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集锦

合集下载

高考古诗鉴赏常见意象寓意82个

高考古诗鉴赏常见意象寓意82个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菊花----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7、鹃鸟杜---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 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11、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2、浮云---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15,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物类】(1)蝉: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植物类】(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喻所思之人,喻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高考辅导《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自然现象类】(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3)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时令节日类】(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特定地点类】(1)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常见意象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常见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积累草木类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叹。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

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

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

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

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竹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隐士(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微的花枝迎接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迸放着热情,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发着历经风霜的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古诗词中有许多经典的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选用表达出不同情感,托物言志便是古诗词中常见手法。

于是找了一篇关于古诗词中意象的文字,分享给朋友们,对爱好古诗词的你肯定有所帮助。

一百个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3.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如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7.关山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为曲子名。

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8.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集锦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集锦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集锦明月、夕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千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松梅、竹菊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形象的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高中语文常见的古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常见的古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常见的古诗词意象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高洁的心性。

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碛,沙漠。

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送别》,作者不可考,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离开长安到全国各地去时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因此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而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离别”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蝉以蝉表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非常值得品读、分享与收藏的哦古诗词中有许多经典的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选用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托物言志便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手法。

于是找了一篇关于古诗词中意象的文字,分享给朋友们,对爱好古诗词的你肯定有所帮助。

一百个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兰花、牡丹、桃花、扬花。

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

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硒空好音。

(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禹锡《乌衣巷》)等。

桑榆《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7、牡丹象征高贵、富贵;兰有高洁之品。

8、花象征飘零、离散。

9、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10、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1>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12、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13、红豆一一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红豆即相思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男女爱情相思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14、连理枝、比翼鸟——比喻恩爱夫妻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凭的妻子,囚禁了凭。

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5、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6、琴瑟⑴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⑵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鹏古鸟/沙鸥、蟋蟀、鸣蝉、猿猴、燕、鱼1、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2、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

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古诗十九首: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3、鹏古鸟:鹏古鸟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鹏古鸟。

”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古鸟飞。

这首诗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渗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意象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取的意象有:尽锦衣的战士、如花的宫女、宫殿、鹏古鸟等。

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或“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前三句极写威武、胜利、荣华,最后一句只见破败荒凉。

前后强烈的对比将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4、猿猴:哀伤、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5、鸿:理想、追求。

6、鱼:自由、惬意。

7、鹰:冈寸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8、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9、(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10、沙鸥:飘零、伤感。

11>鸟:象征自由。

12、苑羹鲂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苑羹鲂脍”、“苑鲂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13、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4>雁的意象:(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一一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三、器乐类:羌笛(羌管、笛)、胡笳、琵琶、戍角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有关音乐曲调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1)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女口:“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2)梅花落一一曲调名。

女口:“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表思念。

(3)后庭花一一即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女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淮》)(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渔阳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5)柳曲:乐府曲调“柳枝”,有时也作“折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女口:”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白《塞下曲六首》其一)(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女口:”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益《从军北征》)四、自然类: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白《送友人》)。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赊” 0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对月思亲一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对月思人,如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白《静夜思》)一一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昌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煜《虞美人》)一一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磧(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益《从军北征》)一一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女口:“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场所类:南浦、鴻陵1>南浦——水边送别之地南浦多见于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的一个专名了。

南朝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澤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3、鴻陵-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唐代的鴻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鴻陵桥两边又是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白《忆娥》)一一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后世就把“鴻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