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运作与经济繁荣(易宪容)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课件

政治学十五讲燕继荣第五讲政治生活的价值体系一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宽容二政治价值体系各要素分析(一)正义程序性的正义:形式的正义,即产生结果的方式和支配人们行为及相互作用的规则的公正性。
(结果不一定)实质性的正义:真正的(内容的)的正义,及关注结果本身(要求结果相同或相等)。
法律的正义:根据错误行为级别是违法行为的结果来实施惩罚。
社会的正义:指的是社会价值如财富、收入、社会地位等实现公平分配。
许多人把社会正义概念应用于社会平等方面,把它看做社会主义原则。
正义一直被认为是政治思想的主要概念,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起,政治思想家们就把一个良好的社会视为正义的社会。
(二)权利容。
利观念是个人权利观念的表述,是权利观念的最早的理论形态。
自由主义者从消极权利观念出发,把权利视为个人抵御专制政府的手段:社会主义者反对私有制和由此产生的阶级不平等,从积极权利观念出发,为福利供给和经济干预辩护。
(三)平等(1)根本平等:指一种坚信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强调人类的生命在价值上是等值的。
(2)形式平等:指社会成员在权利和资格方面的正式身份的平等,主要包括“法律平等(法律面前的平等)和“政治平等”(平等享有选举权,一人一票,每票等值)》(3)机会平等:指每个人起点相同,生活机会相同。
(4)结果平等:指收益的平等分配,通常被认为属于“社会平等”的范畴,即收入、财富和其他社会机会的平等分配。
在实践中,上述平等形式分别采用不同的原则:绝对平等和相对平等。
绝对平等原则适用于第(1)、(2)、(3)种平等,它意味着人们在权利、法律和机会方面完全平等。
相对平等原则是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第(4)中平等。
它强调,对于那些非基本权利的分配,应该根据人们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和多少来进行,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多劳多得”原则。
(四)自由积极(内在)和消极(外在)自由(P78-80重要)(P76表格)古典自由主义倾向于消极自由现代自由主义两者兼顾,但更强调积极自由。
《权力与繁荣》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十章达致繁荣所需要的市场 类型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感谢观看
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书
笔
记
09
第七章苏联模式的专 制理论
08
第六章执法与腐败的 根源
010
第八章共产主义的演 进及其遗产
目录
011 第九章对转型的意义
013 参考文献
012
第十章达致繁荣所需 要的市场类型
014 译后记
为什么有些经济体表现如此抢眼,能够提供令人瞩目的财富与繁荣,而有些经济体却不能做到这点?不同类 型的政府是如何阻碍或者促进经济增长的?在本书中,奥尔森认为政府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私人契约与个人财产权利的可靠保护,取决于政府要足够强大以保证这些权利的实施,同时政府又要受到足够 的限制以避免这些权利受到侵蚀。他在本书中提出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概念是分析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沿性概念, 并且为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演变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
《权力与繁荣》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强化市场型政府乃经 济发展之根本
02 序
03
第一章权力的逻辑权 力与繁荣
04 第二章时间、收入与 个人权利权力与繁荣
05 第三章科斯谈判、交 易成本与无政府社会
06
第四章理性的人与非 理性的社会
目录
07 第五章治理与经济增 长
强化市场型政府乃经济发展之 根本
序
第一章权力的逻辑权力与繁荣
第二章时间、收入与个人权利 权力与繁荣
第三章科斯谈判、交易成本与 无政府社会
第四章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社 会
财富的逆转是否会在中国出现

财富的逆转是否会在中国出现——易宪容借着“五一”节,我把美国麻省教授阿西莫格鲁的文章《财富的逆转:现代世界贫富格局中地理和制度的作用》读了几遍。
这篇文章发表后,把经济制度研究的实证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文章研究了前欧洲殖民地的相对贫富状况的逆转现象。
在以前的1500年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美洲的阿兹特克、安第斯及中国都是世界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而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则是最不发达地区。
但今天情况逆转,前者衰败,后者则成为世界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
作者用翔实的历史资料,通过经济计量学的研究证明,这是制度安排不同使然。
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能够保证个人财产权的安全,就会使发现了创新机会的人有更大动力进行生产性活动。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极少数人掌握全部财富和政治权力,即使这少部分人的财产权利能够得到保护,却会使社会缺乏理想的投资环境。
