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其中//AB CD ,45A ∠=︒,60C ∠=°,90AEB CED ∠=∠=︒,则AEC ∠的度数为( )A .75°B .90°C .105°D .120°【答案】C【解析】【分析】 延长CE 交AB 于点F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AFE =∠C ,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延长CE 交AB 于点F ,∵AB ∥CD ,∴∠AFE =∠C =60°,在△AEF 中,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EC =∠A +∠AFE =45°+60°=105°.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相关性质并作出正确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2.将一副三角板如下图放置,使点A 落在DE 上,若BC DE P ,则AFC ∠的度数为( )A .90°B .75°C .105°D .120°【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30E BCE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AFC ∠的度数.【详解】∵//BC DE∴30E BCE ==︒∠∠∴453075AFC B BCE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板的角度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有A ,B ,C 三个地点,且AB BC ⊥,从A 地测得B 地在A 地的北偏东43︒的方向上,那么从B 地测得C 地在B 地的( )A .北偏西43︒B .北偏西90︒C .北偏东47︒D .北偏西47︒【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方向角的概念和平行线的性质求解.【详解】如图,过点B 作BF ∥AE ,则∠DBF=∠DAE=43︒,∴∠CBF=∠DBC-∠DBF=90°-43°=47°,∴从B 地测得C 地在B 地的北偏西47°方向上,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方位角,平行线的性质,正确理解角度间的关系求出能表示点位置的方位角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将矩形纸片沿EF折叠,点C在落线段AB上,∠AEC=32°,则∠BFD等于()A.28°B.32°C.34°D.36°【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和矩形的性质,结合余角的性质推导出结果即可.【详解】解:如图,设CD和BF交于点O,由于矩形折叠,∴∠D=∠B=∠A=∠ECD=90°,∠ACE+∠BCO=90°,∠BCO+∠BOC=90°,∵∠AEC=32°,∴∠ACE=90°-32°=58°,∴∠BCO=90°-∠ACE=32°,∴∠BOC=90°-32°=58°=∠DOF,∴∠BFD=90°-58°=3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和矩形的性质和余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角相等.5.如图,O 是直线AB 上一点,OC 平分∠DOB,∠COD=55°45′,则∠AOD=( )A .68°30′B .69°30′C .68°38′D .69°38′【答案】A【解析】【分析】先根据平分,求出∠COB ,再利用互补求∠AOD【详解】∵OC 平分∠DOB ,∠COD=55°45′∴∠COB=55°45′,∠DOB=55°45′+55°45′=111°30′∴∠AOD=180-111°30′=68°3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角度的简单推理,计算过程中,设计到了分这个单位,需要注意,分与度的进率是606.如图,已知直线AB 和CD 相交于G 点,CG EG ⊥,GF 平分AGE ∠,34CGF ∠=︒,则BGD ∠大小为( )A .22︒B .34︒C .56︒D .90︒【答案】A【解析】【分析】先根据垂直的定义求出∠EGF 的度数,然后根据GF 平分∠ABE 可得出∠AGF 的度数,再由∠AGC=∠AGF-∠CGF 求出∠AGC 的度数,最后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出∠BGD 的度数.【详解】解:∵CG ⊥EG ,∴∠EGF=90°-∠CGF=90°-34°=56°,又GF 平分∠AGE ,∴∠AGF=∠EGF=56°,∴∠AGC=∠AGF-∠CGF=56°-34°=22°,∴∠BGD=∠AGC=22°.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的性质,垂直的定义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已知ABC ∆的周长是21,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于D ,且4OD =,则ABC ∆的面积是( )A .25米B .84米C .42米D .21米【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点O 到AB 、AC 、BC 的距离为4,再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即可.【详解】连接OA∵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于D ,且4OD =∴点O 到AB 、AC 、BC 的距离为4∴ABC AOC OBC ABO S S S S =++△△△△()142AB BC AC =⨯⨯++ 14212=⨯⨯ 42=(米)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问题,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面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将两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重叠在一起,DOB ∠与DOA ∠的比是2:11,则BOC ∠的度数为( )A .45︒B .60︒C .70︒D .40︒【答案】C【解析】【分析】 设∠DOB=2x ,则∠DOA=11x ,可推导得到∠AOB=9x=90°,从而得到角度大小【详解】∵∠DOB 与∠DOA 的比是2:11∴设∠DOB=2x ,则∠DOA=11x∴∠AOB=9x∵∠AOB=90°∴x=10°∴∠BOD=20°∴∠COB=7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角度的推导,解题关键是引入方程思想,将角度推导转化为计算的过程,以便简化推导9.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则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点C 是线段AB 中点的是( ) A .AC =BC B .AB =2AC C .AC +BC =AB D .12BC AB =【解析】【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结合选项一一分析,排除答案.显然A、B、D都可以确定点C是线段AB中点【详解】解:A、AC=BC,则点C是线段AB中点;B、AB=2AC,则点C是线段AB中点;C、AC+BC=AB,则C可以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D、BC=12AB,则点C是线段AB中点.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段中点,解决此题时,能根据各选项举出一个反例即可.10.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ABC(含30°,60°角)的摆放位置如图,直尺一边与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于点D、点E,另一边与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于点F、点A,且∠CED =50°,那么∠BAF=()A.10°B.50°C.45°D.40°【答案】A【解析】【分析】先根据∠CED=50°,DE∥AF,即可得到∠CAF=50°,最后根据∠BAC=60°,即可得出∠BAF的大小.【详解】∵DE∥AF,∠CED=50°,∴∠CAF=∠CED=50°,∵∠BAC=60°,∴∠BAF=60°﹣50°=10°,【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几何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1.将下面平面图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得到如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面动成体,所得图形是两个圆锥体的复合体确定答案即可.详解:由图可知,只有B选项图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得到如图所示立体图形.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点、线、面、体,熟悉常见图形的旋转得到立体图形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请问展开前与“我”字相对的面上的字是()A.是B.好C.朋D.友【答案】A【解析】【分析】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根据这一特点作答.【详解】解: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我”与“是”是相对面,“们”与“朋”是相对面,“好”与“友”是相对面.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13.下列图形中,不是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是()A.B.C.D.【答案】D【解析】【分析】由平面图形的折叠及正方体的展开图解题.【详解】解:由四棱柱四个侧面和上下两个底面的特征可知,A,B,C选项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而D选项,上底面不可能有两个,故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四棱柱的特征及正方体展开图的各种情形,难度适中.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过同一平面内5点,最多可以确定9条直线;②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的距离;=,则点B是线段AC的中点;③若AB BC④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一定有3个交点.A.3个B.2个C.1个D.0个【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直线交点、两点间距离、线段中点定义分别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详解】①过同一平面内5点,最多可以确定10条直线,故错误;②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故错误;=,则点B不一定是线段AC的中点,故错误;③若AB BC④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可以都交于同一点,故错误;【点睛】此题考查直线交点、两点间距离定义、线段中点定义,正确理解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连接两点的线段叫两点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④点B在线段AC上,如果AB=BC,则点B是线段AC的中点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直线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性质以及中点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详解】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正确;②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错误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正确;④点B在线段AC上,如果AB=BC,则点B是线段AC的中点,正确;故选B.16.若∠AOB =60°,∠AOC =40°,则∠BOC等于()A.100°B.20°C.20°或100°D.40°【答案】C【解析】【分析】画出符合题意的两个图形,根据图形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 如图1,当∠AOC在∠AOB的外部时,∵∠AOB=60°,∠AOC=40°∴∠BOC=∠AOB+∠AOC=60°+40°=100°如图2,当∠AOC 在∠AOB 的内部时,∵∠AOB=60°,∠AOC=40°∴ ∠BOC=∠AOB-∠AOC=60°-40°=20°即∠BOC 的度数是100°或2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有关计算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形进行计算的能力,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17.如图,某河的同侧有A ,B 两个工厂,它们垂直于河边的小路的长度分别为2AC km =,3BD km =,这两条小路相距5km .现要在河边建立一个抽水站,把水送到A ,B 两个工厂去,若使供水管最短,抽水站应建立的位置为( )A .距C 点1km 处B .距C 点2km 处 C .距C 点3km 处D .CD 的中点处【答案】B【解析】【分析】 作出点A 关于江边的对称点E ,连接EB 交CD 于P ,则PA PB PE PB EB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当供水站在点P 处时,供水管路最短.再利用三角形相似即可解决问题.【详解】作出点A 关于江边的对称点E ,连接EB 交CD 于P ,则PA PB PE PB EB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当供水站在点P 处时,供水管路最短.根据PCE PDB ∆∆:,设PC x =,则5PD x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PC CE PD BD =,即253x x =-,解得2x .故供水站应建在距C点2千米处.故选:B.【点睛】本题为最短路径问题,作对称找出点P,利用三角形相似是解题关键.18.小张同学的座右铭是“态度决定一切”,他将这几个字写在一个正方体纸盒的每个面上,其平面展开图如图所示,那么在该正方体中,和“一”相对的字是()A.态B.度C.决D.切【答案】A【解析】【分析】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中,相对面的特点是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据此可得和“一”相对的字.【详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中,相对面的特点是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所以和“一”相对的字是:态.故选A.【点睛】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19.如图,△ABC的角平分线CD、BE相交于F,∠A=90°,EG∥BC,且CG⊥EG于G,下列结论:①∠CEG=2∠DCB;②∠ADC=∠GCD;③CA平分∠BCG;④∠DFB=12∠CGE.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垂直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依次判断即可得出答案.【详解】①∵EG∥BC,∴∠CEG=∠ACB,又∵CD是△ABC的角平分线,∴∠CEG=∠ACB=2∠DCB,故正确;②∵∠A=90°,∴∠ADC+∠ACD=90°,∵CD平分∠ACB,∴∠ACD=∠BCD,∴∠ADC+∠BCD=90°.∵EG∥BC,且CG⊥EG,∴∠GCB=90°,即∠GCD+∠BCD=90°,∴∠ADC=∠GCD,故正确;③条件不足,无法证明CA平分∠BCG,故错误;④∵∠EBC+∠ACB=∠AEB,∠DCB+∠ABC=∠ADC,∴∠AEB+∠ADC=90°+12(∠ABC+∠ACB)=135°,∴∠DFE=360°-135°-90°=135°,∴∠DFB=45°=12∠CGE,,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多边形内角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木杆AB斜靠在墙壁上,当木杆的上端A沿墙壁NO竖直下滑时,木杆的底端B也随之沿着射线OM方向滑动.下列图中用虚线画出木杆中点P随之下落的路线,其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D【解析】解:如右图,连接OP,由于OP是Rt△AOB斜边上的中线,所以OP=12AB,不管木杆如何滑动,它的长度不变,也就是OP是一个定值,点P就在以O为圆心的圆弧上,那么中点P下落的路线是一段弧线.故选D.。
