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和音乐世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1)效仿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因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讨论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单纯的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

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然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

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和个性化的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新修订版)(复习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文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新修订版)(复习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文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第18章文学的评价18.1复习笔记一、“价值”和“评价”的区分1.从历史上看,人类已经把口头的和刊印的文学视为“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对文学感兴趣,并认为文学具有一种正面的价值。

2.人们是先有了感兴趣的经验然后才去进行评价的。

人们在估计某一事物或某一种兴趣的等级时,要参照某种规范,要运用一套标准,要把被评价的事物或兴趣与其他的事物或兴趣加以比较。

二、人类和文学的关系试图对人类和文学的关系作任何详细的描述将遇到许多定义上的困难:从现代的意义上说来,文学只是非常缓慢地从歌谣、舞蹈和宗教仪式等这些看来孕育它的文化群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三、文学评价的标准的探讨1.假如人们要寻求某种标准,关于人应该如何视文学为有价值和应该如何去评价文学,人们就必须得通过某些定义去回答。

人认为文学有价值应该以文学本身是什么为标准,人要评价文学必须根据文学的文学价值高低做标准。

文学的本质、功能和评价必然是密切地互相关联的。

2.人们在评价文学时应该依据文学自身性质的等级。

这样一种纯粹性概念是文学分析的因素之一。

人们要研究的不是这些因素是什么,而是研究它们如何组织在一起,有什么功能,从而决定了一个特定的作品是或者不是文学作品。

按照现代的定义来看,文学的“纯”是指它没有实用的目的(宣传、有目的的煽动和直接的行动等),也没有科学的目的(提供情报、事实,积累知识等)。

3.在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美学上的问题可以说是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断言有独立的、不可再分解的“审美经验”(一个艺术的自律领域)的存在,而另一种观点则把艺术认作科学和社会的工具,否认“审美价值”这样的“中间物”的存在,即否认它是“知识”与“行动”之间,科学、哲学与道德、政治之间的中介物。

4.自康德以来的大多数哲学家以及大多数以严肃态度关心艺术的人们都赞成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具有独特的性质和价值。

5.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对象,它能激起审美经验。

人们不应该把文学作品划分为“形式-内容”两部分,而应该首先想到素材,然后是“形式”,是“形式”把它的“素材”审美地组织在一起的。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接下来是对每部分的细致解读:
在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阐释了文学的本质、作用,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关系,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并对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的 概念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文学和文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而文学研究,是一门不能称为科学的知识或者学问。作者认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 “研究”是不应分割开来的。真正的文学研究应是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具有“系统性” 。
同日常语言相比:日常语言也能表情达意,也能注意到符号自身,但文学语言在语源 的发掘和利用上更加用心,每种艺术品都能给与原有的材料以某种秩序、组织和统一性, 文学就是使语言诗化,而且文学语言没有实际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 显现在文学所涉猎的范畴内,它们处理的是一个虚构的、想象的世界。

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 1899-1986),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长期执教于密 歇根大学,1926 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代表作有《批评家和人文主义者蒲柏》 、《新英格兰良知》,以及和韦勒克等学者共同编写的《文学学:目标与方法》和《文学 理论》等。
本书总体分为四大部分:1.对文学理论术语的定义和区分,2. 文学研究前期的资料搜 集和准备,3.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4. 文学的内部研究。其中内部研究是本书的重点总的 说来,作者的立场是坚持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文学的“文学性”和文学作品的 内部研究。
第二章探索了文学的性质。“文学”一词从词源上讲,指手写的或印行的文献,当然 完整的文学概念是不能少了“口头文学”的。作者认为文学研究不同于对文明历史的研究, 也不仅仅是对名著的研究。于是作者从研究文学的基本要素——语言,来探究文学的本质。 同科学语言相比: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要求语言符号与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而文学语言 的特点在于:1、充满了歧义,而且其中还充满了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因此它是高 度“内涵的”。2、文学语言除了指称性以外,还能表情达意。3、文学语言强调语言自身 的意义,语词的声音象征,比如格律和声音模式等。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1949年)勒内·韦勒克(René Wellek,1903-1995),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为捷克裔美国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史家,比较文学学科的创始人,后期新批评的杰出代表,韦勒克在布拉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

韦勒克早期曾参加布拉格语言学派的活动,二战爆发后移居美国,后在耶鲁大学执教。

主要著作有《英国文学史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辨析:再论批评的概念》、《近代文学批评史》等,在对文学研究的坚守中,韦勒克为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 1899-1986),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长期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26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