在这样的制度下,大多数人的利益将面临政府、统治阶层及其代理人(或所谓社会精英)剥削和控制的风险。
尽管这种掠夺性制度也可能成为“均衡的制度安排”,但它一定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而且这种掠夺性制度一旦形成路径依赖,就很难走出困境,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越来越向负面发展。
这是整个社会财富发生根本性逆转的根源。
以此理论观照国内房地产市场,许多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既有的制度安排下导致了利益上的极大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利益失衡。
从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以来,中国短时间内在最大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造城运动”,各地水泥森林拔地而起。
原因何在?暴利所驱。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导致了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逆选择,而且导致了社会资金与财富的逆流向,从而使得房地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利益失衡越来越严重。
二是房地产业能够获得暴利,在于掠夺性制度使然。
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是有效的规章制度由于受到既得利益集团激烈反对而无法推行。
如2003年央行推出的121文件,本来是对房地产市场金融规范的一个有效文件,却因为遭到强大的房地产商的反对,而被有利于房地产商的18号文件所取代;另一方面,过时的、不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的制度则由于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团而无法调整与改革。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精编资料

现代政治分析原理燕继荣第6章政治分析的一般方法概要(Overview)概念(Concept)、理论(Theories)、研究途径(Approaches)和方法(Methods)是任何学科不可或缺的要素。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理论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研究途径和方法则是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手段。
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理论的假说才能得到验证,理论的概括才能得到实现。
关于政治活动的讨论一直与有关政治学科性质的争论相伴而行。
作为最古老的知识活动的一个方面,政治学最初被认为是哲学、历史学和法学的基石,其核心目的是要揭示构成人类社会的那些最基本的原则。
19世纪末期以后,这种偏重于哲学思考的工作,逐渐地被将政治学变成科学学科的努力所替代。
这个过程在20世纪50——60年代达到了顶点。
当时,人们公开拒绝早期传统,认为传统政治学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
但是,在那之后,把政治学当成一门严格的科学学科的激情开始逐步小腿。
与此同时,人们又重新承认价值和规范理论具有永久性意义。
假如我们否定了所谓“传统的”对普遍价值的追求,而这些价值又是我们所普遍认可的,那么,仅仅指望科学能揭示生活的全部意义和真理吗?今天,政治学研究如此丰富多彩,绝不简单是科学发展的结果,而应当归功于广泛的研究途径和多元的分析方法的应用。
核心问题(Key Issues)②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变化②政治研究的主要途径②政治学研究方法分析②政治科学的局限性一、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的历史变迁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随着政治研究的历史演进而发展变化。
斯蒂芬·D.泰瑟教授在《政治学基础》一书中把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三个时期,即“传统学术”(traditional scholarship)时期、“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时期和“激进批评”(radical criticism)时期。
“传统学术”起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常采用历史的和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讨论一些重大的道德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其研究核心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制度研究(political institutions)和理论研究(political theories)。
简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公共政策化