初二几何经典难题集锦(含答案)

初二几何经典训练题1、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C=90°,AB=2DC,对角线AC⊥BD,垂足为F,过点F作EF∥AB,交AD于点E,CF=4cm.⑴求证: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⑵求AE的长.2、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分别是OA、OB的中点.(1)求证:△ADE≌△BCF;(2)若AD=4cm,AB=8cm,求CF和OF的长。
3、如图,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B=12cm,BC=8cm,DC=13cm,动点P沿A→D→C线路以2cm/秒的速度向C运动,动点Q沿B→C线路以1cm/秒的速度向C运动.P、Q两点分别从A、B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C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PQB的面积为ycm2.(1)求A D的长及t的取值范围;(2)当1.5≤t≤t0(t0为(1)中t的最大值)时,求y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3)请具体描述:在动点P、Q的运动过程中,△PQB的面积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4、如图,AB与CD相交于E,AE=EB,CE=ED,D为线段FB的中点,GF与AB相交于点G,若CF=15cm,求GF 之长。
5、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B作BE⊥CD,垂足为E,连接AE,F为AE上的一点,且∠BFE =∠C。
(1)求证:△ABF∽△EAD;(2)若AB=4,∠BAE=30°,求AE的长;(3)在(1)、(2)的条件下,若AD=3,求BF的长(计算结果可含根号)。
6、如图是一个常见铁夹的侧面示意图,OA,OB表示铁夹的两个面,C是轴,CD⊥OA于点D,已知DA =15mm,DO=24mm,DC=10mm,我们知道铁夹的侧面是轴对称图形,请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
7、如图,用三个全等的菱形ABGH、BCFG、CDEF拼成平行四边形ADEH,连接AE与BG、CF分别交于P、Q,(1)若AB=6,求线段BP的长;(2)观察图形,是否有三角形与△ACQ全等?并证明你的结论.8、如图已知点E、F在△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上,且AE=BF,FH∥FG∥AC,FH、EG分别交边BC所在的直线于点H、G。
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30道经典题(含答案和解析)

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30道经典题(含答案和解析)1.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3,BC=5,AE平分∠BAD交BC于点E,则CE的长为().A.1B.2C.3D.4答案:B.解析:∵平行四边形ABCD,AE平分∠BAD交BC于点E.∴∠BAE=∠EAD,∠EAD=∠AEB.∴∠BAE=∠AEB.∴AB=BE=3.∴EC=2.所以答案为B.考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E,∠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F,若BF=12,AB=10,则AB的长为().A.13B.14C.15D.16答案:D解析:∵平行四边形ABCD,∠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E,∠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F.∴四边形ABEF为平行四边形.∴∠FAB+∠ABE=180°,∠FAE=∠EAB,∠ABF=∠FBE. ∴∠BAE+∠ABF=90°,AE⊥BF.∴四边形ABEF为菱形.设AE,BF交点为点O,则点O平分线段AE,BF.在△ABO中,AO2+BO2=AB2,(12AE)2+(12BF)2=AB2.∵BF=12,AB=10.解得AE=16.所以答案为D.考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四边形——菱形——菱形的判定.3.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的周长为20,将纸片沿某条直线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折痕交AD于点E,交BC于点F,连接BE,则△ABE的周长为.答案:10.解析:依题可知,翻折轴对称BE=DE,△ABE的周长=AB+AE+BE=AB+AD=10.考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几何变换——图形的对称——翻折变换(折叠问题).4.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A. AB∥CD,AD∥BCB. AB=CD,AD∥BCC. AB∥CD,AB=CDD. ∠A=∠C,∠B=∠D答案:B.解析:如图:A选项,∵AB∥CD,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正确,故本选项错误.B选项,根据AB=CD和AD∥BC 可以是等腰梯形,错误,故本选项正确.C选项,∵AB∥CD,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正确,故本选项错误.D选项,∵∠A=∠C,∠B=∠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正确,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考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5.阅读下面材料: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如下问题:尺规作图: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已知:直线l及其外一点A.求作:l的平行线,使它经过点A.小云的作法如下:(1)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B,以点B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直线l于点C.(2)分别以A,C为圆心,以BC,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D.(3)作直线AD.所以直线AD即为所求.老师说:“小云的作法正确.”请回答:小云的作图依据是.答案: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解析: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考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尺规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6.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60°,点E,F分别在CD和BC的延长线上,AE∥BD,EF⊥BC,CF=√3.(1)求证: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2)求AB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AB=√3.解析:(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AB=CD.∵AE∥BD.∴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2)由(1)知,AB=DE=CD.即D为CE中点.∵EF⊥BC.∴∠EFC=90°.∵AB∥CD.∴∠DCF=∠ABC=60°.∴∠CEF=30°.∴CE=2CF=2√3.∴AB=CD=√3.考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7.如图,在矩形ABCD中,E是BC边的中点,沿直线AE翻折△ABE,使B点落在点F处,连结CF并延长交AD于G点.(1)依题意补全图形.(2)连接BF 交AE 于点O ,判断四边形AECG 的形状并证明.(3)若BC =10,AB =203,求CF 的长.答案:(1)画图见解析. (2)四边形AECG 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见解析.(3)CF =6.解析:(1)依题意补全图形,如图:(2)依翻折的性质可知,点O 是BF 中点.∵E 是BC 边的中点. ∴EO ∥CG. ∵AG ∥CE.∴四边形AECG 是平行四边形.(3)在Rt △ABE 中.∵BE =12BC =5,AB =203.∴AE =253.∵S △BAE =12AB×BE =12AE×BO.∴BO =4. ∴BF =2BO =8. ∵BF ⊥AE ,AE ∥CG. ∴∠BFC =90°. ∴CF =6.考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几何变换——图形的对称——作图:轴对称变换.8.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BOC的周长比△AOB的周长多10,则AB为().A.20B.15C.10D.5答案:D.解析:∵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40.∴AB+BC=20.又∵△BOC的周长比△AOB的周长多10.∴BC-AB=10.解得:AB=5,BC=15.故答案为:D.考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9.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BD所在直线折叠,点C落在同一平面内,落点记为C′和B C′与AD交于点E,若AB=3,BC=4,则DE的长为.答案:25.8解析:由折叠得,∠CBD=∠EBD.由AD∥BC得,∠CBD=∠EDB.∴∠EDB=∠EBD.∴DE=BE.设DE=BE=x,则AE=4-x.在Rt△ABE中.AE2+AB2=BE2.(4−x)2+32=x2..解得x=258∴DE的长为25.8考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四边形——矩形——矩形的性质.几何变换——图形的对称——翻折变换(折叠问题).10.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DE∥AC交BA的延长线于点E,点F在BC上,BF=BO,且AE=6,AD=8.(1)求BF的长.(2)求四边形OFCD的面积.答案:(1)BF=5..(2)S四边形OFCD=332解析:(1)∵四边形ABCD是矩形.∴∠BAD=90°.∴∠EAD=180°-∠BAD=90°.∵在Rt△EAD中,AE=6,AD=8.∴DE=√AE2+AD2=10.∵DE∥AC,AB∥CD.∴四边形ACDE 是平行四边形. ∴AC =DE =6.在Rt △ABC 中,∠ABC =90°. ∵OA =OC. ∴BO =12AC =5.∵BF =BO. ∴BF =5. (2)取BC 中点为O.∴BG =CG.∵四边形ABCD 是矩形.∴OB =OD ,∠BCD =90°,CD ⊥BC . ∴OG 是△BCD 的中位线. ∴OG ∥CD .由(1)知,四边形ACDE 是平行四边形,AE =6. ∴CD =AE =6. ∴OG =12CD =3.∵AD =8. ∴BC =AD =8.∴S △BCD =12BC×CD =24,S △BOF =12BF×OG =152. ∴S 四边形OFCD =S △BCD -S △BOF =332.考点:三角形——三角形基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矩形——矩形的性质. 四边形基础——四边形面积.11. 如图,在菱形ABCD 中,∠B =60°,AB =1,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延长CD 到点F ,使DF =CD ,连接AC 、CE 、EF 、AF .(1)求证:四边形ACEF是矩形.(2)求四边形ACEF的周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四边形ACEF的周长为:2+2√3.解析:(1)∵DE=AD,DF=CD.∴四边形ACE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为菱形.∴AD=CD.∴AE=CF.∴四边形ACEF是矩形.(2)∵△ACD是等边三角形.∴AC=1.∴EF=AC=1.过点D作DG⊥AF于点G,则AG=FG=AD×cos30°=√3.2∴AF=CE=2AG=√3.∴四边形ACEF的周长为:AC+CE+EF+AF=1+√3+1+√3=2+2√3.考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矩形——矩形的判定.菱形——菱形的性质.四边形基础——四边形周长.12.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M,N分别是OA,OB,OC,OD的中点,连接EF,FM,MN,NE.(1)依题意,补全图形. (2)求证:四边形EFMN 是矩形.(3)连接DM ,若DM ⊥AC 于点M ,ON =3,求矩形ABCD 的面积.答案:(1)答案见解析. (2)证明见解析.(3)36√3.解析:(1)(2)∵点 E ,F 分别为OA ,OB 的中点.