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颅内肿瘤的CT表现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颅脑常见疾病CT表现

垂体瘤
总结词
垂体瘤是起源于垂体的肿瘤,CT表现为鞍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有强化。
详细描述
垂体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可引起多种症状,如头痛、视力障碍、内分泌失调等。 CT扫描时,垂体瘤通常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有时与鞍旁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有强化。随着肿瘤的生长,可压迫视神经、垂体柄等结构,导致相
颅脑常见疾病CT表现
$number {01}
目 录
• 脑肿瘤 • 脑血管疾病 • 颅内感染 • 颅脑外伤
01 脑肿瘤
胶质瘤
总结词
胶质瘤是脑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常伴有钙化或出血。
详细描述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生长缓慢,但具有浸润性。CT扫描时,胶质瘤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有 时边缘不规则。钙化或出血灶在CT图像上呈现高密度影。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可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局部脑水 肿和颅内压升高。
脑膜瘤
总结词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组织,CT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
详细描述
脑膜瘤通常位于硬脑膜上,可单发或多发。CT扫描时,脑膜瘤呈高密度或等密度 肿块,有时边缘清晰,有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后,肿瘤实质部分明 显强化。脑膜瘤可压迫邻近脑组织或颅骨,导致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脑血管畸形的CT表现与预后
脑血管畸形的CT表现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和 预后。伴有颅内出血或钙化的脑血管畸形可能更 危险,需要紧急处理。
03 颅内感染
脑炎
脑炎的CT表现通常包括脑实质的密度 减低,脑沟、脑池的狭窄或消失,以 及脑室系统的缩小。这些变化通常提 示炎症导致的脑水肿。
脑炎还可能导致脑膜增厚,在CT上表 现为脑膜的线状或结节状强化。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脑内肿瘤通常呈现为局部结构的改变,如肿块、增厚等。
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导致颅骨的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膨胀等。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从肿瘤的密度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密度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的密度通常较为均匀,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为不均匀。
此外,脑内肿瘤的密度一般与正常脑组织相近,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高或较低。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密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从肿瘤的强化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常常呈现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强化现象。
此外,脑内肿瘤的强化模式通常为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而脑外肿瘤的强化模式可能较为多样。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从肿瘤的周围表现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周围表现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脑内肿瘤通常会引起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扩张,而脑外肿瘤可能会引起邻近组织结构的受压或侵蚀。
