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实摄影历程.
3.6 中国纪录片发展简史

第三章流派纷呈:纵观纪录片思潮第六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简史大家好,我是李蓉。
这一讲,我们将给大家来简要介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如果追溯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还要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
费利斯•比特(felice beato 1833年 - 1907年),这位兼具英国与意大利双重国籍的摄影师,是最早拍摄东亚地区的摄影师之一,也是最早的战地摄影师之一。
他通过照片来描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这也是后来被称之为的图片新闻报道。
他所拍摄的风俗镜头、人物肖像以及亚洲与地中海地区的美丽风景与建筑的全景极负盛名。
这些在纪录片《费利斯•比特 1860》中均有详细介绍。
在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京,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
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等。
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如《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
1924年前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
他支持摄影师黎民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
黎民伟后来去了香港拍摄商业片并取得成功,成为香港电影之父。
同一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培养起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
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芦沟桥事变》等。
建国后,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这是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
我综合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将建国以来的纪录片进行了分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是1958年~1977年,这一时期是政治化纪录片时期;第二阶段是1978年~1992年,这一时期是人文化纪录片时期;第三阶段,1993年~1998年,这一时期是平民化纪录片时期;第四阶段是1999年至今多元化纪录片时期。
中国纪实摄影的诞生、发展和演变

见证及 公众性 。强烈地激 发 了一大批职业或非职业 的中青年摄影
结语: 现在 中国摄 影受到高度的重视, 中国各地甚至高校 都举
正 意 义上 的纪 实摄 影 一 直 处 于 相 对缓 慢 演 变 、 发 展 中。 9 0年 代 后 期 , 因为 媒 体 的 介 入 , 纪 实摄 影 发 展 到 高 峰 。摄 影 家 的工作难 度、 危险程度 不断增加 , 他 们 承 担 了更 重 的社 会 责 任 , 需
【 关键词 】 纪实摄影 , 诞 生, 发展 , 演变
面非常新颖 , 影 响了至少两代摄影人 。杂志里大 多是介绍西方摄影 相 互 适应 。
史, 让 中 国 摄影 界流 入 了新 的 思想 。 中 国 纪 实 摄 影 家 在 创 作 时 大 多 数 是 学 习 借 鉴 是 西 方 优 秀 的 摄 新 中 国 成立 以来 ,我 国没 有 反 映 民众 生 活 的 具 有 历 史 意 义 的 影作 品, 因而作 品中或 多或少会 带有别 人的特点, 比如 从表 现手法 摄 影 系 列作 品 。8 O 年 代 中期 , 陕 西 一批 中 青 年 摄 影 家 , 举 办 了 一个 上就较容 易看 出参考 西方艺术史的痕迹 ,拥有个人特色 的优秀作
纪实 摄 影 初 期 在 中 国 发 展 艰 难 , 孙京涛在 《 纪 实 摄 影 一 风 格 与 瞬 间带动 了图文书的出版热潮 ,继而推动 中国图片 的出版传播蓬 探 索》 中说 到 : “ 纪 实 摄 影 在 中 国呈 现 出来 的面 貌 , 总 体 上 处 于 一 个 勃 发 展 。摄 影职 业 中 出现 了摄 影 自由撰 稿 人 , 很 多人 自己开 办 了 图 零散, 非 自觉 的 , 简 单 记 录 的层 面 上 。加 之 长 期 以意 识 形 态 和 沙 龙 片社 , 在 网络上 开图片银行 , 图片逐渐走 向市场化 , 社 会 和 摄 影 家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1839年8月19日,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
1842年5月5日,德国的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赶赴现场拍摄照片,后仅存一幅,这次拍摄被认为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
至此,世界新闻摄影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新闻摄影则晚了半个多世纪,总体来看,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解放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一、解放前阶段1。
