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
湿地生态退化分析与恢复探讨--以白龟山库区为例

湿地生态退化分析与恢复探讨--以白龟山库区为例关键词: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退化;湿地恢复;白龟山水库摘要:白龟山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淮河流域上游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由于湿地及周边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白龟山库区湿地存在着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水体污染等生态退化问题,应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山水城市”建设、保护区生态旅游以及保护区管理等方面加强湿地恢复。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保护物种基因等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新领域[1-2]。
白龟山库区湿地于2007年被批准为河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平顶山市主要的饮用水源地,其自然生态系统在淮河流域上游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淮河上游湿地生态系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压力和人为活动干扰不断增大,白龟山库区湿地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因此,加强对白龟山库区湿地的保护、管理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湿地保护区概况1. 1 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状况白龟山库区湿地位于平顶山市区中心西南约6 km处,地理坐标在北纬33°42′14〃—33°46′16〃、东经113°02′31〃—113°14′45〃之间,地处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沙河支流上,由库区河汊、河滩湿地组成。
保护区总面积为7 790 hm2,东西长20. 9 km,南北跨度7. 4 km,其中有林地420 hm2、滩地1 170 hm2、水域6 200hm2。
1. 2 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气候特征: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6—8月份盛行南风或偏南风,其他月份均为东北风、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 5 m /s。
年平均气温14. 9℃,极端最高温度43. 4℃,极端最低温度-19. 7℃,年均降水量650~800 mm,无霜期214 d。
湿地退化原因分析及修复方法概述

湿地退化原因分析及修复方法概述摘要: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含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我国湿地总面积在全世界位列第四,是湿地类型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湿地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资源被不合理利用与改造,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深入分析湿地退化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为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法。
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湿地退化的特征表现,然后论述湿地退化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的修复方法,旨在能增加湿地面积,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湿地退化;原因;修复方法1湿地退化的特征1.1 湿地面积缩减面积大小是判断湿地退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只有保证湿地面积足够稳定才能促使湿地环境的良性发展,同时确保其具备足够强大的外界干扰抵御能力。
但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利用,导致我国湿地面积持续缩减,甚至部分湿地已经完全消失。
1.2 生态结构被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属于陆地与水域系统的一个过渡性区域,因此湿地当中往往生存着丰富多样的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前些年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对湿地生物进行过度捕捞,导致湿地生物链断裂,湿地生物种类骤减,整个生态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退化现象较为严重。
1.3 生态功能减弱湿地环境具有净化过滤污染物、调节物质循环、区域气候和河川径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项功能,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对内部的合理调节,同时对外界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随着湿地系统的不断退化,该项调节功能也会随之减弱甚至完全丧失[1]。
2湿地退化的原因分析(1)大力发展农业、盲目开垦湿地资源。
(2)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持续增加,致使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湿地水资源补给地下水。
(3)连年干旱、持续高温,地表水面积锐减,很多泡沼水量明显缩减甚至出现枯水状态[2],湿地水严重矿化,矿物质的聚集使湿地逐渐盐碱化,泡沼与河流水质恶化。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研究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全球湿地面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物种灭绝以及水源和水循环的破坏等问题。
为了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许多科研机构和保护组织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与精力。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考虑和实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功能。
常见的湿地类型有沼泽、河口湿地、湿地草地等。
