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县概况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精心布局大旅游 全力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精心布局大旅游全力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12月,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的带领与指导下,和林格尔县着力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构建县域旅游发展大框架,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推进景城共融、景村一体、文旅互动,打造“全县是景区、处处皆景观、四季有节庆、人人是风景”的县域景观,形成全县旅游“一盘棋”的新格局。
发挥交通枢纽优势 挖掘自然与人文资源和林格尔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位于晋蒙交界区、呼包鄂金三角核心地带,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素有“郊游胜地、投资乐园”之美称。
和林格尔县等级公路四通八达,是关内外的交通要冲。
2020年7月,呼和浩特新机场在和林格尔县正式开始建设,标志着和林格尔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和林格尔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
秦时属云中郡,西汉置定襄郡,北魏时曾建都盛乐,唐代置单于大都护府,自此和林格尔成为北方地区最为显赫的历史名城,其后历代皆在此设县置郡。
2000年起,和林格尔县立足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围绕旅游六要素,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全县现有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3家。
景区分为四大类:一是生态旅游景区。
主要包括南山旅游景区、南天门森林公园、白二爷沙坝和前夭子水库。
二是工业旅游景区。
由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组成,主要包括蒙牛乳业、蒙草抗旱、可口可乐、燕京啤酒、和盛育林等。
三是历史文化游景区。
包括盛乐博物馆、小板申汉墓、明长城和盛乐古城遗址公园等景点。
四是乡村农家游景区。
全县已有挂牌的星级农家乐7家,其中,五星级接待户3家,普通接待农庄30多家。
随着新农村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林格尔县的乡村游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内容进一步丰富。
台格斗生态旅游示范村、榆林城历史文化旅游示范村、小甲赖正缘现代农业示范区、樊家夭绿野休闲观光农业区、新店子青园休闲观光农业区等乡村旅游区都已逐步成型。
《2024年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范文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位于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独特的地质环境与水文条件。
地下水作为该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其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对于当地的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和林格尔县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以期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和林格尔县地处内蒙古中部,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类型多样。
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土和沙土。
这些自然地理条件对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地下水化学特征通过对和林格尔县地下水样的采集与化验,我们发现该地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离子种类包括Ca2+、Mg2+、HCO3-、Cl-、SO42-等。
根据化验结果,该地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以HCO3-Ca型和HCO3-Ca·Mg型为主,总矿化度较高。
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四、地下水化学成因分析1. 岩石风化作用:和林格尔县的地层主要由石灰岩、砂岩、页岩等组成,这些岩石在风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Ca2+、Mg2+等阳离子和HCO3-、Cl-等阴离子,从而影响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2.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该地区地表水体丰富,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和交换作用使得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受到影响。
3. 人类活动影响:农业灌溉、工业排放、生活污水等人类活动会改变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尤其是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增加,使得地下水富营养化。
五、结论通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受岩石风化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干扰,保护地下水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各市县情况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情况介绍一、基本情况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首府呼和浩特,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图一内蒙古全境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土地国境线长4200公里。
内蒙古全区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2015年统计,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主要分布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民族众多。