摄影术的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开设照相馆,摄影术传入,标志着中国摄影术的产生。
1860年,意大利人F。
A.比托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 最早拍摄了英法侵略军攻占天津、北京的照片。
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陆续拍摄了修复后的天津大沽炮台和在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一些军工企业及其产品的照片。
这是中国人拍摄的最早的新闻照片.1884年中法战争中,提督刘永福大败法军,广州《述报》曾于同年3月27日将“用西国映相法拍得刘提督小像”印成单张随报赠送.2. 新闻摄影术的早期阶段:1900年照相铜板制版技术传入中国,铜板照片影像逼真,是报刊图片宣传的的一大革新。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出版《民报》,刊登革命先驱孙中山、邹容、秋瑾的肖像和时事照片。
1906年中法“南昌教案”交涉过程中,北京《京话日报》曾在 3月29日发表南昌知县江召棠被法国传教士杀害后的遗体铜版照片,揭穿了法方推卸罪责的谎言。
3. 新闻摄影中期阶段:辛亥革命成功后,以新闻为主要手段的画报、摄影周刊开始出现。
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李白贞出入战地拍摄照片,从战争开始到停战议和,没有中断。
所拍《革命军占领蛇山轰击衙署时之写真》、《瑞督逃匿之兵舰》等照片,具有较强的新闻性,被当时许多报刊转载。
起义后,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报纸纷纷发表起义照片,宣传革命。
仅同盟会在上海出版的《警报》,在不到4天时间内,就刊出有关革命军在武昌与清军作战的新闻照片10多幅.1912年创刊的《真相画报》为国内最早出现的画报。
两千名作“记录”中国纪实摄影60年

悲 情 时 刻 … 八 ‘ 方 支援 的 重 建 时 刻 ” 四 部 分 组 成 ;分 别 以
赤橙 黄绿青蓝 紫 7 种 色调 呈 现 , 用 太 阳 的颜 色象征生 命 至
上 、 以 人 为本 的精神 。
展 览 由文 化部 、 广 电总局 等主 办 , 旨在纪 念 在 汶 川 地
震 中遇 难 的 同胞 和 在抗 震救 灾 中牺 牲 的烈 士 , 弘 扬 伟 大 的
新落成 的 四川博物院新馆近期正 式开馆迎 客 ,
开 馆仪式上 , 省委副书记 、 省长蒋 巨 峰宣布开馆。
国家文物局 局 长单霁翔 和省委 常委 、 宣传部长黄新
初 向四 川博物 院授予 象征新 馆开启 的金钥匙 。
四 川 博物 院 建于
19 4
年 1 ,
时称 四川博物馆 ,
解放初期 , 更名为川西博物馆 , 19 5 2 年定名为四川
省博物馆 , 196 5 年最后 迁 址 于我市人 民南路 四段 。
新 落 成 的 四 川1 博 物 院 展 厅 面 积 是 老 馆 的 6 倍 以 上 ,
是我省乃 至 西 部最 大的历 史 、 艺术综合类 省级 博物
馆 , 是我省建设西部文化高地 、 灾后重建 四川精神
文化 家园 的一 项 重 点工 程 。
i 弓目 豳恻 蠢长琵;瞻
《中 国纪 实摄 影 大展 19 4 9 — 2 0 0 9 》近 期 在 有 着 4 0 0 年历 史的北 京 宛平 古 城展 出 , 囊括 了侯 波 的 《新 时 代 的 毛 泽 东 》、 张雅 心 的 《革命样 板 戏 》、 魏德忠 的 《红 旗 渠 》、 王 文 澜 的 《自 行 车王 国 》、 解 海龙 的 《希望 工 程 》、 曾璜 的 《艺 术家 的生 活 》、 胡武功 的 《麦客 》、 张新 民 的 《包 围城 市 》等约 4 0 位摄 影 家 、 5 0 组 纪 实摄影专题 。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
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
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
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
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
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
《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
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
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
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话说长江》(25集1983年播出)《丝绸之路》(15集1979年中日联合摄制)《话说运河》(35集央视摄制)4.主要模式解说词+画面格里尔逊模式《西藏的诱惑》(刘郎 1988年) (男)“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
[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家侯登科] 中国摄影纪实报
![[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家侯登科] 中国摄影纪实报](https://img.taocdn.com/s3/m/9c2ef4112af90242a895e559.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家侯登科] 中国摄影纪实报侯登科,一个在当代中国摄影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
