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尝试】1、教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模式。
2、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1、拟写对联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l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PPT显示: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英语100分,语文180分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译? 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第2课《奇妙的对联》教学案例

《奇妙的对联》教学案例史小亮【三维目标】1、体悟对联中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对联的一些相关知识,如起源、种类、特点等,重点掌握平仄、对仗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收集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拟写对联,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提高学生赏对子、对对子的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激趣法、互动探究法、赏析领悟法【教学过程】一、古典诗歌导入新课: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元日》诗,这样写道“爆竹声里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对当时春节时家家户户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这种写对联贴对联的习俗代代相传至今延续了一千多年,小小对联其间却承载着中华文化源大精深的艺术世界,今天,就让我们师生一道在对联的天地里尽情遨游一番。
fN3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二、知识积累:掀起你的盖头来——了解对联1、成果展示活动:学生畅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课内外各种对联。
2、“我为对联画个像”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这些对联,结合课文《笠翁对韵》内容,总结个人心中的“对联模样”。
3、生生、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第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也叫“楹联”“楹帖”“联语”,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体制短小、文字精练、雅俗共赏的独特文学样式。
第二,对联的发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
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南朝《荆梦岁时记》亦记载每逢岁时,人们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来驱鬼辟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联语。
又据《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子,即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教案(1)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能够对出简单的对联。
能力目标: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忆小时候听到的第一个对联是什么?笠翁对韵(齐读)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二、讲授新课(一)同学们平常都积累了哪些对联呢?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对联的起源、种类1、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2、生活小常识——如何贴对联对联有上、下联之分,贴对联时就要分清上下。
先说说门的上下,古文都是竖排版,自右而左。
这样一来,我们面向门站立时,右手边就是上,左手边的是下。
再就是给对联分上下,对联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遵循着仄起平入规则。
结尾仄声(三声、四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一声、二声)的是下联。
横批的书写是自右而左。
3、对联的种类4、对联的基本常识传统的对联讲究“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5、平仄相对平仄相对简单说来就是上联用平声(一声、二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三声、四声)字。
例如: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但随着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用韵的对联。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教学重点和难点篇一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奇妙的对联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对联练习,在对联写练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尝试初步的对联练习。
1、诗歌的体裁。
2、修辞中的对仗。
提问启发讨论多媒体设备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
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疑有讽己之意,叫人把竹砍掉。
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
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对联很奇妙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对联,揭开她的面纱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提问:1、什么叫做对联?2、对联由哪几部分组成?3、对联的要求是什么?4、怎么书写和张贴对联?三、走近对联1、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相“联”。
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的特点是偶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
)2、对联的起源:(1)、秦汉以前,人们就有悬挂桃符的风俗。
后来人们在大门上左右两边位置张贴神荼郁垒的画像以驱鬼。
这就是门神。
到了唐代,人们把桃符上门神的画像换成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他二人也被奉为门神。
(2)、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孟昶在一次新年到来之际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奉长春”两句,此被视为中国第一副对联。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第2课《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第2课《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剖析对联是我国共同的艺术方式,承载了丰厚的文明外延。
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求单元第二课,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起高一先生对文明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形式,让先生喜欢这一类型的课程,感遭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动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先生学习状况剖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关于对联的艺术性、兴趣性、承载的文明没有专题的探求活动或未充沛展开过有关对联的探求活动,先生的兴味和积极性有望失掉充沛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身手,而在于鼓舞、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员教育指南»〕,〝一切智力方面的任务都要依赖于兴味〞〔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迷信与儿童心思»〕,在教学中扣紧〝巧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鼓舞兴味,以兴味鼓舞先生对对联的知识、文明的探求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墨守成规,做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停止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络。
