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合集下载

(完整版)隆中对战略分析

(完整版)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战略分析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从隆中对谈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隆中对谈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隆中对谈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上精心准备的“隆中对”战略规划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年仅27岁的年轻后生诸葛亮。

刘备表达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志向,诸葛亮帮刘备进行了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为刘备规划的战略步骤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等到合适机会,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就可以复兴汉室。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这个战略规划让刘备茅塞顿开,当即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也就答应出山辅佐刘备,从此正式迈入职场,开启了颇具传奇色彩的职业生涯。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隆中对',既是刘备这个小集团的未来发展规划,其实也是诸葛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诸葛亮自27岁出山,自己的职场也就和刘备集团的战略捆绑在一起,为推进'隆中对'落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概念是西方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使组织的发展战略与员工的个人愿景有机统一起来,使个人在组织'有奔头',最终实现'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隆中对》战略规划

《隆中对》战略规划

《隆中对》战略规划《隆中对》原文: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雄。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全文共计350字)自董卓以来,②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④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模型分析:时代宏观微观结论自品牌成风以来,产品宣传众多,有些靠广告成就了巨大的产业,脑白金比于三株并没有先决优势,然而却能立市,非惟宣传力大,更在于跳出产品功能定位品牌。

以人谋如何对曹操、孙权呢?与对手竞争当怀什么态度呢?请用:竞争三思模法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雄。

②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分清敌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模型分析:狭路相逢勇者胜——争大路相逢合者胜——合广路相逢高者胜——竞合而不争是上策竞而不争是高手郊区大学饭店如何与农家饭店竞争?环境四分模法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时,总是会生出些许的豪气和感慨来。

豪气于谋略能定天下之力量,感慨于战略规划“隆中对”之于刘备“蜀天下”那灯塔般“指向标”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刘备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可谓古代的第一伯乐,算是最贤明的“老板”,是“最佳雇主”了。

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隆中对》这个战略规划书。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前,虽有汉室皇族之“品牌文化”背景,也有攻城拔寨、能征善战之“销售型人才”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在具体的“竞争拼杀”中却屡战屡败,几乎被“领导企业”曹操所吞灭,无根据地,无城池立锥。

所以,刘备虽有良好的“产品背景”与“品牌历史”,领导人虽有满腔鸿鹄大志的企图心,然而却不知究竟如何成就霸业?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刘备的长期目标应该是什么?他想成为什么?刘备能成为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和资源?刘备所面临的现状、困难和挑战都是些什么?其战略选择又是什么,即通过什么手段、什么行动来实现刘备的长期目标呢?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属于能将产品“卖好”的销售冲锋型人才,但他们没有使产品“好卖”的营销规划与策划的能力。

所以,当他们在没有系统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支撑的刘备的指挥带领下,其个人努力经常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越努力,失败和“牺牲”得越悲壮!没有远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实现远景与目标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

刘备所带领的整个团队思路基本上是模糊和混乱着的。

所以,没有远景目标和战略规划应该是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屡屡受挫、“业绩”糟糕的内在根本原因。

于是,诸葛亮在为刘备进行思路梳理与战略规划时,诸葛亮首先进行了环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战略分析

案例: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隆中对话中的军事战略分析

隆中对话中的军事战略分析

隆中对话中的军事战略分析隆中对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党内论战,也是一次关于军事战略的重要辩论。

在此次论战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领袖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战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隆中对话的历史背景、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以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隆中对话的历史背景隆中对话发生在1935年1月27日至30日的四天时间内,地点在四川省南部隆中县的古文化遗址乔家大院内,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军事、政治、组织等方面的一次重大论战。

此次论战的背景是红军在长征途中陷入危机,需要思考如何守住红色区域、团结群众、继续前进等重要问题。

因此,毛泽东以及其他一些军事领袖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战略,展开了论战。

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在隆中对话中,毛泽东提出了“马蜂窝式的战略防御”、“人民战争”、“四个敢于”等重要策略。

其中,“马蜂窝式的战略防御”是指利用我方武力的优势,在有利地形上分散设置若干个据点,以集中力量攻打敌人的弱点,在攻击失败后及时转移。

这种战略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降低党军在战争中的损失,提高敌我比例。

“人民战争”则是针对中国国情而提出的,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时代的战争必须将战争变为全民战争。

在隆中对话的讨论中,毛泽东说到:“在我们这个地方进行的战争不是我们把阶级斗争引入武装斗争的,而是敌人把武装斗争引入阶级斗争的。

……所以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进行全民战争,要动员广大群众。

”最后,“四个敢于”被毛泽东提出,包括“敢于走路、敢于同样住小村、敢于打仗、敢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些都是毛泽东认为红军和群众在长征途中最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三、隆中对话的意义隆中对话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无疑是红军在艰苦的长征路上所需要的,教育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和群众,在实战中完成了掌握,这对后来的解放战争有着坚实的基础。

此外,隆中对话还体现了毛泽东的领导能力和高超的军事战略智慧,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战略分析

案例: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再评价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再评价

