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离不开养气
中医养生心理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中医养生心理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中医养生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将身体与心理的平衡视为重要的保健方式。
心理调整对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增强抵抗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养生方法,帮助您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第一,理气养生法。
中医认为,情绪不畅常导致气滞血瘀,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理气养生法是一种调整情绪的有效方式。
可以通过运动来舒展身体,促进气血流通,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此外,还可以用中草药泡脚浴,泡脚是一种温和的理气方法,可以舒缓身心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品质。
第二,平和心境调理。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与心境的平和紧密相关。
平和心境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调节生活作息来实现。
均衡饮食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推崇五谷杂粮,例如糙米、小米、玉米等,以及蔬果的摄入。
此外,调整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第三,利水养生法。
中医认为,水润能养阴,调理肾脏功能。
肾为生命之源,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因此,利水养生法可帮助调整情绪,维持良好精神状态。
可以喝一些利水的中草药茶,如薏米、绿豆、红豆等,有助于促进尿液排出,排除积聚体内的湿气。
此外,多喝温水也是利水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润养身体和情绪的平稳。
第四,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调节情绪的关键。
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不平衡会导致情绪紊乱。
因此,通过中医调理五脏六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可以通过针灸、拔罐、按摩等方法来调理相关脏腑的功能,以促进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同时,中医推崇调整饮食结构,食用有益于脏腑的食物,如红枣、菠菜、苹果等,以养护脏腑功能。
中医养生方法注重整体调节,从身体到心理的平衡。
通过理气、平和心境、利水、调理五脏六腑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尽管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但遵循中医养生的原则,坚持适量运动、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均衡饮食等,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法养气有益身心

五法养气有益身心
*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
现代社会竞争加剧,更要戒浮躁之心,要善于克制与自我排遣,尽量淡化得失恩怨,处理好人际关系。
克念者自生百福,作念者每生百祸。
*无求以培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
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
奢求而不得,容易气阻伤身。
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以培养元气。
如此,方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欲望过分强烈,有损人的元气,健康更无从谈起。
*宽胃以养气
人体是依靠肠胃来消化和吸收营养的,因而宽胃以养气十分重要。
饮食宜清淡,荤素粗细要合理搭配,同时也不可过饱。
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
*长啸以舒气
这是古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养生之法。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都能起到按摩与刺激作用。
歌唱者长寿便是明证。
饭后茶余,闲庭信步,你不妨亮开歌喉,或低吟诗词,或哼几句小调,可以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
*
*安静以通气
大脑安静有利于肌肉放松、气血畅通。
每天白昼若能保持大
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人的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
养气的十六种窍诀 - Qzone日志

养气的十六种窍诀- Qzone日志养气的十六种窍诀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古人云:“智者知养生也”。
20年前,我由于不懂得养生的道理,精神、形体经常处在超负荷状况中,使我成为一个身患多种疾病的人。
这些病既有寒,又有火;既有实症,有虚症,从而使我的呼吸、消化、泌尿等几大系统失去平衡,长期疾病缠身,医治无效。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因为疾病给我的精神和肉体带来极大的痛苦,才逼使自己刻苦地钻研中医、收集验方、自行针灸、练习气功,试图从古老的医学和传统文化中寻求自救之路。
经过多年的探求和实践,这条路我走通了。
现在,我已年逾花甲了,不仅自愈了身上的多种疑难病,而且连过去部分白了的头发也逐渐变黑,并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经验。
现将其编写为“十六气养生诀”,公布如下: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成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一、慎言语以养神气。
人的生命活动是以神(意识)作主宰的。
古人把神称作“君主之官”,意思是说,神对人体就像国家的君王对百姓那样,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因此,对神的养护是第一位的。
反之,神的耗散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养神气呢?《西游记》里有句话言:“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就是说,讲话不谨慎,好讲大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
天气越热,越要养阳气!中医教您养阳五步走

