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背景1、Carnoy固定液: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细胞,将其固定并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还要能够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染色效果。
单纯的固定液一般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因此在实验中使用两种混合的固定液。
由于Carnoy首先使用的甲醇和冰乙酸混合液而称其为卡诺氏固定液。
Carnoy固定液(甲醇∶冰乙酸=3∶1)每次使用前需临时配制,长时间放置影响固定效果,固定时间15min至24h,冰箱、室温均可。
必要时可改变甲醇和冰乙酸的比例,冰乙酸比例增加,利于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但易导致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失。
2、低渗液(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液是指渗透压和离子强度均低于正常细胞生理条件的溶液,渗透压低于组织液,与外周血混在一起时,水分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甚至破裂,获得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分裂象。
常见的低渗液:水、低渗的柠檬酸钠或氯化钠、甘油磷酸钾(0.65mol/L)、氯化钾(0.075mol/L)等。
低渗效果取决于低渗液的化学组成、低渗的温度和处理时间。
低渗处理是凭借反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
实验室中一般选用0.075mol/L KCl为低渗液,其优点有:①染色体轮廓清楚,可染色性强,染色时间短。
②用于显带染色时能充分显示带型特点。
低渗处理为37℃,25~30min,以预实验条件为准。
2、肝素N-硫酸和艾杜糖醛酸含量较多的一种糖胺聚糖,由D-β-葡糖醛酸(或L-α-艾杜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形成重复二糖单位组成的多糖。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2、PHA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是一种有丝分裂原,主要用于激活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不仅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白介素-2和干扰素;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实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2、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G-带的显示方法及人类染色体G-带在染色体识别中的意义。
3、熟悉人类染色体的镜下检查和核型分析方法。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G带的特征及其识别。
二、实验原理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使其中的红细胞及分裂相细胞膜和一部分细胞质除去,最后以气干法制片,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养基中进行培养。
人类外周血细胞本来是终末分化细胞,一般没有分裂能力,但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或ConA等药物刺激后,转变成可分裂的转化细胞。
染色体显带是将染色体标本经过一定程序处理,并用特定染料染色,使染色体沿其长轴显现明暗或深浅相间的横行带纹――染色体带,这种技术,称为染色体显带技术。
通过显带,人们可以准确地识别每一条染色体及染色体上的各个区段,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变化。
在所有的显带技术中,G显带(G banding)是最常见的显带技术,它是将染色体标本用碱、胰蛋白酶或其它盐溶液处理后,再用Giemsa染液染色,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深浅相间的带纹,称G带(G band)。
G显带方法简便,带纹清晰,染色体标本可以长期保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染色体病的诊断和研究。
正常人类染色体的数目为46条(23对),1960年的Denver会议和1963年的London会议制定了统一的人类染色体命名体制: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和着丝粒指数,将常染色体(22对)按大小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顺次排列为1~22号,性染色体用X和Y标记;并按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把人类染色体分为七个组,用大写字母A~G表示。
染色体经显带处理后,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其特定的带纹特征(见下表)。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摘要:正常情况下哺乳动物的外周血中没有分裂相,这是由于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大多处于G0期。
但在一定条件下,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成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
本实验介绍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正常人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1]关键词:外周血淋巴细胞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染色体组型分析前言:人体外周血细胞培养是制备染色体标本的常用方法。
此方法取材方便,用血量少,操作简便。
1960年Nowell和Morhead验证,使红细胞凝集从而能分离出白细胞的植物凝集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是人和其他动物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刺激剂。
在PHA的作用下,原来处于G0期的淋巴细胞转换为淋巴母细胞,进而进行有丝分裂。