人权利。公共权力包含在私人权利之中, 或者说 , 私 人权利就等于是公共权力。∀ 所有权# 和∀ 公共性# 是 一个意思; 公有意 味着封建帝王所 有, 封建领 主所 有, 封建宗族首领所有等等。这一点, 基希纳( Kirch ner) 在他的∃论∀ 公共# 和∀ 公共权利# 概念的历史% 中 作了精辟的分析。∀ 作为制度范畴 , 公共领域作为一 个和私人领域相分离的特殊领域 , 在中世纪中期的 封建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 & 。在公共领 域和私人领 域没有分离的历史条件下, 在公共性表现为私人性 的情况下 , 当然谈不到什么公共权力。那时的公共 政策也就必然带有帝王私法的性质。 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是相伴而生的。市场 经济使私人领域同公共领域相分离。在私人领域形 成了市场 , 在公共领域形成了现代国家的公共权力。 所有权结构和政府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贵族 私有财富与国家财富正式分离, 国家取得的税收是 公共财产 , 属于公共财政 , 而统治者个人的财富是其 个人财产。与此同时 , 现代国家建立起常设的科层 制的公共权力机构 , 使决策和执行都更依赖于程序, 从而制约了个人的专横。 在市场经济这一属于私人自律的领域刚刚建立 起来的时候, 由于历史发展的客观情势 , 构成私人领
哈贝马斯 : ∃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第 180 页。
! &
萨缪尔森、 诺 德豪 斯 : ∃ 经济学 % , 华 夏出 版社 1999 年版 , 第 230 页。 在西方法律概念中 , 政府财产权行为 或政府所 有权特征 是一个 很重要的概念 , 它是指政府通过行使 其自有财 产的财产 权而进 入市场的行为。
天津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2 期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整

扩张
18世纪中 期至19世 纪中期
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主要表 现
大国兴衰
欧洲商 意大利衰落; 路和贸 葡萄牙、西 易中心 班牙、荷兰、 转移 英国崛起
英为界国“工成世厂”英界国霸确主立地世位
世界 市场 最终 形成
世界 市场 陷入 困境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 革命;资本 输出和商品
输出
经济一 体化, 整体世 界形成
单元整合
—————————网络构建—————————— 一、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二、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归纳——————————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阶 段
18世纪末~ 16~18世纪 20世纪30年
名称 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 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不
背景
国内外敌人的 进攻被粉碎,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已经过时, 一些地方发生 叛乱
美国遭到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危机 的沉重打击,阶 级矛盾尖锐,经 济受损严重
“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国家 经济濒临崩溃 的边缘,工作 重心亟待转移
同
以农业为核心, 以工业为核心,
一战至二 战结束
两次世界大 战和经济危
机
贸易保 护主义 盛行
美国、德 国崛起, 冲击英国 霸主地位
形战 后资 本主 义世 界经 济体 系成
经济 全球 化趋 势加
强
经济大危机
二战后至 和第二次世
20世纪90 界大战的教
年代
训;第三次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 两极格局结 20世纪90 束;跨国公 年代以来 司;市场经 济体制广泛 建立
易宪容:代言“平民房地产” 易宪容

易宪容:代言“平民房地产” 易宪容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强烈冲击,中国近期及时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这些措施中,居民保障性住房这一民生领域的关键问题自然成为重中之重,位列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之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家易宪容也趁热写出《中国扩大内需政策近忧与远虑》和《2009年国内房地产理性调整》。
在洋洋数千言的文字中,易宪容详细地分析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和所应遵循的方向,以一贯的凌厉笔触,表达出自己的声音。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2009年是中国房地产调整最为重要的一年。
中国的房地产必定要经过一个调整期,现在这个调整期刚刚开始。
”这位被称为“房地产平民代言人”的经济学家用浓郁的江西口音飞快地说着,熬夜而挂着黑眼圈的脸上闪着自信的神采。
虽然去年刚经历过“辞职门”事件,但是在易宪容看来,这件事并没有妨碍他“说话”。
我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说话“房地产业正挟持着整个中国经济。
如果让国内房地产的泡沫任意吹大,破灭将不可避免。
”2004年7月,易宪容在一篇题为《谨防房地产业要挟整个中国经济》的经济评论中,一语击起千层浪。
正是这篇千余字的评论,引发了关于中国房地产行业泡沫问题旷日持久的争论,至今未息。
从此,易宪容这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一位普通的研究员,以自己行业之外的姿态走进公众的视野。
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与“房地产”“楼价”“楼市泡沫”连在一起。
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住房都是中国人无需发愁的问题。
福利房承载了一切。
1998年,中国开始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城市居民住房问题不再由单位大包大揽,购买商品房成了必然的选择,这让已经习惯了单位分房住的城市居民开始对房价越来越敏感。
