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研究报告
[说明]汉代壁画
![[说明]汉代壁画](https://img.taocdn.com/s3/m/843b43d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49.png)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定都长安(今西安)。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政策,出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进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于是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辽阔图版。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通西域,与中亚、西亚建立联系,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对其后的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影响极大。
汉代艺术也用于教化,宣扬儒家思想。
西汉文化发达,司马迁写成《史记》,文学上还有汉赋和乐府民歌。
科技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发明了造纸术,对世界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托古改制,脱离实际,搞乱社会,激化矛盾,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公元25年刘秀篡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东汉豪族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富有实力,庄园经济发展,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党锢之争,政治腐败,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除了提倡儒学之外,还提倡谶纬之学,认为罕见的鸟兽、草木、古物出现,可预示吉凶祸福,反映了上天的意志。
谶纬与儒学二者结合,使儒学神秘化,儒家谶纬神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与此同时,佛、道二教也开始兴起。
西汉丝绸之路,使希腊文化传入,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使印度文化传来,这些都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但二者在当时影响不大,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汉代以后。
汉代社会“行孝”盛行,导致厚葬成风,美术大量用于墓葬,建筑用于墓室、祠堂和石阙的营建;墓内绘有壁画,包括画像石和画像砖,随葬帛画、图书;雕塑艺术用于墓前大石雕和墓内小陶俑;书法用于碑刻;工艺美术用于明器制作。
秦汉墓室壁画等《乐舞百戏图》

秦汉墓室壁画等《乐舞百戏图》
[导读] 《乐舞百戏图》一九七一年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图绘于东汉晚期。
画面中央绘有一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执桴擂击。
左边是乐队伴奏,弄丸表演者同时飞掷五个弹丸;飞剑者跳跃着将剑抛向空中;舞轮者立在踏鼓上将车轮抛动;倒提者在四重叠案上倒立;童技是最惊险的节目,一人仰卧地上,手擎樟木,樟头安横木,中间骑一人,横木两侧各一人,作反弓倒挂状;画面上部,一男子与一执飘带的女子正翩翩起舞。
表演者都赤膊,束髻,肩臂绕红带,动作优美、矫健。
在图的左上方观赏者,居中一人似为庄园主,正和宾客边饮酒边观看乐舞杂耍的表演。
《乐舞百戏图》构图处理为罗列式,反映出中国早期绘画的观念。
以建鼓为中心安排人物的构图位置,将观者放置于上角,在余下大面积中尽情描绘场中乐舞杂耍之人,只描写其意而不事雕琢。
设色鲜艳,以红为主,间以黑、棕色,透露出天真质朴的气质。
表现出作者稚拙的艺术思维和熟练的绘画技巧。
其制作技术一般是先用石灰抹壁并打磨成洁白的“素壁”以便描绘。
绘画只用单线描轮廓或直接设色渲染,大部分是先设色,后勾勒。
色与线不求吻合,带有随意的形式。
所用颜色均为矿物原料,着色艳丽。
汉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该图虽在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法上仍显幼稚,就其自身所处时代而言,绘者已经凭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借有限的手段,充分表现出舞耍者各自的动态特征,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动人场面。
《乐舞百戏图》无疑是汉代壁画小的精品之一。
汉代关中地区墓葬壁画艺术思想分析

艺术研究认知与解读丨2021-2汉代关中地区墓葬壁画艺市思想分祈新疆大学/陈子煜摘要:墓葬壁画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艺术形式的重要表现之一。
本文以汉代的墓葬壁画为例,通过对其艺术形象分析,探求其思想文化内涵,来展现汉代艺术思想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汉代壁画艺术思想壁画墓艺术类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时期各阶层民众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墓室的壁画也不例外。
本文将以已经发布的资料为依据,对关中地区的两汉墓葬壁画布局、题材、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等方面作出探讨。
汉代墓葬的主要形式其中之一便是带有壁画的墓葬。
由于在墓壁上绘出壁画,所以被称为壁画墓。