代表作有《批评家和人文主义者蒲柏》、《新英格兰良知》,以及和韦勒克等学者共同编写的《文学学:目标与方法》和《文学理论》等。

本书总体分为四大部分:1.对文学理论术语的定义和区分,2. 文学研究前期的资料搜集和准备,3.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4. 文学的内部研究。

其中内部研究是本书的重点总的说来,作者的立场是坚持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文学的“文学性”和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

接下来是对每部分的细致解读:在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阐释了文学的本质、作用,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并对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文学和文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而文学研究,是一门不能称为科学的知识或者学问。

作者认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研究”是不应分割开来的。

真正的文学研究应是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具有“系统性”。

接下来便是如何对文学艺术做研究的问题。

之前有人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寻求文学创作的因果规律和客观性、确定性等。

[VIP专享]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VIP专享]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1949年)勒内·韦勒克(René Wellek,1903-1995),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为捷克裔美国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史家,比较文学学科的创始人,后期新批评的杰出代表,韦勒克在布拉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

韦勒克早期曾参加布拉格语言学派的活动,二战爆发后移居美国,后在耶鲁大学执教。

主要著作有《英国文学史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辨析:再论批评的概念》、《近代文学批评史》等,在对文学研究的坚守中,韦勒克为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 1899-1986),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长期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26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

代表作有《批评家和人文主义者蒲柏》、《新英格兰良知》,以及和韦勒克等学者共同编写的《文学学:目标与方法》和《文学理论》等。

本书总体分为四大部分:1.对文学理论术语的定义和区分,2. 文学研究前期的资料搜集和准备,3.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4. 文学的内部研究。

其中内部研究是本书的重点总的说来,作者的立场是坚持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文学的“文学性”和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

接下来是对每部分的细致解读:在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阐释了文学的本质、作用,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并对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文学和文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而文学研究,是一门不能称为科学的知识或者学问。

作者认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研究”是不应分割开来的。

真正的文学研究应是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具有“系统性”。

接下来便是如何对文学艺术做研究的问题。

之前有人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寻求文学创作的因果规律和客观性、确定性等。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韦勒克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韦勒克

文学理论----韦勒克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区分----两种说法1.是一种“再创造”:是不必要的复述,不可能比原作好2.怀疑论:文学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将研究和鉴赏分开两者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采用了科学研究方法。

但是认为科学本身就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甚至早于科学方法,他们其实可以起着很大的作用的。

如何弄清这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是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的东西而人文研究是找出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价值例如研究莎士比亚,因为文学是不存在着文学法则的。

因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两个极端的解答方法1.将科学研究与历史研究视为一途,仅限于收集事实,或是建立法则2.否认该学科,坚持文学是无法研究的。

需要知道的是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

结论:人文科学就是要基于文学理论并使用通行的术语来说明它的特性,文学理论是必须的。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什么是文学研究:1.一切与文明的历史有关的研究,事实上这些都排挤在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研究,这个实际上等于否定了文学研究具有特定的领域和方法。

2.“名著”,只注意出色的文字表达形式不管其题材如何。

根据美学价值和一般学术名声。

仅仅阅读名著会失去对文学产生的环境因素的清晰的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其连续性、类型的演化和创作过程的本质。

3.限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

但是文学有带有语言的色彩,故必须要弄清文学的、日常的、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志系统。

文学语言则是有很多歧义的即高度内涵的,还有表现情感的一面,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

而这种区分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又有不同程度之分。

日常语言在量上和实际意义上与文学语言相区别。

文学的本质显现于其所涉猎的范畴中:是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也不必一定要使用意象。

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
经济学角度: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社会学角度: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角度: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名词解释: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第一,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第二,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第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是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有着共同规范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的交流工具。
言语: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话语(名词解释):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它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作为话语的“五要素”:P67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context(具体的语言环境、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必考p71)
1、含蓄:P71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例:古典诗歌。篇幅短小:四言、五言、七言。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唐代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虽写失宠于汉成帝的宫妃班婕妤的痛苦生活,却对此未置一词。而是巧借宫妃的一个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她在寒秋清晨仍舞动着一把合欢团扇,使人感到是在期冀君恩再度降临;她感觉自己的美丽容颜尚不及那带东方日影而来的寒鸦的颜色,表明已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如寒鸦。诗人直接写出的很少,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宫妃的无限幽怨之情和深广痛苦。

文学理论韦勒克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读书笔记怎样写关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的读书报告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畅销书。

在近年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资源的清理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四”、鲁迅和翻译理论在现当代文学的重建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韦勒克、沃伦的“外部研究”、“内部研究”等观点显然给了当时的研究者更大的启发。

本文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考古学研究,而是要以《文学理论》为参照,重新观察它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差异性,进而使对现当代文学的反省趋向于历史语境化。

