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合集下载

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读

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读

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读展开全文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论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这就是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论题。

“中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中庸”作了深刻的阐述。

比如,孔子发挥了《周易》中的阴阳平衡、协调的思想,突出了关于“中庸”的理念。

依照先秦儒家的解释,“中”可解释为“正”,其本意乃是“当为矢者正也”,即是箭射中靶心,达到正确结果。

而“庸”可解释为“用”“常”,所谓的“中庸之道”,主要是指用中为常道,而走极端便是非常道,所以,“中庸之道”亦即“中正之道”。

首先,孔子把“中庸之道”视为是待人处事的最高准则。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意思是说,道德修养高的贤者为人处事皆是遵循中庸之道,而没有道德修养的粗俗低等的人,却都是违背中庸之道而行事的。

为什么要以“”中庸之道“”为待人处事的最高准则呢?因为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已经把行为道德要求都包含在内了,是最高最精妙的处事境界,可是,中庸这一最高道德准则大家缺乏践行它已很久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所以,孔子认为,必须强调君子是依中庸之道而行事的。

其次,孔子认为太过和不及都不好,都是违背中庸之道。

世上的人,往往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总是很难做的恰到好处,太聪明的人常做得太过了,而愚笨的人常做得不及,这皆是由于对中庸之道不了解,没有把握好,贤者与不肖的人也一样的,就像人们每日都在吃喝,但却很少人真正能品出真味一样,人们都想依道德准则处事,但都违反中庸之道,因为缺乏自觉性。

孔子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没有能实行好、没有能彰显出来,是因为太聪明的人或所谓的“贤者”,处事太过了,而愚笨的人或所谓“不肖”者处事不及,所以没有能依照中庸之道处事而出现偏差。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中庸篇1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

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第一章(5篇)

《中庸》第一章(5篇)

《中庸》第一章(5篇)第一篇:《中庸》第一章《中庸》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庸》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第一章内容,进而熟读、背诵本章。

(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的意思。

(3)积累文言文的知识,理解第一章的意思,初步了解中庸之道。

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师给出的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本章节的大概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反复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文的魅力,从读中进一步释义,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慎其独”,再进一步引申“中”、“和”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精神。

(2)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意思和主题思想。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把握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修养身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学期,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同学们,你们所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呢?生各抒己见。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部国学经典——《中庸》,一起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简介《中庸》,浅知其意1、《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多么伟大呀,圣人之道!洋洋大观,发育万物,继天立极。

充足富裕,大的方面有三百,小的方面有三千。

都供后人都实践施行。

所以说如果不能拥有一定的品德,是行不了圣人之道的。

从第二十六章以下,子思一面赞颂圣人之道,一面也继续阐述中庸之道的发挥问题。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

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

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

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慧,以保全其身。

」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朱子注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

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道,由也。

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

敦,加厚也。

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

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

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

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这则是强调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视问学的积累,要求达到最高境界,又要保持中庸的原则。

这里的“致”、“尽”、“极”都是动词,相当于“尽性”之“尽”、“致中和”之“致”。

其实,这里的“道”亦为动词,应理解为“尽由之”。

《大学》《中庸》中80句名言原文及注释

《大学》《中庸》中80句名言原文及注释

《大学》《中庸》中80句名言原文及注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6、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8、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中庸》简介《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二十章·节选):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③,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④,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礼记中庸》原文

《礼记中庸》原文

《礼记中庸》原文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及其教育意蕴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及其教育意蕴

张“道问学”,即通过对天下万事万物穷究其理的深入
探索,达到“格物穷理”的最高境界。“格,至也。物,犹
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2(在朱熹
,“道问学”的五个骤依次是:“博学之,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 之。”(《礼记冲庸》)朱熹的方法
论来自二程(程顾和程颐),而直指《大学》的“格物致
基本理论
“尊
德性”与“道问学”
治学向的差异,并其说
成是儒的智识

之,
以说是
“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现代诠释。透过古今学者的
,不
:“尊德性”与“道问学” “为学
之方”,“德性”与“问学”
是《大学》所言的“自
修与“道学”。也就是说,“修道”
:其
一是向 省察,

性,

我的的,是所谓的“尊德性”。其二是向

的体 , 得
性 》》认为,人的认
灵两部
分。感官感知即“闻见之知”,通过耳、目、口、鼻和形体
这“五官”各自感知外界;心灵感知即“征知”,通过审
察五官所感的“闻见之知”,认识事物的真相,并且荀
子认为学习的起点与知识的来源皆始于闻见。人的
学习
于:天 之
”,即 、 、 、
物的

后,
习 为 能, 所
9不同的

的事
不的,
:闻见之所
上)因此,荀子十分重视后天的学习,认为勤学比苦思
更重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
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多么伟大呀,圣人之道!洋洋大观,发育万物,继天立极。

充足富裕,大的方面有三百,小的方面有三千。

都供后人都实践施行。

所以说如果不能拥有一定的品德,是行不了圣人之道的。

从第二十六章以下,子思一面赞颂圣人之道,一面也继续阐述中庸之道的发挥问题。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

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

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

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慧,以保全其身。

」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朱子注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

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道,由也。

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

敦,加厚也。

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

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

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

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这则是强调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视问学的积累,要求达到最高境界,又要保持中庸的原则。

这里的“致”、“尽”、“极”都是动词,相当于“尽性”之“尽”、“致中和”之“致”。

其实,这里的“道”亦为动词,应理解为“尽由之”。

从明哲保身等角度看,君子也是需要仁智勇齐修的。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生在现今的时代,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这样的人,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此处似乎说应该与时俱进,不能抱残守缺。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