辖9个地级市、3盟,共计22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旗、自治旗。
二、各行政区情况1、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辖4市辖区(回民区、玉泉区、新城区、赛罕区)、4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1旗(土默特左旗)。
全市常住人口为286.6615万人。
地区名称面积(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万人)距市中心距离行政区域编码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17271286.6615-150100/150101(市辖区)新城区表一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分表2、包头市包头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及一个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即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九原区、石拐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白云鄂博市(拟由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鄂博矿区合并而成)和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滨河新区)。
常驻人口265.0364万人。
图二包头市行政图地区名称面积(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万人)距市中心距离行政区划代码政府所在地包头市27,768265.0364-150200/150201钢铁大街29号昆都仑区30172.68383150203阿尔丁大街青山区28048.1216 5.8150204建设路东河区47051.204520.5150202巴彦塔拉东大街九原区73419.583113150207建设路石拐区761 3.580542.7150205巴达噶尔大街白云鄂博市18,50512.78149.3150281百灵庙镇固阳县5,02517.557454.2150222金山镇土默特右旗2,36827.645362.7150221萨拉齐镇表二包头市行政区划分表3、乌海市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
呼和浩特城市简介

城市简介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
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
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
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
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
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呼和浩特城市简介

城市简介呼和浩特, 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X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基本概况呼和浩特市为##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自治区中部,东径110°46′-112°10′,北纬39°35′-40°51′.总面积17224平方千米.2001年全市总人口211.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8.4万人,非农业人口9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6.4万人,蒙古族约占总人口11%.市人民政府驻回民区.__010020.代码:150100.区号:0471.呼和浩特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约1000米.春秋季节短,昼夜温差大.名称由来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该书约成于1608至1612年间.1611年瞿九思编撰的《万历武功录》中的《俺答列传》记载着:明朝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归化".其含义为:"归化远人"或"远人归化",明显地带有歧视、贬低少数民族的用意.后来明、清的许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称为"归化"了.关于城市的确切位置,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水泉营堡正北三百里,即归化城.水泉营堡即今山西偏关县水泉营村.这一记载与《俺答汗传》所记相符.1687年X鹏翱出使俄罗斯,他在《奉使俄罗斯日记》中写道:"抵归化城,蒙古名库库河屯."这是把呼和浩特与归化并称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X昭逵随兵部尚书X时崇西行,在所著《从西纪略》中记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计八日,共起居于库库河屯即归化城也."从上述各种著作中的记载,完全证实了: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旧城.行政区划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即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和武川县.呼和浩特市面积17271平方千米,人口214万〔2004年〕.回民区面积175平方千米,人口22万.邮政编码010030.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新城区面积700平方千米,人口32万.邮政编码010010.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玉泉区面积213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010031.赛罕区面积1013平方千米,人口36万.邮政编码010020.区人民政府驻巧报镇.托克托县面积1313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010200.县人民政府驻双河镇.武川县面积4885平方千米,人口17万.邮政编码011700.县人民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和林格尔县面积3401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011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清水河县面积2859平方千米,人口14万.邮政编码0116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土默特左旗面积2712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010100.