预防成本不足。
在危机到来之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对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都存在侥幸心理,预防成本通常被视为“没必要的成本”,这就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难有建树,部分地方政府的缺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蔓延。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公共危机缺乏敏感度,信息监测机制不健全,不善于利用媒体的信息优势发现危机事件的早期征兆并进行危机预警处理。
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薄弱的媒体宣传难以广泛引起人们的重视,公众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对其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继而随着事态严重引起恐慌。
(二)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当前缺乏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权威性的应急法律保障不完备,难以满足危机管理的法律化、制度化要求。
比如,在民法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否为“不可抗力”难以界定;在刑法方面,对于一些患者故意不戴口罩恶意传播病毒是否为“妨碍传染病防治罪”难以定夺;在劳动法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伤认定、加班费有无等都无法可依……(三)信息公开系统不畅通在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及时、准确的发布权威信息有利于缓解社会恐慌,增强政府公信力。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网上网下联动引导的必要性分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网上网下联动引导的必要性分析【摘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影响。
网上网下联动引导是指通过整合网络和传统媒体资源,引导舆情走向。
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网上网下联动引导至关重要。
本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探讨了网上网下联动引导的实践意义和优势,并提出了相关方法。
传统方式与新型方式的比较也得到了讨论。
总结指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网上网下联动引导的必要性,提出了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及时处置和引导,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网上网下联动引导、必要性、影响分析、实践意义、优势、方法探讨、传统方式、新型方式、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传播的舆情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包括事故原因、受伤人员情况、救援进展等内容。
在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网络舆情成为了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涵盖了事件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迅速性。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传播上具有一定的特点,例如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等。
这意味着在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需要考虑到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应对。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对舆情应对的重要指导。
通过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影响和作用,为网上网下联动引导提供基础和依据。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是舆情研究的基础,对于引导和处理突发事件舆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网上网下联动引导的概念网上网下联动引导是指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通过整合网络平台和现实社会资源,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引导和干预舆情的发展趋势,以达到舆情平稳化、积极引导和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网络和现实社会已经紧密相连,而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也随之迅速增加,因此网上网下联动引导成为解决突发事件舆情问题的重要手段。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现在的社会矛盾显著,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已经渐渐地,政府和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应对者、政府和媒体在突发公共案件中特别重要的位置被政府和媒体,在公共的良性的社会矛盾的解决,向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本文主要是公共事件,媒体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及政府和媒体的对话,如何对应问题问题,研究。