这样经过短期培养,以秋水仙素或其衍生物秋水仙胺进行处理,经过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处于有丝分裂时期的细胞[2],因为秋水仙素(或秋水酰胺)可通过干扰微管组装而抑制纺锤丝形成,使细胞分裂顺利进入后期而停滞于中期,从而可在短期积累大量最适于进行染色体分中期分裂相。
此外,秋水仙素还能使染色单体缩短、分开,使染色体呈现明显形而利于辨认。
淋巴细胞经过培养以后,形成了体外活跃生长的细胞群体,经过空气干燥法制片。
所谓空气干燥法,实际上是将细胞经过秋水仙素—低渗处理—充分的固定—滴片等步骤之后再载玻片上得到染色体制片的技术。
有时,有人把滴片的步骤叫做染色体分散,也有人把这一步和随后的干燥称为空气干燥法。
“空气干燥”就是滴片后,不加热或任何处理,使载玻片在室温中自然干燥的方法。
[3]淋巴细胞的培养已成为制备染色体的最主要的方法。
因为该法材料便宜易得,对同一个体可进行连续观察,并可得到优良的染色体制片。
各种因素的作用效应(如病毒、电离辐射、化学试剂等)可在淋巴细胞的培养条件下进行观察,从而可进行多种在体无法进行的研究。
本方法已在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核型分析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人体微量外周血分离培养的方法2.学习应用培养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制片的方法3.了解人类染色体核型的基本特征4.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初步学会对染色体进行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白细胞中含有小淋巴细胞。
外周血是制备动物染色体标本的重要材料之一。
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外周血中是没有分裂相的,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能发现,其他动物如两栖类外周血中也只是偶尔能见到分裂相。
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于G1期或G0期的非增殖状态。
在人工离体培养时,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植物血凝素(PHA)后,小淋巴细胞受刺激可转变为淋巴母细胞,重新进入增殖周期,进行有丝分裂。
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经过68-72小时(三个周期)的短期培养,即可产生大量的增殖期细胞群。
用秋水仙素(细胞分裂阻断剂)处理,积累分裂相,可使处在分裂期的淋巴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或早中期,从而获得足够的可供分析的中期分裂相。
此外,秋水仙素还能使染色单体缩短、分开,使染色体呈现明显形而利于辨认。
核型分析是指在有丝分裂中期,对染色体大小形态、数目测量,进行排队分组分析。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大小等)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核型为44条常染色体加2条性染色体X和Y。
正常女性的常染色体与男性相同,性染色体为2条XX。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材料:人外周血淋巴细胞2.实验试剂RPMI“1640”培养基、小牛血清(冰冻保存,用时在56℃水浴条件灭活)、、秋水仙素、植物血球凝集素(PHA)、肝素、生理盐水溶液(500U/ml)、5%NaHCO3双抗(青霉素:50000U/ml,链霉素:50000ug/ml)、2%碘酒、pH6.8的磷酸缓冲液、75%酒精、0.075mol/L KCl、固定液(甲醇:冰醋=3:1)、Giemsa原液。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 (1)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方案2012级师范2班第3组组员:吴婵胡颖月央珍杨基伟杨青松宋海燕田金梅(组长)一、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人的1ml外周血约含有1×10*6~3×10*6个小淋巴细胞,它们几乎都处于G0或G1期,一般情况下不分裂,但但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刺激后,能转变成可分裂的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使其中的红细胞及分裂相细胞膜和一部分细胞质除去然后用Carnoy固定液固定,最后以气干法制片,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核型(karyotype)指一个细胞中的整套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体细胞的核型一般可代表该个体的核型。
组型(idiogram)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代表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的特征以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分析中期分裂相。
根据染色体着丝粒位置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亚端部着丝力粒染色体(st),端部着丝力粒染色体(t)。
对于任何一个的基本形态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以下3个:(1)相对长度=单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体常染色体+X或Y染色体)的总长度×100%(2)臂指数=长臂/短臂(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3)着丝粒指数=短臂/整个染色体长度×100%(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人类体细胞的正常核型是含有23对染色体,共46条。
细胞遗传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一、概述细胞遗传学检查是指通过对人体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以确定染色体的数量、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从而诊断遗传性疾病或评估生殖健康状况的一种检查方法。
细胞遗传学检查主要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技术、CGH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等。
二、染色体核型分析1. 检测对象染色体核型分析适用于出现先天畸形、智力低下、性腺发育异常等情况的人群,以及不孕不育患者等。
