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部编版 八上语文散文两篇

合集下载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再读课文,思考人生:
1、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2、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4.拓展延伸(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三)小组自主学习,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小组自学成果的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第一小组)
(1)词语的掌握
(2)对内容的把握(罗素活着是为了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3)文章的结构
(4)课文的朗读
2.赏析句子(第二小组)
(1)学生展示难以理解的句子
(2)其他组的同学提出问题
让我们共同在这铺满鲜花和荆棘的青春中前行,在乌云和太阳并存的天空下展翅翱翔,让我们的生命灿烂如花!
六、作业布置: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罗素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老师想跟大家先回顾一下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会是什年么类型的散文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我的叔叔于勒》两篇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两篇散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和解读散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散文的特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分析和解读散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散文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难点:分析和解读散文,理解散文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散文。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散文二篇》2.参考资料:相关散文作品、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篇散文的标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分别呈现两篇散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散文的主题和结构,探讨散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散文阅读方法。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散文阅读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课文讲解+知识点永久的生命一、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理解词义1.洗涤:冲荡;清洗。

2.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炫耀:照耀;夸耀。

4.混为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5.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

五、问题归纳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

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

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15、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象一直存在。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

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15、《散文两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15、《散文两篇》

15、《散文两篇》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15分钟)1、明确目标(1分钟)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把握基础(2分钟)文体知识哲理散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给人以启迪。

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和友谊哲理散文。

中国代表性的有先秦诸子散文和魏晋玄学家哲理散文;西方有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形而上学》《工具论》,奥古斯丁《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培根《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5——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

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水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礼赞生命的奇迹。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水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3、自学教材(4分钟)(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补全词语。

臼.()齿洗涤.()茸.()毛蔓.()延凋.()谢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散文二篇字词梳理”的微课,然后对照导学案订正以上字词4、理解内容(8分钟)(自学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结合自学指导,完成下列问题。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9

汇报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6班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结构,理解中心观点。

(知识与能力)2、反复揣摩文章语言,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合作探讨为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练习导入,课堂热身小练习“谁丢了”爸爸丢了妹妹妈妈哥哥很着急二、初读感知,理解“为什么”1、自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什么”具体指什么?要求:初读自读时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跳读、不回读。

2、指定同学朗读第一段。

指导:注意重音“纯洁”“强烈”“飓风”“肆意”“濒临绝望”等引导学生分析偏正短语:“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从而分析文章作者真正想要表述的“什么”是指:渴望、追求、同情(心)三、再读思考,分析“为什么”1、阅读第二段,思考爱情对于作者罗素来说有什么魅力?用词或短语来回答。

明确:狂喜、解除孤寂、看到神秘缩影2、你怎样看待关于爱情的这三个魅力?明确:短暂、不理智、真实、让人兴奋、具有创造力……爱情不是男男女女的纠缠不清,它是一种“博大”的情感。

3、罗素还“为什么”而活着?明确:追求:人、自然、思想【个体层面】同情心:孤寂、贫困、痛苦(整个世界)【集体层面】4、这三个层次中有没有什么联系?可否从文中找出来一个句子回答?明确:第四段第一句,作用过渡句。

突出他对前二者的追求都是源于第三者。

是个体价值在集体中的体现。

5、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用了一段话,能否找出期中的关键词?明确:值得、乐意6、总结:文章结构:总——分——总课文体裁:哲理型散文(议论型散文)课文特点:结构清晰、说理明晰、情感透析。

四、朗读谈论,体会“为什么”1、“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2、学生自由分组,续写下面两句话:假如生命只是为了活着,那么(人名)活着是为了(可填诗文、名言、主要事迹等)五、作业布置:总结思考,口语练习“我为什么而努力”知识整理,完成学案。

15.《散文二篇》优质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上册)

15.《散文二篇》优质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上册)

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
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不同性格、
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
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
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
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
2021/5/27
18
一2对021/流5/27浪的老人.沧桑的眼神,看不到下一站是何方.19
痛苦的世界
2021/5/27
20
体味语言的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 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 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 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 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 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 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带来狂喜
摆脱孤寂

发现美好人生境界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伟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大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怀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总 13
追求知识
(1)罗素一生著书71种,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 字,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等多个领域。代
表作品:《西方哲学史》、《自由之路》、《数
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而活着?
2021/5/27
1
人活着,为了什么?
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莫里 哀

部编初中八年级上第15课《散文二篇》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初中八年级上第15课《散文二篇》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初中八年级上第15课《散文二篇》知识点同步练习永久的生命一、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理解词义1.洗涤:冲荡;清洗。

2.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炫耀:照耀;夸耀。

4.混为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5.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

五、问题归纳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

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

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索者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 芦苇 不经过的思考的 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生命的意义比生命 本身更加重要
谢谢你的观看
请阅读丛书的《谈生命》《人生》 两篇文章,梳理它们的脉络,赏析它们 的语言,探究它们的写法,领悟它们蕴 含的人生哲理。
活动四:仿句子,悟人生。
读完这几篇文章,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 请模仿冰心的《谈生命》中的句子:“生命 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
树……”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
交流。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结构清晰,为“总— 分—总”的结构。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 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 类苦难的同情。下面三段分述,是对上述三种人生追求 的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 结,他认为自己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与开头相 呼应。整篇文章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且善 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
活动一:理思路,明写法。
《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两文 同为议论性的哲理散文,但是写作思路和写作手 法却截然不同。朗读这两篇文章,看一看两文的
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有何不同。
明确: 《永久的生命》,从标题看,作者写作意图非常明
确,即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但课文写法是先抑后扬,
有一个较平低的起点,渐入崇高的思想境界。 课文共5段,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第1段的中心句 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似乎是悲观论调,与 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伏笔,先抑下来,为后面的扬蓄 势。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这 些段围绕一个总的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传达文章 的主要观点。文章从很远处起笔,最终落到现实中来。 第5段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住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示例:
(2)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 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境的边缘。 理解:本句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 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 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 难。其中“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 这是形象的说法。
活动三: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 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 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 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 类的解放而斗争。”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观点:
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 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 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 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 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 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 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4课时
与生命相拥
导入新课
【学习内容】 教材:《散文二篇》 丛书:《谈生命》《人生》 【学习目标】 1.结合对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文章 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 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3.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 达的人生观。
活动二:品语言,悟哲理。
作为议论性的哲理散文,《散文二篇》
中一些精警的语句发人深省,请找出来,深
入理解。
示例:
(1)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
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理解: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
这一规律欢呼。暗含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 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 打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