每种湿地都有其特定的生态功能,比如湿地可以作为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觅食场所;湿地还能够过滤和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维持水质的健康;同时,湿地还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源和保护沿岸的稳定。
在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对湿地动植物群落的调查与监测,可以了解湿地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
通过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科学家们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例如,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湿地中,科学家们可以通过人工清除底泥和适当的补充氧气,来改善湿地水质和生态环境。
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中,建立保护区和划定湿地保护地是一种常见的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湿地保护区,可以限制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直接破坏,保护湿地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在湿地保护区内,还可以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实验,通过引入和培育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和动物物种,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除了保护区的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还需要加强对湿地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探讨。
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维持湿地的生态功能,同时也能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例如,在湿地草地的保护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使得湿地草地既能提供食物和草料,又能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最后,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研究还需要注重公众的参与和意识提高。
通过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活动和教育培训,可以让公众了解湿地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增强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 自我设计理论把湿地恢复放 在 生态系统层次考虑, 未考虑 到缺乏 种子库 的情 况, 其 恢复 的 只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 而设计理论把湿地恢复放在个体 或 种群层次上考虑, 恢复可能 是多种 结果. 这两 种理论 均未 考 虑人类干扰在整个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关键词 湿地恢复 自我设计和设计理 论 恢复技术 文章编号 1001- 9332( 2003) 11- 2026- 05 中图分类号 X171. 4 文献标识码 A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degraded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PEN G Shaolin, REN Hai, ZHA NG Q ian mei (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Botany ,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 . Chin. J. A ppl. Ecol. , 2003, 14( 11) : 2026~ 2030. Wetlands are the lands transitional between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cosystems. T hey provide humanity many ser vices and commodities, are the habitats of wildlife, can contr ol the w ater cycling and t he bio geochemical cycling of nitrogen and carbon, and can filter and decompose the pollutants. T he w etlands suffer loss and degradation be cause of reclamatio and human disturbance. Some theories, such as self design versus design theor y, successio n theor y, invasion theor y, flood pulsing theor y, edge effect theory , and 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can be used to dir ect the restoration of w etlands. T echnique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include to r esto re the natural hy drolog ic conditio ns, to rehabilitate suitable veg etation types, to control human disturbance, to meliorate the soil or landscape, to construct the buffer r eg ion, and so on.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及效果研究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及效果研究摘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退化现象愈发严重,尤其在人口众多的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湿地的退化和破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严重。
因此,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研究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些湿地恢复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及评价恢复的效果。
