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赏析(12)
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 《醉翁亭记》是北宋⽂学家欧阳修创作的⼀篇散⽂。
下⾯我们为⼤家带来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最⾼,故⾃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若夫⽇出⽽林霏开,云归⽽岩⽳暝,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幽⾹,佳⽊秀⽽繁阴,风霜⾼洁,⽔落⽽⽯出者,⼭间之四时也。
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穷也。
⾄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游也。
临溪⽽渔,溪深⽽鱼肥。
酿泉为酒,泉⾹⽽酒洌;⼭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丝⾮⽵,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阳在⼭,⼈影散乱,太守归⽽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去⽽禽鸟乐也。
然⽽禽鸟知⼭林之乐,⽽不知⼈之乐;⼈知从太守游⽽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
它西南⽅向的⼭峰,树林和⼭⾕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
沿着⼭路⾛了六七⾥,渐渐地听到潺潺的⽔声,⼜看到⼀股⽔流从两座⼭峰中间飞流⽽下的,是酿泉啊。
⼭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四⾓翘起,像鸟张开翅膀⼀样,⾼踞在泉⽔之上的,是醉翁亭。
建造亭⼦的⼈是谁?是⼭中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取名的⼈是谁?是太守⽤⾃⼰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来这⾥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年龄⼜最⼤,所以给⾃⼰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 醉翁之意不在酒(3) 野芳发而幽香(4) 山肴野蔌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有趣。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课内外练习(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12分)【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六一居士传》)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泉香而酒洌.()(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六一,何谓.也()(4)聊以志.吾之乐尔()18.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临溪而.渔/既老而.衰且病B.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甚矣,汝之.不惠C.颓然乎其.见者/而屡易其.号D.酿泉为.酒/是为.五一尔1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20.请你结合【甲】【乙】两个文段,说说欧阳修不同阶段的人生乐趣。
【答案】17.(1)清澈 (2)以……为乐 (3)说 (4)记,记住 (共4分,每空1分)18.B(2分)19.(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2分)(2)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鉴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鉴赏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因倡议政治改革而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以“朋党专权”等莫须有罪名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
同一年,欧阳修上书为范辨诬也遭奸佞打击,由河北转运按察使降为滁州太守。
《醉翁亭记》(以下简称《亭》)就是欧阳修治滁年余写下的动人篇章。
1406年,范仲淹应被贬岳州的滕子京之约,参照《洞庭晚秋图》,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岳阳楼记》(以下简称《楼》)。
两位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庆历新政中又都为引为同志,其作品《亭》、《楼》堪为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
鉴赏《亭》、《楼》二文,竞相辉映:一边是秀丽的琅琊风光,水彩画似的,山美情溢;一边是雄浑的洞庭波色,油画似的,水美气壮。
1、《亭》《楼》二文同源于“民为邦本”的儒家进步传统,情雅品高。
但《亭》袒露的是物喜心乐、忘却己悲的豁达情怀,《楼》推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太上忘情”的情操修养。
《亭》的文眼是首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此时不超过39岁,却屡自称“翁”,亦幻亦真,亦梦亦醒,心明言醉。
他痛心于国弱民穷,一生竭忠尽智,却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下场,因此“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心理年龄大大超过了生理年龄。
他面对“蔚然深秀”的林壑,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呼吸着山川田野的气息,融进滁人游众宾欢的境界,不禁暂时忘记了无罪遭贬的个人际遇,沉浸在众乐之中。
醉翁之醉乃陶醉之“醉”,而非酗酒之“醉”。
欧阳的酒量很小,“饮少辄醉”,可能与他的忧民思想有关。
他目睹农民把种出的糯米交官府酿酒,豪绅之门酒香扑鼻,农民却买糟充饥,于是愧疚不已,深深慨叹:“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食糟民》)。
他的目光关注着平民百姓,在醉翁亭上追随着与民同乐,难怪在太守醉之前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滁人游众宾欢的情景。
山林乐,众人乐,太守乐其乐。
治滁年余,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赏析

异曲同工各擅胜场——《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赏析——《醉翁亭记》(以下简称《醉》)和《岳阳楼记》(以下简称《岳》)正是其代表作,虽各树一帜,各有千秋,却又有共同特点:意境优美、写景自然、结构完美、语言洗练,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写景抒情底座,自然结合欧阳修作为一个政治上有远大目标的封建知识分子,遭受排挤打击后,心情苦闷在所难免,即使如此,从《醉》文中能够看出欧阳修并未真的消沉下去,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侧面赞美自己在滁州的政绩,“安此丰年之乐”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思想。