2. 检测方法(1)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将受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后进行标本制备和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量。
(2)羊水或脐带血培养法:对于孕妇和新生儿,可以采用羊水或脐带血进行培养和检测。
(3)组织培养法:对于出现肿瘤或其他组织异常的患者,可以采用组织培养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3. 检测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主要包括染色体数量、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
正常人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或46,XY,其中XX为女性,XY为男性。
如果出现染色体数量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结构异常(如易位、倒位等)或功能异常(如X染色体失活等),则可能会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三、FISH技术1. 检测对象FISH技术适用于需要检测特定基因或染色体区域的人群,如癌症患者、先天畸形患者等。
2. 检测方法FISH技术是一种基于荧光探针原理的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标记DNA序列并与待检测标本进行杂交反应,从而观察目标DNA序列在细胞核内的位置和数量。
3. 检测结果FISH技术可以检测到特定基因或染色体区域是否存在缺失、重复、易位等异常情况,并且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遗传风险评估。
四、CGH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1. 检测对象CGH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适用于需要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DNA拷贝数变化的人群,如自闭症患者、智力低下患者等。
2. 检测方法CGH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将待检测标本DNA与参考DNA进行杂交反应,并在芯片上进行信号检测和数据分析,从而确定DNA拷贝数变化情况。
核型分析【范本模板】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人体微量外周血分离培养的方法2.学习应用培养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制片的方法3.了解人类染色体核型的基本特征4.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初步学会对染色体进行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白细胞中含有小淋巴细胞.外周血是制备动物染色体标本的重要材料之一。
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外周血中是没有分裂相的,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能发现,其他动物如两栖类外周血中也只是偶尔能见到分裂相。
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于G1期或G0期的非增殖状态.在人工离体培养时,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植物血凝素(PHA)后,小淋巴细胞受刺激可转变为淋巴母细胞,重新进入增殖周期,进行有丝分裂.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经过68—72小时(三个周期)的短期培养,即可产生大量的增殖期细胞群。
用秋水仙素(细胞分裂阻断剂)处理,积累分裂相,可使处在分裂期的淋巴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或早中期,从而获得足够的可供分析的中期分裂相。
此外,秋水仙素还能使染色单体缩短、分开,使染色体呈现明显形而利于辨认。
核型分析是指在有丝分裂中期,对染色体大小形态、数目测量,进行排队分组分析。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大小等)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核型为44条常染色体加2条性染色体X和Y.正常女性的常染色体与男性相同,性染色体为2条XX。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材料:人外周血淋巴细胞2.实验试剂RPMI“1640”培养基、小牛血清(冰冻保存,用时在56℃水浴条件灭活)、、秋水仙素、植物血球凝集素(PHA)、肝素、生理盐水溶液(500U/ml)、5%NaHCO3双抗(青霉素:50000U/ml,链霉素:50000ug/ml)、2%碘酒、pH6。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

乙液:一水磷酸二氢钠,1/15M溶液含9.2g/L 甲液:二水磷酸氢二钠,1/15M溶液含 11.864g/L 根据要求的PH值,取X毫升甲液与Y毫升乙液, 混合均匀即得.
实验步骤
•
1培养液的分装:在无菌室或接种罩内,用移液管将培养液和其它各 试剂剂分装入玻瓶,每瓶量为 :
•
•
完全培养基3ml
PHA 20ul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 标本制备,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
1、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 染色体标本制备。 2、熟悉人类染色体的镜下检查和核型分析方法。
•
实验原理
•
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 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每1ml 外周血中一般含有约1~3×106 个小淋巴细胞, 几乎都处于G1期或G0期的非增殖状态 ,一般情 况下是不再分裂的。但当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血素(PHA)后, 淋巴细胞受刺激便转化为淋巴母细胞,重新进入增殖周期,进行 有丝分裂。经过66~72小时(三个周期)的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 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相细胞,从而进行 染色体标本制备和核型分析。