关键词:退化湿地;恢复策略;恢复效果评价1我国湿地退化概况目前我国湿地的主要问题有很多,比如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许多湿地部分或全部丧失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功能,给生物安全带来威胁;由于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一些内陆湿地丧失了淡水存蓄等功能,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并增加了洪水灾害风险;湿地存在的开垦与改造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几大主要威胁因素,依然严重等。
从全球环境来看,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区威胁极大,将引起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发生,影响到海岸湿地的变化和海岸资源的承载能力,这对于我们国家的沿海地区是非常不利的。
如滥建游乐设施,北戴河的旅游海滩面积进一步缩小,质量下降;滦河口湿地缺乏保护,生物种群骤减,表现为滨海湿地的环境恶化[1 ]。
2湿地恢复的策略2.1 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是加强对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国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重点将主要在以下四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对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等生物的保护力度;对于生境脆弱又功能特别重大的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保护濒危物种;重点保护湿地中的关键种,也就是保护建群种。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防止人们对湿地进行破坏,同时引入一些原来湿地中所有的物种,则可以加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2.2 污染源控制造成湿地退化的污染源包括露天采矿的灰尘和垃圾的积累、大肠杆菌等菌类数量的增加、水生生物的残余物和腐败物等。
通过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加强源头的无害化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的污染。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湿地生态恢复是指因人类活动而受到破坏或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和技术手段,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和生态完整性。
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具有一些特点,并且基于相关的修复理论和技术,通过确定恰当的修复方案来进行实施。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主要包括生态优先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为首要目标,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和破坏。
可行性原则是指恢复方案必须基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考虑,确保恢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适当性原则是指湿地恢复方案和措施必须与该湿地的自然特征、地理条件和人为影响相适应,确保恢复效果能够持久。
可持续性原则是指湿地恢复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长期效益。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改善水资源管理和保障生态安全。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指通过恢复湿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维护湿地中的濒危物种和生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是指通过修复湿地的水文、水质、土壤和植被等要素,使湿地恢复原有的水调节、净化和生物生境功能。
改善水资源管理是指通过修复湿地,改善水资源的储备、蓄积和净化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生态安全是指通过湿地恢复,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和生态环境问题。
湿地生态恢复具有以下特点:多样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多样性指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因为湿地的类型和特征各异。
综合性指湿地恢复需要综合考虑水文、水质、土壤、植被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修复。
系统性指湿地恢复需要考虑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修复而非片面修复。
动态性指湿地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根据湿地的生态演替过程和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退化原因及恢复方式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3、脆弱性 湿地生态系统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且 受破坏后难以恢复 这主要由湿地所具有的特殊水文条件所决定。湿地水文状况的稳定性 或节律决定着湿地的稳定性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2、气候与水文调节 湿地强烈蒸发和蒸腾作用,把大量水分送回大气,使局部气温和湿度等 气候条件改善,特别是湿地水体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常形成特殊的局部小 气候 此外,湿地释放的甲烷等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具有重要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3、物质生产 湿地生态系统的高生产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及生活资源。它不 仅提供木材、饲草、芦苇等重要的植物性原料,而且也是渔业毛皮动物等 的重要生产基地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4、过渡性 湿地是介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型生态系统,它既具有陆地 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又具有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分布特点,表现出 水陆相兼的过渡型分布规律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1、清除污染 湿地土壤及生存于其中的多样的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具有吸附,吸收 和分解污染物,净化环境的功能,它们在去除悬浮物,促进营养物质循环,产 生氧气等方面亦有重要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原因
