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

适应症
❖1.年龄18-80岁 ❖2.发病4.5h以内(rtPA)或6h内(尿激酶) ❖3.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h,且比较严重
(NIHSS 4-22分) ❖4.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
学改变 ❖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症
❖1.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
2016AHA/ASA:入选和排除标准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及动脉夹层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小到中等(<10mm)未破裂动 脉瘤,静脉溶栓是合理的(Ⅱ,C),> 10mm,不 推荐
颈动脉颅外段夹层引起的卒中,静脉溶栓是合理 的;颅动脉夹层引起的卒中,静脉溶栓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不确定
主动脉夹层引起的卒中,不推荐静脉溶栓
声明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诊治指南2014》,未尽事宜,请参阅指南
谢谢!
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溶栓药物与方法
❖国外相关指南只有发病3-4.5小时内的rtPA溶栓治疗, 我国指南除此以外,还有6小时内尿激酶溶栓治疗
❖(1)对脑梗死发病4.5h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 使用方法: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应 用,其中10%在最初1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 1h
既往3月内的卒中,溶栓可能是有害的(Ⅲ,B)
2016AHA/ASA:入选和排除标准 ——活动性内出血及不可压迫部位穿刺
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病史(<21天)患者,静脉溶 栓导致出血风险低,可以考虑静脉溶栓(Ⅱ,C)
消化道恶性肿瘤或出血病史(<21天)患者,静脉 溶栓导致出血风险高,静脉溶栓可能有害(Ⅲ,C)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临床证据不足
尽管已有一些研究支持替奈普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 ,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时间窗限制
目前替奈普酶的治疗时间窗相对较短,需要在症状出现后尽快给药 ,这对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和患者的及时就医提出了更高要求。
药物可及性与费用
替奈普酶作为一种新药,其可及性和费用问题也是目前面临的挑战之 一。
临床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指标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可量化、能反映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 况的指标,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等。
01
评价标准制定
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经验,制定 适合中国患者的评价标准,包括治愈、 显效、有效和无效等。
02
03
评价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 ,对患者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确 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目的和背景
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水平
通过解读专家共识,推广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提高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整 体治疗水平。
指导临床实践
为临床医生提供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具体建议和指导,促 进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现状
高发病率和高死亡
率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居民主要 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具有高 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 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7
目 录
• 引言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筛选与评估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及实施细节 • 临床效果评价与长期随访管理策略 • 专家共识总结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流程指导

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流程指导静脉溶栓流程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建议,在时间窗内给予溶栓治疗,目前认可的方案是4.5h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
快速进行急诊评估和启动卒中小组可有效地减少院内延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最新的循证医学提示,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唯一有效的手段。
规范溶栓流程提高溶栓率,选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可从RT-PA溶栓治疗中获益。
为达到治疗获益最大化,应采取所有努力以缩短启动治疗的延误,从急诊到溶栓的时间应在60分钟内。
应急流程的组织和实施:1、成立院内卒中应急小组小组成员覆盖医护、辅助科室及后勤人员,包括卒中专科的医生、护士、急诊预检护士、急诊神经内科(下称神内)医生、急诊科专职护工、影像及检验科人员、住院处指定人员等20名,所有成员都有5年以上工作验。
2、建立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应急流3、设立通讯中心,由卒中病房护士长担任卒中小组协调员, 负责联系、协调小组各部门工作须注意,因MRI检查可能延误时间,故反对盲目进行此项检查。
选择性MRI或血管检查限于:患者有快速戏剧性恢复,非常轻的卒中,或不适合溶栓而拟机械取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除考虑大血管闭塞、医院能在发病6小时内实施动脉溶栓的情况外,反对盲目进行动脉溶栓。
对的确经济困难的患者,可考虑实施标准尿激酶静脉溶栓。
提高溶栓率是卒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首先应注意减少院前延误,120急救系统是其中重要环节。
出诊医务人员应懂得快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熟知卒中早期表现就近送往可开展全天候溶栓治疗的医疗中心。
尽早激活卒中团队,预定急诊 CT和实验室检查。
做好组织化管理,使院内延误控制在60分钟以内是实现溶栓率提高的基础。
动脉溶栓标准纳入标准:一、临床部分1年龄18-80岁;2明确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且造成较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同时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3起病至干预在3-6小时内(对于前循环6-12小时内,后循环6-24小时内的患者,在充分影像学支持的情况下,可考虑动脉溶栓★);4患者或家属对动脉溶栓的效益/风险知情同意。
2.04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流程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流程东莞市大朗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一、医疗流程(一)神经科医生初步检查临床初步确认脑卒中,送往急诊CT,示未见脑出血,进行溶栓适应症及禁忌症表格的填写。
如患者家属有溶栓意愿,通知护理人员准备溶栓,启动溶栓流程。
(二)急查指尖血糖、血常规、血电解质、肾功、凝血功能、D-二聚体,行心电图检查,进行NIHSS评分、格拉斯哥评分。
(三)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或家属了解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急性期治疗药物,是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治疗。
每治疗100例约32例获益,3例出现出血,或溶栓治疗使患者获益的可能是受害的可能的10倍,但单个个体溶栓治疗的获益尚不能准确的预测。
治疗越早,利弊比越好,要求患者家属尽快做出决定(每分钟死亡190万个神经元细胞)。