∴EF ∥AB ,EF =12AB .同理,NM ∥DC ,NM =12DC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 ∥DC ,AB =DC ,AC =BD. ∴EF ∥NM ,EF =NM.∴四边形EFMN 是平行四边形.∵点E ,F ,M ,N 分别OA ,OB ,OC ,OD 的中点. ∴OE =12OA ,OM =12OC . 在矩形ABCD 中.OA =OC =12AC ,OB =OD =12BD.∴EM =OE +OM =12AC . 同理可证FN =12BD . ∴EM =FN .∴四边形EFMN 是矩形.(3)∵DM ⊥AC 于点M.由(2)可知,OM =12OC. ∴OD =CD . 在矩形ABCD 中.OA =OC =12AC ,OB =OD =12BD ,AC =BD. ∴OA =OB =OC =OD. ∴△COD 是等边三角形. ∴∠ODC =60°. ∵NM ∥DC.∴∠FNM =∠ODC =60°. 在矩形EFMN 中,∠FMN =90°. ∴∠NFM =90°-∠FNM =30°. ∵ON =3.∴FN =2ON =6,FM =3√3,MN =3. ∵点F ,M 分别OB ,OC 的中点. ∴BC =2FM =6√3.∴矩形ABCD 的面积为BC×CD =36√3.考点:直线、射线、线段——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线段中点、等分点.三角形——三角形基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直角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 四边形——矩形——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1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若菱形ABCD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3,0) ,(2,0),点D 在y 轴正半轴上,则点C 的坐标是 .答案:(5,4).解析:由题意及菱形性质,得:AO=3,AD=AB=DC=5.根据勾股定理,得DO=√AD2−AO2=√52−32=4.∴点C的坐标是(5,4).考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应用.四边形——菱形——菱形的性质.14.如图,在矩形ABCD中,边AB的长为3,点E,F分别在AD,BC上,连接BE,DF,EF,BD.若四边形BFDE是菱形,且EF=AE+FC,则边BC的长为().√3A. 2√3B.3√3C. 6√3D.92答案:B.解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A=90°,AD=BC,AB=DC=3.∵四边形BEDF是菱形.∴EF⊥BD,∠EBO=∠DBF,ED=BE=BF.∴AD-DE=BC-BF,即AE=CF.∵EF=AE+FC,EO=FO.∴AE=EO=CF=FO.∴△ABE≌△OBE.∴AB=BO=3,∠ABE=∠EBO.∴∠ABE=∠EBD=∠DBC=30°.∴在Rt△BCD中,BD=2DC=6.∴BC=√BD2−DC2=3√3.考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四边形——矩形——矩形的性质.菱形——菱形的性质.15.如图,在给定的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上作一个菱形.小米的作法是:连接AC,作AC的垂直平分线MN分别交AD,AC,BC于M,O,N,连接AN,CM,则四边形ANCM 是菱形.则小米的依据是.答案: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义可知,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根据菱形的定义可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所以答案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考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菱形的判定.16.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如下问题:如图1:将锐角三角形纸片ABC(BC>AC)经过两次折叠,得到边AB,BC,CA上的点D,E,F.使得四边形DECF恰好为菱形.小明的折叠方法如下:如图2:(1)AC边向BC边折叠,使AC边落在BC边上,得到折痕交AB于D.(2)c点向AB边折叠,使C点与D点重合,得到折痕交BC边于E,交AC边于F.老师说:“小明的作法正确.”请回答:小明这样折叠得到菱形的依据是.答案:CD和EF是四边形DECF对角线,而CD和EF互相垂直且平分(答案不唯一).解析:如图,连接DF、DE.根据折叠的性质知,CD⊥EF,且OD=OC,OE=OF.则四边形DECF恰为菱形.考点:四边形——菱形——菱形的判定.几何变换——图形的对称——翻折变换(折叠问题).1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M分别在边AB,CD上,且AE=CM.点F,N分别在边BC,AD上,且DN=BF.(1)求证:△AEN≌△CMF.(2)连接EM,FN,若EM⊥FN,求证:四边形EFMN是菱形.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解析:(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C.∵ND=BF.∴AD-ND=BC-BF.即AN=CF.在△AEN和△CMF中.{AN=CM ∠A=∠C AN=CF.∴△AEN ≌△CMF.(2)由(1)△AEN ≌△CMF.∴EN=FM.同理可证:△EBF ≌△MDB.∴EF=MN.∵EN=FM,EF=MN.∴四边形EFMN是平行四边形.∵EM⊥FN.∴四边形EFMN是菱形.考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菱形的判定.18.如图,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分别过点A,C作AE∥DC和CE∥AB,两线交于点E.(1)求证:四边形AECD是菱形.(2)若∠B=60°,BC=2,求四边形AECD的面积.答案:(1)证明见解析.(2)S菱形AECD=2√3.解析:(1)∵AE∥DC,CE∥AB.∴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CD=AD.∴四边形AECD是菱形.(2)连结DE.∵∠ACB=90°,∠B=60°.∴∠BAC=30°.∴AB=4,AC=2√3.∵四边形AECD是菱形.∴EC=AD=DB.又∵CE∥DB.∴四边形ECBD是平行四边形. ∴ED=CB=2.∴S菱形AECD=AC×ED2=2√3×22=2√3.考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四边形基础——四边形面积.19.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2,E,F,P分别是AB,BC,AC上的动点,PE+PF的最小值等于.答案:√2.解析:∵线段AC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F对线段AC的对称点永远落在线段DC上.如图所示,做F对线段AC的对称点于F’,连接EF’,EF’的长就是PE+PF的值.根据两平行线的距离定义,从一条平行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外一条直线做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叫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PE+PF的最小值等于垂线段EH的长度.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知EH=AD.∵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2.∴AD=EH=√2.所以答案为√2.考点:几何变换——图形的对称——轴对称与几何最值.20.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E在AB边上,四边形EFGB也为正方形,设△AFC的面积为S,则().A. S=2B. S=2.4C. S=4D. S随BE长度的变化而变化答案:A.解析:法一:∵AC∥BF.∴S△AFC=S△ABC=2.法二:∵S△AFC=S正方形ABCD+S正方形EFGB+S△AEF-S△FGC-S△ADC.∴设正方形EFGB的边长为a.∴S△AFC=2×2+a2+12a(2−a)−12(2+a)a−12×2×2.=4+a2+a−12a2−a−12a2−2.=2.考点:三角形——三角形基础——三角形面积及等积变换.四边形——正方形.21.将正方形A的一个顶点与正方形的对角线交点重合,如图1位置,则阴影部分面积是正方形A面积的18,将正方形A与B按图2放置,则阴影部分面积是正方形B面积的.(几分之几)答案:12.解析:在图1中,∠GBF +∠DBF =∠CBD +∠DBF =90°.∴∠GBF =∠CBD ,∠BGF =∠CDB =45°,BD =BG. ∴ △FBG ≌△CBD.∴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DGB 的面积,且是小正方形的面积的14,是大正方形面积的18.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 ,大正方形的边长为y. 则有14X 2=18y 2. ∴y =√2x .同上,在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大正方形的面积的14,为14y 2=12x 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B 面积的12.考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边形——正方形——正方形的性质.22. 如图,正方形 的对角线交于O ,OE ⊥AB ,EF ⊥OB ,FG ⊥EB .若△BGF 的面积为1,则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 .答案:32.解析:∵两条对角线将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E ⊥AB 于点E ,EF ⊥OB 于点F ,FG ⊥EB 于点G. ∴E 为AB 的中点,F 为BO 的中点,G 为EB 的中点. ∴AB =EB =EO =12AB ,EF =BF =FO ,GF =BG =EG =12EB .∴BGAB =14.∴S△BGFS△BAD =(BGAB)2=116.∴S△BAD=16.∴S正方形ABCD=2S△ABD=32.故答案为32.考点: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边形——正方形——正方形的性质.23.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小明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将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与边长为3的正方形AEFG按图1位置放置,AD与AE在同一条直线上,AB与AG在同一条直线上.(1)小明发现DG=BE且DG⊥BE,请你给出证明.(2)如图2,小明将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B恰好落在线段DG上时,请你帮他求出此时△ADG的面积.答案:(1)证明见解析.(2)1+12√14.解析:(1)如图1,延长EB交DG于点H.∵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EFG是正方形.∴AD=AB,∠DAG=∠BAE=90°,AG=AE.∴△ABC≌△ABE(SAS).∴∠AGD=∠AEB,DG=BE.∵△ADG中,∠AGD+∠ADG=90°.∴∠AEB+∠ADG=90°.∴△DEH中,∠AEB+∠ADG+∠DHE=180°.∴∠DHE=90°.∴DG⊥BE.(2)如图2,过点A作AM⊥DG交DG于点M.∴∠AMD=∠AMG=90°.∵BD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MDA=45°.在Rt△AMD中.∵∠MDA=45°,AD=2.∴AM=DM=√2.在Rt△AMG中.∵AM2+GM2=AG2.∴GM=√7.∵DG=DM+GM=√2+√7.∴S△ADG=12×DG×AM=12×(√2+√7)×√2=1+12√14.考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四边形——正方形——正方形的性质.24.如图,DE为△ABC的中位线,点F在DE上,且∠AFB=90°.若AB=5,BC=8,则EF的长为.答案:32.解析:∵DE 为△ABC 的中位线.∴DE =12BC =4,点D 是线段AB 的中点. 又∵∠AFB =90°. ∴DF =12AB =52. ∴EF =DE −DF =32.所以答案为32.考点:三角形——三角形基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25.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点E 、F 、G 、H 分别为AB 、BC 、CD 、DA的中点.若AC =8,BD =6,则四边形EFGH 的面积为( ).A. 14B. 12C. 24D.48 答案:B解析:∵点E 、F 、G 、H 分别为AB 、BC 、CD 、DA 的中点.∴EF =HG =12AC =4,FG =EH =12BD =3,EF ∥HG ,FG ∥EH.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AC⊥BD.∴EF⊥FG.∴四边形EFGH是矩形.∴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3×4=12.考点:三角形——三角形基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四边形——矩形——矩形的判定.四边形基础——四边形面积.26.如图,在Rt△ABC中,∠ACB=90°,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若CD=6cm,则EF=cm .答案:6.解析:由题意,得:EFAB =12.在Rt△ABC中,D是AB的中点.∴CD=EF=12AB.又∵CD=6.∴EF=CD=6cm.考点:三角形——三角形基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27.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的中点.那么CH的长是.答案:√5.解析:∵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AB=BC=1,CE=EF=3,∠E=90°.延长AD交EF于M,连接AC、CF.则AM=BC+CE=1+3=4,FM=EF-AB=3-1=2.∵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GCEF是正方形.∴∠ACD=∠GCF=45°.∴∠ACF=90°.∵H为AF的中点.AF.∴CH=12在Rt△AMF中,由勾股定理得:AF=√AM2+FM2=√42+22=2√5.∴CH=√5.故答案为:√5.考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勾股定理.四边形——正方形——正方形的性质.28.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无缝隙不重叠地拼下列图形:①矩形;②菱形;③正方形;④等腰三角形;⑤等边三角形.一定能够拼成的图形是(填序号).答案:①④.解析:由于菱形和正方形中都有四边相等的特点,而直角三角形不一定有两边相等,故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不一定能拼成菱形和正方形.