•
9制片:留固定液 0.5毫升, 用滴管小心冲打成悬液。 从冰箱的冰格中或冰水 中取 出载玻片,每片滴加悬液 1~3滴,吹散,在酒精灯火焰上过火。室温过夜。
11染色:用磷酸缓冲液(PH7.4)稀释后的姬姆萨染色液染色 20分钟,然后倒 去染液,用蒸馏水轻 轻冲洗 . 12镜检:待稍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寻找良好的分裂相,然后再用高 倍油 镜观察。
人染色体组型及其特征
实验材料
• •
1.1试验材料: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1.2试验用具:离心管、吸管,量筒、 载玻片,常规清洗烘干,培 养瓶、、1ml/5ml移液枪,灭菌处理, 天平、离心机、恒温培养 箱、显微镜、普通冰箱,酒精灯。 1.3试剂药品 完全培养基 凝血素(PHA ) 5mg/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西南大学《细胞生物学自主实验》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2010级5班校区编码:北区姓名:陈建坤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四日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摘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
本文着重介绍通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初步了解到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与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该实验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采集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加有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小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而进行有丝分裂)的培养基中培养。
经过(72±2)恒温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获得大量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最后经过空气干燥法制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关键字】: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人工离体培养一.引言: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将人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在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主要根据着丝点位置),对染色体进行分组、排队和配对。
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直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染色体本身的细致深入研究才成为可能。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人类G显带核型图谱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952年徐道觉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使染色体充分分散开来。
1956年,Tjio等用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固定在分裂中期,增加了细胞分裂相。
之后,有科学家建立了人体外周血培养法,使得染色体取材变得更加容易,大大推动了人类对染色体的研究。
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1.实验依据:.细胞培养是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培养从机体中取出的细胞,并使之生存和生长的技术为细胞培养技术。
要使细胞能在体外长期生长,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供给细胞存活所必需的条件,如适量的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及其有关的生长因子、氧气、适宜的温度,注意外环境酸碱度和渗透压的调节。
二是严格控制无菌条件。
.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 是基因的载体。
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染色体。
本实验采用了微量全血培养技术,既方便又节省人力物力。
在正常情况下, 人外周血中是没有分裂相的, 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能发现。
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 是人类淋巴细胞有丝分裂的刺激剂,在 PHA 作用下, 原处于 G0期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进而进行有丝分裂。
利用 PHA 这一特性, 淋巴细胞经过含有PHA 培养液培养, 在体外便可获得丰富的含有丝分裂的生长活跃的细胞群体, 终止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 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中期有丝分裂细胞。
最后经空气干燥法制片,便可得到质量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即可得到所需的人体染色体图形。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通过对染色体标本和其照片进行测量、对比分析、配对、分组、排列,对各染色体的形态进行分析。
在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生物进化和遗传育种学等研究中,是重要的研究手段。
.对于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以下3个:(1)相对长度=单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体常染色体+X或Y染色体)的总长度×100%(2)臂指数=长臂/短臂(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3)着丝粒指数=短臂/整个染色体长度×100%(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人类体细胞的正常核型是含有23对染色体,共46条。