天气越热,越要养阳气!中医教您养阳五步走夏季养生重养阳壹、阳气的重要性对于人体小宇宙而言,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阳气不到之处,就好比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万物难以生长,自然也就容易患病。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阳气就像万物赖以生存的太阳,运作失调就会影响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阴阳二气,阴阳调和,身体机能就可正常运转,养生其实就是养阳。
阳气是人体生命之主宰,它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身体保持温暖,“气化”作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卫外”作用可以防御外邪侵袭。
当阳气不足或者运行不畅时,人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容易患病,减损寿命。
阳气常在两方面出问题,“虚”和“郁”:①阳气郁结,就是阳气运行不畅,常见于外感风寒、消化不良、情绪郁结等原因导致的咽喉肿痛、腹胀、口干口臭、焦虑失眠、月经失调等。
②阳气虚弱,是指阳气本身能量不足,生发不起来,通常表现为倦怠乏力、嗜睡、畏寒怕冷等,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感体质。
贰、阳气不足的表现畏寒、面色苍白、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腰膝酸软、性欲减退;更容易感受外邪,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咽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从脏腑来看,阳气不足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肺阳虚、肝阳虚、肾阳虚五种,每种的表现又各不相同。
心阳虚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
肝阳虚会出现情绪抑郁低迷的情况。
脾阳虚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等。
肺阳虚表现为咳嗽气短、呼吸无力、痰如白沫等症状。
肾阳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冷痛、小便频数等症状。
叁、哪些人的阳气易出问题?经常熬夜的人白天活动消耗阳气,夜间睡眠则能使阳气得到充分休息和补养。
若在子时(23点至1点)阳气升发之时还未入睡,会打乱体内阴阳气血平衡。
穿衣露脚踝、肚脐的人“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循环慢,且足踝部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温性差,如果不注意踝关节的保暖,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理论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

中医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等等,这里所说的“气”,实际上是指人的生命活动,也是中医所说气的基本含义。
确切地说,人体的气是指推动人体生命运行的能量,它有很强的活力,能在人体内运行不息而又无形可见,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气难以用肉眼观察到,所以说它“无形”。
气在体内运行不息,从而推动和调控着人的呼吸、心跳、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进行。
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在,气是生命的表征。
气是由精化生的。
人体之气由三部分组成,即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亦称“天气”)。
所以《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即人体的一身之气;天,在此应含有先天之气的“天”及天气之“天”两层意思;谷气,则是水谷之气的简称。
人体之气的生成,需要通过多个脏腑,特别是肾、脾、胃、肺三脏功能的综合作用。
如先天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先天之精藏于肾,故有“先天之气在肾”之说。
先天之气的生成,与肾主藏精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称肾为“生气之根”。
水谷之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
饮食物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始能化生水谷之精,因而水谷之气的生成与脾胃的纳运功能关系十分密切。
《内经》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就是对脾胃功能重要意义的强调。
所以,脾被称为“生气之源”。
自然界的清气,不仅要依靠肺的呼吸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同时,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而成的“宗气”,聚积在胸中以后,也需要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才能布散到周身上下,以发挥其生理效应。
因此,肺被称为“生气之主”。
总之,人体之气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来源要充足,或者说要有足够的原料,这就需要先天禀赋充足、后天饮食营养丰富,以及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源源不断;二是肺、脾(胃)、肾三脏的功能正常且配合协调,才能保障气的来源充足。
三脏之中,又以脾、肺两脏的功能更为重要。
道家养气的原理

道家养气的原理道家养气,是一种古老而深邃的修炼方法,旨在通过调整身心的状态,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静。
道家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叫做“气”的能量,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贯穿于整个宇宙,也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
养气的过程就是通过调整呼吸、运动、饮食等方式,让这种气能量得以平衡和流动,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在道家的理念中,养气是一种修炼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自我调节,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首先,道家强调呼吸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深呼吸能够帮助人体吸收更多的氧气,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同时也能够平静心神,提高专注力。
因此,道家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呼吸,保持深呼吸的习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供氧。
道家认为运动也是养气的重要方式之一。
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还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气的流动。
道家推崇一些柔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气功等,这些运动在修炼过程中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感受身体内部的气场,从而达到调整身心状态的效果。
除了呼吸和运动,道家还强调饮食对于养气的影响。
道家认为,人体的气是通过饮食吸收而来的,因此饮食对于气的充盈和调节至关重要。
道家主张清淡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以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平衡。
同时,道家也提倡饮食的节制,避免过度贪食或偏食,以免影响身体的气血平衡。
道家养气的原理是通过调整呼吸、运动、饮食等方面,让身体内部的气能量得以平衡和流动,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养气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还能提升人的内在修养和气质,使人更加平和、自信、坚韧。
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修炼道家功法时,都应该注重养气的方法和原理,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养和提升。
养生就是养元气