湿地退化是指湿地因其生态特征的变化导致湿地生态过程及其功能的 削弱或失衡
主要有两个原因: 1、一是自然变化,如植被演替、沉积作用等引起的湿地变化 2、人为作用,即由于人类盲目的生产活动和不合理的管理实践产生的 湿地生态退化
退化湿地的恢复
生态恢复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技术和 方法,人为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培植和优化 系统内部及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 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
浅析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初探

浅析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初探湿地公园是一种以湿地为主要景观元素,以保护和展示湿地生态环境为宗旨,集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对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湿地公园的建设与保护日益受到关注。
在实际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湿地公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湿地公园的建设与保护角度进行初步探讨,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促进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湿地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不合理在很多湿地公园的建设规划中,存在着规划不合理、缺乏科学性的情况。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迅速建成湿地公园,会在规划中忽略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过度开发建设,导致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有的规划缺乏综合考虑,忽视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周边生态系统退化。
2. 建设资金短缺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置、基础设施建设、植被恢复等方面的费用,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后期维护难以为继,导致公园设施陈旧,生态环境恢复效果不佳。
3. 人为活动干扰湿地公园的设立本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不过一些游客为了追求刺激和娱乐,会进行一些破坏性的活动,如游泳、捕鱼、摘花等,破坏了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1. 生态环境恢复缓慢湿地公园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对植被的恢复和水质的净化,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的恢复进程十分缓慢。
尤其是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湿地,恢复难度更大。
2. 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湿地公园的保护工作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团队进行维护,但是目前很多湿地公园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专业人员和管理手段,导致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果不佳。
三、解决建议1. 加强规划管理针对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规划不合理问题,应当加强对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审核,确保规划符合湿地保护要求,合理规划公园内的各项设施和景观。
2.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当增加对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公园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维护,保障湿地公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3彭少麟 任 海33张倩媚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 =摘要>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湿地是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可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和≤! 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其生物生产力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商品 还能过滤和分解所吸纳的污染物 由于湿地的功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全世界的湿地因大量围垦和干扰而丧失或退化 在退化湿地的恢复过程中 可用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演替理论!入侵理论!河流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假说等理论作指导 湿地恢复的方法包括 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恢复湿地的供水连接 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恢复 控制污染物的流入 修饰湿地的地形或景观 改良湿地土壤 在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 减少人类干扰 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 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 建立湿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并予以监控 关键词 湿地恢复 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 恢复技术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Τηεοριεσανδτεχηνιθυεσοφδεγραδεδωετλανδεχοσψστεµρεστορατιον.