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相关图片资料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学生谈谈对桂林山水的了解,引入课文。
2.揭示课题:《画山绣水》。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勾画出生字词。
三、生字词学习1.学生交流勾画出的生字词,教师指导读音、书写。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四、课文解析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桂林山水的特点。
2.提问:课文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二、写作方法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三、仿写练习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描绘。
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互相评价。
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描绘家乡美景的作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桂林山水的特点。
2.提问:课文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二、课外拓展1.学生交流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文。
2.教师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写作指导1.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作文创作。
2.学生现场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文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作文,互相评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桂林山水的特点。
2.提问:课文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二、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景点,进行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了解该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
2.各组汇报考察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画山绣水

画山绣水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
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
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
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
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褒贬(b•obiƒn):评论好坏。
袅袅(niƒ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
嶙峋(lŠ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ƒn):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
黝(y•u)黑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诗化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摭谈杨朔散文《画山绣水》

变 幻 成 各 种 各 样 神 奇 的 物 件 。这 种 奇 景 , 往 今 来 , 知 有 多 古 不 少 诗 人 画 师 , 要 用 诗 句 、 彩 笔 描 绘 出来 , 底 谁 又 能 描 绘 想 用 到 得 出 那 山 水 的 精 髓 ? ” 者 用 了 浓 墨 重 彩 . 反 复 复 地 加 以勾 作 反 描 。 第 一 句 是 写 水 色 的 ,用 了反 复 、 比喻 和夸 张 的手 法 。 喻 体— — 青 梅 名酒 有 新 鲜 感 。 第 二 句 是 写 怪 石 奇 峰 的 , 总 写 , 先 后 列举 分 写 , 了 比喻 和 比拟 的手 法 。第 三 句 是 承 接上 句 , 用 用 反 问 的 方式 . 一 步 强 调 。 进 对初 三 学 生 概 括 归 纳 能 力 和 分 析 材 料 的 能 力 显 得 非 常 重 要 。 确 而 敏 感 的 语感 是 学 生必 不 可 少 的一 项 能 力 。 生 语 感 正 学 的 外在 表 现 在 很 大程 度 上 表 现 为 学 生 的 语 言 敏 感 度 ,即 在 自 动 化 的模 式 下 反 映 出来 的 一 种 语 言 素 养 。 但 是 这 种 语 感 并 非 是 与生 俱 来 。 是 无 意 识 地 获 得 , 中 必 定 有 一 个 科 学 的 习 得 或 其 过 程 。所 以抓 住 合 理 的材 料科 学 地 训 练 必 将 是 学 生 语 感 培 养 的必 经 之 路 。 二、 间接 材 料 。 自然 穿 插 间 接 材 料 , 是从 他 人 那 里 得 来 , 非是 作 者 自己 直 接 体 就 并 验 和 搜 集 到 的材 料 。在 本 文 中 就是 船 家 讲 的 关 于 山 岩 来 历 的 种种传说 。 般来说 , 景 就是赏景 , 必相机地进 行一些教 育 , 赏 不 诸 如阶级教育 。 赏景 是 欢 娱 的 , 离开 现 实 人 生 的 , 审美 的 , 级 是 阶 教育是理性的 , 附于现实生活的 , 在一起 , 有些别扭 。 依 凑 很 在 介 绍 作 者 写 作 背 景 及 生 活 年 代 的基 础 上 启 发 引 导 :O 2 世 纪6 年 代 是 一 个 强 调 以 阶级 斗 争 为 纲 的年 代 .杨 朔 是 一 位 0 努 力 以 自己 的体 验 表 现 时 代 精 神 的 作 家 . 总是 注 意 融 入 主 流 意 识形 态 的话 语 , 文 的 这 种 写 法 带有 时代 的 印记 。 本 这 些 传 说 大 多 都 是 讲 述 旧时 代 劳 动 人 民 的 苦 难 生 活 的 , 作 者 在令 人 赏 心悦 目的 风 景 中 插 入 这 样 的故 事 .是 借 船 家 指 点 江 山叙 述 出来 的 。 这 种 生 活 状 况 投 影 到 自然 山水 上 去 , 把 构 成 了 许 多传 说 和 故事 。 们 在欣 赏 山水 的 时候 , 我 自然 而然 就 会 联 想起 这 些 故 事 来 。 作 者 这 样 写 就 是 要 人 们 在 观 赏 美 丽 的 自 然 风景 时不 要 忘 记 阶级 压 迫 , 惜 现在 的美 好 生 活 。 珍 间接 材 料 运 用 得 好 ,能 丰 富 作 品 内容 。在 本 文 中运 用 传 说 . 人 们 想 见 到 山岩 的 神 态 , 有 较 大 的 想 象 空 间 , 让 留 比具 体 描 述 要 好 。 接 材 料要 和作 者 的直 接 见 闻统 一 起 来 运用 , 文 间 本 讲 了 几 个 传 说 , 写 一 些 江 上 景 色 , 者 相 互 穿 插 , 合 得 比 再 两 组
《画山绣水》教学的三重境界