由于等边三角形三个角均为60°,而直角三角形不一定含60°角,故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不一定能拼成等边三角形.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一定能拼成矩形和等腰三角形,如图.考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四边形——矩形——矩形的判定.菱形——菱形的判定——正方形——正方形的判定.29. 边长为a 的菱形是由边长为a 的正方形“形变”得到的,若这个菱形一组对边之间的距离为h ,则称ah 为这个菱形的“形变度”.(1)一个“形变度”为3的菱形与其“形变”前的正方形的面积之比为 . (2)如图,A 、B 、C 为菱形网格(每个小菱形的边长为1,“形变度”为98)中的格点,则△ABC 的面积为 .答案:(1)1:3.(2)12. 解析:(1)如图所示.∵“形变度”为3. ∴ah =3,即h =13a .∴一个“形变度”为3的菱形与其“形变”前的正方形的面积之比为aℎa 2=ℎa =13. (2)在正方形网格中,△ABC 的面积为:6×6−12×3×3-12×3×6−12×3×6=272.由(1)可得,在菱形网格中,△ABC的面积为89×272=12.考点:式——探究规律——定义新运算.三角形——三角形基础——三角形面积及等积变换.四边形——菱形——菱形的性质.30.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我们把这种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请探究筝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小南根据学习四边形的经验,对筝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南的探究过程:(1)由筝形的定义可知,筝形的边的性质是:筝形的两组邻边分别相等,关于筝形的角的性质,通过测量,折纸的方法,猜想:筝形有一组对角相等,请将下面证明此猜想的过程补充完整.已知:如图,在筝形ABCD中,AB=AD,CB=CD.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由以上证明可得,筝形的角的性质是:筝形有一组对角相等.(2)连接筝形的两条对角线,探究发现筝形的另一条性质:筝形的一条对角线平分另一条对角线.结合图形,写出筝形的其他性质(一条即可):.(3)筝形的定义是判定一个四边形为筝形的方法之一.试判断命题“一组对角相等,一条对角线平分另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筝形”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举出一个反例,画出图形,并加以说明.答案:(1)求证:∠B=∠D.证明见解析.(2)筝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3)不成立.解析:(1)求证:∠B =∠D .已知:如图,筝形ABCD 中,AB =AD ,CB =CD .求证:∠B =∠D . 证明:连接AC ,如图. 在△ABC 和△ADC 中.{AB =AD CB =CD AC =AC.∴△ABC ≌△ADC . ∴∠B =∠D .(2)筝形的其他性质.①筝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②筝形的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筝形是轴对称图形.(3)不成立.反例如图2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AD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可知此图形满足∠ABC =∠ADC ,AC 平分BD ,但该四边形不是筝形.考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F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2、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3、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4、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B5、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 上的任一点,PF ⊥AP ,CF 平分∠DCE .求证:PA =PF .6、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与CF 相交于P ,且 AE =CF .求证:∠DPA =∠DPC .7如图,△ABC 中,∠C 为直角,∠A=30°,分别以AB 、AC 为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ABE 与正△ACD ,DE 与AB 交于F 。
求证:EF=FD 。
8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EC 和DF 相交于G ,连接AG ,求证:AG=AD 。
9、已知在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的一点,且BE=AC,延长BE 交AC 与F,求证AF=EFD FEP CB AFPDE CBA,九年级数学【答案】1.如下图连接AC 并取其中点Q ,连接QN 和QM ,所以可得∠QMF=∠F ,∠QNM=∠DEN 和∠QMN=∠QNM ,从而得出∠DEN =∠F 。
2.过E,C,F 点分别作AB 所在直线的高EG ,CI ,FH 。
可得PQ=2EGFH。
由△EGA ≌△AIC ,可得EG=AI ,由△BFH ≌△CBI ,可得FH=BI 。
(完整版)初二上期几何习题集含答案

初二上期几何习题集含答案1、如图:在△ABC中,∠C=2∠B,AD是△ABC的角平分线,∠1=∠B,试说明AB=AC+CD2、如图,AD是∠BA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F⊥AC,垂足为点F,且BD=CD 求证:BE=CF3、如图,点B和点C分别为∠MAN两边上的点,AB=AC。
(1)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①AD⊥BC,垂足为D;②∠BCN的平分线CE与AD的延长线交于点E;③连结BE;(2)在完成(1)后不添加线段和字母的情况下,请你写出除△ABD≌△ACD外的两对全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3)并选择其中的一对全等三角形予以证明。
已知:AB=AC,AD⊥BC,CE平分∠BCN,求证:△ADB≌△ADC;△BDE≌△CDE。
AB D CM NE4、如图,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P.求证:点P在∠A的平分线上AB C5、如图,△ABC中,p是角平分线AD,BE的交点. 求证:点p在∠C的平分线上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B.三角形两个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C.三角形两个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在第三个角的平分线上D.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7、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M=MC∠ABM=∠ACM求证AM平分∠BAC8、如图,AP、CP分别是△ABC外角∠MAC与∠NCA的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P,PD⊥BM于点D,PF⊥BN于点F.求证:BP为∠MBN的平分线。
9、如图,在∠AOB的两边OA,OB上分别取OM=ON,OD=OE,DN和EM相交于点C.求证:点C在∠AOB 的平分线上.10、如图,∠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1)若连接AM,则AM是否平分∠BAD?请你证明你的结论;(2)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11、八(1)班同学上数学活动课,利用角尺平分一个角(如图所示).设计了如下方案:(Ⅰ)∠AOB是一个任意角,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Ⅱ)∠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1)方案(Ⅰ)、方案(Ⅱ)是否可行?若可行,请证明;若不可行,请说明理由;PM⊥OA,PN⊥OB.此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ADEBFC求证:(1)PE=PF;(2)点P在∠BAC的角平分线上。
送你十五道有价值的初中数学几何解答题(含解析)

送你十五道有价值的初中数学几何解答题一.解答题(共15小题)1.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P是BOC∠的平分线,OE AB⊥,OF CD⊥.(1)若50AOD∠=︒,请求出DOP∠的度数;(2)OP平分EOF∠吗?为什么?2.已知,//AB CD,点E为射线FG上一点.(1)如图1,若30EAF∠=︒,40EDG∠=︒,则AED∠=︒;(2)如图2,当点E在FG延长线上时,此时CD与AE交于点H,则AED∠、EAF∠、EDG∠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请说明你的结论;(3)如图3,DI平分EDC∠,交AE于点K,交AI于点I,且:1:2EAI BAI∠∠=,22AED∠=︒,20I∠=︒,求EKD∠的度数.3.如图,四边形ABCD中,AC、BD是它的对角线,90ABC ADC∠=∠=︒,BCD∠是锐角.(1)若BD BC=,证明:sinBD BCDAC∠=.(2)若4AB BC==,6AD CD+=,求BDAC的值.(3)若BD CD=,6AB=,8BC=,求sin BCD∠的值.(注:本题可根据需要自己画图并解答)4.如图,90BAD CAE ∠=∠=︒,AB AD =,AE AC =,AF CB ⊥,垂足为F . (1)求证:ABC ADE ∆≅∆; (2)求FAE ∠的度数; (3)求证:2CD BF DE =+.5.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连接AC 、BD 交于点O ,CE 平分ACD ∠交BD 于点E , (1)求DE 的长;(2)过点EF 作EF CE ⊥,交AB 于点F ,求BF 的长; (3)过点E 作EG CE ⊥,交CD 于点G ,求DG 的长.6.(1)一个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且每个外角等于一个内角的23,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2)两个多边形边数之比为3:4,内角和之比为2:3,求这两个多边形的边数.7.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OAB ∆变换成△11OA B 第二次将△11OA B 变换成△22OA B ,第三次将△22OA B 变换成△33OA B ,已知(1,3)A ,1(2,3)A ,2(4,3)A ,3(8,3)A ,(2,0)B ,1(4,0)B ,2(8,0)B ,3(16,0)B .(1)求OAB ∆的面积;(2)写出△44OA B 的各个顶点的坐标;(3)按此图形变化规律,你能写出△n n OA B 的面积与OAB ∆的面积的大小关系吗? 8.如图,在ABC ∆中,AB AC =,以AB 为直径作圆O ,分别交BC 于点D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E ,过点D 作DH AC ⊥于点H ,连接DE 交线段OA 于点F . (1)求证:DH 是圆O 的切线; (2)若32FD EF =,求证;A 为EH 的中点. (3)若1EA EF ==,求圆O 的半径.9.如图,点O 为Rt ABC ∆斜边AB 上的一点,以OA 为半径的O e 与BC 切于点D ,与AC 交于点E ,连接AD . (1)求证:AD 平分BAC ∠;(2)若60BAC ∠=︒,2OA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10.如图,AH 是圆O 的直径,AE 平分FAH ∠,交O e 于点E ,过点E 的直线FG AF ⊥,垂足为F,B为直径OH上一点,点E、F分别在矩形ABCD的边BC和CD上.(1)求证:直线FG是Oe的切线;(2)若8e的直径.EB=,求OAD=,511.如图,AB是圆O的弦,D为半径OA的中点,过D作CD OA⊥交弦AB于点E,交圆=.O于点F,且CE CB(1)求证:BC是Oe的切线;(2)连接AF,BF,求ABF∠的度数;(3)如果3g的值.OA=,求AE AB12.如图,以ABC∆的BC边上一点O为圆心,经过A、C两点且与BC边交于点E,点D 为CE的下半弧的中点,连接AD交线段EO于点F,若AB BF=.(1)求CAD∠的度数;(2)求证:AB是Oe的切线;(3)若8DF=,求线段AB的长.CF=,21013.已知AB是半圆O的直径,M,N是半圆不与A,B重合的两点,且点N在弧BM 上.(1)如图1,6MA =,8MB =,60NOB ∠=︒,求NB 的长;(2)如图2,过点M 作MC AB ⊥于点C ,点P 是MN 的中点,连接MB 、NA 、PC ,试探究MCP ∠、NAB ∠、MBA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14.如图,AB 是圆O 的直径,O 为圆心,AD 、BD 是半圆的弦,且PDA PBD ∠=∠.延长PD 交圆的切线BE 于点E(1)判断直线PD 是否为O e 的切线,并说明理由; (2)如果60BED ∠=︒,3PD =,求PA 的长.(3)将线段PD 以直线AD 为对称轴作对称线段DF ,点F 正好在圆O 上,如图2,求证:四边形DFBE 为菱形.15.如图,AB 是O e 的直径,点C 是BA 延长线上一点,CD 切O e 于点D ,1CA =,CD 是O e 3 . (1) 求O e 的半径R ;(2) 如图 1 ,弦//DE CB ,动点Q 从A 出发沿直径AB 向B 运动的过程中,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 若发生变化, 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 请你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3) 如图 2 ,动点M 从A 出发, 在O e 上按逆时针方向向B 运动 . 连接DM ,过D作DM的垂线,与MB的延长线交于点N,当点M运动到什么位置时,DN取到最大值?求此时动点M所经过的弧长.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5小题)1.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OP 是BOC ∠的平分线,OE AB ⊥,OF CD ⊥. (1)若50AOD ∠=︒,请求出DOP ∠的度数; (2)OP 平分EOF ∠吗?为什么?【思路】(1)根据对顶角相等、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得1252COP BOC ∠=∠=︒;然后由平角的定义推知180COD ∠=︒,则DOP COD COP ∠=∠-∠; (2)根据垂直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EOP FOP ∠=∠. 