旗人民政府驻察素齐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历史沿革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旧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相传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领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时谓之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为归绥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又称"召城".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千米的林格尔县境.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X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那么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自治区.同时,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自治区的首府.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驻察素齐〕划归呼和浩特市领导.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驻察素齐〕、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42号〕〔1〕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2〕调整后各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如下:①新城区:辖锡林郭勒北路、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海拉尔东路4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以北、呼伦贝尔南路以西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北的部分,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3个乡,巴彦镇的塔利、生盖营、讨思浩、榆树沟、姚家湾、古路板、甲兰板、野马图8个村委会,巧报乡的府兴营、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②回民区:辖通道街、中山西路、环河街、新华西路、光明路、海拉尔西路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彼彼板乡,西菜园乡的金龙居委会和青山、厂汉板、倘不浪、西龙王庙、四合兴、什拉门更、小府、塔布板、孔家营9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 ③玉泉区:辖小召、大南街、兴隆巷、长和廊、石羊桥东路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桃花、小黑河2个乡,西菜园乡的西霞园、巴彦乌素、芦花园、落雁、辛兴5个居委会和X 家营、西瓦窑、五里营、南八里庄、西菜园、南茶坊、碱滩、大围困、南营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沟子板13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西路. ④赛罕区:辖原郊区的太平庄、西把栅、章盖营3个乡和榆林、金河、黄合少3个镇,巧报乡的东瓦窑、后巧报、双树、小台什、帅家营、大台什、桥靠、前巧报8个村委会,巴彦镇的商业街居委会和黑土凹、后罗家营、乔家营、郭家营、坝堰、膝家营、罗家营7个村委会,以及从新城区划入的人民路、大学西路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乌兰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南的部分.区人民政府驻巧报乡.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呼和浩特市总人口2392895人.其中:新城区409629人、回民区284676人、玉泉区266888人、赛罕区445762人、土默特左旗340606人、托克托县185582人、和林格尔县176474人、清水河县125748人、武川县157530人.?年,全市辖9个旗县区,20个街道、96个乡镇,412个居委会和1095个村委会.?年,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25个街道、18个镇、59个乡.工业发展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毛纺织工业中心之一,现已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除传统的民族用品工业、轻纺工业外,制糖、卷烟、乳品、医药、化工、冶金、电力、建筑材料等工业都已形成较大规模.涌现出了仕奇集团、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呼和浩特市卷烟厂、亚华水泥厂、三联化工厂等大型企业.近年来,呼和浩特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乳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文明遐迩的"乳都".文化教育是##的教育、科研、文化中心,现有##大学、##师X大学、##农业大学、##工业大学、##财经学院、##医学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呼和浩特市还有中央、##直属和市属的多家科研机构,学科遍及农、林、畜牧科学、社会科学、草原科学、水利科学等.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大量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市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2008年7月8日,奥运圣火在呼和浩特市传递.地理特征位于##自治区中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归绥市工作团进入归绥.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称为"呼和浩特市".1960年前,呼和浩特市辖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71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5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6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呼和浩特市现行政区划共辖9个旗县区,20个街道办事处,96个乡镇,412个居委会和1 095个村委会,土地面积17 224千方公里.