情境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用教材内容、故土文明底蕴、学校办学历程创设对联情境的方法,激起先生兴味,感受对联艺术和文明。
作为梳理探求单元课程,要充沛调动先生的积极参与,表达先生主体,提高学习兴味,引发进一步自主探求的愿望。
四、教学目的1.激起先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髓之一对联的兴味。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经过拟写对联,提高先生运用言语文字的才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先生自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进程设计〔一〕用四川佳人杨慎的故事导入杨升庵巧对县令杨慎,字升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
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妙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对联》。
二、文本解读模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1、对联常识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学书本的对联常识,之后回答:(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2)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3)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5)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2、学生表演:秀才改对联3、谐讽联包括谐趣(诙谐有趣,耐人寻味)和讥讽(讽诫戏谑,发人深省),也就是以诙谐幽默为主题,以教育劝诫为宗旨,运用多种修辞技巧创作的妙趣联,就叫谐讽联。
4、练习一位友人在鲁迅先生逝世之时,写了副挽联,之间引用了鲁迅先生所写的两部著名的小说,请你补全对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第2课《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知识与技能: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欣赏与对仗活动,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对联的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产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喜爱,促进将来主动发展。
学情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教学过程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2、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古诗中对仗的诗句四至五例,注明出处并交流。
二、课堂教学步骤(事先邀请同教研组老师听课,其中包括准备写毛笔书法的老师)1.开头要求同学以本学段学习过的《兰亭集序》中一句对仗的句子来形容今天来听课的人和盛况。
答案“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文对)2.以各小组搜集的古诗中的对句引入(古诗对),再以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说明这也是名人励志对联,过渡到下一环节。
3.列举几个名人励志联(以课件展示)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课程资源分析:福建的名人,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林则徐)②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课程资源分析:七中书记室悬挂的此联书法横幅,拍出照片课件展示,提问学生:作者是谁?答案周恩来)③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课程资源分析:七中高三年段五楼走廊张贴着此教师书法联,拍出照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说出作者蒲松龄)(教师指导:名人对、励志,嵌入自然地理、比喻,嵌入历史故事;4.兴趣引导:出个对子考考大家。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10)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 掌握对联的特点。
2、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1、拟写对联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紧承上节课关于修辞的介绍,引出修辞手法中的对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联。
二、明确对联的一般特点正反举例,引导明确:1、对联可长可短,但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上下联相同的位置词性应该相同。
3、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语法结构也应该相同。
4、上下联平仄相谐,仄起平落。
5、内容关联。
6、上下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字,尤其相同的位置。
三、趣味对联赏析1、嵌字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1914年前翰林王运讽袁世凯)2、拆字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3、谐音联二猿伐木深山,小猢狲也敢对锯(对句)?一马陷足烂泥,老畜生焉能出蹄(出题)!4、哑联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的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其实,这是二人开玩笑的一副哑联。
你猜得出来吗?狗啃河上骨(和尚骨);水流东坡诗(东坡尸)。
四、根据对联内容,猜出所写的地名。
1、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州醉翁亭)2、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武汉黄鹤楼)五、根据对联内容,猜出所写的人物。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2、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4、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
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常识,掌握对联的对仗、平仄。
(2)积累、赏析名联,领略对联的艺术魅力,培养文学兴趣。
(3)学会对对联、拟写对联。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有一定浅显的认识,比如知道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知道一点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等。
但对对联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等都较陌生,且由于知识有限对有些对联拟写方面有教的困难。
绝大部分学生对对联有较浓厚的兴趣,有较大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对联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3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
2、学习欣赏对联,领略对联艺术的魅力,培养文学兴趣。
教学难点是:尝试对对联、拟写对联。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流程
一、把握规律,奠定基础
(一)创设氛围,巧妙导入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课前领导和老师们已经在教室后面就坐了,学生显得有些紧张,坐得很直。
为了使学生放松下来,我把之前设计的导语修改如下:
(过渡语)“大家怎么一个个都正襟危坐、如临大敌的样子?因为来了很多老师来听咱的课。
那今天咱们这里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呀!(以对联的形式板书)此句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把这两句单独提出来,它就可以成为一副对联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幻灯片显示课题)对联我们并不陌生,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对联到底有哪些规则呢?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