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单项选择题1.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中写道:“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主要是指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3.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指的是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B.开始进行文学革命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4.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5.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科学时代C.民主共和时代D.尊孔复古时代6.关于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背景下发起的B.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C.《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这场运动的开始D.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7.根据下表所呈现的信息,得出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结论,正确的是A.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B.发起人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C.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D.《新青年》是主要阵地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剧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痛苦的婚娴家庭而出走,成了当时许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样。
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
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A . 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B . 老百姓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 科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D . 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考点】2. (2分)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馆”,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
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A .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B . 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C . 物质生活丰富奢侈D . 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考点】3. (2分)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 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B .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 . 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D . 乘坐地铁出行【考点】4. (2分)“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A .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 . 时间观念的增强C . 通讯手段的进步D . 消费观念的变化【考点】5. (2分)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A . 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 .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 .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考点】6. (2分)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
下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礼节叩头鞠躬、握手称呼大人、老爷先生、君、同志A . 大众传媒的发展B . 社会习俗的变化C . 教育观念的更新D . 娱乐方式的丰富【考点】7. (2分)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A .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B . 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 . 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考点】8. (2分) (2015九上·萧山期中)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初中历史与社会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1.3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含解析)

第三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见学生用书P12]一、生活中的变化1.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__轮船__;__火车__;__自行车__、__电车__、汽车、飞机等。
2.新型通信方式出现(1)新式邮政发展:清末,__台湾__省率先改驿为邮,在__驿站__的基础上创办了__近代邮政__。
(2)新式电信事业发展:电报通信发展起来,__电话__、__电报__等普及率提高。
1882年__上海外滩__出现外国人设立的电话公司。
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南京__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影响: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的__新闻__、__出版__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观念的变化1.现代意义的报刊传入中国:《__申报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__自由平等__受到推崇。
(2)争取__婚姻自由__。
(3)__妇女__的地位提高。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具有__新旧并呈__、__多元发展__的特征。
一、选择题1.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道:“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C)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新的交通工具火车有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囯。
从题干中“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火车传入持赞赏的态度,表明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2.“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
”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C)A.火车轮船的传入B.大众传媒的兴起C.有线电报的出现D.社会习俗的变化3.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2)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生活变迁的纪录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3)运用在线工具,如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4)提供相关的学习网站和文献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详细解释: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历史事实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生活、社会结构、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解释:如何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详细解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以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内容和知识点要与教材相符,知识点要全面:
-教材中提到的社会生活变化方面,如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方面的具体变化。
-学生可以探究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文化观念更新等。
-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的影响,如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的变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作者:张海鹏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作者:李剑农
-《中国近代饮食文化史》,作者:王仁湘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时期进行深入研究。
-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探讨其异同点。
-分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如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思考预习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总分 100 分,共 4 大题 19 题课前自主梳理(总分 13 分,共 3 题)1. (4分) 19世纪____年代以后,随着____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许多新型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____逐渐取代了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____随之传入中国。
2. (4分) 传统社会里,政府公文和私人信件常通过____和________传递。
清末,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____。
民国时期,“________”接管了“大清邮政”,国家邮政专营权得到强化。
3. (5分) 辛亥革命以后,____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改用“____”“____”等表示平等的称呼。
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________,点点滴滴革新,推动中国社会一步步由传统迈向____。
课堂合作研习(总分 36 分,共 8 题)4. (4分) 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原因是()A. 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 工业文明的洗礼C. 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 军阀割据和混战5. (4分) 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A. 轮船、飞机B. 汽车、火车C. 轮船、火车D. 汽车、轮船6. (4分)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 拍电报B. 写封书信C. 上网D. 打长途电话7. (4分) 下列礼仪体现平等思想的是()A. 作揖B. 下跪C. 叩拜D. 握手8. (4分)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A.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B.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 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D.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9. (4分)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2018九上·丽水期末)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①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②打电话约朋友去郊游③看《申报》了解时政④乘坐火车去探亲访友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考点】2. (2分)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 . 两处B . 三处C . 四处D . 五处【考点】3. (2分)下列人物的表述中,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事实的有()①小赵说:前几天,我去博物馆看到了郑和的照片②小钱说:科举考试被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③小孙说:近代中国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长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④小李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②③D . ①④【考点】4. (2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 . 服装休闲化、时尚化B . 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C . 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D . 高档耐用品、文化娱乐、旅游和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考点】5. (2分)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阅读各类报刊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A . ②③④B . ①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考点】6. (2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A . 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B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C . 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D . 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考点】7. (2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人们称呼为()A . 老爷B . 大人C . 先生D . 陛下【考点】8. (2分) 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女子可以不缠足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A . ①②③④B . ①③④C . ②③④D . ①②④【考点】9. (2分)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A . ①②③④B . ①②C . ③④D . ①②④【考点】10. (2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 . 保国会B . 兴中会C . 同盟会D . 国民党【考点】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5分)11. (10分) (2017九上·台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doc

《作船於壹中的程金住淫》同罗例嵌洒灯是:序情市玲成麻谿中号复掾之至J,艘一、选择题1.(2013年浙江丽水中考)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①人们出行乘火车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是对史实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1917年”这一时间定语。
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 年,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都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B。
2.下列对于中国妇女的行为属于解放妇女的是()A.女子无才便是德B.树贞节牌坊C.三从四德D.妇女放足【解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D。
3.下列行为体现平等思想的是()A.作揖B.下跪C.叩拜D.握手【解析】课标要求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的生活行为,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D。
4.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工业文明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军阀割据和混战【解析】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正确答案是B。
5.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运动后【解析】考查的是民主思想的影响。
“先生”“女士”是表示平等的称呼,是资产阶级文明的表现。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是C。
6.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A.轮船、飞机B.汽车、火车C.轮船、火车D.汽车、轮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时间和成果,轮船和火车是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就,飞机和汽车是工业革命新阶段的成就。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生 活
中 的 民主观念:自由平等
变
学技术 给社会 生活带
化 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来的影
响
思考:
1.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 不同?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 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 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
思考: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 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 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 程。
20世纪前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从沿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
思考: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 化?