呼和浩特是##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总人口197.7万人,居住着蒙古〔约占11%〕、汉、回、满、鄂伦春、鄂温克等10多个民族,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人那么通常省称为"呼市".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 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 040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 380.9平方公里,沟长68.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 972万立米.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 650万立米,灌溉面积11万亩.哈拉沁沟,沟长55.6公里,流域面积708.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 622万立米.全市河流总长度1 075.8公里,河网密度为0.177公里/平方公里.气候特征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时.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旅游文化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主要景点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小召〔席力图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博物馆,昭君墓等,呼市北边有大青山风景,临近可观赏哈素海风光、桌子山雄姿、鄂尔多斯草原,这里地质奇特、植物珍奇,是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地方.这里居住的人们热情好客,您不仅可观赏到美丽的草原风光,还可品尝到真正的##风味.呼和浩特市内有许多喇嘛庙,明清两代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召城"〔召在蒙古语里是"寺庙"的意思〕.锡林郭勒路与中山路交会一带为呼市最繁华地带,锡林郭勒路以东的新城高楼林立,以西的旧城景点较多,极富观光价值.呼和浩特具有悠久的历史,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内保存有丰富的珍贵的名胜古迹,如:人类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坐落在大黑河畔的昭君墓、东郊辽代的白塔〔即"万布华严经塔"〕、公主府、将军衙署、玉泉井;呼和浩特市又被誉为"召城",有着丰富的召庙文化,这里有大召寺、五塔寺、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等.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城郊有不少风光秀丽的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呼和浩特不仅拥有鉴证历史的文物古迹,还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乌素图旅游开发区、哈素海旅游度假村、大青山避暑山庄等景区〔点〕无不是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之处.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城郊有不少风光秀丽的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主要景点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席力图召〔小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博物馆,昭君墓等,呼市北边有大青山风景,可观赏乌海风光、桌子山雄姿、鄂尔多斯草原、这里地质奇特、植物珍奇,是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地方.近年来,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努力使之成为呼和浩特市新的支柱产业,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基本改善,旅游企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得到提升.现在又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已开工建设:将蒙古族风情、历史文化、秀美的草原风光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蒙古风情园;使呼和浩特市北方城市冬季旅游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乌素图大型滑雪场;拥有现代功能,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尔夫球场;人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汇集了世界名亭和历代古币且环境优美的和林县南山公园已向游人开放;而地处黄河岸边的托克托县南湖公园也以它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迎来了众多的游客.最佳旅游时间:4-10月自然资源大青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20多种,矿产地85处,其中大型4处,中型3处,小型15处,矿点矿化点63处.矿产规模以矿点及矿化点居多,工业矿床较少.除少数矿产地外,大多数矿产地开发利用较低,仅为普查阶段.其品种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墨、大理石、花岗岩、石棉,云母、沸石、珍珠岩、膨润土、水晶,紫沙陶土等,以建筑材料为主,仅有少量冶金辅料和特种金属矿.大理石、花岗岩、石墨及拂石矿为优势种.能潭矿产主要有煤及泥炭.贵金属、稀有金属和放射性矿产主要有金、绿柱石以及伟晶岩型铀、钍.普通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野生植物主要有种于植物和蕨类植雉、半翅、雕,鹰等1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青羊、云豹:鸟类有金雕、雀鹰、松雀鹰、燕鹰、灰背鹰、猫鹰、红鹰、小鹤、长耳鹤、短耳鹤,雕鹤、红角鹤等10多种.农作物天敌资源共有6目27科100多种,其中食蚜虫、氍虫、草蛉等捕食天敌在田密度高,分布广、食性大,适应性强,从春到秋均能捕到多种蚜虫,尤其在麦田中基本能控制麦蚜的蔓延和危害.中华厂扁步行虫,分布很广,数量大、寿命长,捕食时动作迅速、凶猛,对粘虫的发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利用天敌治虫,经济有效,无公害,是今后发展方向.光能资源:呼和浩特地区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是全国的一个次高值区.