他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代表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批有良知的中国摄影家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他的思想常常在摄影界内外引起震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家侯登科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家侯登科简介1950年7月16日,生于陕西凤翔1957-1966年6月,在凤翔就学1950年7月16日,生于陕西凤翔;1957-1966年6月,在凤翔就学;1969年12月,参加工作,西铁一段工人;1970年11月,西铁工程处俱乐部放映员;1978年3月,西铁工程处工会干事;1982年在临潼举办《候登科摄影作品展》;1983年12月,在北京参加《黑白摄影作品联展》;1985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85年参与、组织举办《西北风》摄影展;1986年3月,在郑州举办《候登科摄影作品展》;4月,发表论文《现状与思考》;1987年5月,发表论文《自觉的历程》;策划、参与、组织发起《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1989年5月,出版《候登科摄影作品集》;发表论文《现实与幻想》;1992年6月,西铁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1997年出版《四方城》(合著);20XX年1月,出版《麦客》;“麦客”获《中国作家》散文年度大奖;20XX年2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53岁;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家侯登科作品侯登科代表作有《子弟》(1983)、《成人》(1983)、《四方城出征》(1986)、《四方城》(1997)、《麦客》(20XX)等。
1987年,参与发起并组织对中国摄影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以及其后的《中国摄影四十年》大型摄影画册的策划;曾先后发表《现状与思考》(1986)、《自觉的历程》(1987)、《以现实的名义》(1999)等长篇文论。
《麦客》麦客,是西北人的叫法,即在夏收时节相帮着乡民割麦的另一群乡民。
纪实摄影发展历史

纪实摄影发展历史纪实摄影是一种记录真实事物和事件的摄影形式,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以下是纪实摄影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 初期实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摄影技术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摄影师开始尝试将摄影用于记录真实的事物和事件。
他们使用大型相机和玻璃底片,记录下当时的社会、人物和风景。
2. 新闻纪实摄影(1920年代至194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新闻摄影开始兴起。
摄影师们开始使用小型相机和快速胶片,能够更加灵活地记录真实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的纪实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示了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活。
3. 美国纪实摄影运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美国纪实摄影运动由一群摄影师组成,他们致力于通过摄影来记录和展示美国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生活。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沃克·埃文斯、多洛雷斯·朗格和沃克·埃文斯等。
他们的作品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和批判。
4. 社会纪实摄影(1950年代至1970年代):在这一时期,社会纪实摄影成为主流。
摄影师们开始使用35毫米相机和便携式录音设备,记录下社会上的不平等、贫困和社会运动等。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罗伯特·弗兰克、达尼·利维托和玛丽·艾伯特等。
5. 当代纪实摄影(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纪实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摄影师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记录和传播真实的事物和事件。
同时,纪实摄影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风格。
总的来说,纪实摄影的发展历史可以看作是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摄影师对真实世界的关注与记录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社会历史的见证和记录。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在1950年代,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政府开始重视纪录片的宣传功能。