此外,脑外肿瘤还可能伴有出血、坏死等特征。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周围表现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总结起来,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主要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密度特征、强化特征和周围表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当然,CT鉴别诊断只是初步的评估手段,在确定诊断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这些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的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能够有所帮助。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常见肿瘤类型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87例临床资料。
结果:颅内常见肿瘤为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听神经瘤、松果体瘤、、结核瘤、垂体瘤;幕上104例,幕下83例。
颅内肿瘤以星形细胞瘤多见,幕上以颅咽管瘤、松果体瘤最为常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为常见。
结论:ct可以准确定位颅内肿瘤,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通过颅内肿瘤病变部位、病灶的大小、密度高低、形态及与周围的关系可以推测病理诊断,对颅内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颅内肿瘤;ct扫描;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110.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73-02现将现将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经检查和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87例肿瘤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7例经临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
其基本资料见表1。
1.2 临床资料:头痛142例,头晕32例,呕吐74倒,癫痫31例,视力减退22例,听力减退5例,多饮多尿6例;头颅局部凸起7例,头颅增大4例,颅神经障碍20例,眼底水肿56例,肢体感觉障碍l4例,肢体运动障碍25例,引出病理反射22例,共济失调25例。
1.3 方法:用美国ge9000及picker premeir,采用常规水平扫描后, 再加作增强扫描静脉个别病例加做冠状扫描。
2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的密度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1-3],肿瘤囊壁的密度对肿瘤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5]。
2.1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多深居大脑半球内,浸润性生长。
良性与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ct表现:良性星形细胞瘤常呈低密度影,边缘光滑,伴有囊变或钙化,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后常不强化或有轻度的瘤边不整齐的环形增强;恶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影,瘤边呈明显的指痕状水肿,有液化、坏死、囊变及出血的影像,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瘤壁呈厚薄不均 (图1)。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颅脑肿瘤的ct诊断

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结构、是否推压 移位等,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手术可行性都有重要意义。
肿瘤周围水肿与占位效应
肿瘤周围水肿