【解析】(1)Q 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 50BOC AOD ∴∠=∠=︒, OP Q 是BOC ∠的平分线,11502522COP BOC ∴∠=∠=⨯︒=︒,18025155DOP COD COP ∴∠=∠-∠=︒-︒=︒;(2)OP 平分EOF ∠,理由如下:OE AB ⊥Q ,OF CD ⊥, 90EOB COF ∴∠=∠=︒, OP Q 是BOC ∠的平分线, POC POB ∴∠=∠,EOB POB COF POC ∴∠-∠=∠-∠,即EOP FOP ∠=∠, OP ∴平分EOF ∠.【考点】本题考查了垂直的定义,对顶角、邻补角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时一定要数形结合.2.已知,//AB CD ,点E 为射线FG 上一点.(1)如图1,若30EAF ∠=︒,40EDG ∠=︒,则AED ∠= 70 ︒;(2)如图2,当点E 在FG 延长线上时,此时CD 与AE 交于点H ,则AED ∠、EAF ∠、EDG ∠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请说明你的结论;(3)如图3,DI 平分EDC ∠,交AE 于点K ,交AI 于点I ,且:1:2EAI BAI ∠∠=,22AED ∠=︒,20I ∠=︒,求EKD ∠的度数.【思路】(1)延长DE 交AB 于H ,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40D AHE ∠=∠=︒,再根据AED ∠是AEH ∆的外角,即可得到304070AED A AHE ∠=∠+∠=︒+︒=︒;(2)依据//AB CD ,可得EAF EHC ∠=∠,再根据EHC ∠是DEH ∆的外角,即可得到EHG AED EDG ∠=∠+∠,即EAF AED EDG ∠=∠+∠;(3)设EAI α∠=,则3BAE α∠=,进而得出2EDK α∠=-︒,依据EHC EAF AED EDG ∠=∠=∠+∠,可得32224αα=︒+-︒,求得16EDK ∠=︒,即可得出EKD ∠的度数.【解析】(1)如图,延长DE 交AB 于H , //AB CD Q , 40D AHE ∴∠=∠=︒,AED ∠Q 是AEH ∆的外角,304070AED A AHE ∴∠=∠+∠=︒+︒=︒,故答案为:70;(2)EAF AED EDG ∠=∠+∠. 理由://AB CD Q , EAF EHC ∴∠=∠, EHC ∠Q 是DEH ∆的外角, EHG AED EDG ∴∠=∠+∠, EAF AED EDG ∴∠=∠+∠;(3):1:2EAI BAI ∠∠=Q ,∴设EAI α∠=,则3BAE α∠=,22AED ∠=︒Q ,20I ∠=︒,DKE AKI ∠=∠,又180EDK DKE DEK ∠+∠+∠=︒Q ,180KAI KIA AKI ∠+∠+∠=︒, 2EDK α∴∠=-︒,DI Q 平分EDC ∠,224CDE EDK α∴∠=∠=-︒, //AB CD Q ,EHC EAF AED EDG ∴∠=∠=∠+∠,即32224αα=︒+-︒, 解得18α=︒, 16EDK ∴∠=︒,∴在DKE ∆中,1801622142EK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内错角,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计算求解.解题时注意: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 、BD 是它的对角线,90ABC ADC ∠=∠=︒,BCD ∠是锐角.(1)若BD BC =,证明:sin BDBCD AC∠=. (2)若4AB BC ==,6AD CD +=,求BDAC的值. (3)若BD CD =,6AB =,8BC =,求sin BCD ∠的值. (注:本题可根据需要自己画图并解答)【思路】(1)如图1中,过点B 作AD 的垂线BE 交DA 的延长线于点E ,只要证明BED ABC ∆∆∽,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2中,过点B 作BF BD ⊥交DC 的延长线于F .只要证明DAB CBF ∆≅∆,推出6DF AD CD =+=,求出BD 、AC 即可.(3)当BD CD =时,如图3中,过点B 作//MN DC ,过点C 作CN MN ⊥,垂足为NM 延长BA 交MN 于点N ,则四边形DCNM 是矩形,ABM BCN ∆∆∽,所以68AM MB AB BN CN BC ===,设6AM y =,8BN y =,6BM x =,8CN x =,通过BD DC =,列出方程求出x 、y 的关系,求出AB ,即可解决问题.【解析】(1)如图1中,过点B 作AD 的垂线BE 交DA 的延长线于点E ,90ABC ADC ∠=∠=︒Q , 180ADC ABC ∴∠+∠=︒,∴四边形ABCD 四点共圆,BDE ACB ∴∠=∠,EAB BCD ∠=∠, 90BED ABC ∠=∠=︒Q , BED ABC ∴∆∆∽,∴sin sin BD BEEAB BCD AC AB==∠=∠;(2)如图2中,过点B 作BF BD ⊥交DC 的延长线于F .90ABC DBF ∠=∠=︒Q ,360BAD BCD ABC ADC ∠+∠+∠+∠=︒,180ABC ADC ∠+∠=︒, 180BAD BCD BCF ∴∠=︒-∠=∠, BCF BAD ∠=∠Q ,BC BA =, DAB CBF ∴∆≅∆,BD BF ∴=,AD CF =,90DBF ∠=︒Q ,BD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22BD DF ∴=, 6AD CD +=Q , 6CF CD DF ∴+==,32BD ∴=,2242AC AB BC =+=,∴323442BD AC ==.(3)当BD CD =时,如图3中,过点B 作//MN DC ,过点C 作CN MN ⊥,垂足为N ,延长DA 交MN 于点M ,则四边形DCNM 是矩形,ABM BCN ∆∆∽,∴68AM BM AB BN NC BC ===, 设6AM y =,8BN y =,6BM x =,8CN x =,在Rt BDM ∆中,2210BD BMDM x =+=, BD DC =Q ,1068x x y ∴=+, 2x y ∴=,在Rt ABM ∆中,22(6)(12)65AB y y y =+=, 2sin sin 5565BM BCD MAB AB y ∴∠=∠===. 【考点】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学会利用参数解决问题.4.如图,90BAD CAE ∠=∠=︒,AB AD =,AE AC =,AF CB ⊥,垂足为F . (1)求证:ABC ADE ∆≅∆; (2)求FAE ∠的度数; (3)求证:2CD BF DE =+.【思路】(1)根据题意和题目中的条件可以找出ABC ADE ∆≅∆的条件; (2)根据(1)中的结论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得到FAE ∠的度数; (3)根据题意和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作出合适的辅助线即可证明结论成立. 【解析】证明:(1)90BAD CAE ∠=∠=︒Q , 90BAC CAD ∴∠+∠=︒,90CAD DAE ∠+∠=︒, BAC DAE ∴∠=∠,在BAC ∆和DAE ∆中, AB AD BAC DAE AC AE =⎧⎪∠=∠⎨⎪=⎩,()BAC DAE SAS ∴∆≅∆;(2)90CAE ∠=︒Q ,AC AE =, 45E ∴∠=︒,由(1)知BAC DAE ∆≅∆, 45BCA E ∴∠=∠=︒, AF BC ⊥Q , 90CFA ∴∠=︒, 45CAF ∴∠=︒,4590135FAE FAC CAE ∴∠=∠+∠=︒+︒=︒;(3)延长BF 到G ,使得FG FB =, AF BG ⊥Q ,90AFG AFB ∴∠=∠=︒,在AFB ∆和AFG ∆中, BF GF AFB AFG AF AF =⎧⎪∠=∠⎨⎪=⎩, ()AFB AFG SAS ∴∆≅∆, AB AG ∴=,ABF G ∠=∠, BAC DAE ∆≅∆Q ,AB AD ∴=,CBA EDA ∠=∠,CB ED =,AG AD ∴=,ABF CDA ∠=∠, G CDA ∴∠=∠, 45GCA DCA ∠=∠=︒Q ,在CGA ∆和CDA ∆中, GCA DCA CGA CDA AG AD ∠=∠⎧⎪∠=∠⎨⎪=⎩, CG CD ∴=,22CG CB BF FG CB BF DE BF =++=+=+Q , 2CD BF DE ∴=+.【考点】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5.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连接AC、BD交于点O,CE平分ACD∠交BD 于点E,(1)求DE的长;(2)过点EF作EF CE⊥,交AB于点F,求BF的长;(3)过点E作EG CE⊥,交CD于点G,求DG的长.【思路】(1)求出BC BE=,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D,即可求出DE;(2)求出FEB ECD=即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F DE(3)延长GE交AB于F,证GDE FBE∽,得出比例式,代入即可求出答案.∆∆【解析】(1)Q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C ADC90DBC BCA ACD∠=∠=∠=︒,45∠,CEQ平分DCA122.52ACE DCE ACD ∴∠=∠=∠=︒,4522.567.5BCE BCA ACE ∴∠=∠+∠=︒+︒=︒, 45DBC ∠=︒Q ,18067.54567.5BEC BCE ∴∠=︒-︒-︒=︒=∠, 2BE BC ∴==,在Rt ACD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2BD =+=, 22DE BD BE ∴=-=-;(2)FE CE ⊥Q ,90CEF ∴∠=︒,9067.522.5FEB CEF CEB DCE ∴∠=∠-∠=︒-︒=︒=∠, 45FBE CDE ∠=∠=︒Q ,BE BC CD ==, FEB ECD ∴∆≅∆, 22BF DE ∴==-;(3)延长GE 交AB 于F ,由(2)知:22DE BF == 由(1)知:2BE BC == Q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DC∴,DGE BFE∴∆∆∽,∴DG DE BF BE=,∴22 222-=-解得:324DG=.【考点】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综合运用知识点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题目比较好,难度偏大.6.(1)一个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且每个外角等于一个内角的23,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2)两个多边形边数之比为3:4,内角和之比为2:3,求这两个多边形的边数.【思路】(1)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等于其内角23,则内角和是外角和的1.5倍,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即可求得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依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即可求解.(2)设多边形的边数为3n,则另一个为4n,分别表示出两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得到有关n的方程求解即可.【解析】(1)多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1.5540︒⨯=︒.设多边形的边数是n,则(2)180540n-=g,解得:5n=.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5;(2)Q两个多边形的边数之比为3:4,∴设多边形的边数为3n,则另一个为4n,Q内角和度数之比为2:3,(32):(42)2:3n n∴--=,解得:2n=,36n∴=,48n =.故这两个多边形的边数分别为6和8.【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注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不随边数的变化而变化.(2)中正确的设出边数并表示出其内角和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OAB ∆变换成△11OA B 第二次将△11OA B 变换成△22OA B ,第三次将△22OA B 变换成△33OA B ,已知(1,3)A ,1(2,3)A ,2(4,3)A ,3(8,3)A ,(2,0)B ,1(4,0)B ,2(8,0)B ,3(16,0)B .(1)求OAB ∆的面积;(2)写出△44OA B 的各个顶点的坐标;(3)按此图形变化规律,你能写出△n n OA B 的面积与OAB ∆的面积的大小关系吗? 【思路】(1)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面积12=⨯底⨯高进行计算即可;(2)对于1A ,2n A A ⋯坐标找规律可将其写成竖列,比较从而发现n A 的横坐标为2n ,而纵坐标都是3,同理1B ,2B ,n B 也一样找规律.(3)根据三角形的底边后一个是前一个三角形的底边的2倍,先求出△n n OA B 的底边n OB 的长度,高都是3不变,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计算出两三角形的面积,相除即可得到倍数.【解析】(1)12OAB A S OB y ∆=g12332=⨯⨯=;(2)根据图示知O 的坐标是(0,0);已知(1,3)A ,1(2,3)A ,2(4,3)A ,3(8,3)A ,对于1A ,2n A A ⋯坐标找规律比较从而发现n A 的横坐标为2n ,而纵坐标都是3;同理1B ,2n B B ⋯也一样找规律,规律为n B 的横坐标为12n +,纵坐标为0. 由上规律可知:4A 的坐标是(16,3),4B 的坐标是(32,0); 综上所述,(0,0)O ,4(16,3)A ,4(32,0)B ;(3)根据规律,后一个三角形的底边是前一个三角形底边的2倍,高相等都是4,12n n OB +∴=,11233222n n n OAnBn OAB S S +∆∆=⨯⨯=⨯=即2n OAnBn OAB S S ∆∆=.【考点】本题是观察坐标规律的问题,需要分别从横坐标,纵坐标两方面观察规律,写出答案.8.如图,在ABC ∆中,AB AC =,以AB 为直径作圆O ,分别交BC 于点D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E ,过点D 作DH AC ⊥于点H ,连接DE 交线段OA 于点F . (1)求证:DH 是圆O 的切线; (2)若32FD EF =,求证;A 为EH 的中点. (3)若1EA EF ==,求圆O 的半径.【思路】(1)根据同圆的半径相等和等边对等角证明:ODB OBD ACB ∠=∠=∠,则DH OD ⊥,DH 是圆O 的切线;(2)如图2,先证明E B C ∠=∠=∠,得EDC ∆是等腰三角形,证明AEF ODF ∆∆∽,则32FD OD EF AE ==,设3OD x =,2AE x =,可得8EC x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4EH CH x ==,从而得结论;(3)如图2,设O e 的半径为r ,即OD OB r ==,证明DF OD r ==,则1DE DF EF r =+=+,1BD CD DE r ===+,证明BFD EFA ∆∆∽,列比例式为:EF BFFA FD=,则列方程可求出r 的值.