关键词:政府;媒体;突发公共事件AbstractToday's social contradi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sudden public incident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norm,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edia is the main deal with public emergencies, government and the media in response to public emergencies posi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edia, the public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resolv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o provide strong guarantee.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d on how the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public emergencies, the media how to deal with public emergencies and how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edia and other hot issues.Key words: government; media; public emergency目录摘要 (10)绪论 (10)一、突发事件的特点及传播规律 (11)二、政府的信息管理 (10)(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 (10)(二)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及管理模式 (10)三、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11)(一)积极构建合作同盟 (11)(二)提供服务和空间 (12)(三)政府舆论引导的对策 (12)四、结论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绪论(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人类化的推进,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些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类突发事件也在不断上升趋势,突发公共事件中,形成了一个很正常的状态的变化,市民社会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政府和媒体经常面临的话题。
进一步做好突发传染病疫情调查应对措施的分析评估论文

进一步做好突发传染病疫情调查应对措施的分析评估【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59-01近几年,传染病疫情接连不断,特别是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频发,尤其是在非典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禽流感疫情以后,随着群众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对聚集性发热及突发传染病疫情疫情防控工作更为重视,从早期发现、初诊、核实报告、应急处理等一系列环节都得到更加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专项预案要求,2008-2012年我们疾控中心在应对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工作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现本人根据调查处理多起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工作经验,从组织领导、预案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物资保障、突发预警监测、应急处置,以及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提出以下个人分析评估意见,以便进一步指导今后防控工作。
1 总体情况:我市2008-2012年发生多起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事件,类别主要表现为:聚集性发热、季节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麻疹、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等疑似疫情。
疑似疫情信息来源为属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医院、乡场卫生院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学校/幼儿园上报。
事件发生地点以库尔勒市学校、幼儿园为主。
当时波及或暴露人口范围一般以班级、学校为主。
主要表现:一定时间中集中发热,有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感冒、麻疹、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等不同传染性疾病表现的典型症状,有班级聚集性,大部分患者在一定潜伏期内先后有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少部分在其他班级呈散发表现。
在采取应对调查处理措施以后,经具有资质的医院诊断核实和治疗,虽有属于班级/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的(如:甲流等),但也排除多起疑似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
这其中不乏因对传染病的恐惧,仅以个体诊所临床诊断治疗,家长向老师报告的疑似传染病病例,这种情况在我们调查处理的多起疫情事件中,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我国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与应对分析官建文高春梅李黎丹2013年06月08日13:53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分享到...分享到人人分享到QQ空间【摘要】2012仍然是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高发的一年。