43 ・
矣 。 卷 葛 传 3诸 亮 《
在 《 中对 》 , 葛亮从 战 略策划 的高 度 , 论天 下大 势 。 隆 中 诸 纵 首先 , 出 了曹操 能够 战胜袁 绍 、 指 以弱 为强 的原 因是 “ 惟 天 时 , 亦 人谋 ” 非 抑 。这 是 以史 实 向刘 备 阐 述一 个基 本 的道理 : 功者不 仅要 靠 天时 , 要靠 人谋 ( 的努力 ) 即策 划 和谋 略 , 事在 人为 , 事在 成 更 人 , 谋 成
21 0 2年 8月
第3 0卷第 3期
陕西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 f ha x U ie i f eh o g ( oi Si cs omM o an i nv ̄t o c nl y Sc S y T o  ̄ ce e) n
Aug 2 2 . 01
的时 间表 , 不可 能对 未来形 势 的变 化做 出全面 的 、 确 的预见 并提 出具体 的应 对 、 准 防范 方法 。
在《 隆中对》 诸葛亮首先是以曹操能胜袁绍的史实为例, 明了事在人 为、 中, 说 成功者主要靠人谋
( 人为 的努 力 ) 一基 本道 理 。这是 高度强 调人 的主观能 动性 , 以此做 为《 中对 》 这 并 隆 战略 构想 能 否实 现 的一 个根 本前 提 。这是 符合历 史规 律 的。 《 中对 》 隆 战略 构想提 出 的三个 战 略步 骤 是 完 全 合 乎 逻 辑 的 , 可 行 的 。第 一 步是 近期 的 战略 目 是
构想 实 现与 否 的基 石 。战 略方 向有 主 、 次之 分 , 面 的八百里 秦川 是 主要 战略方 向 , 北 东北 面 的宛 、 洛是辅
助 战略方 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时,总是会生出些许的豪气和感慨来。

豪气于谋略能定天下之力量,感慨于战略规划“隆中对”之于刘备“蜀天下”那灯塔般“指向标”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刘备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可谓古代的第一伯乐,算是最贤明的“老板”,是“最佳雇主”了。

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隆中对》这个战略规划书。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前,虽有汉室皇族之“品牌文化”背景,也有攻城拔寨、能征善战之“销售型人才”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在具体的“竞争拼杀”中却屡战屡败,几乎被“领导企业”曹操所吞灭,无根据地,无城池立锥。

所以,刘备虽有良好的“产品背景”与“品牌历史”,领导人虽有满腔鸿鹄大志的企图心,然而却不知究竟如何成就霸业?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刘备的长期目标应该是什么?他想成为什么?刘备能成为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和资源?刘备所面临的现状、困难和挑战都是些什么?其战略选择又是什么,即通过什么手段、什么行动来实现刘备的长期目标呢?
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属于能将产品“卖好”的销售冲锋型人才,但他们没有使产品“好卖”的营销规划与策划的能力。

所以,当他们在没有系统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支撑的刘备的指挥带领下,其个人努力经常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越努力,失败和“牺牲”得越悲壮!
没有远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实现远景与目标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

刘备所带领的整个团队思路基本上是模糊和混乱着的。

所以,没有远景目标和战略规划应该是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屡屡受挫、“业绩”糟糕的内在根本原因。

于是,诸葛亮在为刘备进行思路梳理与战略规划时,诸葛亮首先进行了环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段话分析的是刘备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今虽然天下群雄并起,但机会还是有的,其“市场”格局又如何呢?曹操坐拥百万雄兵,势头凶猛,实力强大,我们不能与之正面对抗。

属于第一阵营领导型企业,垄断有大部分市场份额。

其孙权雄踞江东,处于第二阵营,经营多年,也已成气候,只能是我们团结利用的对象,而不是正面发起挑战和斗争的对象。

诸葛亮接着分析:荆州地理位置极佳,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刘表势弱,这是留给刘备您最好的机会。

先取荆州,便可占据一席之地。

益州险峻,沃野千里,然而其主刘璋“领导才能欠佳”,不善管理,所以,也是争取的对象。

既然外部环境和竞争状况如此,那么作为弱势企业的刘备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的战略方向是这样确定的: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在这里确定了刘备的品牌战略,先要解决师出有名的问题,于是从挖掘品牌文化开始:刘备可打出汉室宗亲的招牌,然后再招揽天下英雄,先图荆州,后取益州,和东吴孙权等联合,通过这一系列的战略步骤和实施计划,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自然,刘备就可以成就一番霸业了。

虽然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未能将魏国灭掉,但他在隆中对时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是实现了的。

如果没有当时的战略规划“隆中对”,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分天下。

这就是战略的力量!
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市场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然而,仍有很多企业的营销还处于相对比较初级的市场营销阶段,他们过分的注重着战术手段的运用,例如广告、促销。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的行业和企业,发现很多的企业基本没有或缺失企业发展战略和营销战略。

忽略了战略的力量,致使营销系统的竞争力没有形成或越来越弱。

他们过度的战术运用反而使企业的营销停留在很粗浅的阶段,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品牌力量和品牌价值。

特别是一些区域中小企业品牌,大都和刘备当初一样,困顿困惑。

一个人,只有当其弄清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后,才能执着地去追求,不断地去拼搏,正如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在南阳进行战略规划一样,需要理清思路,需要规划出行动步骤和实施计划,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一个企业,也只有当她弄清了自己的使命和远景,明确了目标,做出有利于发展的战略规划后,才能健康发展,永续经营。

她主要涉及三个大的方面:谋划企业中长期干什么?谋划企业中长期靠什么?和谋划企业中长期怎么干的问题。

而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是企业职能战略之一。

主要回答产品与市场领域、成长方向方法、设计恰当的经营策略和行动方案、营销计划以及为这些计划进行预算、竞争优势确立和协同效应等等。

营销战略是公司发展战略的传承和载体。

发展战略决定营销战略,营销战略传承企业基本发展战略。

企业营销管理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核心营销管理职能的企业过程。

由此可见营销战略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