【解析】证明:(1)连接OD ,如图1, OB OD =Q ,ODB ∴∆是等腰三角形, OBD ODB ∠=∠①,在ABC ∆中,AB AC =Q , ABC ACB ∴∠=∠②,由①②得:ODB OBD ACB ∠=∠=∠, //OD AC ∴, DH AC ⊥Q , DH OD ∴⊥,DH ∴是圆O 的切线;(2)如图1,在O e 中,E B ∠=∠Q ,∴由(1)可知:E B C ∠=∠=∠,EDC ∴∆是等腰三角形, Q32FD EF =, //AE OD Q , AEF ODF ∴∆∆∽,∴32FD OD EF AE ==, 设3OD x =,2AE x =, AO BO =Q ,//OD AC , BD CD ∴=, 26AC OD x ∴==,268EC AE AC x x x ∴=+=+=, ED DC =Q ,DH EC ⊥, 4EH CH x ∴==,422AH EH AE x x x ∴=-=-=,AE AH ∴=, A ∴是EH 的中点;(3)如图1,设O e 的半径为r ,即OD OB r ==,EF EA =Q , EFA EAF ∴∠=∠,//OD EC Q , FOD EAF ∴∠=∠,则FOD EAF EFA OFD ∠=∠=∠=∠, DF OD r ∴==,1DE DF EF r ∴=+=+,1BD CD DE r ∴===+,在O e 中,BDE EAB ∠=∠Q ,BFD EFA EAB BDE ∴∠=∠=∠=∠, BF BD ∴=,BDF ∆是等腰三角形, 1BF BD r ∴==+,22(1)1AF AB BF OB BF r r r ∴=-=-=-+=-,BFD EFA ∠=∠Q ,B E ∠=∠, BFD EFA ∴∆∆∽,∴EF BFFA FD =, ∴111r r r+=-, 解得:115r +=,215r -=(舍),综上所述,O e 的半径为15+.【考点】本题是圆的综合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判定、圆周角定理,第三问设圆的半径为r ,根据等边对等角表示其它边长,利用比例列方程解决问题.9.如图,点O 为Rt ABC ∆斜边AB 上的一点,以OA 为半径的O e 与BC 切于点D ,与AC 交于点E ,连接AD .(1)求证:AD 平分BAC ∠;(2)若60BAC ∠=︒,2OA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思路】(1)由Rt ABC ∆中,90C ∠=︒,O e 切BC 于D ,易证得//AC OD ,继而证得AD 平分CAB ∠.(2)如图,连接ED ,根据(1)中//AC OD 和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到四边形AEDO是菱形,则AEM DMO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扇形EOD 的面积.【解析】(1)证明:O Q e 切BC 于D ,OD BC ∴⊥,AC BC ⊥Q ,//AC OD ∴,CAD ADO ∴∠=∠,OA OD =Q ,OAD ADO ∴∠=∠,OAD CAD ∴∠=∠,即AD 平分CAB ∠;(2)设EO 与AD 交于点M ,连接ED .60BAC ∠=︒Q ,OA OE =,AEO ∴∆是等边三角形,AE OA ∴=,60AOE ∠=︒,AE AO OD ∴==,又由(1)知,//AC OD 即//AE OD ,∴四边形AEDO 是菱形,则AEM DMO ∆≅∆,60EOD ∠=︒,AEM DMO S S ∆∆∴=,260223603EOD S S ππ⋅⨯∴===阴影扇形.【考点】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0.如图,AH 是圆O 的直径,AE 平分FAH ∠,交O e 于点E ,过点E 的直线FG AF ⊥,垂足为F ,B 为直径OH 上一点,点E 、F 分别在矩形ABCD 的边BC 和CD 上.(1)求证:直线FG 是O e 的切线;(2)若8AD =,5EB =,求O e 的直径.【思路】(1)连接OE ,证明FG 是O e 的切线,只要证明90OEF ∠=︒即可;(2)先求出CE ,利用角平分线得出5EF BE ==,进而求出CF ,即可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最后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析】(1)如图1,连接OE ,OA OE=Q,EAO AEO∴∠=∠,AEQ平分FAH∠,EAO FAE∴∠=∠,FAE AEO∴∠=∠,//AF OE∴,180AFE OEF∴∠+∠=︒,AF GF⊥Q,90AFE OEF∴∠=∠=︒,OE GF∴⊥,Q点E在圆上,OE是半径,GF∴是Oe的切线.(2)设AB x=,Q四边形ABCD是矩形,AB CD x∴==,8BC AD==,3CE BC BE∴=-=,AEQ是BAF∠的角平分线,BE AB⊥,EF AF⊥,5EF BE∴==,在Rt CE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4CF=,4DF CD CF x∴=-=-,在Rt ABE∆和Rt AFE∆中,EF EB AE AE=⎧⎨=⎩,Rt ABE Rt AFE(HL)∴∆≅∆,AF AB x ∴==,在Rt ADF ∆中,22(4)64x x --=,10x ∴=,10AB ∴=,设O e 的半径为r ,10OB r ∴=-,在Rt BOE ∆中,22(10)25r r --=, 254r ∴=, O ∴e 的直径为252.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定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证某线是圆的切线,已知此线过圆上某点,连接圆心和这点(即为半径),再证垂直即可11.如图,AB 是圆O 的弦,D 为半径OA 的中点,过D 作CD OA ⊥交弦AB 于点E ,交圆O 于点F ,且CE CB =.(1)求证:BC 是O e 的切线;(2)连接AF ,BF ,求ABF ∠的度数;(3)如果3OA =,求AE AB g 的值.【思路】(1)连接OB .欲证明BC 是切线,只要证明OB BC ⊥即可;(2)连接OF .只要证明AOF ∆是等边三角形,可得1302ABF AOF ∠=∠=︒; (3)只要证明DAE BAH ∆∆∽,可得AD AE AB AH=,即可推出AE AB AD AH =g g ; 【解析】(1)证明:连接OB .CD OA ⊥Q ,90ADE ∴∠=︒,90DAE AED ∴∠+∠=︒,OA OB =Q ,A OBA ∴∠=∠,CE CB =Q ,CBE CEB AED ∴∠=∠=∠,90ABO CBE ∴∠+∠=︒,90OBC ∴∠=︒,OB BC ∴⊥.(2)连接OF .AD OD =Q ,FD OA ⊥,FA FO AO ∴==,AOF ∴∆是等边三角形,60AOF ∴∠=︒,1302ABF AOF ∴∠=∠=︒.(3)延长AO 交O e 于H ,连接BH .AH Q 是直径,90ABH ADE ∴∠=∠=︒,DAE HAB ∠=∠Q ,DAE BAH ∴∆∆∽, ∴AD AEAB AH =,3692AE AB AD AH ∴==⨯=g g . 【考点】本题考查圆综合题、切线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2.如图,以ABC ∆的BC 边上一点O 为圆心,经过A 、C 两点且与BC 边交于点E ,点D为CE 的下半弧的中点,连接AD 交线段EO 于点F ,若AB BF =.(1)求CAD ∠的度数;(2)求证:AB 是O e 的切线;(3)若8CF =,210DF =,求线段AB 的长.【思路】(1)求出¶CD的度数是90︒,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即可; (2)求出1809090OAD BAD ODF OFD ∠+∠=∠+∠=︒-︒=︒,根据切线的判定得出即可;(3)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半径,根据切割线定理得出2AB BE BC =⨯,代入即可求出AB .【解析】(1)CE Q 为O e 直径,D 为¶CE的中点, ∴¶CD的度数是90︒, 190452CAD ∴∠=⨯︒=︒;(2)证明:连接OA ,0OA D =Q ,ODA OAD ∴∠=∠,OD Q 为半径,D 为¶EC 的中点, OD CE ∴⊥,90DOF ∴∠=︒,90ODA OFD ∴∠+∠=︒,BAF AFB ∠=∠Q ,AFB OFD ∠=∠,90OAF BAF ∴∠+∠=︒,即OA AB ⊥,AB ∴是O e 的切线;(3)设OE OC OD R ===,在Rt OFD ∆中,222OF OD DF +=,8CF =Q ,210DF =,222(8)(210)R R ∴-+=,解得:2R =或6,8CF =Q ,2R ∴=舍去,即6OE OD OC ===,12CE =,624EF =-=,BA Q 是O e 的切线,BEC 是O e 的割线,∴由切割线定理得:2AB BE BC =⨯,AB BF =Q ,2(4)(8)AB AB AB ∴=-⨯+,解得:8AB =.【考点】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切割线定理,圆周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综合运用定理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13.已知AB 是半圆O 的直径,M ,N 是半圆不与A ,B 重合的两点,且点N 在弧BM 上.(1)如图1,6MA =,8MB =,60NOB ∠=︒,求NB 的长;(2)如图2,过点M 作MC AB ⊥于点C ,点P 是MN 的中点,连接MB 、NA 、PC ,试探究MCP ∠、NAB ∠、MBA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思路】(1)只要证明OBN ∆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决问题;(2)结论:90MCP MBA NAB ∠+∠+∠=︒.方法一:如图2中,画O e ,延长MC交O e 于点Q ,连接NQ ,NB .关键是证明//CP QN ;方法二:如图21-中,连接MO ,OP ,NO ,BN .关键是证明MCP NBM ∠=∠;【解析】(1)如图1,AB Q 是半圆O 的直径,90M ∴∠=︒,在Rt AMB ∆中,22AB MA MB =+,10AB ∴=.5OB ∴=,OB ON =Q ,又60NOB ∠=︒Q ,NOB ∴∆是等边三角形,5NB OB ∴==.(2)结论:90MCP MBA NAB ∠+∠+∠=︒.理由:方法一:如图2中,画O e ,延长MC 交O e 于点Q ,连接NQ ,NB .MC AB ⊥Q ,又OM OQ =Q ,MC CQ ∴=,即 C 是MQ 的中点,又P Q 是MQ 的中点,CP ∴是MQN ∆的中位线,//CP QN ∴,MCP MQN ∴∠=∠,12MQN MON ∠=∠Q ,12MBN MON ∠=∠,MQN MBN ∴∠=∠,MCP MBN ∴∠=∠,AB Q 是直径,90ANB ∴∠=︒,∴在ANB ∆中,90NBA NAB ∠+∠=︒,90MBN MBA NAB ∴∠+∠+∠=︒,即90MCP MBA NAB ∠+∠+∠=︒.方法二:如图21-中,连接MO ,OP ,NO ,BN .P Q 是MN 中点,又OM ON =Q ,OP MN ∴⊥, 且12MOP MON ∠=∠, MC AB ⊥Q ,90MCO MPO ∴∠=∠=︒,∴设OM 的中点为Q ,则 QM QO QC QP ===,∴点C ,P 在以OM 为直径的圆上, 在该圆中,12MCP MOP MQP ∠=∠=∠, 又12MOP MON ∠=∠Q , 12MCP MON ∴∠=∠, 在半圆O 中,12NBM MON ∠=∠, MCP NBM ∴∠=∠,AB Q 是直径,90ANB ∴∠=︒,∴在ANB ∆中,90NBA NAB ∠+∠=︒,90NBM MBA NAB ∴∠+∠+∠=︒,即90MCP MBA NAB ∠+∠+∠=︒.【考点】本题考查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直径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14.如图,AB是圆O的直径,O为圆心,AD、BD是半圆的弦,且PDA PBD∠=∠.延长PD交圆的切线BE于点E(1)判断直线PD是否为Oe的切线,并说明理由;(2)如果60PD=,求PA的长.∠=︒,3BED(3)将线段PD以直线AD为对称轴作对称线段DF,点F正好在圆O上,如图2,求证:四边形DFBE为菱形.【思路】(1)连接OD,由AB是圆O的直径可得90∠+∠=︒,ADO PDA∠=︒,进而求得90ADB即可得出直线PD为Oe的切线;(2)根据BE是Oe的切线,e的切线,则90∠=︒,再由PD为OEBA∠=︒,即可求得30P得90∠=︒,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得OD,由勾股定理得OP,即可得出PA;PDO(3)根据题意可证得ADF PDA PBD ABF∠=∠=∠=∠,由AB是圆O的直径,得90∠=︒,ADB 设PBD x∠=∠=︒+︒,2∠=︒,由圆内接四边形的DBF xDAF PAD x∠=︒,则可表示出90性质得出x的值,可得出BDE∆是等边三角形.进而证出四边形DFBE为菱形.【解析】(1)直线PD为Oe的切线证明:如图1,连接OD,ABQ是圆O的直径,90∴∠=︒ADB∴∠+∠=︒,ADO BDO90又DO BO∴∠=∠Q,BDO PBD=∠=∠Q,BDO PDAPDA PBD∴∠=∠⊥∴∠+∠=︒,即PD OD90ADO PDAQ点D在Oe的切线.e上,∴直线PD为O(2)BEQ是Oe的切线,90∴∠=︒EBAP∴∠=︒Q,3060BED∠=︒PD Q 为O e 的切线,90PDO ∴∠=︒在Rt PDO ∆中,30P ∠=︒,3PD ∴tan30OD PD︒=,解得1OD = ∴222PO PD OD =+=211PA PO AO ∴=-=-=(3)(方法一)证明:如图2,依题意得:ADF PDA ∠=∠,PAD DAF ∠=∠PDA PBD ADF ABF ∠=∠∠=∠QADF PDA PBD ABF ∴∠=∠=∠=∠AB Q 是圆O 的直径90ADB ∴∠=︒设PBD x ∠=︒,则90DAF PAD x ∠=∠=︒+︒,2DBF x ∠=︒Q 四边形AFBD 内接于O e ,180DAF DBF ∴∠+∠=︒即902180x x ︒++=︒,解得30x =︒30ADF PDA PBD ABF ∴∠=∠=∠=∠=︒BE Q 、ED 是O e 的切线,DE BE ∴=,90EBA ∠=︒60DBE ∴∠=︒,BDE ∴∆是等边三角形.BD DE BE ∴==又903060260FDB ADB ADF DBF x ∠=∠-∠=︒-︒=︒∠=︒=︒QBDF ∴∆是等边三角形.BD DF BF ∴==DE BE DF BF ∴===,∴四边形DFBE 为菱形(方法二)证明:如图3,依题意得:ADF PDA ∠=∠,APD AFD ∠=∠,PDA PBD ∠=∠Q ,ADF ABF ∠=∠,PAD DAF ∠=∠,ADF AFD BPD ABF ∴∠=∠=∠=∠AD AF ∴=,//BF PDDF PB BE ∴⊥Q 为切线BE PB ∴⊥//DF BE ∴∴四边形DFBE 为平行四边形PE Q 、BE 为切线BE DE ∴=∴四边形DFBE 为菱形【考点】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定理和菱形的性质,是中档题,难度较大.15.如图,AB 是O e 的直径,点C 是BA 延长线上一点,CD 切O e 于点D ,1CA =,CD 是O e 3 .(1) 求O e 的半径R ;(2) 如图 1 ,弦//DE CB ,动点Q 从A 出发沿直径AB 向B 运动的过程中,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 若发生变化, 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 请你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3) 如图 2 ,动点M 从A 出发, 在O e 上按逆时针方向向B 运动 . 连接DM ,过D 作DM 的垂线, 与MB 的延长线交于点N ,当点M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DN 取到最大值?求此时动点M 所经过的弧长 .【思路】(1) 由题意,CD 是O e 31CA =,在直角CDO ∆中, 根据勾股定理222CD OD CO +=,代入即可求出;(2) 由//DE CB ,可知, 动点Q 从A 出发沿直径AB 向B 运动的过程中,DEQ∆的面积不变,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不变;当点Q 运动到O 点时, 则60DOE ∠=︒,即可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3) 如图, 连接AD 、BD ,当DM 过圆心O 时,DN 取到最大值;易证ADB MDN ∆∆∽,由已知, 可求得,1AD =,3BD =所以,3DN DM =,此时,120AOM ∠=︒,即可求得·AM 的长 . 【解析】 (1)CD Q 切O e 于点D ,∴三角形CDO 是直角三角形,1CA =Q ,CD 是O e 3∴在直角CDO ∆中,222CD OD CO +=, 则,2223)(1)R R R +=+,1R ∴=;(2)//DE CB Q ,∴动点Q 从A 出发沿直径AB 向B 运动的过程中,DEQ ∆的底DE 不变, 底DE上的高不变,DEQ ∴∆的面积不变,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不变;由1OD =,2CO =,30C ∴∠=︒,则60COD ∠=︒,60ODE ∴∠=︒,ODE OED ∠=∠Q ,60OED ∴∠=︒60DOE ∴∠=︒,26013606S R ππ︒∴=⨯=︒阴影; (3) 如图, 连接AD 、BD ,DAB DMN ∴∠=∠,又90ADB MDN ∠=∠=︒,ADB MDN ∴∆∆∽,又1AD =,2AB =,3BD ∴=,∴3DN BD DM AD==, 3DN DM ∴=,∴当DM 为最大值, 即DM 过圆心O 时,DN 取到最大值;60AOD ∠=︒Q ,120AOM ∴∠=︒,∴·120223603AM R ππ︒=⨯=︒.【考点】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扇形面积的计算、弧长的计算及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作辅助线连接圆心和切点,利用垂直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八年级经典几何题

