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详解007伯牙鼓琴(伯牙绝弦)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伯牙鼓琴体裁:文言文题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名字:佚名年代:先秦描述:翻译: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原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原文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原文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赏析二:思想内容“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赏析三:艺术特色《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
志者,志向也。
“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文言文】伯牙鼓琴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伯牙鼓琴翻译及原文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译文: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
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
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
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牙然后变成千里马。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现在一般用来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水平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
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
《伯牙绝弦》原文注释及译文

《伯牙绝弦》原文注释及译文《伯牙绝弦》原文注释及译文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绝:断绝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小学文言文:《 伯牙绝弦》

小学文言文:《伯牙绝弦》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
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升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
”说罢,就摇船逐步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长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很多。
《伯牙绝弦》原文注释及译文

《伯牙绝弦》原文注释及译文《伯牙绝弦》原文注释及译文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绝:断绝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伯牙鼓琴文言文讲解

伯牙鼓琴文言文讲解
《伯牙鼓琴》是一篇古代中国文言文,出自《庄子·外篇·骈拇》。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名士伯牙,他是一位杰出的琴师。
这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文章大意是:伯牙弹奏古琴,钟子期聆听。
伯牙心中想着高山,钟子期称赞说:“你弹琴真是太棒了,那气势恢宏好像巍峨的太山!”当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又称赞说:“你弹琴实在太好了,那意境如同滔滔江河!”不论伯牙心中所想,钟子期都能准确地理解。
然而,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于是将古琴砸碎,琴弦剪断,从此不再弹琴。
这篇文言文表达了知音难求的感慨,以及友情的珍贵。
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彼此理解、欣赏,然而钟子期的去世使伯牙倍感孤独。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珍惜身边的朋友,珍视彼此的相知相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伯牙绝弦【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参考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原文】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鼓琴/伯牙绝弦
先秦:佚名
原文:译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
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
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
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
弹琴的人了。
注释:
鼓:弹奏。
峨峨:高。
听:倾听。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绝:断绝。
若:像……一样。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少选:一会儿,不久。
太山:泛指大山。
高尚。
一说指东岳泰山。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曰:说。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
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简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