°∞ ≥ ∞ ± 2 ≥ ∏ ≤ ∏ ≤ ≥ ∏ ∏ 2≤ ∞ ., ,14 ∗• ∏× √ ∏ 2√ ∏ × ∏ 2 ∏ ∏ ∏ ≥ ∏ 2 √ ∏∏ √∏ ∏ ∏ × ∏∏ ∏ 2 ∏ √∏ ∏ ∏ ∏ Κεψωορδσ • ≥ 2√ ∏ ∏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特支费 ≥× 2 2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创新小组和广东省基金团队资助项目 33通讯联系人 收稿 接受1 引 言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全球约有 ≅ 的湿地 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 其中约 的湿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区域 此前 于 估计全球湿地有 ≅ 两者数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对湿地的划分范围不同 当前人们沿用较多的仍是较大的数据≈湿地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 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湿地的重要功能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全球约 的湿地资源丧失或退化 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 世纪 年代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展了有关研究和实践 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 我国虽然起步晚一些 但发展很快 尤其是红树林湿地恢复和湿地综合利用方面 本文拟探讨湿地退化的原因!湿地恢复的有关理论及方法2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水位常常较浅或接近陆地表面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和部分内陆区域 美国一般可将湿地分为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潮汐盐沼!潮汐淡水沼泽和红树林湿地三类后者可细分为内陆淡水沼泽!北方泥炭湿地!南方深水沼泽和河岸湿地四大类≈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型组 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藓类沼泽 浅水植物湿地型组 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红树林湿地型组盐沼型组 灌丛盐沼!草丛盐沼 海草湿地型组≈ 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其主要的功能体现在 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调节区域乃至全球≤! 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生物生产力 分解进入湿地的各种物质 作为生物的栖息地≈ 对人类来说 这些功能体现的价值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生境 调控洪水!暴雨的影响 过滤和分解污染物 改善水质 防止土壤侵蚀 提供食物和商品 旅游地点等≈应用生态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 ƒ °° ∞⁄∞≤ ≠ √ 14 Β ∗湿地丧失和退化的主要原因有物理!生物和化学等三方面 它们具体体现如下 围垦湿地用于农业!工业!交通!城镇用地 筑堤!分流等切断或改变了湿地的水分循环过程 建坝淹没湿地 过度砍伐!燃烧或啃食湿地植物 过度开发湿地内的水生生物资源 废弃物的堆积 排放污染物 此外 全球变化还对湿地结构与功能有潜在的影响≈3湿地恢复的概念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 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它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 改善水禽栖息地 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 增加鱼的产量 增强调蓄功能 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 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 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以及户外娱乐区 同时也有助于水质恢复≈ 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河缘湿地的恢复上 一般地 在许多情况下湿地受扰前的状态是湿林地!沼泽地或开放水体 恢复哪一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湿地恢复管理者和计划者的选择 即他们对受扰前或近于原始湿地的了解程度 无论如何 由于恢复与重建的细微差别 如果是恢复 一个地区只会再现它原有的状态 重建则可能会出现一个全新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湿地恢复过程中 由于许多物种的栖息地需求和耐性不能被完全了解 因而恢复后的栖息地没有完全模拟原有特性 再者恢复区面积经常会比先前湿地要小 使先前湿地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因此 湿地恢复是一项艰巨的生态工程 需要全面了解受扰前湿地的环境状况!特征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和发育特征 以更好地完成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过程4湿地恢复的理论411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据称是唯一起源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 由√ ∂ ≈ ! 和 ≈ 等提出并完善的湿地自我设计理论认为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进程 湿地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已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 和 ≈ 认为 在一块要恢复的湿地上 种与不种植物无所谓 最终环境将决定植物的存活及其分布位置 ≈ 比较了一块种了植物与一块不种植物的湿地恢复过程 他发现在前 年两块湿地的功能差不多 随后出现差异 但最终两块湿地的功能恢复得一样 他与 2 ∏ ≈ 均认为湿地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 种植植物只是加快了恢复过程 湿地的恢复一般要 ∗ 年而设计理论认为 通过工程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湿地 但湿地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 即种的传播!