《画山绣水》教学的三重境界作者:尤旭东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6年第11期一篇文章缘何能够入选课本?一篇课文如何解读才能让学生喜欢?《画山绣水》是杨朔的一篇美文,笔者认为教学达到如下三重境界,自然就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一、山是山,水是水课文以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评价入手,因此,解读《画山绣水》,不妨就从山水开始,毕竟,“画”与“绣”,本身就是对山水描写的一种意境。
从山水开始,意味着要带着学生领略文中所描述的山水,于是笔者着力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眼中的桂林山水形象起来?具体做法是选其中的几处美景:江上竹筏静坐老渔翁;鱼鹰捕鱼;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借助视频或者flash等教学手段,务必让山水的画面在学生的思维中生动形象起来。
这是一个教学手段运用的过程,更是一个让课文中的山水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生动表象的过程。
本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学生对文中山水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构建。
尽管我们认为想象是必要的,但直观基础上形成的表象更具意义,因为其可为下面的教学提供铺垫。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地舍去了文中对山水的故事性描述(这是下一步的教学重点),而是强调山水表象的构建,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本文原本就是基于山水描述的,若舍山水而强调故事与人文意义,某种意义上类似于空中楼阁的构建,只具应试意义而不具建构意义;二是文题为《画山绣水》,本身就有强调山水的因素,因此必须重现本文的山水属性。
二、山非山,水非水上述努力,是纯粹的基于山水的形象建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山就是那山,水就是那水。
但显然这又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而应当是基础。
因为只有学生心中的山水形象起来时,赋予在这些山水上的意义才会成为真正的意义。
由此构建出来的教学意境是:在山是山水是水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山非山水非水。
山非山水非水,那山水又是什么?显然,是山水故事中的人!回到课文解读中,父子岩的背后是讲义气的父子,好,那就以“义气”为关键词,阐述存在于古代民众当中的一个精神纽带,此处可以稍作发散,并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义气的理性价值;寡妇桥的背后是一个纯朴的山村妇女与歌仙刘三姐的互助故事,寡妇隐喻最朴素善良且行善为民的普通妇女,而歌仙则隐喻愿意身体力行地帮助普通人民的超能力者,一人一仙,一地一天,因此还隐含着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望夫石则是对普通人民悲苦生活的真实刻画,这一故事在课文中特别具有价值,因为很多其它故事其实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景,只有这个故事真实地刻画了人们生活的不易,即课文中所说的“劳动人民斑斑点点的血泪”。
《画山绣水》教案

《画山绣水》教案教学目标: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材分析: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画山绣水》是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对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我的教学设想是“避免面面俱到,力求突破一点”。
俄国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因此,任何文学作品所传递给读者的美的感受,都离不开语言的推敲锤炼。
本单元说明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对精彩段落和篇章的背诵,来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学会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而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
教学课时: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理解,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可布置提前预习,可通过课上集中交流或质疑解决,抑或通过课后练习解决,以便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教时计划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理清文章结构。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一导课激趣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
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
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4 画山绣水(苏教版 九上)

传说
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3.题目解读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就是画出来
和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
文艺中是指其中蕴涵的诗意,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工细纤巧的,用“绣”来 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采。题目一下子就揭 示出桂林山水的特色。
1.正音辨形
﹒
袅袅(
)
﹒
褒贬(
)
香醇(
﹒
)
)望 bāo
精髓(
﹒
)
)慢 chún
﹒﹒ 嶙峋( ﹒﹒
tián( suǐ lín xún
恍惚(
)
)
)静
liào(
dài( huǎnɡ hū
答案:niǎo 瞭 怠 恬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2)______________: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3)______________: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行品析。
答案(示例):①桂林真美啊!你看“那漓水,碧绿碧绿的, 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碧绿的漓水图。
②桂林真美啊!你看“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
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奇特的漓山图。 ③桂林真美啊!你看“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
事呢?
答案: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 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
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这篇文章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桂林山水那如诗如画 的景色,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天然美妙。分析比喻的作用是本文的 重点,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4课《画山绣水》课件_苏教版

内在精神。
2、没有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 想像。 充满,形容劳动人民想像的丰富。 3、……怠慢了眼前的船家。
冷淡,忽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4、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 骨嶙峋的。 突兀重叠。拟人,形容山峰的峭、险、秀。 5、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 越发奇丽。 奇特美丽,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简洁凝练。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韩愈
唐朝诗人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 诗句,是桂林山水的最真实的写照。簪山、带水、 幽洞、奇石,被誉为桂林风景的“四绝”,其山水 洞石浑然一体的景象组合,举世无双。烟雨、光影、 植物、动物、田园、村舍、名园、古迹,则被称为 桂林风景的“八胜”。
本文运用了不少从船家口中得来的间接 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 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巧于选材,工于构思
由课题“画山绣水”的内涵,评析杨 朔散文的语言风格。
提示:从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句式工整、 笔墨凝练等方面探究,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结合语境,解释词的含义:
1、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主 题 理 解
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 故事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在自然 美景和阶级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是牵 强附会了,你怎么看?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 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 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 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 现在的美好生活。 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 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 家讲的时候又带着叙述者的感情,显得亲切。
人在山水图画中 画山绣水趣味浓