农作物生长季太阳辐射总量达3 559 2 828兆焦耳/千方米,是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63%,日照1 600小时以上,占全年日照的55%,是相当优势的生产潜力;地下水:地下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层和深层水含水层.浅层水含水层包括浅层潜水及半承压水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市浅层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87亿立方米.林牧用地:灰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的中上部,多属林牧用地:灰褐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中下部,以林牧用地为主,有少量农耕地:粗骨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阳坡、半阳坡,以林牧用地为主:新积土,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积扇,郊区黄合少乡的东部及托克托县黑城乡的南部,主要以农林牧综合用地,栗褐土,主要分布在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托克托县黑城乡和郊区榆林镇东南部、黄合少乡的东部,主要为农业用地:潮土,主要分布在黄、黑河冲积平原上,洪积扇下部和湖积台地及低洼地,是全市比较好的农业用地,盐土,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低平处及黄、黑河两岸,多为荒弃土地:沼泽土,主要分布在山前浅水溢出带,主要为牧草滩,风沙土,主要分布在托克托县东南部及南部黄土丘陵边缘处,部分可植树种草,其余为难利用土地.交通设施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交通发展很快,已初步形成了市内市外、空中地面互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乘火车、汽车极为方便.外部交通航空呼和浩特市白塔机场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处,有20多条航线往返、广州、##、##、武汉、赤峰、通辽、锡林浩特、乌兰浩特、海拉尔等大中城市.铁路京包铁路途经呼市,有始发、通辽、兰州、乌海、二连、东胜等地的列车和每周三、四发往乌兰巴托的国际列车.公路先进的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已实现了各旗县通公路,许多世代闭塞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也建起了公路,每日有数十班长途客运汽车开往附近各个城镇.还开辟了与蒙古、俄罗斯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内部交通以市区为中心辟有近二十条公共汽车线路,通往城区各地.在火车站有1路公共汽车通往旧城,7路公共汽车通往新城.有数千辆出租车,遍及城市公共场所及大街小巷,昼夜服务.有京包铁路和110国道通过市区,距仅有669公里,京包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两地间的交通时间.呼和浩特机场为4D级民航机场,与、广州、长沙、西安、太原、石家庄以及自治区内的锡林浩特、赤峰、海拉尔等地有定期航班,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呼和浩特市容整洁,城市绿化良好,市内建造了"青城"、"满都海"两处大型公园和多处街心供参考公园.市内有民族商场、天元商厦、百胜购物中心、华联商厦、维多利商厦等大型购物商场和义乌、祥和、通达等大型批发市场.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各主要交通干道〔机场路、东风路、海拉尔路、中山路等〕已重新扩路,修缮和绿化新华广场、街心花园,正在实现"现代化首府城市"的建设目标.不论哪个季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都掩映在飞红流翠之中,使呼和浩特成为名符其实的"青色之城".邮电通讯呼和浩特通信网分为市话网、长话网、移动通信网,已全部实现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市网现有市话局12个〔含五个旗县区〕,程控交换设备总容量为290918门,全市共有话机250702部.现有两个移动局,一个模拟移动局.另一个是GSM数字移动局,总容量为16万门.区号:0471市政建设呼和浩特地区由##西部电网供电,并同华北、京津唐电网联网,电力充足,目前已建成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6千伏、0.4千伏6个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和供、配电网络,市区周边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3个等级变电站,形成了三级电压供电网,总供电量7亿度.随着呼和浩特电厂的扩建和托克托电站群的兴建,呼和浩特的电力将更加充裕.呼和浩特联合供暖、供热、供气发展较快.到目前,市区已建成热力站61个,形成区域联合供热面积667万平方米.煤气日生气能力达到16.4万立方米,石油液化气年供气总量6006吨,现在有11.6万户居民使用煤气或液化气.充足的供热、供气能力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呼和浩特道路设施建设、环卫绿化、城区改造突飞猛进.已形成了以中山路、锡林路、新华大街和鼓楼立交桥为中心的城市交通主轴线,配已东西向和南北向的16条主干道,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城市环境卫生明显改观,园林绿化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市区园林绿化面积231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2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2平方米.自然资源:呼和浩特物产资源丰富,有多种黑色和有色金属及贵重金矿产,而非金属矿产资源比金属矿产资源更为丰富.主要矿产有煤、泥炭、石墨、大理石、沸石、珍珠岩、膨润土、高岭土、石灰石、白云岩、金、铜、铁、铅、锌等上百种.现已探明的矿产地170余处,矿点及矿化点128处.其中武川境##金储量居##自治区前列,清水河境内的煤、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陶土的储量之大,品位之高属全国之冠.经济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崇山峻岭区和平原的野生种子植物和人工栽培植物有770余种.药材资源更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区.11 / 11。
内蒙古自治区各市县情况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情况介绍一、基本情况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首府呼和浩特,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图一内蒙古全境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土地国境线长4200公里。