养生就是养元气1养生就是养元气2如何养阳气3调理好气血是百病不生的根源养生就是养元气何谓元气,元气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物质。
什么叫能量呢?我们上二楼,不费吹灰之力。
走到十楼呢?有点费劲,这里就隐含着能量。
这是元气的第一个属性,物质性。
人体吸收的氧气、消化吸收的营养、结合人的先天之气共同转化为人体的能量物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元气的第二个属性是根本性,也就是我们老祖宗说的"有气则生、无气则亡",决定着人的兴衰存亡。
元气贯穿人的一生,这是元气的第三个属性连续性。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才有健康,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像乌龟那样静养才能长寿;有人一辈子喝酒,寿命很长,有人滴酒不沾也长寿,实际上并不矛盾,只要你把元气养好了就行。
运动的目的是养气,静养的目的也是养气。
所以,养生就是养元气。
养生先养神养生要先养神,神不养,心难安,心不安,身不安,心和身是密不可分的。
有位老同志为一点小事同儿媳妇吵了一架,一晚上都没睡好,辗转反侧:我让她把萝卜切成丝,她偏要切成片。
越琢磨越愤怒,越愤怒越睡不着。
心不安宁,是达不到养生效果的,因为七情太过会伤身。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司马懿抓了他手下的一个兵,问丞相一天吃多少饭啊?小兵说,一天只吃一两饭。
司马懿心中就有数了。
诸葛亮每天那么操劳,事必躬亲,却只吃一两饭,这就是过思伤脾。
过怒则伤肝,为萝卜丝和萝卜片吵架,伤神又伤肝。
所以哪,老年人要学会装糊涂,这样才能心态平和。
人过四十,饮食从“温”计议前一段时间,不少人迷信张悟本吃绿豆治病,后来又有不少人吃绿豆吃出胃肠毛病。
用阴阳的观点来看,每天吃一些绿豆确实有降血压功效,但从中医角度讲,不是人人都能吃绿豆。
凡事有阴阳,体质偏实的人吃绿豆没关系,体质偏虚,有心脏病、胃痛的人,一口都不要吃。
小孩子胃气足,冬天都能吃冰棍,老年人就不行,即使夏天也不能吃。
人过四十,就不要贪吃寒凉的东西,尽量吃得温热些,避免寒凉。
人体之气分四种,懂了健康长寿迈进一大步