在刻山绘水之时,一幅幅风景画便表现在我们的面前:开篇大处先写亭的远景,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接着描绘一幅山与泉相信、亭与台相衬的山水画,然后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
以下营造了一幅幅美景: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的对比之美,就这样绘声绘形,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佳致,“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名句是记太守”,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岳》文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过一年功夫,就达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
这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及至最后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决非闲笔。
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虽字字皆景语,却又显出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跟结尾“不以物喜————”一段议论互为表里。
到“然则北通巫峡”,陡地一转,呈低回之势,用设问带出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每一个画面又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而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二者虽形态有别,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发展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起转承合,精巧圆润,无丝毫雕琢痕迹。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联二:岳阳楼壮美雄奇 琅琊山幽深秀丽(酿泉水清洌香甜)
联三: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共饮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弘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官民同乐的和谐之意
拓展迁移:默写
面对烟波浩淼、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水,唐代诗人杜甫吟诵着“吴楚
提示: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刘禹锡《陋室铭》
周敦颐《爱莲说》——“独善其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龚自珍《己亥杂诗》——“兼济天下”(古仁人之心)
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 百废具兴
其 他:胜状—大观 旧制 薄暮 沙鸥翔集 去国怀乡 前人之述备矣 颓然乎其间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一词多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而或长烟一空 (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 或异二者之为( )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
云归而岩穴暝 ( )
杜甫,身处陋室,喊出的却是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就像范仲淹,被贬邓州,胸怀的却是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之心;
就像龚自珍,辞官归隐,虽载“浩荡离愁”,吟诵的却是“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拓展迁移:
这两文的作者,几乎在同一时期,因为同 一政治事件,一贬邓州,一贬滁州,可说都是 “迁客骚人”,你知道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 哪些“迁客骚人” ?你能举例谈谈他们各自的 人生态度吗?
《岳 阳 楼 记》 《醉 翁 亭 记》
课内文言文考点复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课内文言文考点复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⑴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⑵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⑴[篁竹]竹林。
⑵[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⑶[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⑷[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冽:凉。
⑸[尤]格外。
⑹[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⑺[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⑻[坻]水中高地。
⑼[嵁]不平的岩石。
⑽[翠蔓]翠绿的藤蔓。
⑾[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⑿[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⒀[可]大约。
⒁[许]表示约数。
⒂[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⒃[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布:映照⒄[澈]穿透。
⒅[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⒆[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⒇[俶尔]忽然。
(21)[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2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3)[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24)[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25)[悄怆幽邃]凄凉幽深。
(26)[悄怆]凄凉。
(27)[邃]深。
(28)[清]凄清。
(29)[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3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⑴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答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答案】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⑶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案】潭中的鱼大约的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⑷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案】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练习附答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练习附答案(二)阅读下面﹝甲﹞﹝乙﹞文言文,完成12—15题。