内蒙古全区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2015年统计,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主要分布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民族众多。
辖9个地级市、3盟,共计22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旗、自治旗。
二、各行政区情况1、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辖4市辖区(回民区、玉泉区、新城区、赛罕区)、4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1旗(土默特左旗)。
全市常住人口为286.6615万人。
地区名称面积(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万人)距市中心距离行政区域编码政府所在地呼和浩17271286.6615-150100/150101(市新城区图一呼和浩特市行政图表一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分表2、包头市包头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及一个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即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九原区、石拐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白云鄂博市(拟由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鄂博矿区合并而成)和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滨河新区)。
常驻人口265.0364万人。
图二包头市行政图地区名称面积(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万人)距市中心距离行政区划代码政府所在地包头市27,768265.0364-150200/150201钢铁大街29号昆都仑区30172.68383150203阿尔丁大街青山区28048.1216 5.8150204建设路东河区47051.204520.5150202巴彦塔拉东大街九原区73419.583113150207建设路石拐区761 3.580542.7150205巴达噶尔大街白云鄂博市18,50512.78149.3150281百灵庙镇固阳县5,02517.557454.2150222金山镇土默特右旗2,36827.645362.7150221萨拉齐镇表二包头市行政区划分表3、乌海市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
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对新一轮土地利省略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几点启示以和

2012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bruar y 2012 第3期总第253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Economy N o .3T o tal N o .253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几点启示——以和林格尔县为例X温独苏,苏日娜(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以和林格尔县为例,对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宏观分析与探讨,并结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对新一轮规划修编中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修编;和林格尔 中图分类号:F 301(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3—0056—021 区域自然社会概况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东南,地理坐标为111°26′52″E ~112°18′11″E 、39°58′11″N ~40°41′31″N,东连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和山西省右玉县,南接清水河县,北靠土默特左旗和赛罕区,西邻托克托县。
辖区土地总面积3451.57km 2。
和林格尔县地处土默特平原与蛮汉山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自东南向西北斜倾,地貌类型多样。
和林格尔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6℃,年降水量平均417.57mm 。
和林格尔县现辖3镇4乡、145个行政村。
根据公安局统计资料,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19.45人,农村人口数15.64万人,城镇人口3.81万人,人口密度56人/km 2。
据2009年呼和浩特市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末,和林格尔县国内生产总值91989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6077万元,工业总产值541121万元,农业总产值199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73元。
因此,全县经济处于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能源、电力等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我 国的县域 经 济具有 明显 的农 村 性 、地域 性 、层 次性 和不平 等 性 。任何 一个 县 域 均 有 自己 的地 域 特 色 ,这种 地域 特色 与其地 理 区位 、历史人 文 、特定 资源 、政策 环境相关 联 ,这种地域 特 色奠定 了县域 自身 比较优势的基础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 、自然资 源禀 赋 、资金 积 累 、劳动力 素质 、交通运输 系统 等因素 的限制 ,在发 展 中更 要重视 地 区的 比较 优 势 。 目前 研究 民族 地 区县域 经 济发展 的 文章 主 要是 探 讨 民族 地 区县 域 经 济发 展模式 。笔 者在 借 鉴 前 人工 作 的基 础 上 ,结合 具体 案例 地—— 内蒙古 和林格 尔县 ,对 民族地 区县 域经济发 展进行 深人研 究 ,探讨其 发展 过程 中 存在 的问题 和解决 措施 。
( 徽 师 范 大 学 国旅 学 院 ,安 徽 芜 湖 2 10 ) 安 4 0 3
摘
要 :县 域 经 济是 构成 国 家和 省 城 经 济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内蒙 古 和 林 格 尔 县 县 城 经 济 发 展 要 走 加 快 产