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

本诸身,有其德也。

徵诸庶民,验其所信从也。

建,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

天地者,道也。

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者也。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知天、知人,知其理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动,兼言、行而言。

道,兼法、则而言。

法,法度也。

则,准则也。

)所以君子之道,从其自身的善性出发,从平民百姓那里检验自身的德行,用上古三王的言行考校自身的言行,独立于天地之间又不违背天理民意,与自然造化合拍,即使百世以后圣人复起了,自己的言行还经得住的考验。

与自然造化合拍,是懂得了自然的规律;自己的言行经得住历史考验,是懂得了人情世故。

所以君子的举动就成为天下世人的行为准则,他的行为是天下效法的楷模,他的话就是天下的法则。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孔夫子追崇尧舜之道(远),宗守文王武王之礼法(近);上应顺自然法则(时),下崇尚因地制宜(空)。

譬如天地那样,地因博厚而无不载,天因高明而无不覆;又譬如四时那样交替运行,如日月那样日夜交互着明照大地。

这里赞颂了圣人之德,继天立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

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叶茂,无穷无尽。

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朱子注曰:悖,犹背也。

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

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

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

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

敦化者,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

此言天地之道,以见上文取辟之意也。

在“化育万物”的东方观念中,人类和社会、自然是一个大的生活共同体。

所以,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应该“并育”而不相害,世上的各种“道”和思想、主义应该并立,使人类具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

因此,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同”是作为做人的根本原则而提出的。

但这里提出的“不同”,并不是互不相关,各种“不同”因素之间,必须有“和”,“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

“和”在中国是一个古字,见于金文和简文。

“和”在古汉语中,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并非融合为一)。

古“和”字还有“顺其道而行之”,不过分,得其中道的意思。

如《广韵》:“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新书·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都是和谐适度的意思。

“和而不同”原则认为事物虽各有不同,但决不可能脱离相互的关系而孤立存在,“和”的本义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共处。

在中国,儒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人的关系,道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内探讨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

“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

庄子的最高理想是“太和万物”,使世界达到最完满的和谐。

作为儒家核心的道德伦常观念,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义臣忠”等双方面的行为规范,力图找到两者之间关系的和谐和适度。

所以说:“礼之用,和为贵”“礼”是共同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它必须在和谐、适度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

这种在“适度”的基础上,不断开放,不断追求新的和谐和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乐黛云语)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著名命题。

中国哲学认为,万物相生相克,相克相生,最终都将融入大道之中。

它强调万事万物的同一性,不承认有绝对的对立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更不会承认那种不可一世的仇恨和歇斯底里的疯狂。

须知只有小人当道,才会竭力紊乱纲常,以其偏激,掀动人们的迷误与仇恨,将其导入一场又一场你死我活的无情争斗。

我们做人,不能这样气急败坏,应该努力效法、遵循圣人之道,协助维系宇宙间的内在合理性与平衡。

一个有道的人,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天地间的一切都能和谐有序,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兼收并蓄,允许别人用自己的理性、良知,独立地判断是非,决定取舍,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应有的胸襟与气度。

(张景岗语?)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朱子注曰:知,去声。

齐,侧皆反。

别,彼列反。

聪明睿知,生知之质。

临,谓居上而临下也。

其下四者,乃仁义礼知之德。

文,文章也。

理,条理也。

密,详细也。

察,明辩也。

此处阐述并赞颂了圣、仁、义、礼、智五德的具体内涵。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只有天下至诚,才能够理清天下的主纲,建立天下的根本,懂得天地的化育。

难道还会依靠外物才有所成就吗?朱子注曰:经,纶,皆治丝之事。

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

经,常也。

大经者,五品之人伦。

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

惟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纶之也。

其于所性之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而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

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

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岂有所倚着于物而后能哉。

此章通过现象进入本质,强调穷理尽性。

尽物性可知天,知天更知物;悟到自然一本散布万殊,万殊归一本,万事万物一了然。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经》上说“穿了漂亮的锦衣还应该罩一件外套”,也许因为讨厌它太耀眼了。

所以君子之道,默默地进行却一天天显著;小人之道,像电光一闪却一天天消失了。

君子做人的道理,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而知着,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

朱子注曰: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

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

古之学者为己,故其立心如此。

尚纲,故闇然;衣锦,故有日章之实。

淡、简、温,纲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美在中也。

小人反是,则暴于外而无实以继之,是以的然而日亡也。

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

风之自,著乎外者本乎内也。

微之显,有诸内者形诸外也。

有为己之心,而又知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

故下文引《诗》言谨独之事。

此章赞颂了君子之德,实行中庸而在平凡中逐渐近道的过程。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无愧于心。

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诗经上说:「君子独居在屋内深处,也要无愧于心。

」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动,人人都尊敬他,不必开口说话,人人都相信他。

朱子注曰:承上文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

疚,病也。

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也。

此处承接上节,照应首章之“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而又阐发之。

在这个部分中,对孔子的中庸之道赞扬备至。

曾言仲尼远宗尧舜,近法文武;上法天,下法地,故其道广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时,光明如日月。

具备圣(聪明睿知)、仁(宽裕温柔)、义(发强刚义)、礼(齐庄中正)、知(文理密察)五德。

足以有临、有容、有执、有敬、有别。

言其大,则渊博如天;言其深,则渊泉如渊;言其用,见而民莫不敬,行而民莫不悦。

是以声名扬溢于中国,施及蛮貊,其德可以配天。

次言仲尼之教至高至善。

它“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