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给患者和患者的家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艾滋病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和患病。
尽管艾滋病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了解程度并不够,对艾滋病存在着诸多误解。
为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对于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这项调查,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调查结果,为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若干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了关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对艾滋病的态度以及相关的行为。
我们共计发放了500份问卷,最终回收了480份有效问卷。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使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情况1. 对艾滋病病毒的了解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的了解并不够充分。
其中有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并不清楚艾滋病病毒是什么。
只有30%的受访者表明他们知道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通过血液、性交和母婴传播。
但是在这30%的受访者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对它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有所了解。
在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方面,受访者的了解程度更是不够充分。
在受访者中,只有10%的人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有一定的了解,其他9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并不清楚或者了解的不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患艾滋病者存在着一定的歧视态度。
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与艾滋病患者交往会使自己受到感染的风险增加。
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他们会因此而远离患艾滋病者。
2. 自我防护意识和行为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自我防护意识和行为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有近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
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护相关知识 态度 行为现况调查

构成比(豫) 缘远援圆缘 缘远援圆缘 缘远援圆缘 缘远援圆缘 猿苑援缘园 猿苑援缘园 猿苑援缘园 猿苑援缘园 员愿援苑缘 员愿援苑缘 远园援怨愿 猿员援源源 圆苑援远缘 员源援苑苑 愿援猿猿 源援员苑 园援苑远
性教育内容 防治性知识与艾滋病信息获取途径
表 2 艾滋病防治宣传 教育需求状况 防治宣传、教育需求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 年 6 月第 21 卷第 11 期 Chinese Remedies & Clinics,June 2021,Vol.21,No.11
窑 1867 窑
·调查研究·
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护 相关知识 态度 行为现况调查
尹晓梅
艾滋病属于危害性较大的传染性疾病,于 员怨愿员 年美国 出现首位艾滋病感染者之后,在全球以惊人速度传播,亚洲 也逐渐变成感染率上升最快地区[员]。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主体, 性行为、性生理、性观念正在变化,属于我国艾滋病重点防控 人群。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积极态度与行为方式,属于预防 艾滋病有效方式。因此了解大学生对于癌病防控相关认知、 态度、行为(运粤孕)现状具有积极意义。现报告如下。 员 对象与方法 员援员 调查对象:选取太原市 圆园员怨 年 愿 月至 圆园圆园 年 员员 月某 高校在校大学生 圆远源 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 员远怨 人,女 性 怨缘 人;年龄 圆园耀圆缘 岁,平均(圆圆援7依员援员)岁;城镇生源 员源园 人,农村生源 员圆源 人。 员援圆 方法:本研究调查问卷是以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 运粤孕 问卷调查》作为基础,并结合青年大学生开放性、平等性 以及纯洁性等并存特点,增强“自我预防行为与性行为”方面 题量。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的相关知 识、态度、行为、性经历和艾滋病的防护措施等方面。当场发 放问卷,通过匿名自填形式,于固定时间内由研究者当场统 一收回。此外,问卷中还设计“国庆节在哪一天”判断调查对 象对于问卷态度的认真度,凡是答错此题或者问卷项目填写 不全或者损毁问卷均归为无效问卷。 员援猿 观察指标:淤统计一般人口学特征。于统计艾滋病知识 知晓率。盂统计艾滋病态度。榆统计艾滋病行为,包括发生性 行为状况、艾滋病自我预防行为。虞艾滋病防治宣传与教育 需求状况。 圆结 果 圆援员 一般人口学特征: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 圆远源 份,回收 圆远源 份,回收率 员园园豫,无无效问卷。其中男性 员远怨 人,女性 95 人;城镇生源 员源园 人,农村生源 员圆源 人;大一学生 员源愿 人,大 二学生 员员远 人;汉族 员怨员 人,其他民族 苑猿 人。 圆援圆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知晓 圆缘圆 人(怨缘.4%),世 界艾滋病日知晓 圆源怨 人(怨源.3%),HIV 主要损伤系统知晓 圆源愿 人 (怨3.9%),HIV 三大传播途径知晓 圆源远 人 (怨猿援2%),携带 HIV 母乳喂养知晓 圆源员 人(怨员援3%),安全套预防效果知晓 圆猿苑 人 (愿怨援8%),患性病者与健康者感染风险相似知晓 圆圆缘 人
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研究

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目前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对于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处于学习和生活的关键阶段,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在中国,随着艾滋病病例的逐年增加,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态度倾向以及相关行为将直接影响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和社会的健康状况。
对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水平和态度,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态度和行为习惯,进而探讨他们对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需求和对防控工作的参与情况。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宣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也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在艾滋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最终目的是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水平的提高,加强防控意识,降低感染风险,为全社会的艾滋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1.3 意义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感染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支持。
在高校大学生中,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态度和行为举措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态度倾向和行为习惯,为制定针对性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还将有助于发掘高校大学生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未来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和行为素养,有效减少艾滋病的传播风险,保障大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早餐要吃好吃饱,数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应相当于全日量的1/3。
本调查表明,不吃早餐的学生,容易饥饿,上课不专心,影响学习效率。
学习是繁重的脑力劳动,大脑在高度紧张的工作时,不断地消耗能源和营养素。
血糖是大脑直接利用的能源,血糖<44P mol/L,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产生饥饿感,大脑的兴奋性随之降低,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1]。
因此,早餐既要补充一夜的消耗,也要为整个上午学习和活动作储备。
对开展与未开展早餐饮食行为健康教育的学校进行比较,成效有非常显著的差别(!<0.01)。