八年级经典几何题一、三角形全等类。
题1:如图,在△ABC中,AB = AC,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BD≌△ACD。
解析:1. 在△ABD和△ACD中:- 已知AB = AC(题目所给条件)。
- 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BD = CD(中线的定义)。
- AD = AD(公共边)。
2. 根据SSS(边 - 边 - 边)全等判定定理,可得△ABD≌△ACD。
题2:已知: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 = DE,AC = DF,BE = CF。
求证:∠A = ∠D。
解析:1. 因为BE = CF,所以BE+EC = CF + EC,即BC = EF。
2. 在△ABC和△DEF中:- AB = DE(已知)。
- AC = DF(已知)。
- BC = EF(已证)。
3. 根据SSS全等判定定理,△ABC≌△DEF。
4. 所以∠A = ∠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类。
题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求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解析:1. 当70°角为顶角时:- 因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设底角为x。
-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则2x+70° = 180°。
- 2x = 180° - 70° = 110°,解得x = 55°。
- 所以另外两个角都是55°。
2. 当70°角为底角时:-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70°,顶角为180°-70°×2 = 180° - 140° = 40°。
- 所以另外两个角是70°和40°。
题4: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 = AC,AD⊥BC于D,若∠BAD = 30°,求∠C的度数。
解析:1. 因为AB = AC,AD⊥BC,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AD是∠BAC的平分线。
部编数学八年级下册专题09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的七种考法(解析版)含答案

专题09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的七种考法类型一、面积问题例.如图,直线AB 的表达式为364y x =-+,交x 轴,y 轴分别与B ,A 两点,点D 坐标为()4,0-点C 在线段AB 上,CD 交y 轴于点E .(1)求点A ,B 的坐标.(2)若CD CB =,求点C 的坐标.(3)若ACE △与DOE V 的面积相等,在直线AB 上有点P ,满足DOC △与DPC △的面积相等,求点P 坐标.∵CD CB =,∴DF BF =,∵点D 坐标为()4,0-,点B 的坐标为(∴12BD =,8OB =,∴6BF =,∴2OF =,∵DOC △与DPC △的面积相等,∴点O 和点P 到距离相等,此时OP ∥∴直线OP 的解析式为35y x =,联立得:36435y x y xì=-+ïïíï=ïî,解得:x y ì=ïïíï=ïî【变式训练1】如图,直线1:1l y kx =+与x 轴交于点D ,直线2:l y x b =-+与x 轴交于点A ,且经过定点(1,5)B -,直线1l 与2l 交于点(2,)C m .(1)填空:k =________;b =________;m =________;(2)在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BCE V 的周长最短?若存在,请求出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动点P 在射线DC 上从点D 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连接AP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是否存在t 的值,使ACP △和ADP △的面积比为1:2?若存在,直接写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P 在射线DC 上从点∴(2,0)D -,∵(2,2)C ,∴22(22)225CD =++=,∵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②点P 在线段DC 的延长线上,∵ACP △和ADP △的面积比为1:∴12CP DP =,∴22545DP =´=,综上:存在t 的值,使ACP △和【变式训练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原点,点()4,0A ,()2,0B -,()3,2C -,点D 是y 轴正半轴上的动点,连接CD 交x 轴于点E .(1)如图①,若点D 的坐标为()0,2,求ACD V 的面积;(2)如图②,若12ABD ABC S S =V V ,求点D 的坐标.(3)如图③,若BDE ACE S S =△△,请直接写出点D 的坐标.【变式训练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 :13y x b =-+交y 轴于点()0,1A ,交x 轴于点B .过点()1,0E 且垂直于x 轴的直线DE 交AB 于点D ,P 是直线DE 上一动点,且在点D 的上方,设()1,P n .(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和点B 的坐标;(2)求ABP V 的面积(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3)当ABP V 的面积为2时,以PB 为边在第一象限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PC ,求出点C 的坐标.,则90PEB BP CGB Ð=Ð=Ð=°,PB BC =,∴90PBE BPE Ð+Ð=°,90BPE CPG Ð+Ð=°,∴BPE CPG Ð=Ð,∴()AAS BEP PGC ≌V V ,∴2BE PG ==,2PE CG ==,∴点()3,4C ;②以PB 为底时,如图,过点C 作CG PE ^于点G ,作CH x ^轴于点H ,则90PGC CGE CHB PEB PCB Ð=Ð=Ð=°=Ð=Ð,CP CB =,∴90GCH PCB Ð=°=Ð,∴PCG BCH Ð=Ð,∴∴()AAS BCH PCG ≌V V ,∴BH PG =,CH CG =,∴BE BH PE PG +=-,即22BH BH +=-,∴0BH PG ==,∴点()3,2C ;综上,符合题意的点C 坐标为()5,2或()3,4或()3,2.类型二、最值问题例.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一次函数()0y kx b k =+¹的图像经过()4,0A 、()0,4B 两点.(1)k =______,b =______.(2)已知()1,0M -、()3,0N ,①在直线AB 上找一点P ,使PM PN =.用无刻度直尺和圆规作出点P (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②点P 的坐标为______;③点Q 在y 轴上,那么PQ NQ +的最小值为______.【答案】(1)1-,4;(2)①见解析;②()1,3;③5【详解】(1)解:将()4,0A 、()0,4B 代入()0y kx b k =+¹中,得:044k b b =+ìí=î,解得;14k b =-ìí=î,故答案为:1-,4;(2)①如图,点P 即为所求;【变式训练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l经过1,32Aæöç÷èø和()3,2B-两点,且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C,D两点.(1)求直线l的表达式;V的面积等于2时,求点E的坐标;(2)若点E在直线AB上,当ODE-的值最小,则点P的坐标为______;(3)①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PA PB-的值最大,则点Q的坐标为______.②在x轴上找一点Q,使得QA QB【变式训练2】如图,一次函数2y x =+的图象分别与x 轴和y 轴交于C ,A 两点,且与正比例函数y kx=的图象交于点()1,B m -.(1)求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点D 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的一点,且OCD V 的面积是4,求点D 的坐标;(3)点P 是y 轴上一点,当BP CP +的值最小时,若存在,点P 的坐标是______.取点C 关于y 轴的对称点C ¢,则PC PC =CP BP C P BP C B ¢¢\+=+³,即点P 位于C B ¢与x 轴的交点时,BP +∵点(2,0)C - ,【变式训练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3,4A -,()3,2B ,点C 在x 轴上,AD x ^轴,垂足为D ,BE x ⊥轴,垂足为E ,线段AB 交y 轴于点F .若AC BC =,ACD CBE Ð=Ð.(1)求点C 的坐标;(2)如果经过点C 的直线y kx b =+与线段BF 相交,求k 的取值范围;(3)若点P 是y 轴上的一个动点,当PA PC -取得最大值时,求BP 的长.类型三、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例.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21y x =--的图像分别交x 轴、y 轴于点A 和B .已知点C 的标为()3,0-,若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1)A 的坐标是______,B 的坐标是______;(2)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AB 于点M ,交BC 于点N ,当点P 恰好是MN 的中点时,求出P 点坐标.(3)若以点B 、P 、C 为顶点的BPC △为等腰三角形时、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P 点坐标.【变式训练1】直线8y k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B C 、两点,且43OC OB =.(1)求OB 的长和k 的值:(2)若点A 是第一象限内直线8y kx =-上的一个动点,当它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OB V 的面积是12?(3)在(2)成立的情况下,y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OA V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写过程)由题意得,12OB AD ´´=6OB =Q ,\解得,AD当21294OA OP =+==当397OA OP ==时,3P 当22AP OP =时,作2P H ^22AP OP =Q Q 2P 为线段OA 垂直平分线与【变式训练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MN 交x 轴正半轴于点M ,交y 轴负半轴于点()0,3N -,30Ð=°ONM ,作线段MN 的垂直平分线交x 轴于点A ,交y 轴于点B .(1)如图1,求直线MN 的解析式和A 点坐标;(2)如图2,过点M 作y 轴的平行线l ,P 是l 上一点,若ANP S =△P 坐标;(3)如图3,点Q 是y 轴的一个动点,连接QM 、AQ ,将MAQ V 沿AQ 翻折得到1M AQ △,当1M MN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点Q 的坐标.过T 作TS AM ^于S ,则AT ∴22333322AS æö=-=ç÷èø,同理2315Q P y x =--:,综上:()3,6P ,(3,P -(3)①如图,当MN MM =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AM ∵()223323AN =+=,∴()0,1Q .②当1NM NM =时,如图,由23AN NM AM ===,∴ANM V 为等边三角形,此时Q ,N 重合,∴()0,3Q -;③当11M M M N =时,1M 在直线∵30OAB Ð=°,【变式训练3】如图,一次函数()0y kx b k =+¹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C ,与y 轴交于点()0,5A ,与正比例函数12y x =的图象交于点B ,且点B 的横坐标为2,点P 为y 轴上的一个动点.(1)求B 点的坐标和k 、b 的值;(2)连接CP ,当ACP △与AOB V 的面积相等时,求点P 的坐标;(3)连接BP ,是否存在点P 使得PAB V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当PA PB =时,如图2,设(0,P m 22(5)PA m =-,1PH m =-,所以PB 所以222(5)(1)2m m -=-+,解得m类型四、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例.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O 为坐标原点,直线AB :3y 4x b =+与直线AC :9y kx =+交于点(2,)A n ,与x 轴分别交于点0()6,B -和点C .点D 为线段BC 上一动点,将ABD △沿直线AD 翻折得到ADE V ,线段AE 交x 轴于点F .(1)直线AC 的函数表达式.(2)当点D 在线段BO 上,点E 落在y 轴上时,求点E 的坐标.(3)若DEF V 为直角三角形,求点D 的坐标.【变式训练1】综合与探究: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2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与直线11433y x =-+交于点C .