肿瘤周围水肿是颅脑肿瘤常见的CT表现之一。水肿范围和程度与肿瘤的性质、大小及侵犯范围有关。水肿越明显, 往往提示恶性程度越高。
占位效应
转移性肿瘤
颅脑是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之一,转移性肿瘤在CT图像上通常表现为 多发低密度结节或肿块。
03
颅脑肿瘤的CT表现
肿瘤大小与形态
肿瘤大小
颅脑肿瘤在CT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其大 小各异。一般来说,较大的肿瘤往往恶性程度更高,预后较 差。
肿瘤形态
肿瘤的形态也是判断其性质的重要依据。圆形、类圆形或分 叶状的肿瘤往往良性可能性大,而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的 肿瘤则恶性可能性大。
诊断方法
颅脑肿瘤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影像学 检查,如CT、MRI等,以及实验室检 查和病理学诊断等综合手段进行确诊 。
02
CT诊断技术
CT成像原理
X线与CT
CT是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简称,它利用 X线对人体进行多角度的扫描,再通 过计算机处理数据,重建出人体组织 的二维图像。
层厚与重建
密度分辨率
CT能够区分不同密度的组织,这是由 于X线吸收系数不同,导致X线衰减程 度不同,从而在图像上形成不同的灰 度。
感谢观看
由于肿瘤在颅内占据一定的空间,可引起周围脑组织移位或变形。占位效应的程度也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 据。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往往占位效应更明显,可引起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
04
颅脑肿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

在肌肠科仅次 于痔I 复杂性 月 下 瘘, 是指 主 、 支管 道纵横交错 , 弯 曲通
连, 围绕且 T 门半周或全周 ; 还可重叠几层 , 呈 潜 行 蜂 窝 状 管 道 。复 杂
性月 T 瘘是 月 T 肠外 科临床较 难处理 的疾 病之一 , 因错综 复杂 , 致使 治 疗存在许多问题 , 复发率高 , 术后 现 的并发症 、 后遗症亦较多 。祖 国医学对其 治疗有较 多记载 , 《 外科大成 ・ 痔漏 附余》 中说 : ” 有漏者插 以药钉 , 通肠者挂 以药线 ……凡用挂线孑 L 多者 , 应先汾一孑 L , 隔 日再
3讨 论
复杂性肛 瘘素有难治性盯瘘l I 之称, 由于病变位 置高 , 管道 多变 而复杂 , 常有 支管及深部 死腔 , 故在治疗 上难度较大 , 若手 术方法选 择不 当 , 不仅可 以引起 肛门失禁 、 且 T 门畸形 , 甚至会造成肛瘘 久治不
愈之痛苦 。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 l 1 5例, 男8 1 例, 女3 4例 , 年龄 2 2 ~ 5 8 岁, 病程 6 个月~ 1 5 a 。诊 断标准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 9 9 4年颁布的《 巾医病 症诊断疗效标准》 复杂 性 月 下 瘘 诊断 。
宜 后 结 扎 。最 后 在 支管 外 口或 窦道 末 端 处 作 一 菱形 切 口 , J L } j 刮匙 反 复
寻找 到 正 确 的 内 口并 处 理 之足 手 术 成 功 的 关 键 ,只有 准 确 地 找 到内 口, 避免假道 , 彻底清除细菌人侵的 门户 , 才能保 证后续治疗 的 成功。通过染色 、 指诊 、 探针 、 肛 镜 及 造 影 等 可 正 确 寻 找 肛 瘘 内 口并
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鞍内鞍上区
最常见的肿瘤为垂体瘤、颅咽管瘤,其 次为脑膜瘤、动脉瘤、胶质瘤和表皮样囊肿等。 淋巴瘤和生殖细胞瘤少见。
(2) 鞍旁区
神经销瘤和脑膜瘤是鞍旁的最常见肿瘤, 其次为脊索瘤、硬膜外转移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3)桥小脑角区
按肿瘤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神经鞘瘤、 表皮样囊肿、脑膜瘤等。
(4)松果体区
鉴别
平扫见左额颞深部可见一大小约 为5*5厘米片状低密度影,边缘 欠规整
增强无明显强化,左大脑中动脉 轻度移位
平扫见右额叶片状低密度影,边缘 不规整,右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形
增强后无强化
平扫见右额顶叶类圆形低密度灶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增强扫描见右右额叶类圆形低密度灶(呈水瘤型),边缘环形强化
增强扫描见小脑中线偏左侧半球囊 性病灶伴囊壁瘤结节,瘤结节强化
(六)液化坏死