充 满生机 与灵 气的桂林 山水。
人 在 山水 图 画 中 画 山绣水 趣 味 浓
◎ 江 苏省 宜兴 市 实验 中学南校 区 蒋 函
山水有没有 “ 儿”?山水有没有生机与灵气?如 果你眼中的山水不过是 趣
相 连 的 石 块 、清 澈 的 流 水 ,那 就 让 我 , - 起 来 看 看 杨 朔 的 《 山 绣 水 》 ,感 受 f ‘ f ] 画 文 字 的 有趣 ,感 受 L 水 的生 机 与 灵 气 。 L j
是悠然 的宁静 ,转瞬便是水花 的飞溅 ,这既是 引人入胜的水上风光 ,更是 江特色的生活场景。 没有连篇 累牍 的对水 的直接描绘 ,也没有空泛 的对水 的欣赏赞美 ,有的是
的鲜活 ,有 的是如水 的恬淡 。作者写水是水 ,是水的清澈平静 ,是水给人
泛 滥着劳动人 民的智慧 的想 象。只有桂林 山水 。”是 自然 ,用一双神 奇的手去 画 、绣山水 ;更是入 ,用丰富 的感情和想象去画 、绣山水 。大 自然将天然的美 馈赠给桂林 山水 ,而人则赋予 了桂林 山水更丰富的 内涵 。于是 ,我们不再满足 于眼 中的山水 ,我们在 “ 画山绣水 ”的激发下用心去画 、绣出我们心中 的充满
生机与灵气的桂林山水。只有全身心投入 ,才能真正读出山水 的趣味 。
一
幅 趣 图
作者带我们去看水 ,水静时 ,人随水进入梦境 ;水动时 ,人与水组成 “ 有 事儿 ” 。什么 有趣 的事?在漓 江之 上 ,有灵巧 的小 竹筏子 、安闲 的老渔
顽皮 的鱼鹰 ,那小竹筏子从流飘荡 、老渔 翁手法娴熟 、鱼鹰行动机敏 ,刚
一
个 趣 题
“ 画山绣 水” ,有趣的题 目吧?不直说山水 的美 ,却说 山水是画 出来 、绣 出来的 ,图画 诗意 ,绣品精致 ,美 自是不言而喻。 “ 山绣水” ,似乎故意将 画 那山水之美悄悄藏起 ,非要你去玩味咀嚼 ,才发现这其中的情味。而更让 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 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 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 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被搅碎了。一转眼,鱼 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 嘟地吞下去。
美 丽 的 传 说
父子岩
寡妇桥
望夫石 媳妇娘岩
第一部分(1-3):总写桂林山水
画山绣水
画 山 杨 绣 朔 水
以画山绣水命题有 何好处?
提示: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 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 出来的山和水。“画”和 “绣”一般都用来形容诗文 或景物,“画”指其中蕴涵 的诗意,而“绣”指工巧, 有华采。题目揭示了桂林山 水的特色,充满了诗意,精 致优美。
恍惚: huǎnghū
瞭望: liào
圩子: wéi
萧瑟: xiāosè 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黝黑: yǒu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 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 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 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 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我们。这种奇景,古 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彩笔描绘 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分
借 景 抒 情
总
桂林山水图 漓江水色图 鱼鹰捕鱼图 传说故事 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思考:为什么要把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与那些旧时代劳 动人民的苦难结合起来描写?请谈谈你对这样写的看法。
讲讲你所了解的某些地方的美丽传说
再见
第二部分(4-15):写桂林到阳朔江上景色和船家 口述的关于景点的各种传说。
第一层(4-5)、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6-15)、了解江上的山岩的名称和传说。
第三部分(16-17):启示人们,面对美景,牢记过 去畅想未来。
一. (1一3)清奇峭拔 总
画 山 绣 水
如诗如画的江景 父子岩 寡妇桥 二.(4一15) 美丽的传说 望夫石 媳妇娘岩 三.(16一17)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画山绣水
杨朔,原名 杨毓晋,山东 人。散文有 《荔枝蜜》 《雪浪花》 《茶花赋》 中篇小说有 名的有《三千 里江山》。
二、检查预习
褒贬: (bāobiǎn)评论好坏 泛滥: fànlàn 戳穿: chuō
香醇: chún
攒聚: cuán
嶙峋: lí nxún
精髓: (suǐ)比喻精华
剔透: t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