(12分)﹝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1)朝晖夕阴晖:(2)佳木秀而繁阴秀:13.下面三项中“之”的用法与“山间之朝暮也”相同的一项是()(2分)①子墨子闻之(《公输》墨子)②介胄之士不拜。
(《细柳营》司马迁)③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4.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云归而岩穴暝15.请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摘出反应观景感触的两个句子,并分析两文所写的景物有哪些不同?(4分)观景感触:(甲),(乙)写景的不同点:答案:12.(1)日光(2)茂盛13.②14.(1)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观啊!(2)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15.(4分)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或前人之述备矣)(1分)而乐亦无穷也(1分)不同点:①﹝甲﹞写水景,﹝乙﹞写山景②﹝甲﹞写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四季之景③﹝甲﹞写景突出阔大壮观,﹝乙﹞写景注重秀美多变。
(答案不仅限此,意思对即给分,答对两个意思就给满分。
(2分)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同的方面: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
《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醉情山水之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是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扩大胸襟,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直抒胸臆、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磊落情怀。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之比较鉴赏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因倡议政治改革而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以“朋党专权”等莫须有罪名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
同一年,欧阳修上书为范辨诬也遭奸佞打击,由河北转运按察使降为滁州太守。
《醉翁亭记》(以下简称《亭》)就是欧阳修治滁年余写下的动人篇章。
1406年,范仲淹应被贬岳州的滕子京之约,参照《洞庭晚秋图》,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岳阳楼记》(以下简称《楼》)。
两位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庆历新政中又都为引为同志,其作品《亭》、《楼》堪为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
鉴赏《亭》、《楼》二文,竞相辉映:一边是秀丽的琅琊风光,水彩画似的,山美情溢;一边是雄浑的洞庭波色,油画似的,水美气壮。
1、《亭》《楼》二文同源于“民为邦本”的儒家进步传统,情雅品高。
但《亭》袒露的是物喜心乐、忘却己悲的豁达情怀,《楼》推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太上忘情”的情操修养。
《亭》的文眼是首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此时不超过39岁,却屡自称“翁”,亦幻亦真,亦梦亦醒,心明言醉。
他痛心于国弱民穷,一生竭忠尽智,却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下场,因此“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心理年龄大大超过了生理年龄。
他面对“蔚然深秀”的林壑,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呼吸着山川田野的气息,融进滁人游众宾欢的境界,不禁暂时忘记了无罪遭贬的个人际遇,沉浸在众乐之中。
醉翁之醉乃陶醉之“醉”,而非酗酒之“醉”。
欧阳的酒量很小,“饮少辄醉”,可能与他的忧民思想有关。
他目睹农民把种出的糯米交官府酿酒,豪绅之门酒香扑鼻,农民却买糟充饥,于是愧疚不已,深深慨叹:“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食糟民》)。
他的目光关注着平民百姓,在醉翁亭上追随着与民同乐,难怪在太守醉之前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滁人游众宾欢的情景。
山林乐,众人乐,太守乐其乐。
治滁年余,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
又在《丰乐亭记》中说:“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梅尧臣与欧阳修论诗时说到创作的佳境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
“乐其乐”三字便蕴含着欧阳修的“言外之意”,此意便是:与民同乐。
当然,封建社会是不存在桃花源的,但不念个人坎坷,追求与民同乐,这作为欧阳修的生活理想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如果把这种思想比做“秀而繁荫”的琅琊榆,那么那些敲骨吸髓的贪官污吏则是猥琐的狗尾草。
欧阳修为范仲淹辨诬曾上书仁宗,夸赞范是“天下至公之贤。
”范文武双全,当年戍守西北,抵御西夏,连敌人都说他“胸中自有百万甲兵”。
“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他这段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
如今他神游在岳阳楼上,一脉河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楼》关注的是“迁客骚人”,首先肯定滕子京贬至巴陵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然后把我们领进两种截然相反的湖光水色中,时而让我们“感极而悲”,时而让我们“喜洋洋者”,盘马弯弓,气势蓄足。
正当我们触景生情,悲悲喜喜之际,笔锋又陡然一转,以古仁人为榜样,把我们从物质环境的优劣和个人的得失中超度出来,让我们挣脱名缰利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入忘我无私的精神境界,再以设问句引出画龙点睛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自勉与勉友,决心和不计个人荣辱不忘忧国忧民的古仁人一样完成道德情操上的最高修养,和志同道合者一同走完人生的道路。
《楼》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以天下为己任。
2、《亭》《楼》二文都打着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鲜红烙印,骈散结合,语言清新。
但《亭》文代山川立言,凭美妙的音乐感见长,《楼》文澄怀观道,以深刻的哲理美取胜。
《亭》文以“乐”贯之,化骈为散,抑扬顿挫,呈现出优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
以平声“环”起头,基调为仄声韵,仄声音节“醉”反复了六次,仄声音节“乐”反复了十次,特别是全文403字中仄声音节“也”反复二十一次的做法,更是新颖别致。