生长和定居 作为湿地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 并认为通过干扰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加快湿地植被的恢复 图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 自我设计理论把湿地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 未考虑到缺乏种子库的情况 其恢复的只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 而设计理论把湿地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 恢复可能是多种结果 这两种理论均未考虑人类干扰在整个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图1通过干扰物种的生活史加快湿地恢复的设计理论Φιγ.1≥ 2 √ ∏ ∏ 2年龄 ≤ 竞争≤ ⁄ 干扰⁄ ∏ ∞ 环境条件∞ √ 生长 啃食 √ ° 疾病⁄412演替理论演替是生态学中最重要而又争议最多的基本概念之一 一般认为/演替是植被在受干扰后的恢复过程或从未生长过植物的地点上形成和发展的过程0 演替的观点目前至少已有 种≈ 但只有 种与湿地恢复最相关 即演替的有机体论 整体论 和个体论 简化论 ≈ 有机体论的代表人≤ 把群落视为超有机体 将其演替过程比作有机体的出生!生长!成熟和死亡 他认为植物演替由一个区域的气候决定 最终会形成共同的稳定顶极 个体论的代表人 认为植被现象完全依赖于植物个体现象 群落演替只不过是种群动态的总和上述两种演替观点代表了两个极端 而大多数的生态演 ≤ ° 的经典演替理论√ ∂ 的演替理论∞的起源区系演替理论图2湿地演替的几种理论Φιγ.2× ∏期彭少麟等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替理论反映了介乎其间的某种观点≈ 例如 ∞ ≈ 提出的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认为 演替的途径是由初始期该立地所拥有的植物种类组成决定的 即在演替过程中哪些种的出现将由机遇决定 演替的途径也是难以预测的 图 事实上 前两种演替理论与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利用演替理论指导湿地恢复一般可加快恢复进程 并表1溪流恢复过程与Οδυµ预期的演替过程中的特征比较[8,19]Ταβλε1ΧηαραχτεριστιχχοµπαρισονβετωεεντηεπροχεσσοφστρεαµρεστορατιονανδτηεωετλανδσυχχεσσιονηψποτηεσιζεδβψΟδυµ∞预期≈实际恢复≈∏ ƒ ∏生产力 呼吸量° ∏ √ 接近 ∏ 从 升为 ƒ生产力 生物量° ∏ √ 降低⁄ 先快速增加 后降低ƒ 生产力 叶绿素 ° ∏ √ ≤ 降低⁄净生产力降低 ∏ √ 增加食物链ƒ 啃食2腐食 √ 2 腐食2啃食2腐食⁄ 2 √ 2 总有机质× 增加 增加非有机质循环 2 增加 增加物种多样性 √ 增加 不同群体不同⁄生物化学多样性 √ 增加 稳定≥有机体大小 增加 不同群体不同⁄食物网ƒ 变长和复杂 ¬短而简单≥碎屑的作用⁄ 重要 重要营养保存 ∏ √ 加强∞ 加强≥抗干扰力 2 ∏ 加强∞ 较低促进乡土种的恢复∏ ≈ 提出了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 个特征 ƒ 等≈ 在研究了美国 的一条溪流的恢复过程后作了比较 他们发现所比较的 个特征中只有半数是相符的 表 因此 虽然可以用演替理论指导恢复实践 但湿地的恢复与演替过程还是存在差异的413入侵理论在恢复过程中植物入侵是非常明显的 一般地 退化后的湿地恢复依赖于植物的定居能力 散布及生长 和安全岛 适于植物萌发!生长和避免危险的位点 2 ≈ 提出了入侵窗理论 该理论认为 植物入侵的安全岛由障碍和选择性决定 当移开一个非选择性的障碍时 就产生了一个安全岛 例如 在湿地中移走某一种植物 就为另一种植物入侵提供了一个临时安全岛 如果这个新入侵种适于在此生存 它随后会入侵其它的位点 入侵窗理论能够解释各种入侵方式 在恢复湿地时可人为加以利用414河流理论位于河流或溪流边的湿地与河流理论紧密相关 河流理论有河流连续体概念 √ ≤ ∏∏ ≤ !系列不连续体概念 ≥ ⁄ ∏ ≤ 有坝阻断河流时 两种 这两种理论基本上都认为沿着河流不同宽度或长度其结构与功能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理论 在源头或近岸边 生物多样性较高 在河中间或中游因生境异质性高生物多样性最高 在下游因生境缺少变化而生物多样性最低≈ 在进行湿地恢复时 应考虑湿地所处的位置 选择最佳位置恢复湿地生物415洪水脉冲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认为洪水冲积湿地的生物和物理功能依赖于江河进入湿地的水的动态 被洪水冲过的湿地上植物种子的传播和萌发 幼苗定居 营养物质的循环 分解过程及沉积过程均受到影响≈ 在湿地恢复时 一方面应考虑洪水的影响 另一方面可利用洪水的作用 加速恢复退化湿地或维持湿地的动态416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假说湿地位于水体与陆地的边缘 又常有水位的波动 因而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和中度干扰 是检验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理论的最佳场所 边缘效应理论认为两种生境交汇的地方由于异质性高而导致物种多样性高≈ 湿地位于陆地与水体之间 其潮湿!部分水淹或完全水淹的生境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源!库和转运者三重角色 适于各种生物的生活 生产力较陆地和水体的高湿地上环境干扰体系的时空尺度比较复杂 图 ≤ 2 ≈提出的中度干扰理论认为在适度干扰的地方物种丰富图3环境干扰体系和生物反应的时空尺度Φιγ.3∞ √ ∏ 2度最高 即在一定时空尺度下 有适度干扰时 会形成缀块性的景观 景观中会有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存在 而且各生态应用生态学报 卷系统会保留高生产力!高多样性等演替早期特征 但这一理论应用时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中度干扰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5湿地恢复的策略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 其内在实质是系统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弱与破坏 而在外在表现上则是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以及自然景观的衰退 湿地恢复和重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演替 由于演替的作用 只要消除干扰压力 并且在适宜的管理方式下 湿地是可以恢复的 恢复的最终目的就是再现一个自然的!自我持续的生态系统 使其与环境背景保持完整的统一性≈ 不同的湿地类型 恢复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策略亦不同 对沼泽湿地而言 由于泥炭提取!