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末,中国纪录片主要以宣传政治理念和社会进步为主题,强调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实践。
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以《沂蒙山》和《船山血泪史》等作品为代表,通过各种镜头手法和叙事方式,强调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宣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开放的到来,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198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逐渐从“光宗耀祖”向“拿得出手”转变,开始注重片子的艺术性和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一时期,徐克的《火种》、黄建新的《壮乡》等作品尝试挖掘中国历史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以及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990年代开始,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多样和开放的发展阶段。
纪录片制作的主题和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赵晓亮的《芙蓉镇》和傅晨光的《金宝岛》等作品试图通过个人叙事和情感引导观众思考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创新时期。
新一代纪录片导演开始采用新的影像和叙事手法,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创作和传播。
例如,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和贾樟柯的《咱们还未成年》等作品,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个人表达和艺术特色。
总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记录到宣传宣传,再到独立思考和多样化的阶段。
中国纪录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反映了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特点,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表现出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纪录片将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纪实摄影历程》司苏实,《人民摄影报》总编辑改革开放后中国摄影的主流,是以“真实地记录或表现”为基本特征逐步向前发展的。
“真实”是原则,反对的是虚伪的赞美和粉饰。
至于是再现还是表现,是记录还是宣泄,尚一片浑沌,新闻、艺术仍然相互交织,分不清彼此。
“纪实摄影”是直接以现实景象为拍摄对象,其主题有时直接来自于被摄事物,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被摄事物的评价或诠释;有时则是借用现实景象,最终进入到个人感情、思想抒发的层次。
新闻摄影同样如此,不过拍摄的内容更强调新闻价值而已。
也就是说,新闻摄影中同样存在着或明或暗的主观评价或情感抒发成分。
所以有人认为新闻摄影是纪实摄影中的一种形式,或者纪实摄影是新闻摄影中的一种形式,有些作品确实很难严格地区别出来。
有些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试着将这种摄影与西方的摄影进行比较,如有人认为它是西方的“Documentary Photography ”,有人认为它是“Photojournalism ”等,但又哪个也不像。
其实这个摄影形式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以中国传统美学观为哲学基础自然发展起来的。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强调“内在”、“含蓄”、“诗言志”或“绕梁三日”。
人们从骨子里认为,高明的作品必须符合这些基本准则。
中文“纪实摄影”这一概念体现出对这些基本准则的理解,“客观记录”与“理性升华”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难以描述的潜在含义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以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摄影人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去进行纪实摄影探索的。
纪实摄影在新时期的兴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每当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人的思维必然非常活跃。
人们急切地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地针砭时弊,体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就是写实主义必然占据创作的主流。