直线11433y x =-+与x 轴交于点D ,若点P 是线段AD 上的一个动点,点P 从点D 出发沿DA 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匀速运动到点A (到 A 停止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s t .(1)求点A 和点B 的坐标;△的面积为12时,求t的值;(2)当ACP△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t的值;(3)试探究,在点P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t的值,使ACP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变式训练2】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 与x 轴交于点()30A -,与y 轴交于点()06B ,,点C 是直线AB 上的一点,它的坐标为()4m ,,经过点C 作直线CD x ∥轴交y 轴于点D .(1)求点C 的坐标;(2)已知点P 是直线CD 上的动点,①若POC △的面积为4,求点P 的坐标;②若POC △为直角三角形,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 的坐标.②Q OCP Ð一定不是直角,当90OPC Ð=°时,点P 恰好在点D ,\()04P ,,当90POC Ð=°时,,由题可得221417OC =+=,2222416OP DP DP =+=+,()221CP DP =+,Q 222CP OC OP =+,\()2211716DP DP +=++,\16DP =,\()164P ,,综上所述,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 的坐标为()04,或()164P ,.【变式训练3】如图,已知函数1y x =+的图象与y 轴交于点A ,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点()0,1B -,与x 轴以及1y x =+的图象分别交于点C ,D ,且点D 的坐标为()1,n .(1)则k =______,b =______,n =______;(2)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y =x +1,y =kx +b的解为______;(3)求四边形AOCD 的面积;(4)在x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点P ,C ,D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请求出点P 的坐标.①当P D DC ¢^时,22P C P D ¢¢=类型五、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例.模型建立: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90ACB Ð=°,CB CA =,直线ED 经过点C ,过A 作AD ED ^于D ,过B 作BE ED ^于E .(1)求证:BEC CDA V V ≌.(2)模型应用:已知直线14:43l y x =+与y 轴交与A 点,将直线1l 绕着A 点顺时针旋转45°至2l ,如图2,求2l 的函数解析式.(3)如图3,矩形ABCO ,O 为坐标原点,B 的坐标为()8,6,A 、C 分别在坐标轴上,P 是线段BC 上动点,设PC m =,已知点D 在第一象限,且是直线26y x =-上的一点,若APD △是不以A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点D 的坐标.∵45BAC Ð=°,∴ABC V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1)得:CBD BAO V V ≌∴BD AO =,CD OB =,∵直线4:4l y x =+,∴()626122AE x =--=-由(1)得:ADE DPF △△≌∴DF AE =,即1228x x -=-,解得:4x =;∴()4,2D ;∴266212BF x x =--=-;同(1)得,APB PDF △≌△∴8AB PF ==,PB DF ==∴()88BF PF PB x =-=--=∴21216x x -=-,解得:283x =;∴2838,33D æöç÷èø;【变式训练1】综合与探究: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334y x =-+的图像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点C 是线段OA 的中点,点D 与点C 关于y 轴对称,作直线BD .(1)求A ,B 两点的坐标;(2)求直线BD 的函数表达式;(3)若点P 是直线BD 上的一个动点.请从A ,B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我选择______题.A .如图2,连接AP ,CP .直接写出ACP △为直角三角形时点P 的坐标.B .如图3,连接CP ,过点P 作PQ x ^轴于点Q .直接写出CPQ V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点P 的坐标.【变式训练2】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3AB y x b =-+交y 轴于点()0,1A ,交x 轴于点B .直线1x =交AB 于点D ,交x 轴于点E ,P 是直线1x =上一动点,且在点D 的上方,设()1,P n .(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当2ABP S =△时,在第一象限内找一点C ,使BCP V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点C 的坐标.∵1x =时,12133y x =-+=,P 在点∴23PD n =-,∴12PAB APD BPD S S S PD AM =+=×+V V V ∵2ABP S =△,3∵90,45CPB EPB Ð=°Ð=°,∴45NPC EPB Ð=Ð=°.又∵90,CNP PEB BP PC Ð=Ð=°=,∴CNP BEP ≌V V ,∴2PN =NC =EB =PE =,∴224NE NP+PE ==+=,∴()3,4C ;若90,PBC BP BC Ð=°=,如图,过点C 作CF x ^轴于点F .∵90,45PBC EBP Ð=°Ð=°,∴45CBF PBE Ð=Ð=°.又∵90,CFB PEB BC BP Ð=Ð=°=,∴CBF PBE ≌V V .∴2BF CF PE EB ====,∴325OF OB BF =+=+=,∴()5,2C ;若90,PCB CP EB Ð=°=,如图,∴45CPB EBP Ð=Ð=°,∵,,CP EB CPB EBP BP BP =Ð=Ð=,∴PCB PEB ≌V V ,∴2PC CB PE EB ====,∴()3,2C ;∴点C 的坐标是()3,4或()5,2或()3,2.【变式训练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AP 交x 轴于点(),0P p ,与y 轴交于点()0,A a ,且a ,p ()230a +=.(1)求直线AP 的解析式;(2)如图1,直线2x =-与x 轴交于点N ,点M 在x 轴上方且在直线2x =-上,若MAP △的面积等于6,请求出点M 的坐标;(3)如图2,已知点()2,4C -,若点B 为射线AP 上一动点,连接BC ,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BCQ △是以BC 为底边,点Q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MD AP P ,MAP △的面积等于∴DAP V 的面积等于6,∴162A DP y ××=,即12DP ×∴4DP =,∴()3,0D -,y∴,33OE t BE t ==-,∵BCQ △是以BC 为底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Q CQ =,90BQC Ð=∴90BQE NQC Ð=°-Ð=又∵BEQ QNC Ð=Ð,∴()AAS BEQ QNC V V ≌,∴BG t =,33OG t =-,∴BT t =,33OT t =-,同②可证CFQ QTB V V ≌∴QF BT t ==,QT CF =∴OQ OT QT OF =+=+∴52t =,∴513422OQ =+=,类型六、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36y x =+分别与x 、y 轴相交于A 、B 两点,将线段AB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C .连接BC 交x 轴于点D .(1)求点C 的坐标;(2)P 为x 轴上的动点,连接PB ,PC ,当PB PC -的值最大时,求此时点P 的坐标.(3)点E 在直线AC 上,点F 在x 轴上,若以B 、D 、E 、F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直接写出点F 的坐标;【答案】(1)点C 的坐标为()4,2-(2)()6,0P (3)点F 的坐标为()17,0-或()13,0或()23,0【详解】(1)解:令0y =,则2x =-,()2,0A \-,令0x =,则6y =,()0,6B \,26OA BO \==,,过点C 作CH x ^轴于H ,9090CAD BAO BAO ABO ÐÐÐÐ+=°+=°Q ,,CAD ABO ÐÐ\=,90AHC BOA ÐÐ\==°,由旋转得AB AC =,()AAS ABO CAH \V V ≌,26CH OA AH BO \====,,4OH AH OA \=-=,\点C 的坐标为()4,2-;(2)作点C 关于x 轴的对称点C ¢,连接BC ¢延长交x 轴于点P ,则点P 就是所求的最大值点,\()4,2C ¢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kx b =+,\642b k b =ìí+=î,解得16k b =-ìí=î,6y x \=-+,()6,0P \;(3)()()()2,04,20,6A C B --Q ,,,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mx n =+,则2042m n m n -+=ìí+=-î【变式训练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 与x 轴交于点(),0A m ,与y 轴交于点()0,B n ,且m n ,满足:()260m n n ++-=.(1)求:AOB S V 的值;(2)D 为OA 延长线上一动点,以BD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BDE V ,连接EA ,求直线EA 与y 轴交点F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当2AD =时,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一点P ,使以B E F Р、、、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直接写出点Р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ED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90DE DB EDB =Ð=°,∴18090EDG ODB Ð+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M 、N 分别就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2、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与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与正方形CBFG,点P 就是
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
3、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AE =AC,AE 与求证:CE =CF.
、
4、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且CE =CA,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B
E
5、设P 就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 上的任一点,PF ⊥AP ,CF 平分∠
DCE.
求证:PA =PF. 6、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就是BC 、AB 上的一点,AE 与CF 相交于P ,且 AE =CF.求证:∠DPA =∠DPC.
7如图,△ABC 中,∠C 为直角,∠A=30°,分别以AB 、AC 为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ABE 与正△ACD,DE 与AB 交于F 。
求证:EF=FD 。
8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EC 与DF 相交于G,连接AG,求证:AG=AD 。
9、已知在三角形ABC 中,AD 就是BC 边上的中线,E 就是AD 上的一点,且BE=AC,延长BE 交AC 与F,求证AF=EF ,
D
F
E
P C B
A
F
P
D
E C
B
A
九年级数学【答案】
1、如下图连接AC 并取其中点Q,连接QN 与QM,所以可得∠QMF=∠F,∠QNM=∠DEN 与∠QMN=∠QNM,从而得出∠DEN =∠F 。
PQ=。
可得EG,CI,FH 所在直线的高AB 点分别作E,C,F 、过2 由△EGA ≌△AIC,可得EG=AI,由△BFH ≌△CBI,可得FH=BI 。
从而得证。
, =
PQ=从而可得
3、顺时针旋转△ADE,到△ABG,连接CG 、 由于∠ABG=∠ADE=900+450=1350
从而可得B,G,D 在一条直线上,可得△AGB ≌△CGB 。
推出AE=AG=AC=GC,可得△AGC 为等边三角形。
∠AGB=300,既得∠EAC=300,从而可得∠A EC=750。
又∠EFC=∠DFA=450+300=750、 可证:CE=CF 。
4、连接BD 作CH ⊥DE,可得四边形CGDH 就是正方形。
由AC=CE=2GC=2CH,
可得∠CEH=300,所以∠CAE=∠CEA=∠AED=150,
又∠FAE=900+450+150=1500,
从而可知道∠F=150,从而得出AE=AF 。
5证明:(1)在
上取一点
,使,连接
.
.
,
.
就是外角平分线,
,. . (2) 证明:在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使
,连接
. .
.
四边形就是正方形,
. .
.
(ASA).
.
:可得,==由
CF ,⊥AE ,AG ⊥AQ 作D 、过6 。
AE=FC 由,=
可得DQ=DG,可得∠DPA =∠DPC(角平分线逆定理)。
A D
F C G
E
B
M A
D
G
B
图3
A
D
F
C G B
N
7证明:过D作DG//AB交EA的延长线于G,可得∠DAG=30°∵∠BAD=30°+60°=90°
∴∠ADG=90°
∵∠DAG=30°=∠CAB,AD=AC
∴Rt△AGD≌Rt△ABC
∴AG=AB,∴AG=AE
∵DG//AB
∴EF//FD
8证明:作DA、CE的延长线交于H
∵ABCD就是正方形,E就是AB的中点
∴AE=BE,∠AEH=∠BEC
∠BEC=∠EAH=90°
∴△AEH≌△BEC(ASA)
∴AH=BC,AD=AH
又∵F就是BC的中点
∴Rt△DFC≌Rt△CEB
∴∠DFC=∠CEB
∴∠GCF+∠GFC=∠ECB+∠CEB=90°
∴∠CGF=90°
∴∠DGH=∠CGF=90°
∴△DGH就是Rt△
∵AD=AH
∴AG==AD
9证明:如图,连接EC,取EC的中点G,AE的中点H,连接DG,HG 则:GH=DG
所以:角1=∠2,
而∠1=∠4,∠2=∠3=∠5
所以;∠4=∠5
所以:AF=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