关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有辅助读本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貌似没有,我最近也在看这本书,相比国内的教材来说,外国人写的书好像条理和观点的确不是很清晰,另外翻译肯定也造成了理解的困难,感觉很多话都说得很扭曲,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还在看第一部分,初步感觉是的确很难啃,我问过一些师兄师姐,普遍都说很难懂,我觉得对于这样的书,我们就应该耐下性子,有坚持精神地来看,千万不要指望自己可以很快、或者翻一遍都懂了个八九不离十,而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至少三遍,用心读,这样的书由不得我们囫囵吞枣。

我的做法是一边看书一边写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摘抄重要的观点话语(这个是必须的,对于任何一本学术著作来讲观点都是立足点),最重要的是,做笔记的过程是梳理脉络的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笔记本下勾划出每一张章内容里面的具体框架,譬如这一章里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然后再把每个问题细化,看看作者的具体阐述,自己整理出一份笔记来,这样你就会很清楚书里面的具体内容了,而不必每次翻开书又是一阵迷茫。

这个过程完了以后,再对全书进行宏观把握,可以结合刘象愚的序言以及一些其它权威的评价,自己提炼出全书的内核,作者的学术思想的支撑点,就形成了你自己独一这本书的独特理解。

这样,才可以算读懂了,当然日后也常需要温故知新,才不会遗忘的。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我觉得对大多数人都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和音乐世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1)效仿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因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讨论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单纯的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

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然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

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和个性化的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

他认为人文科学的研究重心在与具体和个别的事实,而个别的事实只有参照某种价值体系才能被发现和理解。

(4)在法国色诺波提出这样的界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重复的事实”,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延续的事实”。

(5)在意大利,克罗齐将他整个的哲学建立在与自然科学方法完全不同历史学方法的基础上。

2、一个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莎士比亚,人们应该寻找的是莎士比亚的独到之处,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的东西:这明显是个性和价值的问题。

甚至在研究一个时期、一个文学运动或特定的一个国家文学时,文学研究者感兴趣的也只是他们有别于同类其他事物的个性以及它们的特异面貌和性质。

3、个性说可以找到另外一个有力的论据,即探讨文学的普遍法则的努力终归要失败。

4、两个极端的解决方法。

(1)在自然科学的优势影响下流行起来,将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视为一途,从而使文学研究仅限于搜集事实,或者只热衷于建立高度概括的历史性“法则”。

(2)否认文学研究为一门科学,坚持对文学的“理解”带有个人性格的色彩,并强调每一文学作品的“个性”,甚至认为它带有“独一无二”的性质。

五、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1、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或者与全然特殊和独一无二性质有所不同。

2、每一文学作品都具备独有的特性;但它又与其他艺术品有相通之处。

3、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皆致力于说明一篇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

但这说明只有基于一种文学理论,并采用通行的术语,才有成功的可能。

4、共鸣理解和作用可以作为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和思考的先决的条件。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一、关于“文学”的不同理解1、有人认为凡是印刷品都可以成为文学(1)根据格林罗的理解和许多学者的实践,文学的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际和它就是一回事。

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2)但是,这种研究无论如何都不是文学研究。

事实上,一切与文明的历史有关的研究,都排挤在严格的意义上文学研究。

将文学与文明的历史混同,等与否定文学研究具有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方法。

2、将文学局限于“名著”的范围之内,只注意其“出色的文字表达形式”,不问其题材如何。

(1)要么以美学价值为标准,要么以美学价值和一般学术名声相结合为标准。

(2)孤立的研究一本“名著“,可能十分适合教学的目的。

(3)在考察想象性的文学的发展历史时,如果只限于阅读名著,不仅要失去对社会的、语言的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以及其他左右文学的环境因素的清晰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文学传统的连续性、文学类型的演化和文学创作过程的本质。

3、“文学“一词如果限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

二、文学中的语言1、语言是文学的材料。

2、语言是人的传造物,故带来某一语种的文化传统。

三、文学语言、科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1、这种区别是很棘手,绝不可能可能在实践中轻而易举加以解决的原因: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它没有专门隶属于自己的媒介,在语言用法上无疑地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转折变化。

2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1)理想的科学语言纯然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

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因此一种符号可以被当做另一种符号所代替,,语言符号又是简洁明了的,即不假思索就可以告诉我们它所指称的对象。

(2)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数学或符号逻辑学的那种标志系统,它的目标是要采用“世界性的文字”。

(3)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同音异义字(词),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断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

简而言之,它是高度“内涵的”。

(4)文学语言远非仅仅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可以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和态度。

它不仅陈述和表达所要说的意思,而且影响读者的态度,要劝说读者并最终改变读者的看法。

(5)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之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特征。