摄影当然也是如此。
由于摄影无可比拟的“记录”功能,以及建立在这一客观记录属性之上的强劲的表现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刚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们的写实主义创作需求。
因此,不论本来就喜欢摄影的摄影家,还是看中了摄影这种客观记录功能的艺术的,或非艺术的思想者,大多都把摄影看成是表达见解的最重要的武器。
他们明确地反对风花雪月式的沙龙摄影,认为应该投身到改革开放大潮中去,不应该满足于摆弄那些脱离社会现实的小品、习作。
到80年代后半期,纪实摄影已经明显抢去了沙龙摄影的主流地位。
有趣的是,1979年恢复的中国摄影家协会讨论的第一个重大问题是新闻摄影是否属于艺术的问题。
新闻当然不是艺术。
但摄影家协会是摄影艺术家的团体,既然新闻不属于艺术,就不应该在摄影家协会中存在。
争执的结果是新闻摄影的队伍拉了出去,于1983年底成立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同年9月,在山西太原,由山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创办的《人民摄影报》创刊。
这是在中国大陆上成立的第一份摄影专业报纸,报纸一问世就以其信息传递速度优势和信息量占据了专业传媒的上风。
早期“纪实摄影”所涉及的题材范围是宽泛的,前提只有两个,一是现实景象的记录(是拍到的,而不是制造出来的,一是要在美学的意义上有所升华。
但这些认识很快就被否定。
因为人们很快明白,对摄影而言,镜头前的所有景物都是现实存在的,都能真实可信到可以取代现实景物的地步(详细解释见笔者所著《摄影的艺术表现方法》。
按这样的说法,几乎所有的摄影就都成了纪实摄影了。
二回顾20多年来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经典作品,中国的纪实摄影大致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1. 记录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片断的。
摄影者认为,许多只有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出现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摄影家应该以记录这样的影像为天职,记录下来会非常珍贵,也非常有趣。
例如安哥,他的代表作品是《生活在邓小平时代》(也就是《开放百态》。
相似的作品还有王文澜的《自行车王国》、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等。
这类作品主要是以记录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的人物装束、行为、生活方式为特点。
作者有时也会借以表达一定的看法或观点,但并不多。
主要是让人比较客观地观看,并从时代的差异中体会出某种情趣。
随着跨越的时间越来越长,你会从这类作品中看出越来越多的曾经有过,但已经、或正在逝去的东西。
但有这样明确意识的摄影家并不多。
这些作品即使拍摄和制作质量并不十分完美,仍然能让大多数人叫好。
2. 保留正在消失的人文遗迹的。
例如小脚、拆迁前的小街、偏僻乡村的人文景观、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风俗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晋永权的《傩》、姜健的《场景》、张新民的《流坑》、徐勇的《胡同》、王毅的《中国民间建筑》、李楠的《小脚女人》、王东风的《山西古戏台》等。
不少摄影家认为,摄影的长处既然是记录,就应该首先想到记录那些正在逝去的东西,以便让后人看到他们已经无法从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景象。
有相当多的摄影家在从事这一工作,有的只是单纯的记录,有的则在记录时添加进一些感情性的成分,作品体现出较强的历史价值。
3. 捕捉具有代表性或象征性的瞬间情态、场景或情节,以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感情的。
例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林永惠的《东北人》、吴家林的《云南山里人》、陆元敏的《怀旧苏州河》、胡武功的《关中百姓》、武强的《中原饭场》、任锡海的《五角大楼的故事》、朱宪民的《黄河人》、陕西侯登科、胡武功、邱晓明三人的《四方城》等。
这类作品拍摄的人非常多,我举的例子主要是作者能够比较系统地拍摄,并成系统流传向社会的作品。
更多的摄影家是在街头巷尾长年拍摄,也许并无明确的主题,但不断有精采的作品问世。
例如北京的王文扬、张左,陕西的李胜利,上海的雍和,浙江的谢光辉等等。
这类作品的拍摄难度较大,要捕捉到一幅符合摄影者意图的画面,需要摄影师观察细致、判断准确、反应机敏,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情节中本身包含着许多有趣的东西,特别是在摄影师有意识地组织(等候、移位和捕捉特定瞬间之后,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了。
因此拍这类作品的作者并不在意过多的技术技巧,真正是在“记录”,作品也表现得比较朴实,更容易让人喜欢。
这类作品曾经被普遍地认为是最“正宗”,最典型的纪实摄影,也就是上述中国式的纪实摄影。
4. 描述有特点的人文故事,以表达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
例如侯登科的《麦客》、杨延康的《民间天主教》、赵铁林的《另类人生》、袁冬平的《精神病院》、卢广的《艾滋病村》等。
拍摄这类作品的作者往往比较认真地研究纪实摄影,并且非常认真地选择创作主题。
一旦确定,会花很长时间去研究这一主题,并下大力气拍摄。