而进入21世纪,部分地区房价在人们惊讶的注视中不断攀升,“房价”成了一个社会关键词。
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易宪容开始就房地产方面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位原本喜欢写书评的经济学家,将写书评的时间都用来写各类经济评论,其中,关于房地产的评论占了大多数。
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

易宪容——著名学者、时评人
易宪容,江西上高人。原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2019年辞去职位。他被称为“房地产平民代言人”。作为一位以“敢言”著 称的学者,易宪容的辞职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反响。1989年获得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孙锡良,男,中南大学教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冶金物理化 学),副高职称,以前在工厂工作过,后转入物理院,所以职称评定为 工程系列。因在网上发表文章,在学院遭厌的很多;据悉,因其敢说话, 被部分网民誉为“中国的良心”,“一个有良知和民族责任感的人”,甚至并 被尊为“孙教授”(注:并非《非诚勿扰》中的孙教授)。
1986年、1991年和2019年分别毕业于河北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系、 中国人民大学投资经济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分获 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2019-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 科学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 为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1986-1988、 1991-2019在河北财经学院任教,2000 年8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 究所从事现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
投资与市场、工商管理和土地经济,
对汽车产业、民航产业和房地产业有 着较多的研究。2000年以来,主持过 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和中
张宏良——著名学者
著名学者、时评人张宏良 中央民族大学成 人教育学院的一位教师。2019年以一篇《当 前中国左派和右派的斗争》开始进入人们的 视野,其通过博客,关注中国当前的金融、 股市、民生、国际关系等热点问题,揭示当 前中国社会光怪陆离的怪现状,以期唤醒民 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评论"##$%&’(")*+,-./012+3"###456278.*+96.21:8.;<=>/-<?.27;+?@2AA-+;1<*+9@*:;<*0;1<B;,<*<2.1C;:1%6-D0;1C89D=E*1;,E22F15G)8AD8.2H <C868.18-1E22F1I.2-:%权力运作与经济繁荣———评奥尔森的《权力与繁荣:超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专制》"易宪容政府权力运作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一向为理论界讨论问题的焦点,诺斯的“政府悖论”指出了政府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经济衰败的原因。
但诺斯仅把其原因泛化为一般制度安排,泛化为既得利益集团利益冲突。
但就政府对经济繁荣的影响而言,制度安排的结构如何?制度的产生与重建、制度变迁与演化如何?等等,诺斯并没有细化及回答之。
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奥尔森3)%/012+4则以理性抉择为基础重新架构了政府如何影响经济繁荣的新理论。
最新出版的《权力与繁荣:超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专制》3"###年版,以下简称《权力与繁荣》4是奥尔森在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本大作,其中主要内容涉及:为什么有些类型的经济会趋向繁荣,而另一些类型的经济则陷入衰败之境?为什么有些政府会促进经济发展,而另外一些政府又会阻碍经济发展?还有,苏联经济体制解体后,为何市场体制并没有使它繁荣起来,反而陷入长久衰退的困境?等等。
其实早在奥尔森风行世界的大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国家兴衰探源》中,其基本思想早已讨论得淋漓尽致,只不过没有具体细化罢了。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都会看到,任何制度的产生与重建,主要是经由群体的集体行为来完成的。
如全盘重新安排资源和权力结构的革命运动,在既定秩序下寻求利益再分配的改革运动,为某集团利益的街头游行与抗争,以至压力团体在政府中的游说活动,等等,莫不由集体行为来完成的。
那么,群体何以能协调一致行为呢?传统的理论认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目标的群体,正如一个人一般,自然会以实际行为追求其目标的实现。
特别是在民主自由的社会中,每一项利益都可以汇集、组织起来,在政府架构下争取各自的利益。
政府因此只是各种利益冲突的仲裁者,政府的政策则只是反映了各种利益力量的均衡。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项利益都有得以组织起来的机会与条件。
首先,并不是每一个群体都有平等的资源和能力。