加强营养教育,使青少年懂得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与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吃好早餐。
针对小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待继续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t进一步开展小学生早餐行为的健康教育;o开展早餐对学习成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小学生早餐行为对学生常见病、因病缺课影响的调查;@开展学校营养早餐的试点工作;@开发营养全面、均衡和食用方便的早餐食品。
参考文献:[1]蔡美琴主编.医学营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收稿日期:2001-04-24;修回日期:2002-05-09文章编号:1007-2705(2002)04-0050-02【调查研究】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张凤莲1,王龙艳1,陈理良1,张建华2(1.山东省卫生防疫站,济南250014;2.济南市历下区卫生防疫站,山东250014)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学校卫生中图分类号:R512.910.1文献标识码:B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病,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
为了解青年中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对此类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我们于2001年对山东省济南市3所大学2827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最近,我们小组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的调查。
该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和他们在预防和应对艾滋病方面的行为意识。
我们在大学校园里采访了100名大学生,并使用问卷来收集相关数据。
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
令人鼓舞的是,超过9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对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方面比较积极,包括互联网、学校宣传和媒体报道等。
这表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整体较高,也说明了艾滋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
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艾滋病的具体知识仍然存在一些误解。
有一部分受访者错误地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接触到空气、共同使用餐具、打嗝等非接触性传播途径进行传播,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还有一些学生对艾滋病的症状和治疗方式不够了解。
这些误解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恐慌,也阻碍了艾滋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在对预防艾滋病的行为意识方面,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使用安全套进行性行为保护;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会尽量避免与感染艾滋病的人进行接触;约70%的人表示他们会进行艾滋病的相关检测。
这些结果显示出大多数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有较强的意识。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不够,尤其是在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时的预防知识。
一些受访者对艾滋病的威胁感较低,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到艾滋病的感染,因此缺乏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的意识。
一些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存在歧视和偏见,表现在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上。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建议加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教育宣传。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和推广宣传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
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知识也非常重要。
我们也建议大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时刻将预防艾滋病的措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大学生对艾滋病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在细节和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解。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病毒,可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失调,导致其无法抵御其他疾病的攻击。
在不良的生活方式或不当的性行为等行为中,会更容易感染艾滋病。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是年轻人,也是未来的领袖。
艾滋病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可能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大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艾滋病。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角度,调查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知识以及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调查目的本项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分析其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态度,并制定社会宣传策略,加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二、调查对象本项调查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中的主要力量,具有较高的群体影响力和知识水平。
三、调查方式本项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的认知程度、预防知识掌握程度、性行为健康知识以及不良习惯等多个方面,其中一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另一些是选择性答案,让人们有自由表达的话语空间。
四、调查结果1.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94%的大学生表示已经知道过,但只有40%的人了解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此外,还有30%的人不知道艾滋病是否能治好,只有50%的人听说过如何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2.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在预防方面,大多数人知道使用安全套和避免多次性伴侣是最好的方式,但只有10%的人知道在医院接受艾滋病筛查是必要的。
3.性行为健康知识当被问及他们是否能在进行性行为前获得关于HIV状况的信息时,有30%的人表示从未谈论过这个话题,而另外30%的人则表示他们知道如何去发现一个HIV阳性的人。
而对于保护性行为,有80%的人认为使用避孕套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4.不良习惯大多数人坚信不会得染上艾滋病这种疾病,这些不良习惯包括多次性伴侣和吸毒。
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和正确理解有待加强。
一方面,只有40%的人了解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剩余大多数人未能及时获取这种知识,令整个人群难以避免艾滋病感染风险;另一方面,有30%的大学生不知道艾滋病是否可治疗,这也说明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误的。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引言: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它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艾滋病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艾滋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普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学生群体中,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如何呢?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以期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我们选择了某大学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感染途径、防护知识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等方面。