业 结 构调 整 、合 理 开 发利 用 土 地 、 建 立农 户 经 济合 作组 织之 路 。 关 键 词 :县 城 经 济 ;民族 地 区 ;和 林 格 ,/ 困模 式 ; 生态 退 耕 ;和 林格 尔县 " L贫 g 中 图 分 类 号 :F3 7 2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49 20 )00 5 -3 6 250 ( 08 1- 00 0
一
、
和林 格 尔县 发 展 现 状
1 .和林 格 尔县基 本概 况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 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东南部 ,地处土默川冲积平原向黄土高原和阴山山脉 的过 渡带 ,地 势 自东南 向西北倾 斜 ,山地 、丘陵 比例 高达 7% ,总 面积 3 3 方千 米 。过去这 里耕 地 面 7 46平 积 近百万 亩 ,耕地 产量低 而且 不稳 ,口粮 短 缺 ,土地 沙 化 严 重 ,生 态环 境 恶 劣 ,经 济落 后 ,居 民居 住 分 敞 ,物 流不 畅 ,文 化教 育落后 ,科技 力量薄 弱 。如今 和林 格尔 县充分 发挥 自身的地域 特 色 ,找 准 自身 的 比 较 优势 ,运用 反贫 困模 式 ,以经济 园 区为平 台 ,积极 引进 高标 准 、有 活力 、有市场前 景 的企业 ,并 以此 为 龙 头 ,大力 带动周 边农 村经 济发展 ,围绕 经济 园区推 动工业化 、城镇 化 ,兴 建农业 经济 园 区和生态 经济 园 区 ,促进 了经济 的协调 发展 。 2 和林 格尔 县经 济发展 的现状 . 实施 “ 和林 格 尔反贫 困模式 ” 以后 ,和林 格尔县 财政 收 入 和农 民人 均 收人 大 幅 度增 加 。现 在 已经 初 步 形成 了 以蒙牛乳 业 、兆君 羊绒 制品 、绿 鑫冷 冻食品 加工 、宇航人 高技术 产业 为龙头 的乳 、绒 、 肉 、林 四 大 产业 体系 。在 经济 快速发 展 的同时 ,生态环境 也发 生 了巨大变化 。 当地 居 民改 变 了传 统 的种植 结构 ,以 占蓿 、沙棘 、柠 条作 为生态 治理 的绝好 物种 ,延伸 出草产业 、沙产 业等新 兴产业 ,把苜 蓿 、沙棘 、柠 条种 植作为扶持产业来发展 ,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从 20 年到 20 01 05年,和林格尔县第一产业 明显下降 , 第二产业 比重迅速上升 ,第三产业缓缓上升。该县国民生产总值从 6 5亿多元增加到 6 . 亿元 ;三大产 . 58 业 比重从 5 :3 :1 0 6 4调整到 1 : 9 :1 ;财政收入从 05 亿元增加到 535 4 6 7 .2 . 1 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从 l9 0元增 加到 43 0元 ;城镇居 民可 支配收人 从 35 2元增 加到 8 1 ;城镇 化率 从 1 %提 高到 3 . % 6 9 l 8元 5 8 47 ( 1 。20 图 ) 0 3年 和林 格 尔县在 自治 区的经 济综合 实力排 名进人 前 2 0名 ,到 20 05年在 中国西部 百 强县市 评 选 中位于 第 l 7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林格尔县概况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距呼和浩特市最近的一个效县,南距呼和浩特35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6′~112°18′,北纬39°58′~40°41′。
南倚长城与清水河以及山西省朔州市的平鲁区接壤。
北亘阴山靠土默特左旗和赛汉区。
西望黄河与托克托县毗连。
东临岱海、蛮汉山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和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接壤。
县境东西宽85公里,南北长90公里。
总面积3401平方千米。
2005年总人口18.4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15.76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011500。
代码:150123。
区号:0471。
拼音:Helinge'er Xian。
【行政区划】和林格尔县辖3个镇、4个乡:城关镇、盛乐镇、新店子镇、舍必崖乡、大红城乡、羊群沟乡、黑老窑乡。
145个行政村,791个自然村。
【历史沿革】清康熙年间置站,称二十家子,蒙古语称“和林格尔”,即二十家子之意。
1912年设县。
和林格尔历史悠久,最为显赫时期当属北魏,以及隋唐时代。
战国时期,和林格尔属于云中郡的管辖之内。
汉代时,将此地设立为定襄郡。
公元258年,鲜卑始祖拓跋力微率20万部众从长川(经内蒙古兴和县)迁至和林格尔境内,建立早期国家,公元376年,被前秦符坚所灭。
公元386年,拓跋于牛川(今呼和浩特东南)复国,男当年回归盛乐,改称魏王,建立北魏。
隋开皇十九年,隋文帝杨坚在今盛乐镇南园子村筑大利城,唐开元二年,在此地置单于大都护府。
清康熙三十一年,将此地建立为一个军事要驿。
其后清廷移民实边,建立行省,1728年设置和林格尔理事通判,1741年改为协理痛叛厅,隶归绥道。
1912年,中华民国改为县属,2000年,和林格尔县辖1个镇、16个乡:城关镇、黑老窑乡、胜利营乡、董家营乡、樊家窑乡、新丰乡、羊群沟乡、三道营乡、新红乡、大红城乡、新店子乡、巧尔什营乡、舍必崖乡、西沟门乡、灯笼素乡、土城子乡、公喇嘛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764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 31177 巧尔什营乡 14343 董家营乡15466 舍必崖乡 13405 土城子乡 7630 公喇嘛乡 17742 西沟门乡 10061 灯笼素乡 4075 樊家窑乡 6665 大红城乡9769 新红乡 5968 新丰乡 4909 新店子乡 9487 羊群沟乡7084 黑老夭乡 8601 胜利营乡 4797 三道营乡 5295。
【地质地貌】地层 (一)第四纪前地层,新第三系.底部砂砾岩与红土互层、顶部红土夹钙质结核层,总厚度约30米,普遍分布于县境东南丘陵区。
(二)第四纪沉积l、下中更新统(1)冲积红积层,为半胶结的砂砾层、局部夹粉沙层,具有交错层理,砾石成分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安山斑岩及玄武岩等,厚度达15米。
出露于宝贝河两岸。
(2)湖相沉积黄绿色粘质砂土及灰黑色淤泥中夹薄层的午胶结的砂层.分布于黄河左岸蒲滩拐。
2、全新统(1)风积层,由细砂、粉砂组成。
分布于县境黄河北岸地带、呈砂堆、砂垅、砂丘。
(2)冲积层,由砂、砂砾、粘质砂土等组成,分布于平原表层,层次清楚,岩层垂直方向变化较大,厚度无常。
构造轮廓本县位于内蒙古东西褶皱带南部.基底褶皱抽、近于东西向或东北向,与内蒙古东西褶皱带的构造线一致.盖层走向近乎东北~西南方向,向西北缓缓倾斜,与黄河西的鄂尔多斯台地相似。
地貌自然地理为黄土高原-在地上地势东南高而西北和西南低。
由丘陵地形过渡到宽广的平原地形.具体分为五类: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湖积台地、宽谷洼地和冲积平原.在成因类型上,由剥蚀堆积地形到堆积地形。
剥蚀堆积地形分布于县于县镜东南部,海拔高程1100~1277米,由第三系砂砾组成,在表面上,普遍被黄土质粘砂土覆盖、形成浑圆形山顶,地形向西北倾斜。
堆积地形冲积平原,由黄河、大黑河、宝贝河、什拉乌素河冲积而成。
地势平坦,微有起伏。
盐渍化普遍,沼泽零星分布,由冲积砂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堆积而成.海拔高程1000~1050米。