两汉时期,壁画内容庞杂而丰富,现实生活的各种场面如宴会、属吏、楼阁、乐舞、仓廩、车列、从骑、庖厨等,神仙鬼神世界的各种图景,如升天、羽人、朱雀、玄武、白虎、三头鸟等无不纳入壁画的内容中。
除了河南,壁画墓还分布于湖北、内蒙古、辽宁、陕西等地。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湖北望都汉墓、辽宁辽阳汉墓、营城子汉墓皆为汉代壁画的重要遗迹。
截至今日为止,关中地区发现有保存较好壁画的汉代墓葬一共有6座,现主要介绍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西安南郊曲江池一号墓三座壁画墓。
―、产生背景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大约为西汉的晚期,西安南郊曲江池一号墓的年代大约为西汉的中晚期。
而在西汉之后,关中地区的壁画墓几乎绝迹。
与关中地区不同的是,中原地区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了壁画墓,在西汉后期、王莽的新朝、东汉前期之间不断进行繁荣发展,在东汉晚期达到顶峰。
如果需要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那就必须与西汉中晚期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并加以理解。
西汉中晚期,政治上,统治阶级的方针政策的改变,控制力的减弱,对官员、平民的控制有所松动,外戚、幸臣乱政;经济上社会财富的不断集中,土地兼并,经济危机,贫富差距的扩大并蔓延;思想文化上,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外儒内法的思想确立并深入人心,尤其以"三纲五常”为甚,世俗的流行思想的遍及,思想迷信化,谶纬学说;外交方面,南越国于汉武帝时期并入西汉版图,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壁画研究报告

壁画研究报告引言壁画是一种用颜料在墙壁上绘制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研究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历史故事以及社会价值观。
本报告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壁画的研究,并分析其在艺术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性。
壁画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壁画1.早期壁画艺术: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岩洞壁画和古埃及的墓室壁画。
2.古希腊与古罗马壁画: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神话故事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1.基督教壁画:教堂壁画在中世纪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宗教故事为题材,传播基督教的价值观。
2.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以意大利为中心,塑造了后世绘画的发展方向,包括杰尼奥·达·佛罗伦萨、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作品。
现代壁画运动与街头艺术1.墙壁革命:墙壁革命是20世纪初的墨西哥壁画运动,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表达社会政治观念,为被边缘化的群体发声。
2.街头艺术:街头艺术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兴起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壁画的方式将艺术带入公共空间,传递社会信息。
壁画的艺术与文化意义艺术史价值1.艺术风格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壁画展现的艺术风格与技法的变革,为研究艺术史提供重要资料。
2.艺术家传承与创新:通过分析艺术家在壁画中的风格与题材变化,可以揭示其创作风格的变化与演进。
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1.壁画的修复与保护:针对古代壁画,研究修复技术,保护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2.壁画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对壁画的研究与展示,增加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认识。
壁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1.艺术市场价值:具有悠久历史的壁画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备受追捧。
2.壁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壁画与现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为艺术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壁画研究的重要性与挑战重要性1.壁画作为历史记录:壁画记录了过去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为后人提供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壁画,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壁画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壁画,作为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组织了一次壁画社会实践调查。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社会访谈等方式,对壁画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老的壁画因拆迁、污染等原因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保护现状。