问卷调查的内容严谨科学,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基本认识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认识情况。
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80%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说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是HIV病毒。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还比较清晰。
也有一部分人对艾滋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存在一些误解,这部分人需要得到更深入的科普教育。
三、传播途径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但仍有30%的人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
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和艾滋病患者接触,或者共用生活用品也会传播艾滋病。
这说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四、防护知识在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方面,80%的大学生知道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性传播;70%的大学生知道使用消毒针头可以预防血液传播。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还是比较了解的。
也有一部分人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存在盲区,这部分人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五、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是比较开放和包容的,他们认为艾滋病患者应该受到同等的待遇,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和排斥的态度。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毒感染疾病。
随着近年来艾滋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也成为了艾滋病防控的关键对象。
为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下面将进行相关的调查。
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50名男性和50名女性。
针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调查结果显示,92%的大学生知晓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知道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系统损害的疾病,但只有35%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最早的发现国家是美国。
这表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起源和发展了解的比较有限。
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方面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80%)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但只有35%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
只有12%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
这说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还有待提高。
针对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但只有40%的大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相关的志愿活动。
有50%的大学生表示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没有明显偏见,但仍有20%的大学生表示对艾滋病患者持有歧视的态度。
这说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教育。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整体较为一般,尤其在艾滋病的起源、发展、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方面的了解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差异。
大学生群体应加强相关艾滋病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并积极参与到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共同为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目前艾滋病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
近年,艾滋病疫情扩散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青少年已经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群体,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报告,在全世界的新发艾滋病患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超半数[2]。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年龄段,具有性生理发育成熟、思想不成熟的特点,高危行为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关键诱因。
相关大学生艾滋病的调查研究已经受到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现状1.1 研究对象抽样方法各异研究者采用的抽样方法各有不同,总体包括整群抽样、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分类整群抽样及目的性抽样的方法。
根据调查者的研究目的和选取调查对象的条件限制,样本量较小(1000人以下)的、局限于某高校的调查取样方法多为随机整群抽样或目的性抽样;而样本量较大(1000人以上)的、对某市或某省的调查取样方法多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如孔惠敏[3]对“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中随机整群抽取了865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黎永锋[4]对“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况”的调查中采用了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了700名大学生;代伟萍[5]对“黑龙江省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及艾滋病知识调查”中采取了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1.2 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总体上看,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多局限于定量调查,缺乏实地访谈、开放式问答、大型行动研究等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需求的调查几乎空白。
问卷调查是当前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问卷内容不统一,多数学者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参照文献和类似问卷,采用自行编制问卷的方法。
2.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地域、专业、性别等角度开展艾滋病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通过查阅并分析文献,中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研究现状总结如下:(1)随着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6],但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入;(2)大学生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有混淆现象;(3)大学生虽然意识到艾滋病是非常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但警惕意识不强,轻视艾滋病的易感性,预防措施相对缺乏;(4)由于大学生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导致其尚不能完全以端正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5)专业差异: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水平明显高于非医学生;(6)性别差异:对于艾滋病预防、传播和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等问题,男生和女生有显著差异;(7)层次差异:大学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高年级医学生知晓率明显高于低年级医学生;(8)地域差异: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水平较低[7]。