3、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1)区别开来更难的原因:日常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商业用语、官方用语、宗教用语、学生用语等十分广泛的变体。

(2)日常语言的特征1)日常语言也有表现情意的作用,不过表现的程度和方式不等。

2)虽然日常语言有时也用来获致近似于科学语言的那种精确性,但它有许许多多地方还是非理性的,带有历史性语言的种种语境的变化,日常语言仅仅在有时候注意到符号本身。

3)日常语言往往极其着意于,即要影响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但是仅把日常语言局限于人们之间的交流是错误的。

(3)两者区别1)从量的方面来说,文学语言首先要与日常各种语言用法区分开来,。

文学语言对于语言的发掘和利用,是更加用心和更加系统的。

2)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在实用意义上的区别是比较清楚的。

四、文学的本质1、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示于文学所涉猎的范畴中,文学艺术的中心显然是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传统的文学类型上。

它们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

我们可以承认“虚构性”、“创造性”和“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2、需要廓清一种很普遍的关于意象在文学中的作用的误解,即“想象性”的文学不必一定使用意象。

诗的语言一般充满意象,但意象对于虚构性的陈述以致许多文学形式来说并非必不可少的。

文学上存在着全无意象的好诗,甚至还有一种“直陈诗”。

况且意象不应该与实际的、感性的和视觉的形象产生过程相混淆。

3、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一、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在任何顺理成章论述中,都必定是相互关联的。

1、诗的功用由其本身的性质而定:每一件物体或每一类物体,都只根据它是什么或主要是什么,才能最有效和最合理地加以应用。

2、只有当该物体的主要作用已经消失,它的次要作用才会突出出来。

3、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有许多成分就其文学作用而言是不必要的,但仍就使人感兴趣,或其具有其他方面的存在理由。

二、文学的本质和作用的概念文学的本质和作用的概念在历史过程中是否改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如果回溯到相当古老的历史时期中去考察这个问题,就可以答曰:改变过。

1、阅读美学史或诗学史所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文学的本质和作用自从可以作为在概念上被广泛运用的术语,与人类其他活动和价值观念相对照以来,基本上没有改变过。

2、整个美学史几乎可以概括为一个辩证法,几乎正题和反题都是都是贺拉斯所说的“甜美”和“有用“即诗是甜美和有用的。

(1)“有用”相当于“不浪费时间”,即艺术不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而是值得重视的事物。

“甜美”相当于“不使人讨厌”、“不是一种义务”、“艺术本身就是给人的报酬”。

(2)一切艺术,对于它的合适的使用者来说,都是“甜美”和“有用的”。

也就是说,艺术所表现的东西,优于使用者自己进行的幻想和思考;艺术以其技巧表现类似于使用者自己幻想或思考的东西,他们在欣赏这种表现的过程中如释重负,得到了快感。

(3)当某一文学作品成功地发挥其作用时,快感和有用性这两个“基调”应该交汇在一起。

1)文学给人的快感是一种“高级性快感”,是从一种高级活动,即从无所需求的冥思墨默想中取得的快感。

2)文学的有用性——严肃性和教育意义——则是令人愉悦的严肃性,人们也可以把那种给人快乐的严肃性称为审美严肃性,即知觉的严肃性。

三、文学的作用文学是具有一种作用还是多种作用:1、伯厄斯字《批评阶级》一书中以轻松的笔调揭示文学趣味的多元性和与此相应的文学批评的多种类型。

2、艾略特在《诗歌的功用与批评的功用》忧虑地或者至少是颓然地肯定“诗的多变性”肯定各种各样的诗在不同的时候会变生出各种各样的效果来。

四、文学旳一般性与特殊性文学旳一般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1、文学理论或辩护论往往强调前者或者;因为文学可以说比历史和传记更具一般性,但比心理学和社会学更具特殊性。

2、不仅仅在文学理论上侧重面有所不同,就是在文学实践中,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比重也随着作品的不同和时期不同而有所改变。

3、文学上的真理和文学以外的真理即有系统的和能够公开证实的知识毫无二致。

(1)想象性文学本来就是一种“虚构”,是通过文字艺术来“模仿生活”。

“虚构”的反义词不是”真理”,而是“事实”或“时空中的存在”;“事实“要比文学必须处理的那种可能性更为离奇。

(2)文学在各种艺术门类中似乎尤其明显地通过每一部艺术上完整连贯的作品所包含的对人生的看法(即世界观)来宣示自己的“真理”。

人们现在所考察的“文学的“真理,似乎是“文学中的”真理—即以有系统的观念形式存在于文学之外的哲学,但它又可以被应用、阐明和体现于文学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