(四)让患者家属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
如患者或家属拒绝溶栓,签署拒绝溶栓协议书。
(五)根据患者体重算出阿替普酶剂量,按照0.9mg/Kg计算。
(六)核对患者所有检查及化验报告、确认血压值、血糖值是否适合溶栓。
若血糖高,静脉应用胰岛素尽快将血糖水平控制在8mmol/L以下。
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维持血压低于180/105mmHg。
如果发现2次或持续性收缩压大于185 mmHg或舒张压大于大于110 mmHg (血压检查间隔至少10分钟),则给予乌拉地尔25mg缓慢静注。
如果血压仍大于185/110 mmHg,可重复给药(至少间隔5分钟)。
最大总剂量不超过50mg。
在静脉注射后,为维持其降压效果,可持续静脉点滴。
液体按以下方法配置:通常将250mg乌拉地尔加入静脉输液中,如用输液泵,将20ml注射液(=100mg乌拉地尔)加入输液泵中,再稀释至50ml。
静脉输液的最大药物浓度是4mg/ml乌拉地尔,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血压酌情调整。
初始输液速度可达2mg/分,维持给药速度为9mg/小时。
(七)抽出溶栓总剂量10%的阿替普酶在1分钟内静推,其余药物在1小时内静脉泵入完毕。
溶栓指南完整版本

(2)近期患病史; (3)既往病史; (4)近期用药史。
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
(应包括能在 24 h 内行头颅 CT 检查和具备 溶栓条件)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 病清和做出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脑卒中诊 治快速通道,尽可能优先处理和收治脑卒中患者。
院前脑卒中的识别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 可能: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 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 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指导规范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脑卒中救治现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 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剂 (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 手段,已被我国 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 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诊断:《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
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 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 显示有责任缺血性 病灶时),或持续 24 h 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 CT/MRI 排除脑出血。
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诊疗指导规范(2021年版)

13.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诊疗指导规范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诊疗指导规范目录一、术前诊治流程(一)院前急救(二)院内急救二、适宜患者选择(一)适应证(二)禁忌证三、术前患者评估(一)临床评估(二)实验室检查(三)影像学评估(四)快速筛选工具四、麻醉规范(一)术前评估(二)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的选择(三)术中管理(四)苏醒与拔管五、血管再通策略(一)溶栓决策(二)通路建立(三)机械取栓(四)复杂病变的处理(五)术中用药六、术后规范管理(一)药物管理(二)血压监测与控制(三)血糖监测与控制(四)疗效评估脑卒中是人类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之一。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国家脑卒中筛查数据显示,40~74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到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
疾病负担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276.75/10万、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126.34/10万。
而且我国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年龄<70岁的患者比例持续增加,逐步呈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脑卒中死亡率为126.48/10万,农村脑卒中死亡率为157.00/10万。
在新发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总体的70%,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救治水平关系到我国居民的健康。
虽然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是治疗AIS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血管再通率较低,IVT的疗效欠佳。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有学者开始探索经动脉内采用药物溶栓、机械碎栓、支架置入和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等方法开通闭塞血管,但始终未获得明确疗效的高级别临床试验支持。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操作规范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流程一、诊断应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诊断步骤:②③①②③④⑤⑥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但在起病早期,应注意避免因此类检查而延误溶栓时机。
三、一般处理1、呼吸与吸氧、心脏监测和体温控制①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②呼吸与吸氧支持: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2①②③④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
可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纠正低血容量,处理可能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心脏问题。
3、血糖控制①血糖超过10mmol/L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应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值可控制在7.7-10mmoll/L。
②血糖低于3.3mmol/L时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目标达到正常血糖。
三、溶栓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癫痫发作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活动性内出血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9/L或其他情况•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上限)•近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已口服抗凝剂者INR>1.7或PT>15s•目前正在使用凝血酶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各种敏感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如APTT,INR,血小板计数、ECT;TT或恰当的Xa因子活性测定等)6h内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适应症禁忌症•与3h内rtPA静脉溶栓禁忌症相同•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症状出现<6h•年龄18-80岁•意识清楚或嗜睡⑤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应延迟安置。
⑥溶栓24h后,给予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CT/MRI。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21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21版)静脉溶栓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的措施之一,目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替奈普酶,而我国目前常用的药物为rt-PA和尿激酶,替奈普酶目前正在进行脑梗死溶栓的临床验证试验。