他们往往把摄影当成参与社会变革的工具。
他们试图用影像说服读者,特别是说服那些对社会发展进步能起主导作用的人,以改变现状、解决问题。
这类作品的创作手法很接近于西方的纪实摄影。
美国农业安全局摄影队1935年组织起来的第一批摄影工作者,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去拍摄一些落后农业区,因而弘扬了纪实摄影这种摄影模式的。
5. 拍摄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人物肖像的。
如肖全的《我们这一代》、王文澜的《新闻人物》、宋朝的《矿工》、黑明的《走过青春》、黎朗的《凉山彝人》、邓伟的《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等。
可以列入纪实摄影中的人物肖像作品,主要是通过主人公面部、手部、服饰、动作、环境等细节来刻划人物身份、性格,并借以描述人物身后丰富的故事,进而转达作者的评价。
这类作品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保持人物本来的自然状态,因为所有的故事或评价都是建立在这种客观的记录之上的。
人物的神态、肤色、动作、服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在无言地表述着各自的故事,摄影家只需要适当地烘托一下气氛,或调整一下作品的整体感觉就可以了。
当然,拍这类作品需要摄影者有着超人的观察能力(能找到有价值的细节、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选定适当的题材,以及尽可能精细的图片制作质量。
应该说中国摄影人在这方面是有所长的。
邓伟的《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已经在国际上产生较强的反响,宋朝的《矿工》更被西方摄坛评价为胜过阿威顿(RICHARD AVEDON 和佩恩(IRVING PENN ,在第三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黑明的《僧人档案》又被评为欧莱雅中国优秀摄影师大奖,这是值得注意的成绩。
在纪实摄影的探索过程中,中国摄影家曾经推出过一些非常有个性的价值尺度。
有些至今仍盛行不衰:1. 抓拍。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终生会长蒋齐生老先生于80年代初率先扛起的一面大旗。
抓拍是趁人不注意去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最自然、最生动的画面。
这种拍摄方法是针对粉饰现实,以及摄影创作中导演任意摆布的不良风气提出的。
它明确要求摄影家要尊重现实,追求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
这与其说是在寻找一种科学的摄影创作模式,不如说是提出了一个战斗的口号,是向弄虚作假的行为吹响的战斗号角,促使中国的摄影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无论在摄影的发展历程中,还是在艺术创作或新闻报道的风气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也有矫枉过正的情况出现。
我认为--从摄影的拍摄方法上看,抓拍只是一种方式。
它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哪怕是非常普遍的拍摄过程中使用。
但人们仍然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拍纪实摄影。
2. 反对提“创作”。
核心是如何看待纪实摄影的艺术属性。
认为客观记录的,或者说是严肃、冷静地向人们传递客观信息的纪实摄影,是不能“创作”(创造的。
有些信息是直接传递的,例如拍摄了一个事件、一个情节,告诉人们这里发生了什么。
这时的图片是非艺术的,谈不上创作。
对此,我认为--中国的纪实摄影除了要体现出客观、真实的特点外,还要“升华”、含蓄、内在。
如何实现?只能借助于艺术手法。
例如对比、反衬、烘托,以及构图、色彩、光线、线条的艺术属性等等。
运用得越好,艺术的感染力越强,作品才越让人喜欢,才能“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
这种传递方法不论多么严肃,看起来多么客观,既是要升华的,就不可能绝对客观,而主观的因素一旦加入进来,艺术表现的成分也就必然存在其中了。
3. 克服主观性。
90年代初,日本《朝日摄影》的主编带着几位日本摄影家到中国来考察。
他对我说,中国的摄影不会让国际摄坛接受,因为太主观,很多东西强加于人。
我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有说服他。
后来他们比较系统地看了一批中国摄影家的优秀作品,看后他又说了一句话:看来日本的摄影是落后了。
中国的摄影将对日本摄影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再也不提主观一事。
摄影有着非常独特的客观性。
但相机是人来操作的,画面是人来选择的,人的因素无法回避地包容在每一幅照片之中,没有主观内容的照片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们所追求的客观,只是真诚的、老实的、准确的转达而已。
只要能够做到真诚、老实,照片里的主观内容是不会让人讨厌的。
4. 强调人文主义关注。
摄影家强调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这可能是中国式的纪实摄影,一开始起步就与西方“保持同步”的为数不多的特点之一。
这一方面是与由那些关注社会发展、关心人类命运的有识之士组成纪实摄影大军的主体有关。
我说过,纪实摄影之所以兴盛,就是因为有改革开放的大背景。
另一方面可能是直接受到西方纪实摄影基本理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