农业开发和城镇扩建使湿地受损和丧失 如要发挥沼泽在流域系统中原有的调蓄洪水!滞纳沉积物!净化水质!美学景观等功能 必须重新调整和配置沼泽湿地的形态!规模和位置 因为并非所有的沼泽湿地都有同样的价值 在人类开发规模空前巨大的今天 合理恢复和重建具有多重功能的沼泽湿地 而又不浪费资金和物力 需要科学的策略和合理的生态设计就河流及河缘湿地来讲 面对不断的陆地化过程及其污染 恢复的目标应主要集中在洪水危害的减小及其水质的净化上 通过疏浚河道 河漫滩湿地再自然化 增加水流的持续性 防止侵蚀或沉积物进入等来控制陆地化 通过切断污染源以及加强非点源污染净化使河流水质得以恢复 而对湖泊的恢复却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湖泊是静水水体 尽管其面积不难恢复到先前水平 但其水质恢复要困难得多 其自净作用要比河流弱得多 仅仅切断污染源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水体尤其是底泥中的毒物很难自行消除 不但要进行点源!非点源污染控制 还需要进行污水深度处理及其生物调控技术对于红树林湿地而言 红树林沼泽发育在河口湾和滨海区边缘 在高潮和风暴期是滨海的保护者 在稳定滨海线以及防止海水入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为发展渔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源 也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 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 红树林正在被不断地开发和破坏 为恢复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 需要保持陆地径流的合理方式 严禁滥伐及矿物开采 保证营养物的稳定输入等是恢复退化红树林的关键所在湿地恢复策略经常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阻断 特别是湿地丧失的原因 自然性和对一些显著环境变量的控制 有机体对这些要素的反应等还不够清楚 因此对湿地水动力的理解以及评价不同受损类型的影响是决定恢复策略的关键6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611湿地恢复的过程湿地恢复可分为消极的恢复 停止人类干扰 让其自然恢复 !积极的恢复!重建成非原始湿地!失败的恢复等 类 积极的湿地恢复过程常包括清除和控制干扰 净化水质 去掉顶层退化土壤 引种乡土植物和稳定湿地表面等步骤 但由于湿地中的水位经常波动 还有各种干扰 因此在湿地恢复时必须考虑这些干扰 并将其当作恢复中的一部分≈ 612湿地恢复的方法湿地恢复的目标!策略不同 拟采用的关键技术也不同 根据目前国内外对各类湿地恢复项目研究的进展来看 可概括出以下几项技术 废水处理技术 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氧化塘技术 点源!非点源控制技术 土地处理 包括湿地处理 技术 光化学处理技术 沉积物抽取技术 先锋物种引入技术 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 生物技术 包括生物操纵 ∏ !生物控制和生物收获等技术 种群动态调控与行为控制技术 物种保护技术等 这些技术有的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的正在发展 在许多湿地恢复的实践中 其中一些技术常常是相整合应用的 并可取得显著效果与其它生态系统过程相比 湿地生态系统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独特性 兼有成熟和不成熟生态系统的性质 物质循环变化幅度大 空间异质性大 消费者的生活史短但食物网复杂 高能量环境下湿地被气候!地形!水文等非生物过程控制 而低能量环境下则被生物过程所控制≈ 这些生态系统过程特征在湿地恢复过程中应予以考虑 不同的湿地恢复方法不同 如红树林和江心洲 而且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因此很难有统一的模式 但在一定区域内同一类型的湿地恢复还是可以遵循一定的模式≈ 当然这个模式是需要进行试验探索的 在我国已应用的模式也非常多 比较著名的是桑基鱼塘模式≈ 和林果草 牧 渔模式≈ 从各种湿地恢复的方法中可归纳如下的方法 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恢复 恢复湿地与河流的连接为湿地供水 恢复洪水的干扰 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恢复 利用水周期!深度!年或季节变化!持留时间等改善水质 停止从湿地抽水 控制污染物的流入 修饰湿地的地形或景观 改良湿地土壤 调整有机质含量及营养含量等 根据不同湿地选择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 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 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 发展湿地恢复的工程和生物方法 建立不同区域和类型湿地的数据库 开展各种湿地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研究 建立湿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参考文献1≤ ∏ ∞ • 2 ⁄≤ °2≤ ∞∏ ≤ • ≥ ∗3≤ ⁄ √ Σχιενχε,199 ∗4≤ ∂ ≤ ≥ • ⁄≤ ≥ ⁄ ∗5≤∏ 2≥ 崔保山 ∏÷2× 刘兴土 √ ∏ ΑδϖΕαρτηΣχι 地球科学进展 14 ∗ ≤期彭少麟等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6∞ ƒ∞ × ∏ ∂ ≤ ∏ 7∞ ∂ ∞∏ ≤ 2 ≤ √ ° ∗8ƒ ≥ × ∏ ΕχολΜονογρ 52 ∗9ƒ ×× ≤ ≤ √ 2 °10 °≥ ∏ ∞ ≥ ° °¬ ≥ °∏ ∗11 ° ≤ ∏ • 2° ⁄ × ≥ √ × 212 ° √ 2 2√ ΒιολΡεϖ 61 ∗13 ∏ × ∞ΡεστΜανΝοτεσ 13 ∗14 2± 郎惠卿 • ∂ ≤ 2≥ ° ≤15 • •≠ ∂ ∗16 • ≥∞ ∞ ∞≠ • ≥ ∗17 • √ ∏2 2 ΕχολΑππλ 6∗18 • ƒ °∏ ⁄ 2∏ ⁄ ≠ • ≥ ∗ 19 ∏ ∞° ∞¬ ∏ 2 ∏ 2• ≥∞ ∞ ∞ 2 ≠ • ≥ ∗20 ∏ ∞° × √ Σχιενχε164 ∗21 任海 ° ≥2 彭少麟 ∏∞ ≥ ° ∗ ≤22√ ∂ ≥∏ ° 2 ×∞≤ .∂ • ≤ ° ∏ ∗23√ × ∏ √ √ √ ΑγριχΩατερΜαν 14 ∗24∂ • × √ ∏∏ ΧανϑΦισηΑθυαΣχι 37 ∗25• ƒ ≤ ∏ Πραηα ∗26• ∂ × ∏ ¬ √ ΡεσΜαν 10 ∗27• ⁄ ≥ ≥≤ ƒ • × • ≤ • ≥ ∗28•∏ 2 邬建国 ∂ • 高玮 ∞ ∏ ≤∏ √ ∞ 2 ≤ ≥ × ° ∗ ≤29≠∏ 2≠ 余作岳 ° ≥2 彭少麟 ∞ ∏ √ ∏ 2 ∏ ∏ ∏ ≥ × ° ∗ ≤30 2° 钟功甫 ƒ √≥ ° ≤作者简介彭少麟 男 年生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植被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 主持有国家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重大项目 项 发表论著 余篇部 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 项 ∞2 ≥应用生态学报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