例如,人数较少、资源丰富的中产阶级就要比环保运动团体有较好的组织条件;如果占优势的群体垄断了权力工具,如新闻媒体或甚至教育制度,那么不合乎其利益的主张就没有机会表达出来。
也就是说,在同一群体中有些意见能够表达出来,有的则不能;而有相同利益的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也不一定能组成一个群体。
这正是奥尔森在《集体行为的逻辑》中提出并要解答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群体可以组织起来,有些则否?奥尔森认为,群体的利益通常是一种公共物品3:-D0;,?2294,即只要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不论他对其群体利益有否贡献,他都能享受其用。
特别是在一个人数众多的大群体中,每一位成员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它的贡献大小根本不会影响公共物品的运作。
因此,对每一位个别成员来说,最理性的行为是,自己不贡献任何劳力或财力,而坐享其成。
所以,如果每一位成员都如此思考的话,其行为结果就是没有一人贡献一己之力,出现群体都不利的“纳什均衡”。
正因为群体成员这种理性思考,使得许多群体不容易组织起来;即使有些群体组织了起来,但也因为这种状况而没有凝聚力或很快地解散。
特别在大团体中,情况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那么他所选择的应该是“搭便车”,而不参加组织或运动。
可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却有形形色色的团体被组织起来,甚至大型的团体被组织起来,不少民众卷入到各种各样的运动中。
奥尔森认为,可以用两个原因来说明这种现象。
一是国家暴力的强制,如国家强制性的征税、征兵;二是“选择性的诱因”,即一些组织根据成员的书评偏好、性向及习惯向他们提供一些利益和福利,以吸引团体成员参加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工人消费合作社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缺乏政治力量干预的情况下,人类很难协同行动以实现对全体有利的目标。
反之,人类社会通常需要政府的权威及法令的强制,才能免于陷入因人们搭便车而造成的全体损失的困境。
这也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旨意。
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中,他主张,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缺乏政治权威或法律合约的约束,个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会导致每一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
这就使得人的生存处在不确定性与危险之中。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实现和平,人必须放弃他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利。
可是,在缺乏政治权威的自然状态下,有什么方式来确保人们都能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呢?如果一部分人不愿意这样做,照样横行霸道,而另一部分人却遵守放弃自然权利的约定,那后者不是受害无穷吗?如果以博弈论的语言来说,在缺乏权威的强制下,每一个人都无法确知他人是否会采取合作的态度。
如果我采取合作态度放弃自然权利,别人却不合作,那么我无异置自己于死地,这是不理性的。
如果我“搭便车”,让别人放弃自然权利,我则违反约定,这是我最理性的行为。
可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理性思考,那必然导致对群体最不利的结果:战争。
因此,为了保障人类放弃自然权利之合约的有效性,以便达到和平之境,社会需要一个共同的权力,置于所有人之上。
这个权力必须具备足够的权威和武力,以强制所有人遵守。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秩序必须依赖政府的权力,依靠法律的强制才得以达到。
建立社会秩序如此,建立市场秩序亦然。
在现代,科斯则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讨论了政府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按照斯密的洞见,由于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人们能够在市场的交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但科斯认为,市场的任何交易都是存在成本的,由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存在,可能形成对市场有效交易的障碍。
当市场交易成本足够大时,人们只好把交易放入到组织内进行。
这就是现代企业或政府产生的缘由。
不过,奥尔森认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其实是一种乌托邦。
首先,要计算出交易成本对具体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十分困难的;其次,任何社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并不是交易成本分析的结果,否则为什么会有大量的无效率的组织存在。
如果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理性的当事人必然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科斯谈判的均衡点,但无论是市场或组织内都存在交易费用的,对政府运作,不仅要从自愿交易中,也要从强制与权力的角度来理解。