人体之气分四种,懂了健康长寿迈进一大步人体的气,因其组成分布、功能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最重要的气。
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其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摄人之营养而滋生,为肾中精气。
元气分布于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皮肉筋骨无所不在,无处不到。
元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之功;能温养机体,促进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人体元气充沛,则脏腑、经络活力旺盛,体质强健而少病;若元气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则百病丛生,甚或损及生命。
2.宗气,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营卫之气和吸人的大气相合而积聚于胸中之气。
宗气积于胸中之处为“膻中”,又名气海”。
宗气生成后积聚胸中,贯注肺之脉,运行于全身。
宗气主要有两方面功能: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凡呼吸、语言、声音都与宗气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心脏的搏动.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以及视听感觉能力,都与宗气有关。
宗气充沛则呼吸和缓,节律均匀,四肢温润,语声清晰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语声低微,甚或嗫嘴不清。
3.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精气。
乃营养全身之气。
营气与血同行脉中,不可分离,故有“营血”之称。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注人脉中所构成。
其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脉运行于全身,内注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营养不息。
营气具有化生气血、营养机体的功能,故曰营气。
4. 卫气,是行于脉外,有保卫肌肤、抗御外邪的作用,故曰卫气。
卫气亦来源于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活力很强,標疾滑利而不受脉管约束的成分构成。
其分布于脉外内而脏腑筋骨,外而肌腠皮毛:散布周身。
卫气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控腠理开合及汗液的排泄,保持人体阴阳的相对恒定。
营气与卫气,均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来源,但“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主内而属阴,卫主外而且属阳。
营气、卫气之间必须保持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才能保持开合有度,维持人体正常的汗液分泌和体温恒定,才能行使正常的防御外邪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离不开养气,正所谓正气充盈,病邪不能存在。
孟子“有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之说,《内经》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论,这都是说明养生必须在“气”字上下功夫。
作为一名乡党委书记,作为一名党员,时刻处在惩治腐败,严肃党的纪律第一线,在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承担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其工作关系到党个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
如果我们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比作为“养生”,那么如何提高能力素质就成为了“养气”的关键。
在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乡党委干部要想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就必须具备“五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上不愧党,下不愧民,不辱使命。
多读书养才气。
才气,是构成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
学识渊博者受人尊敬、使人信服,而才疏学浅者往往难以服众。
乡党委干部接融的工作范围广,涉及问题复杂,要想使工作更好地开展,就必须要讲求学习。
首先是要潜下心来学。
由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入地思考只有通过“深阅读”才能做到,所以乡党委干部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去除浮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要挤出时间来学。
读书没有高度的自觉性,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吃苦耐劳的作风,是难以学有所成的。
因此,纪检监察干部无论工作任务有多重,时间有多紧,必须及时
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用结合,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慎言行养清气。
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它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
乡党委干部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从严要求更是题中之义。
一是要加强廉洁从政。
要增强党性意识,严格执行纪检监察工作纪律,管好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过好权力关、金钱关和情感关,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二是要提高道德修养,乡党委干部必须要具有与履行职责相称的人格魅力,坚决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蚀,严于律已、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三是要自觉接受监督。
纪检监察干部要学会自我加压,面对各种诱惑,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积极主动接受来自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养成一种在监督之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
讲和谐养大气。
大气是任何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具有的胸襟和魅力。
在现实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但如果只是片面地看问题,则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仅不利于工作,更不利于社会和谐。
因此,乡党委干部必须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分析问题,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一是要有包容之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由于知识
结构、思维方式、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同,大家在一起分析解决问题难免会出现分岐,这时应心平气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切记心浮气躁。
二是要勇于接受批评之心。
在一定时期和特殊领域内,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面不可能都能达到领先地位,需要不断地托宽和加深。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纪检监察工作内容也日趋复杂化,所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不足和差错,这时我们应善于听取和采纳不同意见。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看到自己的不足,戒骄戒躁,博采众长,更能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推动纪检监察工作不断进步。
讲责任养贤气。
我们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干好纪检监察工作。
首先,要坚持原则,敢于碰硬。
对一切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和行为决不姑息迁就,要一查到底。
其次,要大胆工作,乡党委和各机关干部在发现问题后,由于理解上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被调查人态度上不配合等情况,这时,纪检监察干部要充分尊重客观事实,明确表明自己态度,同时以理服人,切记瞻前顾后,优柔寡断。
再其次,要勇于创新。
纪检监察干部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在研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上下功夫,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以更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更扎实的工作作风、更有效的工作举措,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为乡党委工作和纪检监察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淡名利养正气。
“名与利”是一把双忍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优越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与精神上的考验。
作为乡机关干部,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以高尚情怀来做好心理调节。
既要想到自己主观愿望的客观性,更要想到客观现实的可能性;既要想到自己的收获,更要想到为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既要想到党和组织如何为自己提供便利条件,更要想到怎样为组织排忧解难。
我们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快乐工作,安心生活,我们的人生之船才能在标识为党和人民利益的灯塔下乘风破浪,通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