现实空间与网络社会的交织,公民和网民的双元性存在形式,使得转型期积淀的结构性矛盾与社会性负面情绪以更为激烈更为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
2012年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与应对特点既有过往的延续,同时也凸显着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特色。
【关键词】事件链焦点事件信息茧房转型陷阱刚刚逝去的2012仍然是我国突发公共事件[①]高发的一年。
危及社会稳定并具有公共性质的突发事件此起彼伏,网民在网络社区、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持续评说、议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合力传播,一次又一次引发舆论热潮,而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事端、事件,则会被舆论推向更高更热的态势。
本文研究的突发公共事件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天灾人祸引起和造成的突发公共事件,另一类则是网络时代特有的“突发公共事件”:一些偶然发生的“小事件”借助网络的放大而瞬间引爆舆论,演化为影响力大、涉及面广的公共事件。
本文依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每日舆情相关数据进行初筛,进而根据百度高级搜索平台及新浪微博平台,筛选出舆情热度值在10000[②]以上的42起突发公共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来探析2012年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与应对特点。
一、2012年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特点2012年,舆情热度值在10000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中,自然灾害类事件2起;事故灾害类事件4起;公共卫生类事件15起;社会安全类事件11起;官员言行不当及腐败行为引发的事件10起。
现实空间与网络社会的交织,公民和网民的双元性存在形式,使得转型期积淀的结构性矛盾与社会性负面情绪以更为激烈更为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
2012年的舆情特点既有过往的延续,同时也凸显着社会发展中的新特色:1、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成为突发舆情的重要触发因素,社会共性情绪与事件共振,使突发事件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为公共事件。
社会共性情绪既是舆情发育的缘由,也是舆情扩散的动力。
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共性情绪会成为某个事件不断传播及其舆情不断产生的内在动力。
这也是各种涉官涉腐类事件会产生海量舆情并形成舆情广泛扩散局面的重要缘由。
涉官涉腐类事件一直是近年来舆论关注的焦点,包括官员言行不当、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等事件,2012年涉官涉腐类突发公共事件呈增多趋势,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实名举报、网络爆料明显增多。
排在舆情热度前十位的事件中,“微笑局长”手表门事件、重庆官员不雅视频事件、广州越秀区委常委殴打空姐事件、陕西镇坪县大月份孕妇引产事件等均属于此类事件。
跟踪十八大后的网络新闻报道大发现,从十八大闭幕至年底一个多月时间,涉官涉腐类网络事件,特别是官员腐败事件多达23起(见附表2),多数源于网络爆料,其频度之高前所未有。
民生问题,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及拆迁等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突发公共事件,其背后也都隐现着社会转型进程中所带来的问题,特别是“重经济、轻社会”的传统发展思维使得经济利益诉求极端突出和强化,从个体到群体,从组织到政府,片面的经济利益导向引发的危机与隐患层出不穷,也进一步加剧着社会的断裂化趋势与结构性矛盾。
民生问题凸显仍然是2012年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显著特点,“毒胶囊”事件以1308533的热度排在今年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热点的第三位。
广西镉污染事件、宁波镇海PX事件、四川什邡事件、江苏启东事件均缘起于环境污染,后三起事件中,当地民众围堵市政府及交通要道,演化为群体性事件。
云南巧家爆炸案、辽宁民警枪杀村民事件则均由拆迁问题演变为暴力事件。
传播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许多内隐的社会问题通过网络空间得到彰显,交流与共享通道的搭建使民众情绪得以汇聚发酵。
情绪本身具有明显的同频共振规律,网民在社会交往中会形成一系列特定的情绪,这些社会情绪成为网民的一种生存状态,当某种事件与特定社会情绪相关联时,网民的社会情绪会被激发,而事件又会反过来强化这一情绪,形成事件与情绪的相互强化与共振现象。
由于社会情绪的作用,特定事件舆情会加速扩散,并在扩散中加剧舆情烈度。
2、在舆情累积与模式化认知中“事件链”现象异常突出,一件舆情事件引发多件同类事件,此伏彼起,舆情弥漫与叠加效应明显。
发生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突发事件,虽然具体情境各异,但也同时显现着共性因素,如涉官涉腐、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会在网民认知心理中得到强化和固化,从而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又会因为同类事件的再发生而被强化和突出,一旦发生同类事件,网民的认知模式会在舆论的生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本身已呈现出“链”化特征,与网民特定的认知模式相互激发,舆情在弥漫中不断叠加强化,形成汹涌的舆论潮。
突发公共事件“链”现象是2012年突发公共事件的一大突出特点。
“事件链即一起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发与之相联系或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其他舆情事件的爆发,舆情事件之间呈链条分布,而非单一的散点分布状态。