同时,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调查目的(1)了解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保护现状;(2)探讨壁画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3)为壁画保护与传承提供可行性建议。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1.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社会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1)实地考察:通过走访壁画遗址、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观察壁画的艺术风格、题材、技法等,了解壁画的历史背景和保护现状;(2)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报告等资料,了解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保护现状及政策法规;(3)社会访谈:与壁画专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壁画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2. 调查过程(1)前期准备:收集壁画相关资料,确定调查地点和访谈对象;(2)实地考察:走访壁画遗址、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拍摄壁画照片,记录观察到的特点;(3)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报告等资料,整理归纳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保护现状及政策法规;(4)社会访谈:与壁画专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壁画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5)撰写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分析数据,撰写壁画社会实践报告。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壁画的历史背景壁画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壁画主要分为岩画、石窟壁画和寺庙壁画等类型。
汉代墓葬壁画艺术研究

汉代墓葬壁画艺术研究[摘要]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中国墓葬装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墓室壁画作为墓葬建筑装饰形式的一种,大约肇始于战国末年,经过长期发展,在西汉中期以后才逐渐流行。
通过对汉代壁画墓标本进行收集、比较、分析、考察,探讨从西汉到东汉时期的壁画墓及墓室壁画的发展状况,重点研究墓室壁画在汉代丧葬文化中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汉代墓葬;壁画艺术;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3)01-0187-03甘兴义(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收稿日期]2012-10-29[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060)。
[作者简介]甘兴义(1977-),男,河南永城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水彩画创作研究。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流行于两汉时期,并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
作为沿袭久远的墓葬建筑装饰方式,汉代的墓室壁画在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史上具有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
汉代墓室壁画属于汉代墓葬,它是汉墓的一个形式、一个部分,其研究不能脱离于汉墓的研究。
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40年代(初始期)。
这个时期汉代壁画墓的出土及研究情况与地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辽阳地区,日本学者是主要的参与者。
这个时期主要是对考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西方的学者,都还没有正式开展对汉代墓室壁画的专题研究。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开展和巩固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考古专家陆续发掘清理了许多两汉墓葬,其中一部分是壁画墓,由此可供研究的个案逐渐增多。
重要的是在这期间,汉墓发掘和研究工作皆由中国的考古专家及研究者主持;此外,墓葬标本和考古报告的数量不但显著增加,同时素质也有所提升,再加上一些专门图册的出版,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资料;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迄今(发展期)。