这二十一个“也”全是助词(相当于歌曲中的衬字),表判断语气的不少,如“环滁皆山也”,显得干净利落;表解释语气的最多,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这里的“也”给人一种恍然彻悟,意韵悠远的滋味。
这二十一个“也”写尽淋漓酣畅的欢愉,情郁味醇,从容婉转,一气呵成。
欧阳修精通音律,据说当时的歌女不需准备,拿起他填的词仓猝间就能唱出动听的歌。
诵读《亭》,投入之中不知不觉能产生一种摇头晃脑的唱歌的感觉,仿佛一泓清泉,汩汩地从琅琊山流淌进我们的心田。
《楼》文多四言骈句,且多在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中,第一、五、六段则多散句。
骈句排比对偶,整齐匀称,音调铿锵,词藻华美,呈现对称美。
散句无拘无束,长长短短,朴素无华,或叙述或感叹或设问或反问,具备自然美。
但对称美也好,自然美也罢,目的不是吟赏烟霞,而是为抒写情志服务的。
梁实秋说:“一切的散文都是翻译,把我们脑筋里的思想、情绪想象翻译成文字”(《论散文》)。
《楼》文就是这种典型的“翻译文字”。
范对政治历史和生活现实的思考被形诸于笔墨,什么该悲?什么该喜?为何忧?为何乐?第五段直抒胸臆揭示出超凡脱俗的个人理解。
由于北宋王朝的腐败,民族的忧患意识在《楼》文中得到了强化。
“忧”字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七次,在跌宕的感情波澜中逐步启发读者忧国忧民,篇末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反问更是发人深省。
哲理精辟,但又避免了空洞说教──这就是我们在专心诵读《楼》文之后,掩卷沉思,仿佛有种浩然之气从心底蒸腾而上,从而灵魂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的原因。
3、《亭》《楼》二文同样都擅长抓景物特点,捕捉景物个性。
但《亭》文描景绘色用的是连贯式画面组接法,《楼》文用的是象征堆叠式和对比式画面组接法。
《亭》文写四季瞄准春天的野花,夏天的繁荫,秋天的风霜,冬天的涸泉。
写野花,让我们闻到“幽香”;写繁荫,让我们触到清凉──“佳木”主要指独特的琅琊榆,高大遒劲,盘根纠节,生于石罅;写风霜,一“高”二“洁”;写涸泉,抹去了水声潺潺,却把溪底石头块块突现出来。
春夏秋冬,时序井然,条分缕析。
写“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这是中景;“伛偻提携”──白发苍苍弯腰驼背的老人手柱拐杖,蹦蹦跳跳的天真孩子牵在大人手里,吃奶的婴儿被妈妈抱在怀里──这是由中景推出的特写;“往来而不绝”,又拉成全景。
这不就是男女老少喜游琅琊山的风光纪录影片吗?《楼》文写的不是实景,而是面对《洞庭晚秋图》想象出来的幻想和意象,因此采用象征堆叠式的画面来塑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
作者先用浓墨渲染洞庭湖黯淡阴惨的“满目萧然”;连绵的霪雨、怒号的阴风、排空的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遥闻巫峡上的“虎啸猿啼”,足见荒凉空旷苍茫;继而又重笔烘托洞庭湖明媚恬静的“心旷神怡”: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沉璧、渔歌。
白天,飞在天空的充满活力,游在水里的美丽无比,长在岸上的色艳味浓;夜晚,浮在水面的是碎金子一般的光芒,沉在水底的是璧玉一般的月亮,飘扬水上的是此起彼伏的歌声,极显灿烂欢腾寥廓。
范把这两组色彩迥然不同、对比异常强烈的景物组接在一起,产生奇崛感,造成视听上的巨大落差,形成了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总之,山光湖色心浩茫,各领风骚亭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他们因倡导改革政纪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
尽管这两篇佳作在主题立意方面相近,但在结构技巧、表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却迥然不同,可谓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结构技巧有别这两篇佳作篇幅不长,400字左右,但却蕴含着如此深邃的思想,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
《岳阳楼记》开头扼要的记事,中间生动的写景,最后精辟的说理,作者把这三者巧妙的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又有波澜。
且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的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
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洋洋洒洒写的却非要旨,也非闲笔,正儿八经道出的似正确,却又以否定。
然而《醉翁亭记》却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近的写法。
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醉翁亭的得名引出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
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不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表述方式有别《岳阳楼记》为阐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醉翁亭记》却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他抑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同是寓情于景,然而写景也有区别。
《岳阳楼记》是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风雨图”和“洞庭湖晴明图“中的不同感受,非范公亲自登楼之所见,而《醉翁亭记》则是通过醉翁记事这亲闻亲见,描绘滁州的山美、水美、亭美、人更美,抒写了他与民同乐的复杂情愫。
语言表述有别《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上字短语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
且造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韵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有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运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也有三句成对的。
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
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的文意层次分明,使的语感节奏起伏,使的音韵和谐悦耳。
这此都给人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主题深刻有别《醉翁亭记》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世之情隐藏含在叙述描写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还是在醉中写乐,在砾中写醉,因而才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科山水之间也的千古佳句。
而《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意的。
范公在比较了文人骚客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