”[1] “事件链”现象主要体现在由网络舆论引发的涉腐事件及环保类群体性事件中,受舆论的影响与鼓舞,相继出现新的爆料人,揭发同类人物、问题,引发公众对现象的深入反思。
继陕西延安8?26特大车祸事故现场一张官员突兀的微笑照片引发“表哥门”之后,官员的“表”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网友又爆出福建厅长“表哥”。
广州番禹坐拥21套房产的“房叔”蔡彬被揭发后,网友爆出深圳市龙岗区社区干部周伟思坐拥20亿元资产,拥有私家别墅、厂房、大厦超80栋,被戏称“房爷”;山东网友实名举报日照市东港区人大副主任陈文祥非法占有多处房产;次日,天涯社区爆出广东顺德公安局副局长周锡开拥有两处房产,外加商铺,价值上亿元;郑州爆出二七区房管局局长90后女孩拥有11套房产;合肥曝方广云以亲属及他人名义非法套取侵占拆迁安置房136套;河南宜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又被曝拥有十多处房产。
这些爆料,尽管真假尚待查实,但它引来海量“围观”,形成了巨大的舆论潮。
环保类群体性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相当的偶然因素,但在同类事件中不同地域的行为主体会相互参照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在客观上呈现出“事件链”特征。
7月2日,四川省什邡市群众到市委、市政府聚集,要求宏达钼铜项目下马,最终达到目的。
7月28日,江苏启东数万市民示威抗议王子纸业集团修建排污设施。
10月22日,浙江宁波镇海区又出现群众反对PX项目的集体上访。
这些事件,连续发生、相互交织,形成一波又一波强大的舆论叠加效应。
3、网络传播强化认知的“信息茧房”,在建构网民集体认同的同时,也凸显着反向型认知。
“无原则同情弱者”情绪仍在狂欢,“网络流行语”成为互联网上“弱者的武器”[2]。
在《信息乌托邦》中,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公众的信息需求往往是跟着兴趣走,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他认为网络虽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制造的却未必是无限开放的社交平台,桑斯坦用“回音室”隐喻了网络时代传播的局限:因新技术带给了人无限过滤的能力,个人能依照癖好,定制消息;网络也以“协同过滤”的方式,提供消费者偏爱的信息,投其所好,自动隔离了别的意见,从而会增强网民心理的定式化与程式化。
[3]从网民认知态势看,网民群体尤其是草根网民群体己形成了一系列反向型认知,如对政府、官员、专家等群体的话语或观点倾向于从反面理解,而当结构性舆情因素发动时,网民往往会一边倒地对弱势群体无原则同情。
2012年,网络舆论场中“无原则同情弱者”的情绪仍在狂欢。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恶性伤人案,一名17岁男子持刀砍死一名27岁实习医生,重伤3人。
而某网站有6161人参与的调查中,竟然有近2/3的人(4018人)表示“高兴”!连杀人狂周克华,网络上也有人为其叫屈,认为他是“英雄”,是“行侠仗义”,是弱者的反抗。
这种无原则的情绪狂欢,反映出岌岌可危的社会关系结构,值得警醒和关注。
突发公共事件是网络流行语诞生的摇篮,“躲猫猫”“俯卧撑”等均是突发公共事件中衍生出来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带有调侃和戏谑的意味,网友在戏谑中,体会到了藐视、突破甚至颠覆既有语言权威的快感。
与往年突发公共事件中衍生出来的网络流行语多以当事人的雷人话语命名不同,今年突发公共事件中衍生出来的网络流行语如“表哥”“房叔”“湘潭神女”等多指向事件中的当事人,“哥”、“叔”、“爷”在汉语中是对长辈、长者的用词,“神女”在多数情况下也是赞语,网民以此称谓贪腐者或疑似贪腐者,深藏讽刺意味,体现了弱者的无奈与睿智,正如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描写的马来西亚农民,以装糊涂、假装顺从、装傻卖呆、暗中破坏等表达着弱者的反抗。
4、网络时代社会权力一定程度的转移推动突发公共事件向“焦点事件”转化,成为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出台、劳教制度改革的触发“机制”。
迈克尔·曼分两个层次来界定社会权力,第一层涵义,曼将社会权力界定为凭借资源对他人实施的控制;第二层涵义,曼认为帕森斯已经正确地提到权力的第二个集体性方面,即人们能够在合作中以增进他们对第三方或者自然界的权力。
[4]在互联网时代,更简单和广泛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群体意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消除了信息的地方局限和集体性反应所面临的壁垒,从而改变了公众反应的范围、力度,尤其是持续的时间,[5]个体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开展社会协作,在信息流动中权力由传统权威向草根阶层有了部分让渡,这点从突发公共事件向“焦点事件”的转移可见一斑。
托马斯·伯克兰在1997年提出了分析危机传播的新视角“焦点事件理论”,将由社会变革和冲突而产生的突发事件称为焦点事件,其在设置公众议题方面具有扮演主要角色的能力,虽不能改变政策,但它可促使公众长时间关注某件事,这样为新的法律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机会之窗。
2012年,“微笑局长”手表门和“房叔”蔡彬坐拥21套房产等事件,使出台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呼声再次高涨,网络舆论从对事件表象的关注转向对制度的反思,传统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呼吁官员财产公开。
湖南永州上访者唐慧被劳教事件不断发酵,引发了民众、媒体、学者关于劳动教养制度存废的大讨论,舆论开始向在中国施行了50年的劳教制度发起冲击,事件直接推动了南京、兰州、郑州和济南四城市劳教制度改革试点。
陕西安康大月份孕妇被强制引产事件,则引发社会公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
三、2012年度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特点2012年,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与微博等自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使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传播更快更广,对各级党政机构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