汉代壁画墓宴饮图研究

宴饮图起源于汉代,目前学者多关注宴饮图背后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及宗教意义,从礼制的角度来认识汉代墓葬绘画中宴饮图的宗教艺术价值,并认为宴饮图蕴含着对礼制的服从、对长生的向往,以及表现彼岸的真实性[1]。
本文尝试从宴饮图入手,通过收集汉代宴饮图的相关信息,对宴饮图这一题材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
根据目前出土的汉代壁画墓,共有二十七座墓中出现了宴饮图三十余幅。
在这些出土宴饮图的壁画墓中,辽宁最多,计11座,其次是河南,计6座,内蒙古3座,陕西2座,山西、山东、四川、甘肃、河北各1座。
一尧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宴饮图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的壁画墓中有宴饮图出土的包括2004年发现的陕西西安理工大学1号墓、1984年发现的河南洛阳新安铁塔山汉墓、1991年发现的河南偃师辛村壁画墓、2001年发现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巴音格尔村汉墓、1984年发现的甘肃武威韩佐五坝山墓等5座壁画墓。
其中墓葬年代最早的是2004年出土的西安理工大学1号墓,在简报中,发掘者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推测其应属于西汉晚期,墓葬的主人为二千石以上官秩的列侯或郡太守[2]。
其余四座年代都在新莽时期至东汉早期。
其中,巴音格尔汉墓并没有正式报告公布,仅在《中国考古学年鉴》中提及其壁画内容有出行图、宴饮、舞蹈、抚琴图、放牧图等[3]。
至于武威韩佐五坝山墓,在贺西林著作中提及“绘有宴饮、舞蹈、狩猎以及宴饮等图像,其风格显得简约、粗放”[4],汪小洋也将此墓葬作为东汉前期唯一的宴饮图进行详细介绍,“壁画是直接绘在简单处理后的墓墙上,目前残存的约有16平方米,壁画的题材宴饮图之外还有舞蹈、狩猎和虎兽等”[5]。
河南的两个壁画墓,通过随葬器物及形制,并依据洛阳烧沟汉墓的分期都定为新莽时期[6]。
这两座壁画墓是洛阳地区较早的宴饮图,也是宴饮图的早期代表作。
西安地区率先出现了宴饮图题材,图内容为“女主人与宾客并排踞坐于围屏前的木榻上,观赏面前的乐舞……面前有圆案,案上有樽、耳杯等”[7]。
秦汉时期的美术(二)

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夫妇墓壁画 涂的技法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多的成就。这 些成就,为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是汉民族绘 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美术
秦汉绘画
二、墓室壁画
对线描的出色运用,是该 墓壁画的一大特色。作者 通过运笔的疾徐、顿挫、 虚实、转折等变化,巧妙 地使线条疏密、长短、方 圆等不同韵律恰当搭配, 造成流动感。该墓壁画使 用的颜色只有朱砂、淡赭、 浅紫和石绿四种,以朱砂 为基调,热烈而奔放。
秦汉时期的美术
秦汉绘画
二、墓室壁画
从技法上看,洛阳汉墓壁 画继承和发展了战国至西 汉帛画中墨线勾勒轮廓, 再平涂施色的手法,前期 绘画技法单一,到东汉晚 期则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 意法,施色而不勾轮廓的 没骨法和单色勾线的白描 法,线条勾勒同汉隶一样 流利自如,仪态万千,简 拙质朴,奔放活泼。在掌 握对比调和的色调,清淡 浓重的效果,以及渲染平
秦汉时期的美术
秦汉绘画
二、墓室壁画
如此巧妙地运用墨与朱的 强烈明暗对比,使壁画的大 面积墨色非但不显单调,反 而互相衬托,有主有次,去 古板而变动感,破沉闷而显 灵气,使画面充满了生机, 产生了灵动的艺术效果。 认真研究两汉墓室壁画, 我国传统绘画技法,如白描 法、写意法、渲染法、没骨 法、透视法等都已在汉代绘 画艺术上出现和应用。 洛 阳 偃 师 杏 园 村 东 汉 晚 期 壁 画 墓
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夫妇墓壁画
秦汉时期的美术
秦汉绘画
二、墓室壁画
洛阳老城西北烧沟第61号汉墓壁画 二桃杀三士
壁画分布在主室的墓 门内额、隔墙及中柱、 后壁、墓顶中脊上,一 墓中有两幅完整的画面。隔墙横楣上的一幅宽0.22米,长 部分为完全绘画形式, 2.06米,画有13个人物,右边可能是表现“忠勇”的“二桃 一部分画在经过镂雕 杀三士”故事,左边内容不甚明确。周公辅成王图”,或 或带有高塑的砖面上。 说“孔子师项囊图”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位开国武将 壁画位置之外的主室 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居功自傲,成为齐景公的心腹 壁面及墓顶斜披所用 之患。晏婴设计除之。盘中放二桃,让三人论功请桃。田 的砖均以模印几何花 与公孙自恃功高,先后取桃,古冶子大怒,摆出自己救驾 纹装饰,单色的印纹 之功逼迫二人返桃。田与公孙自愧不如,返桃,拔剑自刎。 砖与彩色壁画构成了 古冶子见二人自杀,追悔不已,亦返桃,自刎。画面描写 互映的整体效果。 田开疆返桃,公孙接左手擎领准备自刎。右面是古冶子双 手把剑,似正逼二人返桃。三人皆胡髯倒竖,臂生长毛。 画工已注意到通过描写不同姿态、不同角度来区别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的整体,前、中、后三室着重表现死者生前的经历。 前室的《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和中室的《官府 图》是全部壁画的高潮。 中室绘有死者的思想及精神生活,如圣贤、忠臣、孝 子、勇士、烈女、贤妻等历史故事和人物祥瑞等。其 中孔子及弟子像共计28人,虽曾见于记载,但似这样 同时画出这么多的弟子肖像尚属初次发现。 后室壁画表现了死者晚年的家居生活及其巨大的庄园 景色。三个耳室画了为死者耕种、放牧和侍做杂役的 众多奴仆。
《舞乐百戏图》堪称汉代壁画