当肿瘤因生长速度过快而造成局部缺血 坏死时,CT图像上可见肿瘤内部为不规则低 密度影。CT值一般在0一20HU之间。胶质 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和神经鞘瘤等常可见肿 瘤内部的液化坏死区。一般肿瘤体积越大、 生长速度越快则出现液化坏死的机会越多。
(七)脂肪
脂肪类物质在CT影像的密度低于脑脊液, 其CT值一般在一100Hu以上,常见的含有 脂肪类物质肿瘤包括畸胎瘤、皮样囊肿和脂 肪瘤等。
颅内肿瘤的CT定位诊断
脑内和脑外
幕上和幕下
脑室内和脑室外
肿瘤位于脑实质内者称为脑内病变,反之则称为 脑外病变。 肿瘤位于脑内、外的判别 脑内病变 肿瘤边缘 欠清楚或界线不清 脑外病变 清晰、锐利
内板骨质骨改变
罕见
常见
扩大
蛛网膜下腔/脑池 受压变窄或闭塞
脑皮层位置 肿瘤与骨板接触 所呈角度
正常 锐角
1.密度 2.部位 3.肿瘤数目、大小、形态和边缘 4.造影剂增强
二、间接征象
1.瘤旁水肿 2.占位效应 3.骨变化
(一)钙化
CT值多在100Hu以上。 少枝胶质瘤的钙化多呈块状 颅咽管瘤的钙化为“蛋壳”样 脊索瘤的钙化灶与破坏的骨碎片不易区 分、表现为散在离心性钙化
(二)新鲜出血 新鲜出血的CT值多在60一90HU之间, 其边缘不如钙化灶那样锐利,并随着血肿 的溶解吸收,其边缘也逐渐模糊。 最常见的伴有出血的颅内肿瘤为多形胶 质母细胞瘤,其次为转移瘤和垂体瘤。有 时出血可进入液化坏死腔内,CT图像上可 见气—液平面。
增强扫描后见小脑中线部位巨大球形高 密度灶,边缘清楚,肿瘤内可见不不规 则低密度区,幕上脑室明显扩大
增强显示右侧脑室三角区巨大占位性病 变,密度不均匀中线结构左移同侧侧脑 室前角处可见小结节种值灶,有强化
增强扫描见左侧脑室内肿物,强化明显,脑室积水
增强扫描后小脑蚓部球形稍高密度影, 病灶位于四脑室内,四脑室扩张
平扫见左顶枕叶混杂密度影,前内侧为 低密度囊变区,实性部分见散在钙化灶
与脉络丛乳头状瘤鉴别 (1)幕上室管膜瘤患者年龄偏大,幕下 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年龄偏小,这点与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发病年龄、部位的关 系正好相反。 (2)脉络丛乳头状瘤囊变坏死区少见, 钙化灶较少,脑积水程度重。 儿童四脑室内肿瘤有室管膜瘤和髓母 细胞瘤,后者完全位于四脑室内,密度 相对高,坏死囊变少,强化明显
5.脑膜瘤
好发部位包括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 大脑凸面、幕切迹、前中后颅凹底和桥小脑 角处。脑室内亦可发生。肿瘤多为单发,偶 见多发。肿瘤多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常有迂 曲而丰富的血管。有时可见钙化或小囊变区。 少数脑膜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境界不清; 肿瘤可侵蚀颅骨,常导致骨破坏或反应性骨 增生。
脑膜瘤的CT表现: (1)平扫多数呈均匀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偶见 低密度。肿瘤内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15%-20% 出现钙化,斑点状或整个瘤体均匀钙化。肿瘤边界 清楚,宽基底与骨板或硬膜相连,与硬膜呈钝角。 瘤旁水肿或多或少。 (2)周围脑组织受压,脑白质塌陷。局部骨质弥漫 性或局限性增生硬化,亦可出现骨质侵蚀破坏。脑 膜瘤位于静脉窦旁时,可侵犯静脉窦,出现静脉窦 栓塞。 (3)增强扫描90%明显均匀强化,少数轻度或环状 强化。静脉窦受侵增强扫描可见静脉窦内充盈缺损。 (4)位于颅底脑膜瘤可呈扁平状,表现为片状匍匐 样生长。 (5)浸润性脑膜瘤CT表现与胶质细胞瘤类似,但宽 基底与脑膜相连提示脑外病变。
平扫见左侧幕切迹处有一稍高密度 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病灶与 小脑幕广基地相连
增强后病灶均匀明显强化
平扫见鞍结节处有一个球 形均匀等密度灶
增强后均匀强化
平扫左侧脑室内见均匀 性高密度不规整条形影
增强后可呈均匀强化
左顶枕部混杂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楚,侧脑室, 中线结构像右侧移位,邻近枕骨骨质增生,硬化
(五)囊液
囊性肿瘤由于其囊液成分的不同而在 CT影像上有不同的密度表现。 当囊液含蛋白成分较少,CT值在0一 10HU之间。这类肿瘤包括蛛网膜囊肿、 松果体囊肿和囊性脑膜瘤等。 有的实性肿瘤囊液内蛋白含量较高或含 有胆固醇成分,则CT密度高于脑脊液。如 囊性星形细胞瘤、囊性垂体瘤、囊性颅咽 管瘤等。
平扫见廉旁等密度肿物,瘤周水 肿明显
增强后肿瘤呈均匀强化
平扫右枕叶类圆形高密度灶
增强后见肿瘤明显均匀强化
平扫见鞍旁右侧肿物,稍高密度
增强后肿物明显强化
平扫见左颞部肿瘤呈高密度,分 叶状,跨颅内外,有骨质破坏
增强后见肿瘤均匀明显强化
3.骨变化
脑膜瘤引起邻近的骨质增生、硬化、破坏 垂体瘤可引起蝶鞍呈气球样扩大 听神经瘤可造成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 三叉神经瘤常使岩骨尖破坏、卵圆孔扩大; 颅咽管瘤可使蝶鞍呈船形扩大