权力运作对经济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正由于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这也就使得政府成了社会经济繁荣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为什么有些政府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另一些政府则只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呢?政府权力与经济繁荣的关系如何呢?在《权力与繁荣》一书中,奥尔森认为,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是:一方面,对所有的个人权利必须清晰明确地界定并使之具有安全性,合约能够公正有效地执行;另一方面,不存在对私人权利的掠夺。
奥尔森注意到,这样的条件在尊重个人权利的民主社会中是能够达到的。
这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政府类型的基本特征。
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些小团体中或在某种孤立的市场环境中即使不存在界定清楚的产权,合约也能够有效地执行,但在现代复杂的市场体系中,如果没有政府权力的运作,这样的情况则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会存在种种障碍与困难。
因此,如果没有由尊重个人权利的民主制度所提供的约束条件,要想发展起值得信赖的产权制度及合约的有效执行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奥尔森详细地展开了自己的政府理论。
奥尔森既不同意极端的自由主义,即社会经济完全由市场价格机制来运作,政府对经济活动影响或干预降到最低程度时,自由民主的政治系统才可能产生;他也不赞成传统的计划经济及福利国家。
他认为,在一个大的组织)如国家*中,有些财富或劳务具有一种特性,即当团体中有人拥有它时,其他所有人都可以分享。
这一类的财富或劳务天生不适合于市场价格机制,因为靠市场是无法提供大家可以分享的公共物品的。
许多政府劳务显然具有这种公共物品的性质,而这类的公共物品也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不过,当政府提供这种公共物品时,经济自由有可能因此而受到限制,而妨碍社会经济发展。
例如,如果要改善国防、改革国家的司法制度等,公民的经济自由就可能由此而降低;还有,个人的消费自由也因为政府的增税而降低。
因此,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与影响,并非在于如何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而在于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是否能够保障民众的经济自由,是否有利于市场的扩展。
在此基础上,奥尔森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即“市场扩展性政府)+,-./0,12+/30432256/-3+/30*”。
它是指有足够的权力来形成和保护私人产权、有效地执行合约、形成对掠夺个人权利的约束,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这一概念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基础:如从法院的胜任和合约的执行,到政府日常的财政开支或教育机会的问题等,都可用其概念给予详尽的分析。
“市场扩展性政府”包括了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个人权利的有效保护及清楚的界定。
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尽管个人权利通常是经济发达国家才能承受的一种奢侈品,但它也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复杂的交易中获得收益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尤其是,只有所有的经济当事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权公正有效地履行他们所选择的合约时,市场经济才能充分地发挥它所具有的全部潜能。
而合约能够公正有效的履行又必须以个人权利得到有效保护和清楚界定为基础。
而且,这种个人权利并非是自然赋予的,而是社会或政府设计的结果。
如果没有政府的保护,个人所拥有的就仅仅是资财而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财产。
一个社会只有能够保护和清楚界定个人权利时,人们才有动机去进行生产、投资和从事各种互利交易,社会经济才得以繁荣。
所要求的第二个条件是,一个繁荣的市场不存在任何对个人财产的掠夺。
在霍布斯的“原始丛林”中,在某种极权统治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里,以及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这种掠夺到处可见。
但是,在个人权利得到较好保护、经济发达的社会中,对个人权利掠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这种掠夺往往是通过制定书评国际经济评论!""#$%&’(%某种有利于特殊利益集团的法律、对某些经济事务的管制,以及通过卡特尔来固定价格或工资的方式来进行的。
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被少数人攫取,如果一个社会的创新被窒息,如果市场价格机制的运作被扭曲,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一定会没有活力而僵滞。
这是在东西方都曾发生过的事情。
当然,这两个条件并不能完全保证出现完善的市场、社会创新的充分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及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
但离开了这两个条件,社会经济繁荣决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