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咏史(左思)精品PPT课件

咏史(左思)精品PPT课件
左思的《咏史》,是借“咏史”来抒怀, 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对不合理的社会现 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感情基调: 感慨激愤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0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左思作品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其中《三都赋》与《咏史》(八首) 诗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左思生活的年代正是门阀制度日趋严 重的时期。这时候,以血缘区别士庶的门阀理 论虽尚未确立,但司马氏政权本身就是以士族 统治为基础的,根本不可能阻止门阀制度的恶 性发展。晋武帝本人的门阀观念也非常之重, 甚至为他“北伐公孙,西拒诸葛”的将门世家 感到羞愧,而用与名门士族结亲的手段来抬高 皇族的地位。在这种情形下,没有门阀背景的 人进仕之路的坎坷不平是可想而知的了。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表现手法上: 比兴、对比、比喻、用典等手法
对比:
(1)“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自。然现象,比喻、 比兴 )
“涧底松”比喻怀才不遇的寒士;
“山上苗”比喻凭借门阀世代卿相社会现象,现实) 比;
(3)“金张”与“冯公”的对 比。
(历史人物,影 射现实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注意“离离”、“荫”、 “胄”、“蹑”“藉”、“珥” 等词义的落实。
三、细读课文,把握情感及表现手法。

《杜牧诗》――咏史诗鉴赏技巧解密PPT课件

《杜牧诗》――咏史诗鉴赏技巧解密PPT课件

然。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
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
技 巧 解咏 密史
诗 鉴 赏
()
——
唐 诗 之 旅 下
1
学习目标:
①明知识——学习杜牧的咏 史诗《过华清宫绝句》,了解咏 史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②懂方法——掌握鉴赏咏史 诗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③活运用——实战演练,自 学《题乌江亭》以及训练课后习 题。
2
什么是咏史诗?
咏史诗是诗人在翻阅史书时 ,检点旧说,对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 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
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
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
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触景生情:蓦地升腾起一
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
感慨,写下这三首七绝。
可见,能触发杜牧感慨而作诗的媒介就是“华清
宫。”
13
B、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方法指导:结合诗歌注解;总览诗歌大意,
——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
14
过华清宫
杜牧
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 景色 ,“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
点明了题目《过华清宫》的“过”字。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 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
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 宛如一堆锦绣 。从总体上勾勒出华清宫所
在的骊山美的形象特征。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 或侧面烘托等。
9
咏史诗鉴赏步骤:

高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PPT (共14张PPT)

高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PPT (共14张PPT)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 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 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 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 的步伐?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 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 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 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 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
【注释】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王浚:西晋龙骧 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 之气。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 铁锁链。降幡:降旗。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 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 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从兵家用兵的角度。 第二首从民心向背 的角度 。第三首从节操(气节)角度。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要忍辱 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 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 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 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 山河。

• 咏史 讽谏当 朝统治 戎昱 者勿用 汉家青史上,和亲政 计拙是和亲。策图苟 安一时 社稷依明主, 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 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 谁为辅佐臣。
借昭君之怨寄托自 己身世家国之情
•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中学语文《咏史怀古诗》专题课件

中学语文《咏史怀古诗》专题课件
——找连接点,知人论世,归类探究 (3)怎样写:分析技巧(诗人的态度情感用什 么方法表达?)
掌握术语,结合文本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连接点:
关注作品中人、事与作者的际遇
的连接点 三条线索(主题思想)
怀人伤己 吊古讽今 理性反思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 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 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二、题目特点
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 《隋宫》
②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咏怀” 如:《咏怀古迹》
③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览古”等 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
2、同病相怜型(类比)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与古代人物同病 相怜,拿古人与自己类比,借对古人的不幸遭 遇的同情,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 遇的苦闷,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抒发建
功立业的渴小望结。 一:怀人伤己 杜甫的《寄咏寓怀古作迹者》(情其感三)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 得一展抱负。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 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身死,徒遗长恨。二人 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诗人正 是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3、拟人 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 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 盛衰变迁的见证人。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借古讽今 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 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 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 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 式,多显含蓄。

咏史怀古诗鉴赏精美课件

咏史怀古诗鉴赏精美课件
注释:①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②吴宫:三国时吴国 的王宫;③衣冠:指掌握朝政的豪门大族;④古丘:古坟;⑤浮 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1.作者使用吴、晋作为咏怀的对象,意在表达什么 情感?
答:吴、晋是六朝的代表,均为盛极一时的王朝,而作 者所在的金陵正是六朝的古都。作者用此来感慨六朝繁 华一去不返,引发作者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本诗最后一联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他为何而愁?
比喻、借代。表达作者为君王被奸邪蒙蔽,自己不得 重用而愁。
咏史怀古诗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 叹人叹已叹人生
学习目标
1:掌握咏史诗的特征,明白什么是 咏史诗。
2:学会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表达效果:通过描写如今的景象,侧面烘托物是人非、王朝更迭的 事实
(5)用典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 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宋) 辛弃疾
表达效果:含蓄蕴藉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当堂训练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⑴,晋代衣冠成古丘⑵。 三山半落青天外⑶,二水中分白鹭洲⑷。 总为浮云能蔽日⑸,长安不见使人愁。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咏史诗表现手法(共18张PPT)