其中22对是男女共有的染色体,一对为男女所不同的性染色体,男XY,女XX。
3、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材料:人的静脉外周血. (组内选取男女各一名,取血样).试剂:RPMI-l640培养粉 NaHCO3 NaCl PHA(植物血球凝集素) 肝素青链霉素小牛血清秋水仙素 95%酒精冰乙酸甲醇甘油 Giemsa粉末.器材:恒温培养箱,电冰箱,高压灭菌锅,离心机,真空泵,分析天平,显微镜,超净工作台,注射器,离心管,培养瓶,试管架及试管,量桶,烧杯,酒精灯,抽滤瓶,G6型号细菌过滤漏斗,染缸,滴管等。
4、实验方法:.各种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1)RPMI-1640基础培养基的配制:称取RPMI-l640培养粉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经G6型号细菌过滤漏斗中微米的滤膜抽滤后备用。
使用前最好做热源培养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5%NaHCO3的配制:称取5gNaHCO3,溶于100mL蒸馏水中,高压灭菌备用.(3)生理盐水的配制:称取溶于l00mL蒸馏水中高压灭菌备用.(4)PHA(植物血球凝集素)的配制:称取PHA50mg配制成浓度为lmg/mL(生理盐水配制)的溶液.由于PHA使用量较少,配制时使用注射器式无菌过滤器,以减少药品损失.(5)肝素溶液的配制:40ml生理盐水溶解粉末160mg(每mg含126单位),配制成500单位/ml,8磅15min灭菌。
(6)双抗溶液的配制:将青链霉素用生理盐水按效价单位配成l0万单位/mL,配制过程要求使用注射器式无菌过滤器.(7)秋水仙素溶液的配制: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浓度为40(微克/mL)秋水仙素溶液,使用注射器式无菌过滤器进行除菌操作.(8)低渗液溶液的配制:称取溶于1000mL双蒸馏水中,配制成溶液浓度为L的低渗液溶液.(9)细胞培养基的配制:在每个培养瓶中加入RPMIl640基础培养基4mL,小牛血清lmL,肝素3滴(),PHA4滴( ml), 加入双抗5滴(),NaHCO3调pH至~.(10)固定液的配制:9ml纯酒精+3ml冰乙酸(11)Giemsa(吉姆斯)染液(不用配)Giemsa原液配制:称Giemsa粉末,加几滴甘油研磨,再加入甘油(使加入的甘油总量为33ml)。
56℃中保温90~120min。
加入33ml甲醇,置棕色瓶中保存。
实验操作方法1、实验所用药品及器皿的无菌处理(1) 实验用的所有器皿,器具都必须按规定洗净,高压灭菌处理备用.(2) 实验用全部药品都要经高压灭菌或过滤除菌处理.具有生物活性的药品要经G6型号细菌过滤漏斗抽滤除菌,其它药品可经过高压灭菌。
2.采取血样:去校医院取本组男生和女生各2份血样。
在无菌条件下,向含有3mlRPMI-1640培养基的培养瓶中接种 ml全血,轻轻摇匀。
3.血细胞培养:将4瓶装有血细胞的培养瓶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66~72h(在培养期间每天摇动两次),终止培养前3~4h加入秋水仙素15ml,使最终浓度为~ml。
4.收集细胞:将培养瓶从温箱取出,用吸管将贴壁细胞冲散均匀,按下表将液体5.6ml KCl溶液,37℃低渗20min。
(使红细胞胀破,白细胞胀大,染色体空间变大,易伸展,便于观察)6.预固定:沿管壁慢慢加入1ml新配carnoy氏固定液,轻轻吹打混匀,1000rpm/min离心8min,去上清液。
7.固定:沿管壁慢慢加入6ml固定液,固定两分钟后再吹打,用吸管轻轻地吹打,使细胞分散,固定20min,离心去上清夜。
8.重复固定:取上清液,再重复进行7过程。
9.滴片:沉淀物中加入6滴固定液,用吸管吹打使其成为细胞悬液;用镊子取预先冰冻的干净载玻片,迅速滴上2~3滴细胞悬液,立即用嘴向同一方向吹气,使细胞分散均匀,然后置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干燥(或空气干燥)。
10.染色:滴有细胞悬液的载片反扣在染色板上,使片、板之间有一缝隙,将稀释后的Giemsa染液滴在片隙中,染色20min(或放于染缸中);自来水冲洗,吹干。
11.镜检:在低倍镜找到处于中期分裂相的细胞,然后在转至高倍镜下观察.观察时要使用推进器座标尺记录分散良好的细胞位置,便于重新查找,选择染色体分散好、长度适中、姐妹染色单体清楚的中期分裂相进行显微观察。
人类每个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长度和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以分成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男子是46,XY;女子是46,XX。
12.染色体组型分析:(1) 在显微镜下找出染色体分散良好、长度适中、姐妹染色单体清楚的中期分裂相进行显微拍摄。
(2) 将显微拍摄放大的照片上的一个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分别一条一条剪下。
(3) 根据染色体的长短和形态特征进行同源染色体的目测配对。
(4) 测量出每条染色体短壁和长臂长度,计算出各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指数、臂指数,记录原始数据。
(5) 根据测量数据校正目测配对排列结果,进行调整排列。
(6) 把染色体按一定顺序一对一对的排列,排列时注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性染色体单独排列,最后把染色体贴成一完整的染色体核型图。
(7) 翻拍。
5.实验结果及分析.本实验采用国际标准,使用两种方法,依照上表各指标分析染色体组型,拟图,结果如下男性染色体核型(PS)女性染色体核型(PS)男性染色体核型(手工)女性染色体核型(手工)染色体长臂短臂臂指数着丝粒指数长度总长相对长度臂判断着丝粒判断1 中中2 中中3 中中4 中中5 中中6 中中7 亚中亚中8 亚中亚中9 亚中亚中10 亚中亚中11 亚中亚中12 亚中亚中13 亚中亚中14 亚中亚中15 亚中亚中16 亚中亚中17 亚中亚中18 亚中亚中19 亚中亚中20 亚中亚中21 亚中亚中22 亚中亚中工),均得到相同的人体染色体组型,人体正常细胞核型含46条染色体,相互配对成23对。
其中22对为男女共有的常染色体。
另一对男XY,女XX为男女所独有的,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
.实验细胞培养过程中,每个培养瓶中均出现血细胞凝集现象,定期的摇动可以将其分散。
然而男1培养瓶由于摇动的时间以及次数比较少,出现了凝集成血块状的沉淀,但是并没有对实验结果产生严重影响。
在后期的试验中仍可拍到很好地图像,如上图男性染色体核型(ps)所示..根据实验所拍到的图像可得知,女2②号、男2②培养瓶所拍到的染色体的分散程度比其他培养瓶的较好。
表明低渗的处理时间会对染色体的分散程度产生影响,低渗25min的效果比低渗20min的效果好。
.相比其他组所拍到的染色体,我们组的染色体明显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