总之,颅内肿瘤的CT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①典型的部位,即肿瘤的好发部位; ②症状出现的年龄; ③增强前后密度的变化; ④肿瘤的结构:囊性、实性、瘤内有无出血、 钙化及脂肪成分等 ⑤肿瘤本身的形态、轮廓、增强的形式以及有 无瘤周水肿等; ⑥主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4.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以青少年多见,约占颅内肿瘤的 80%。该肿瘤可起源于脑室系统的任何部位, 幕下占60%,幕上占40%。其好发部位按发 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四脑室、侧脑室、三脑 室和导水管。大脑半球和桥脑小脑角区少见。 肿瘤细胞脱落可随脑脊液流动种植转移。 成人幕上多见 儿童幕下多见
CT表现: (1)平扫肿瘤多呈菜花状的混杂密度,多为 实性,可见囊变,部分可见钙化灶。(2)增 强扫描多呈不均匀中度强化。 (3)当肿瘤位于四脑室时,一般在瘤周围可 见残存的脑室。侧脑室肿瘤则可引起脑室局 部扩大。 (4)部分室管膜瘤可发生在脑实质内,以顶 枕叶为多见,其CT待征为较大的实性肿瘤伴 一较大的囊变区。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增 强。
平扫左额叶大片状低密度灶,其内可 见不规则条形钙化影
增强扫描后病灶无明显强化
平扫右额颞叶可见一椭圆 形低密度灶,边缘欠规整
增强后边缘环状轻 度强化
增强扫描见右额颞叶混杂密度灶, 可见条形钙化灶,右侧脑室受压, 中线结构左移,瘤周水肿
增强扫描见左额叶占位,病变强 化,内见条形钙化,轻度水肿
3.胶质母细胞瘤
(三)富血管组织
富血管的肿瘤在CT平扫图像上多为稍 高于脑实质密度影.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多明 显增强。常见的富血管性肿瘤包括脑膜瘤、 海绵状血管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四)胆固醇物质 胆同醇物质在CT影像上表现为稍高于 脑脊液密度的低密度影,其CT值多在 10HU左右。临床上最常见的富含胆固醇物 质的肿瘤包括颅咽管瘤和表皮样囊肿。这类 囊性病变内部不含血管结构、故静脉注入造 影剂后肿瘤密度无增强。
பைடு நூலகம் 1.瘤旁水肿
多位于白质内,很少累及皮层。由于 皮层下的小弓形纤维呈“U“字形、故水肿 的外侧缘多呈指状。一般认为,恶性程度 高的肿瘤、以及肿瘤压迫静脉窦时水肿都 较明显。水肿的多少与肿瘤的大小无直接 关系。
2.占体效应
占位效应是指由于肿瘤本身和/或瘤 旁水肿造成邻近解剖结构的受压变形、闭 塞或移位等。如蛛网膜下腔/脑池、脑灰 质、脑白质和血管结构等亦可作为占位效 应的观察对象。
移位不明显,肿瘤周 四脑室多呈“一”字形 边可见残存之脑室 前移 三脑室前部扩张,无 三脑室前部及中线结构 移位 位移,三脑室前部多闭 塞
三脑室后部与松 果体区
侧脑室与脑实质
三脑室扩张,多无移 脑室无移位,三脑室后 位 部多呈“杯口”状扩张
局部脑室可见扩张 受压变形成闭塞
颅内肿瘤基本CT征象
一、直接征象
常见的颅内肿瘤及其CT表现
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 细胞瘤、室管膜瘤、多形胶质母细胞痫 等。胶质瘤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 全部颅内肿瘤的40%一45%。
1.星形细胞瘤
部位:成年人多发生在大脑半球,儿童则 多见于小脑半球。 多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正常组织界限 不清。 发生囊性变者易见于小脑
CT表现: (1)浸润性生长的星形细胞瘤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多不规整, 与周围水肿不易区分,CT值多为20HU左右, 占位效应和病变范围大小有关。此类肿瘤分 化较好,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 (2)囊性星形细胞瘤 CT平扫为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 肿瘤实性部分或壁结节密度与脑实质类似, 瘤旁水肿常见,占位征象较明显。增强扫描 肿瘤实性部分中度强化。
增强扫描见小脑中线囊性病灶, 实性部分均匀强化
2.少突胶质瘤
年龄:多见于成年人。 部位:肿瘤始于皮层灰质,位置表浅,体积增大 可累及白质 CT表现:多为混合密度,边缘常不甚清楚,肿瘤 内低密度区为囊变区,实性部分多为等密度,瘤 内出血时为稍高密度。肿瘤易钙化,钙化灶多为 弯曲条带状或斑块状。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 到中等不规则强化,边缘较清楚。 与星形细胞瘤鉴别:当病变范围较小且位于脑 表面皮层,病变内发现上述钙化时,应考虑少枝 少枝胶质瘤可能性。
平扫右颞叶椭圆形混杂密度灶,实 性部分呈稍高密度,右侧脑室前角 受压,中线结构左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