风成地形,分布于县境西南、南部黄河以北局部地方,由细纱、粉纱组成固定砂丘和砂垅。
一般高出地面约0.5—20米,海拔高程1000~1050米。
【气候资源】光能资源本县光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烈,热量资源较充足,降水少,雨水集中、蒸发量大,气候干燥。
年日照时数2941.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6%。
≥5℃期间的日照时669.1小时,≥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322.6小时。
全县太阳年总辐射量为136.98千卡/厘米²,其中4—9月份为87.33千卡/厘米²。
光合有效辐射量为67.11千卡/厘米²。
本县光能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农田平均光能利用率仅为O.08~0.37%,低于内蒙古平均水平。
热量资源年平均气温5.6℃,年较差35.9℃。
一月最冷,月均气温-14.0℃,极端最低气温-34.5℃;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7.5℃。
≥0℃平均日数为223天,期间积温3261.7℃;≥5℃的平均日数19l天,期间积温314l℃;≥10℃的平均日数150天,期间积温2769.2℃。
全年无霜期118天,终霜日一般为5月19日,初霜日一般为9月14日。
由于县境内相对高差悬殊,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丘陵和川区基本能够满足喜温作物生长的需要,山区有所不足,但可以满足耐寒、性喜冷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需要。
春温骤升加重了土壤失水干旱,秋温剧降使作物极易遭受早霜的危害。
6—8月气温较高,与作物生长旺盛期相吻合,并且此间白天气温高,夜间较低,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植物同化和干物质的积累。
降水和蒸发多年平均降水量417.5毫米,保证率仅40~50%,最多年为702毫米(出现在1961年),最少年为202毫米(出现在1965年),相差3.5倍。
年降水日数75天,年平均蒸发量1850毫米,湿润度在0.3~0.6之间。
降水在时间分配上不均,同年各月间降水变化很大。
植物生长期6~8月降水量占全年59.3%,这种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
降水集中易引起山洪暴发,加剧水土流失。
本县降水地区差异大,降水量由东、向西呈递减趋势,最多地区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上,最少地区不足375毫米。
风能资源年平均风速2.2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14天,最多38天,最少3天。
大风主要出现在3~5月份,春季的大风经常毁坏禾苗,降低造林成活率,加剧春旱发生。
大风是土壤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资源】河流与湖泊全县境内河流都属黑河、浑河水系,较大的河流有11条,除浑河、茶房河、宝贝河长年有基流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洪水河。
河川径流量全县汇水面积2874.5公里²,县内多年平均年产水量1.63亿米³,多年平均径流量 2.47亿米³,当P=50%,年经流量为2.30亿米³。
地下水资源全县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2.44亿米³,多年平均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1.81亿米³。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5.27亿米³,最大可采量为3.45亿米³。
全县人均占有水量1974米³,低于全国和自治区的平均值。
【土地资源】类型及分布全县共有7个土类,13个亚类,26个土属,115个土种。
栗褐土和灰褐土为本县的主体土壤。
63.4%。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腐殖质积累少,钙积层不明显,质地大多为砂壤和轻壤。
在山地丘陵区土层较薄,加之干旱、风蚀、水蚀严重,不适宜农耕,而宜于种草种树,兴林草保土肥田。
在平原区,由于水利条件较好,其肥力较高,一般都宜农耕。
灰褐土主要分布在本县东南部的中低山地,是仅次于栗褐土的第二大土类。
由于灰褐土是在旱生森林灌从草原植被下发育形成的,某形成的土壤有机质较高,但由于地形多为低山、陡坡,故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是较理想的林业生产用地。
除上述两大主体土类外,还有潮土,主要分布在县境内的冲积平原及河谷低阶地与河漫滩地;盐土,沼泽土,风沙土,在全县大部地区都有分布;石质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山区,土层薄,其主要母质有花岗岩、片麻岩、玄武岩等。
【生物资源】野生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约400种。
其中有甘草、黄芪、远志、益母草、黄芩、知母、党参、枸杞、酸枣、蒲公英、荆芥等100多种。
还有食用菌蘑菇、木耳等。
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有狍子、青羊、鹿、土豹子、盘羊、狐狸、狼、獾子、黄羊、艾猴、免、狸、旱獭、红狗子、松鼠、跳腿子、黄鼠狼、刺猬、鼠、云豹、鬣狗等30余种。
野禽有天鹅、雉、半翅、雕、鹰等30多种。
【农牧业资源】土地资源2005年耕地面积105929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7385公顷,草场面积11.67万公顷。
林地面积32343公顷。
森林资源全县林业用地占总面积16.77%,森林覆被率为9.51%。
全县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天然次生林分布在东南部山区,人工林分布在滩川区和几个重点生态林基地。
用材林和防护林是本县两大林种。
树种有落叶松、油松、樟子松、杨树、榆树、柳树、白桦等。
杨树面积最大,占总面积41.5%;各针叶树仅占总面积7.5%;灌木树种占43.4%,多数为柠条、沙棘。
林木总蓄积量47.20万米³,主要以杨树类为主;占88.8%;成片林蓄积量占73.93%,每亩平均蓄积量1.13米³;四旁散生树蓄积量占26%。
本县森林资源不仅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而且在林种、树种塔配上结构不合理。
在林种上,用材林偏大,薪炭林和经济林比重偏小;树种构成上,杨树树种偏多,其它阔叶树种数量偏少。
草场资源全县天然草场分4个草场类,8个草场组,12个草场型。
山地干草原类草场占草场总面积52%,牧草种类有:百里香、冷蒿、麻花头、短花针茅等。
丘陵干草原类草场占草场总面积27%,主要牧草有:克氏针茅、短花针茅、胡枝子、冰草、黄蒿、百里香、甘草等。
低湿草甸类草场占草场总面积10.7%,牧草有:赖草、花苜蓿、糙隐子草、芨芨草、青蒿、碱蓬、苔草、羊草等。
附带草场类草场占草场总面积9.9%,牧草有:一、二年生杂类草、沙打旺、草木樨、小叶锦鸡儿、白草、柠条、羊柴、青苔、冰草等。
和林格尔县牲畜存栏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