2.1 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研究国内调查[8]普遍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高,但对部分艾滋病传播途径缺乏正确认识,不同性别、地域、专业、等级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2.1.1性别差异李利兰的相关调查[9]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平均超过80%,知晓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艾滋病性传播和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女生,因为男生社会活动相对丰富,接触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介的机会更多,因此能了解更多艾滋病相关知识。
提示高校应侧重对女生开展性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
2.1.2专业及等级差异辛晴等[8]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艾滋病知晓率存在差异:研究生对艾滋病的知晓率高于本科生,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大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好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国内相关调查研究[10]也证实医学专业学生较非医专业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的好,这与医学院校课堂讲授艾滋病知识并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密切相关,提示高校教育者应在非医学专业学生中积极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2.1.3地域差异许委娟在调查[11]中发现,对于同性性接触及母婴传播途径相关问题,城市学生知晓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尽管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回答正确,但涉及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还存在混淆和误区。
如30%的大学生认为日常生活接触、游泳、拥抱等也会传播艾滋病,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
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不清,容易产生歧视心理,导致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因此加强对传播途径的了解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恐慌,亦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
目前,关于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调查研究中,研究者们对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大一学生和其他年级学生知晓率差异比较的结果各异,目前无统一定论,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分析。
2.2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研究2.2.1歧视现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调查研究结果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看,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但是仍存在一定的歧视和恐艾心理。
代伟萍[5]等报道,多数大学生能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仅有7.6%的学生不愿意或逃避和艾滋病患者正常交往;但也有报道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普遍存在的歧视心理,对于患有艾滋病的朋友,近40%[11]的学生表示会躲避、不接触,甚至断绝关系,可见,在将来的教育中,应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端正其态度,消除歧视现象。
2.2.2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
宋兴怡[12]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近90%的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持有积极正确的态度,在面对艾滋病患者是,女生由于更具有同情心,因此更能表现出友好和关心的态度;在假如自己感染艾滋病后,近1/3的学生会产生放弃生命、自杀等消极行为,男生的消极情绪要重于女生;另外,国内大量研究[13]表明,医学专业学生较文科及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更能表现出同情等积极的态度;但是也有学者报道,部分医学生尚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近1/3[14]的医学生建议将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人隔离或统一管理,这与医学生高水平的艾滋病认知现状是相互矛盾的。
可见,医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与其艾滋病知识水平并不相符。
2.3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研究2.3.1高危行为在大学生中,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普遍存在。
多项调查发现,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及多个性伴、同性恋是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有调查显示[6],多数大学生赞同在校期间发生恋爱式的性行为,但是大学生的恋爱对象往往不止一个,多性伴隐藏着很大的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何瑛等[15]对西藏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调查中发现,12.7%的被调查对象有过性行为,其中近90%的人未使用安全套,拥有2个及以上性伴侣的人占60%。
以上数据提示,学校应全面开展科学的性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健康问题,并通开展适宜的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减少大学生群体中高危性行为的发生。
综上,大学生对艾滋病知、信、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错误的认识和高危行为将进一步导致艾滋病在大学生之间传播肆虐。
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1]Madray H,Van Hulst Y.Reducing HIV/AIDS high-risk behavior among injection drug users:peer cation[J].Drug Educ,2000,30(2):205 -211.[2]WHO.AIDS EpidemicUpdate-UNAIDS[R].2006.[3]孔惠敏,秦凤菊,杨中东.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J].中国校医,2012,26(5):341-342.[4]黎永锋.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88-90.[5]代伟萍,闫世春,梁琦.黑龙江省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及艾滋病知识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2):215-217.[6]孙昕霙,史宇晖,王培玉.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270-273.[7]师会芳,王明旭,王兵.我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123-125.[8]辛青.山东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态度情况调查[J]. 2011,49(5):143-146.[9]李利兰.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3):22-23.[10]连肖.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比较研究.医学与社会,2014,25(9):86-90.[11]许委娟.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8):82-84.[12]宋兴怡,徐选国.山西省3所高校12546名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5):878-881.[13]黄晓光.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2): 249-251.[14]刘立新,陈瑞玲.我国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高校健康教育状况[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 (5):515-518.[15]何瑛,魏元龙,李小妹.西藏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5):2781-2783.基金项目: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