的精品之一。图中描绘的是墓 主及宾客,边饮酒边观看乐舞 杂耍的情形。表演场地的中央 是一面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执 桴擂击,左边是乐队伴奏。弄 丸表演者轻松地同时飞掷五个 弹丸;飞剑者正跳跃着将剑抛 向空中;舞轮者站在踏鼓上将 车轮抛起在空中;倒提者在四 重叠案上倒立。童技是最惊险 的节目,一人仰卧地上,手擎 樟木,樟头安横木,中间骑一 人,横木两侧各一人,作反弓 倒挂状。画面上部,一男子与 一执飘带的女子正翩翩起舞。 表演者都赤膊,束髻,肩臂绕 红带,动作优美、矫健。
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原始社
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壁 画分为粗底壁画、刷底壁画和装贴壁画等。 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 画的制度;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又广泛应用于 寺观、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乐宫,至 今大量保存着著名的佛教壁画和道教壁画遗 迹。)。壁画在中国自战国始就已具规模,大多 绘制于石窟、宫室、庙宇、衙署、宅第及墓室之 内。
堪同以往发现的几座重要画像石墓齐肩媲 美。 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 以丰富的艺术语言,生动的说明了古代优 秀的文化艺术是由生活在长城内外我国各 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们不仅在中原地区 传播与发展,而且早已深深地扎根生长于 长城内外我们辽阔的领土上。
墓室的壁、顶及甬道两侧都绘满了壁画, 画幅巨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题榜 众多,为迄今已发现的汉墓壁画中所仅 见。全部墓室壁画,除因剥落及被盗掘 破坏者外,共存有46组,57个画面,面 积百余平方米。壁画中可辨认的题榜近 二百五十条,以单字计约七百个,这在 至今发现的汉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全墓共三个正室及三个耳室。全部壁画是一个相互联
和林格尔壁画于1973年在中国历史博物
馆展出 1974年在日本北九州美术馆展出 1978年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展出 1992年在台湾玄门艺术中心展出 1978年由中国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 壁画于1978年毁于地震,无一幸存,现 存摹本已属珍贵之文物,既具艺术价值 又具历史文物的价值。
和林格尔汉墓位于现今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 市(原绥远省归绥市)东南四十公里的新店子村。 南面河水漫流,四外冈峦起伏,景色优美。 由呼和浩特至大同的公路在墓葬的北面穿过, 往东南二十公里是明代长城要隘杀虎口,往 北九十五公里可抵呼和浩特市。这里自古以 来都是南北交通大道。这个墓因在和林格兰 县境内,故称“和林格尔汉墓”。 这是一座 东汉晚期的墓室(公元160~170年),距今已有 1行图》最为突出的是墓前 室壁画中环绕一周的出行 图,六任官职的出行场面 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连续, 从而把数百人骑和数十车 驾的内容贯串统一在一个 宏伟的画面之中。图中的 百余马匹,动态逼真、各 具风姿,乘马轻捷,驾马 因挽具的负担而步伐沉稳, 并驭而驾的马则步伐整齐, 狩猎场中的马则腾跃疾驰。 画面内容安排得主次分明, 疏密有致,虽然人马密集, 但不显得杂乱,而给人一 种宏伟、壮观的鲜明印象。
壁画既描绘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 活动和剥削生活,也描绘了许多劳动 人民的生产活动。它以多样的题材、 广泛的内容、娴熟的技巧和生动的形 象,反映了东汉晚期大漠南北、长城 内外我国北方汉族和各少数部族聚居 地区的社会面貌和民族关系,是我们 研究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的丰富资料。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内容之广,数量之多,
一九一七年发掘的和林格尔汉墓,是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最为 重要的东汉时期的壁画墓。墓室壁画题 材多样,内容丰富,绘画技术娴熟高潮, 展示出了东汉晚期内蒙古地区的人文风 貌。壁画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 是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 术的重要资料。对研究东汉时期庄园经 济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原的情景,用山谷中的桥梁表示居庸关,加 之用线的简练、准确,富有想像力,成就了 这幅场面宏大、颇具表现力的绘画。
(封皮)
整个画面,大体上安排为上、中、下三层。上层
为星云、神话、灵异之类,中层为死者生前行迹、 日常生活和历史故事,下层及耳室为死者历任官 职所属曹掾、厨炊和各种劳动场面。 这全部复杂的内容被安排得主次有序、配臵巧妙、 设色明丽,实为壮观。其中,前室环绕一周的出 行图在构图上最见功力。六任官职的出行场面各 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首尾交错衔接,以复杂多 变的队形将数百人骑和数十车驾及各种道具贯穿, 巧捷通变、疏密有致,构成一个气势宏伟的画面
《舞乐百戏图》构图处理为罗列式,
反映出中国早期绘画的观念。以建 鼓为中心安排人物的构图位臵,将 观者放臵于上角,在余下大面积中 尽情描绘场中乐舞杂耍之人,只描 写其意而不事雕琢。画面设色鲜艳, 以红为主,间以黑、棕色,透露出 天真质朴的气质,表现出作者稚拙 的艺术思维和熟练的绘画技巧。
《过居庸关图》描绘了墓主经居庸关前往草
壁画画风古拙、简约、洗练而粗犷,既写
实又写意,其中马的描绘尤为出色。马的 造型身躯硕壮,用线强劲有力,特别是颈 项及蹄足令人感到一种劲健的弹力,踢踏 有声。 壁画中的人物造型生动,《乐舞百戏》一 幅表演者的各种动作矫健灵巧、栩栩如生, 描摹令人屏息的瞬间,造成紧张热烈的气 氛,显示了造型熟练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