目前公认的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为发病4.5 h内或 6.0 h内。
>>> 推荐意见 1. 发病4.5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表12-2、表12-3)筛选患者,尽快给予静脉rt-PA 溶栓治疗。
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2. 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不适合rt-PA治疗,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表12-4)筛选可给予静脉尿激酶治疗的患者。
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3. 发病4.5 h内,对出血风险较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考虑静脉给予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0.6 mg/kg),但需要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个体化因素确定。
4. 对发病时间未明或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多模影像学评估符合血管内取栓治疗适应证,应尽快启动血管内取栓治疗。
5. 轻型脑卒中静脉团注替奈普酶(0.4 mg/kg)治疗与阿替普酶静脉治疗的安全性相似,但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
对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且不伴有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考虑应用替奈普酶。
6. 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
7. 静脉溶栓应该尽快进行,避免所有可能的延误,力争在入院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60 min内尽可能缩短时间。
8. 溶栓患者在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一般应推迟到溶栓24 h后复查头CT或MRI后再开始。
如若患者在未行静脉溶栓治疗前已存在并发症,抗凝可显著获益,而未给予抗凝治疗将增加出现严重不良结局的风险时,24 h内提前抗凝治疗是可以考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 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 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 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1-2],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 例仍然很低[3]。近期研究显示,约20%的患者于发病3小时之内到 达急诊室,12.6%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2.4%的患者进行了 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为1.6% [4]。开展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 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 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 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 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 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 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 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 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 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的标准[1]。
表1 美国指南急诊室处理时间目标
行动
时间
到院至急诊医师接诊
≤10 min
到院至卒中团队接诊
≤15 min
到院至初始CT检查
≤25 min
到院至CT判读
≤45 min
到院至应用静脉溶栓药物
≤60 min
到院至入住卒中单元
≤3 h
(一)诊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
治指南2014》的诊断标准[1]: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 能缺损;③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 病灶时),或持续24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④排除非 血管性病因;⑤脑C T/M R I排除脑出血[6-7]。溶栓患者的选择应 参考后面(静脉溶栓部分)适应证和禁忌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组长: 刘 鸣 成员: 崔丽英 贺茂林 徐 运
曾进胜 刘峻峰 畅雪丽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要 包括: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②心脏监护;③建立静脉 通道;④吸氧;⑤评估有无低血糖;⑥有条件时可进行院前卒中 评分,比如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评分或洛杉矶院前卒中评估[2]。
应避免: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②过度降低血压;③ 大量静脉输液。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①症状开始时间,若于睡眠中 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②近期患病史; ③既往病史;④近期用药史。
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应包括能在24h内行头 颅CT检查和具备溶栓条件)。
三、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情和做出 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脑卒中诊治快速通道,尽可能优先处 理和收治脑卒中患者。表1是美国指南关于急诊室处理时间期望 达到的目标[2],国内可作为今后努力方向的参考。
二、院前处理
院前处理范围包括120等急救电话系统的启动与派遣、急救 医疗应答、现场分诊,安置以及转运。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 院,目的是避免脑卒中患者在到达医院前不必要的时间延误,从 而尽快对适合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一)院前脑卒中的识别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பைடு நூலகம்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 斜;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④双眼向一侧凝视;⑤一侧或 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⑥眩晕伴呕吐;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 呕吐;⑧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 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 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 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 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120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 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 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一、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 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 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CASPR)报告[5],若所有患者能在发
病后早期就诊,则3h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4.3%上升至 28.6%,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 动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