咏史诗表现手法(共18张PPT)
第二页,共18页。
咏史诗的主要(zhǔyào)内容
• 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 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
• 2)通过仰慕凭吊(píngdiào)古人, 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 遇的苦闷。
•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 今,讽喻社会现实。
第)表现 手法
第六页,共18页。
• 4、讽刺。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 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 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 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式 ,多显含蓄。
•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juéjù)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 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 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 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 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 “妃子笑”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 的故事。这样不用直抒己见而写作用意自明,且 含蓄,耐人寻味。
第九页,共18页。
咏史诗特点(tèdiǎn)
• 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 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gǎnchù)。
• 2、思路:历史上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 之比——表达主旨。
•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鉴 赏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 之间的相似点。)
第十页,共18页。
诵读 这首诗(通sò篇n都g是d写ú)景指,以凄凉的基调
(jīdiào)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 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 作简要分 析。(2分)

参考答案
1)白居易(1分),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 的对象不一致(1分)。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 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1分);袁诗 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 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泪失所 的悲剧。(1分) 2)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 法(2分)。
唐代的咏史诗
产生背景:
唐代社会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由如日中天的鼎盛 时期渐渐至夕阳衰草的末世光景,从中唐至晚唐, 大唐的气数一天不如一天,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社会矛盾此起 彼伏,衰象日显,诗人是时代的神经, 他们十分敏锐的感受到了王朝下滑日趋没落的车音, 当他们看到那些刻着历史兴亡的残垣断壁,念及往 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寥落,不能不思索历史兴亡的原 因,尤其是对统治者的荒淫误国,以至败之,诗人 们是有着共同认识的。表现最为突出的的应属刘禹 锡。
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乌江》 李清照
咏史诗的分类
1)诗人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 昔盛今衰、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概述: 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
社会、历史的感触,在思想内容上“出己意” (言他人所未言,翻新求异,以独到视角和 睿智简介,给读者以更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
同题多做:楚霸王项羽兵败之事
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 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杜牧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
通过对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旧时的繁 华与今日的冷清“野草花”“夕阳斜”构成一副凄 凉的景象。 再如: 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在这首诗中,“后庭花”成为联结古今的 枢机,通过,“后庭花”这样的听觉感受,联结古 今,兴发亡国之思。
深重的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咏史诗的艺术特征:对比婉讽
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读<长恨辞>》宋·李觏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 清 袁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 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 慨的对象及态度是否一致?请简 要阐述(4 分)
残败衰朽的时代,梦已被惊醒,需要人们能用一种 更明澈的更冷静的眼光,心态去观察、 把握,所有 的理想高调把这个时期都降低了音量,以与这个时 代相协调,咏史诗在中唐的兴起,对士人来说有某 种平抚心理创伤,维持心态平衡的作用,在一种更 高 远的基点上把时代与更为长远的历史时期联系起 来观察,使他们对于中,晚唐的命运有了某种不详 的直觉,对前景暗淡的猜测加强了他们的承受力, 使他们不再像杜 甫那样被严酷的的现实打击的遍体 鳞伤,痛心疾首。
唐代咏史诗的特点
2)借古喻今,以小见大 晚唐咏史诗喜写开元、天宝旧事象唐玄宗、
杨贵妃。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骄奢荒淫。 如: 杜枚《过华清宫三绝句三首》具体而细微的 小事,抒发的却是家国兴亡之感,诗句没有 一句议论,对唐玄宗的讽刺却见于言外。
唐代咏史诗的特点
3)好翻旧案 写作前提是巧妙的假设,独辟新意,诗人不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城、潮汐,既是
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关键 意想是“旧时月”当年曾映照着淮河畔那歌舞管弦、 绿樽红绣的月 轮,如今却在凄冷的夜里悄然移过女 墙。更是在低徊感叹中充满了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 思。
唐代咏史诗的特点:深重的忧患意识
又如: 写显赫了二百年的王谢世族没落的 《乌衣巷》 ,

—《越中怀古 》李白
身处盛世抒发黍离之悲,足见对国运关切之 深
咏史诗的分类
2)讽刺当政者荒淫无道,以资政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 ) 3)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
情怀。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代表诗人:
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温重的忧患意识 (向外表现为“忧世之思”,
集中表现在以 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向内 表现,向内表现为“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 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咏史诗中则 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 终极意义的忧郁。 )
学习咏史诗的意义
咏史诗体现了诗人对古史的掌握,对现实的 体验,更表现了诗人们的才情和意趣。
咏史诗
学习目标
1 了解咏史诗的定义,掌握咏史诗的特点和代 表作家。
2 尝试用这些诗歌文学常识指导实践训练。
咏史诗的定义
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 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 以 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的主题
就借古人史事叙写自己志趣与情操(抒情言 志)。
咏史诗的分类
独怆然而涕下。” (“古人”和“来者”, 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 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咏史诗的艺术特征
1)叙议结合(先对历史事件进行高度的概括 与提炼,再加以议论和点评,阐发历史观和 抒发情怀。也可以说,借史事倾吐怀才不遇 的不平,抒胸中块垒)
杜牧《赤壁》 2)情景交融(以景显情、寓情于景) 刘禹锡《石头城》 3)对比婉讽
仅要具有诗才,而且要具有史识。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对历史政治完全是一幅了然于胸, 踌躇满志的心态,这一 点杜牧可称作是中晚 唐的“另类”。议论化的增强,对安史之乱 的 反思,对唐王朝的衰弱的忧虑。
唐代咏史诗的特点
4)工丽巧切 晚唐诗人窘于气局,限于财力,在五、七言
古诗的创作上无力与前人争胜,故除李商隐、 杜牧 等少数人外,这一时期古体诗数量剧减, 近体诗篇激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