交通方面--
坐轮船或火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传递信息方面-- 清末开始采用,
民国时期,逐渐 发展起来。
开始使用电报、电话。
驿站和民间信局 转变 邮政方式
“德律风”--电话
问题: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电话。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 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生 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电报、电话 从近代
பைடு நூலகம்悄活
中国社
然 转 变
中 的 变 化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 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
会生活 的变化 感受人 类文明
的
发展的
社 会
头 脑
趋势、 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感受科
1、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 卡通片等。
〇想一想,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 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对外政策 等方面找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不属于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是()A. 轮船、火车B. 电报、电话C. 照相机、电影D. 缠足、跪拜礼2.192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在北京的男主人打电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您何时回来”②“先生,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夫人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3.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
下列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①中山装②握手礼③剪辫子④废止缠足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4.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B. 剧中人们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C.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D. 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5.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出现()A. 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B. 刘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D. 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6.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A. 断发易服B. 移风易俗C. 实业救国D. 践行民权7.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
……“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
这一现象说明()A. 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B. 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C. 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D. 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8.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A. 《申报》B. 《中外纪闻》C. 《民报》D. 《新青年》9.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A. 慈禧厉行节约B.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C. 汽车售价昂贵D. 中国不需要汽车10.以往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
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等礼节出现在()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 洋务运动期间C. 辛亥革命期间D. 戊戌变法期间11.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二、问答题12.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
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
”回答:(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回答两条即可)三、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曾说:“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1)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2)依据材料说明铁路给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此外,作者还指出其哪方面的重大作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
人们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1)根据材料,说说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的重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和火车,后来相继传入中国;电报与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19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西方的电报,开始架设有线电报;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与电影也相继传入中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缠足与跪拜礼是中国封建制度下愚昧落后的陋习,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发法令废除这些陋习,这不属于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故本题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内容。
2.【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
辛亥革命以后,民主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和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和女士等平等的称呼,故答案选D。
【点评】知道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3.【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出现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有衣服:男人穿着中山装;礼仪“见面不再鞠躬作揖,而是握手问好;另外还有男子剪辫子,女子废止缠足。
故①②③④都正确,选择A。
【点评】知道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答案】A【解析】【分析】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废除了跪拜礼,“大人”“老爷”等称号,改行握手礼,见面称“君”或“先生”,因此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不正确,A符合题意。
剧中人们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符合史实,正确。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符合史实,正确。
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符合史实,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1872年创办,《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是1905年开始修建,1909年通车,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电报的开始,甲午战争是1894年—1895年;1913年,辛亥革命已经结束。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识记。
6.【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
根据题干给出的“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社会习俗变化即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
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了解。
7.【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路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引进中国说明当时部分开明人士认识到铁路运输的重要性;从“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的言论以及铁路建设被中止看,反映出当时封建统治集团愚昧守旧。
所以题文材料说明统治者愚昧守旧阻碍了中国近代化,故A与材料意思一致,BCD不能完全反映材料的意思。
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识记。
8.【答案】A【解析】【分析】《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因历史原因停刊,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需掌握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
9.【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慈禧太后不坐轿车的原因,主要是司机与她平起平坐,并且还坐在她前面。
可见,封建等级观念是汽车被弃之不用的主要原因。
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10.【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中“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大多是指清朝时人们的穿着打扮及官场的称呼,辛亥革命期间,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旧习俗,先后颁布了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禁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与握手礼,使得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
1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20世纪初),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故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在19世纪末生活中不会出现。
①③④是19世纪末生活中出现的现象。
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交通发展变化的识记。
二、问答题12.【答案】(1)火车。
(2)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带动了与铁路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运输业;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
本题是基础题。
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的火车。
火车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带动了与铁路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运输业;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等。
【点评】本题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三、材料分析题13.【答案】(1)交通工具是火车;最早出现在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