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九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2.1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2.1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教案
2. 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等。
3. 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如民主制度的尝试、社会改革的开端等。
4. 了解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如列强的侵略、军阀割据等。
5.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6.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评价。
2. 辛亥革命的发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等。
3. 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如民主制度的尝试、社会改革的开端等。
4. 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如列强的侵略、军阀割据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前后关联。
4. 教学手段: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5. 辅助材料:历史小说、人物传记、相关历史论文等。
6. 评价工具: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评价、课后作业、历史知识测试等。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辛亥革命是什么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20世纪初中国局势的奥秘。
(2)论述题2:请论述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民主改革,尝试建立民主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向。
5. 案例分析题
(1)案例分析题1:请分析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和原因。答案: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清朝的衰落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内存在着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民众的生活状况恶化。国际上,列强的侵略和干涉使得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1、综述: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2、地理位置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上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发明起源与发展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两河湍急的河水,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代文明。

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

)2400年(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当苏美尔地区各城邦混战之时,阿卡德人萨尔贡武力征服了苏美尔主要城邦,于公元前2334年创造了阿卡德大帝国。

尽管在军事上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苏美尔文明要远远高于阿卡德文明,阿卡德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文化,包括她的文字乃至她的宗教。

)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16世纪(1595年),古巴比伦被外族灭亡。

(公元前539年,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征服了巴比伦,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获独立。

)3、美苏尔文明成就出符号。

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被称为“楔形文字”。

阴历,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

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

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问的天数差距。

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位”。

60进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领域内应用,如1小时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1.1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1.1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1.1.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具体内容包括:1. 20世纪初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以及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

2. 20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如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英国和法国的相对衰落。

3. 20世纪初世界文化的繁荣,如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以及科学革命的推动。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1. 时间观念: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建立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实证分析能力。

3. 时空观念:帮助学生理解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能在时空框架下描述和解释这些历史事件。

4. 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5. 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爱国情怀,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方面建立了基本的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观念和时空观念。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史料实证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释。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史料来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时空观念。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缺乏深入的理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史料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

在知识方面,学生可能对于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他们可能知道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但可能不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国家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世界历史。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过程。对于这两个重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2.优化教学资源利用:我将提供更加具体和实用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拓展资源,提升拓展学习的效果。
3.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和分享,相互学习和借鉴。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俄国十月革命》、《苏联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等书籍。
1.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评价学生在历史知识、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建立正确的时间、空间观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2.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2.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在巩固练习阶段,我布置了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我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在拓展延伸阶段,我介绍了与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创建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直观地呈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历史知识的互动学习和测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小结阶段,我简要回顾了本节课学习的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创建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然后,我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最后,我布置了课后作业,希望能够巩固学习效果。
然而,我也意识到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某些历史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参与进来。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创建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2.1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2.1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教案
-积极探讨和撰写历史评论和论文,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我尽力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0世纪初中国局势的复杂性。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我也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英勇斗争。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局势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特点,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
2.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英勇斗争。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
2.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害怕表达错误而不敢发言,下次我可以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我也可以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更多地引入多元视角,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20世纪初中国局势的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2018秋季最新编辑教案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古代埃及一、课标内容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讲述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很多学生对古埃及比较感兴趣,便于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古埃及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法老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目标2:观察教材古代埃及图片并结合地理知识,说出古代埃及文明形成的条件,认识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重点)目标3:梳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重点)目标4:说出古埃及的主要文明成就;(重点)目标5:认识金字塔是法老统治的化身,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难点)四、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吗?一提到埃及这个古老的国度,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生:金字塔、法老、木乃伊等。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国度,感受其伟大的文明。

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师:在正式进行本课学习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世界历史的分期。

教师根据PPT 图示进行讲解。

(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结合教材,识记古埃及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法老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观察教材“古代埃及”图片并结合地理知识,说出古代埃及文明形成的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观察地图,进行合作探讨,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并梳理答案。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起初在尼罗河流域,直到国力强盛时候,才达到当今的埃及领土。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5篇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5篇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5篇任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1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二、繁荣及其崩溃(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

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1)原因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