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合集下载

《登鹳雀楼》全文与赏析

《登鹳雀楼》全文与赏析

《登鹳雀楼》全文与赏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短短二十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先来看这首诗的全文。

“白日依山尽”,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

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白日渐渐依着山峦消失不见。

这一画面,既有动态的消逝之感,又有静态的壮美之姿。

“山”的巍峨与“日”的辉煌相互映衬,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伟大。

“黄河入海流”,则将视线从山峦转向了奔腾不息的黄河。

滔滔黄河水,汹涌澎湃,一路向东,最终汇入大海。

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源远流长。

前两句诗,诗人通过“白日”和“黄河”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山河图。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诗人笔锋一转,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想要看到更远处的风景,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里的“千里目”并非实指,而是一种对广阔视野和高远目标的向往。

而“更上一层楼”,则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登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超越。

它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见识。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登鹳雀楼》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首先,它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生动形象。

用“白日”“山”“黄河”“海”等常见的词汇,描绘出了大气磅礴的景象,让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画面。

其次,对仗工整。

“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不仅在词性、平仄上相对,而且在意境上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再者,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

从落日余晖到黄河奔腾,再到登高远眺,视野逐步开阔,给人一种心胸豁达、壮志凌云的感觉。

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局限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尽头,无法再前进。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作者是王之涣。

先来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白日依山尽”,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缓缓西沉。

这里的“白日”指的是夕阳,“依”就是依靠、依傍,“尽”则是消失、落下的意思。

想象一下那画面,一轮红彤彤的落日慢慢地消失在山的那头,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奔腾而去。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气势磅礴,一路汹涌向前。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看到黄河滚滚东流,那种壮阔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前两句诗,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黄河东去,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河画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欲”是想要的意思,“穷”在这里不是贫穷,而是指尽、达到极点。

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辽阔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不仅仅是在说登高望远的实际行为,更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想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朴素而又富有韵味。

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就把鹳雀楼周围的壮丽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前两句的写景,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两句的抒情和说理,自然而然,毫不突兀。

再从诗歌的意境来说,它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时空观。

白日西沉,黄河东去,这是时间和空间的交织。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这首诗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被广泛传诵,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借鉴了这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哲理的手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鹳雀楼》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绩,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挑战更高的目标。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唐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注释①雀楼:古名鹊楼,因时有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王之涣《登雀楼》诗意画州府志》记载:“(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处,时有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豪放不,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20] 其中《登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黄昏时分登上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

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中之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古诗词

登鹳雀楼古诗词

登鹳雀楼古诗词登鹳雀楼古诗词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

太原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

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

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

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

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

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注释]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

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

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

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译诗]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说明]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

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

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 uàn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

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

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赏析]《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

“穷”,“穷尽”的意思。

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

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登鹳雀楼的古诗

登鹳雀楼的古诗

登鹳雀楼的古诗登鹳雀楼的古诗《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登鹳雀楼》唐诗

《登鹳雀楼》唐诗

《登鹳雀楼》唐诗《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作者:畅当(唐)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同崔邠登鹳雀楼》作者:李益(唐)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登鹳雀楼》作者:耿湋(唐)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鹳雀楼晴望》作者:马戴(唐)尧女楼西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登河中鹳雀楼》作者:司马扎(唐)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1. ◦ ◦ ◦ 2.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题鹳雀楼》作者:周朴(唐)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登鹳雀楼》作者:吴融(唐)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

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

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

《和赵相公登鹳雀楼》作者:殷尧藩(唐)危楼高架泬寥天,上相闲登立彩旃。

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

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

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

《登鹳雀楼》作者:李涉(唐)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7. ◦ ◦ ◦ ◦ ◦ 8. ◦ ◦ ◦ ◦ ◦ 9. ◦ ◦ ◦ ◦ ◦ 10. ◦ ◦ ◦ ◦ ◦。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遥望西南一带的群山,在夕阳的映衬下,山峰就像挨着一匹一匹的白缎子。

黄河奔腾流入大海,滔滔河水一泻千里,流向远方。

如果要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原是古代的军事建筑,高九丈,屡毁屡建,现在的鹳雀楼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巡抚都御史潘内所建。

黄河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桥,跨在黄河两岸之上。

在这些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五言律诗《登鹳雀楼》:西晋时期,河南登封人名字叫常景在南方任宣城太守,因不满朝廷的黑暗腐败,弃官回乡。

常景曾经登上嵩山,写下了《》。

李白少年时曾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受到广泛的教育。

他见黄河从西而来,高山凌空而峙,触发了他的灵感,便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简析】:陈祚明《采桑子》词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而王之涣写下的《登鹳雀楼》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称“王孟诗派”。

《登鹳雀楼》诗歌大意:夕阳映照着座座山峦,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将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凉州词》诗歌大意:黄河远上晴空万里,一片孤城耸立在高山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古诗词中的“鹳雀楼”是指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唐宋两代屡经修复,后毁于兵火。

明嘉靖八年( 1529年),陕西巡抚潘季驯主持重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内容:
朗读背诵课文,认读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对照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
欲穷入目更好上楼依靠麻雀
(1)齐读,边读音节边读词
(2)开火车领读。

(3)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指名读课文
4、分组读课文
5、开火车一人一句读课文。

6、范读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3)出示课文挂图。

(4)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5)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6)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7)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8)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9)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2、自由读。

? 3、指名读。

五、重点练习
1、从诗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指生说(依、入、目、上、尽、流)。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4、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5、交流。

六、指导书写
1、出示:欲楼
2、分析两个字的字形结构:左右结构“欲”左宽又窄;“楼”左窄又宽。

3、线描横再练习写字帖。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